少年秦王(武德年间,身披铠甲,眉目锐利如锋)
立于战场余晖中,少年李世民望着天幕上“贞观之治”的盛景,手按腰间佩剑,眼中燃着不服输的锐气。
见房玄龄提及“君臣同心”,他嘴角微扬:“玄龄公倒会说些体面话。当年太原起兵,若不是我带玄甲军破宋老生、擒窦建德,这天下还不知是谁的!”
待看到魏征直谏的画面,他眉头一蹙,冷哼一声:“这魏徵,当年在李建成帐下就爱唱反调,日后倒成了父皇(指李渊,此时李世民尚未登基)的红人?不过……他敢说,朕(自称仍带少年意气)就敢听,只要能赢,骂几句又何妨?”
望见高句丽战事的评说时,他猛地挺剑出鞘,锋芒映着天幕:“小小高句丽,也配劳民伤财?等我平定天下,定要踏平平壤,叫他们岁岁来朝!”
青年太宗(贞观中期,龙袍初加身,眼神沉稳却藏锋芒)
端坐太极殿龙椅上,青年李世民凝视着“米斗三钱”“夜不闭户”的数据,指尖轻叩御案,露出一丝欣慰。听魏征谏阻修洛阳宫的旧事,他转头对身旁侍立的长孙无忌笑道:“魏徵这倔脾气,当年能把朕气得摔了笔,如今看来,倒是朕的良药。”
见武则天称“用人不拘一格”,他朗声大笑:“媚娘眼光不错。朕用尉迟恭、秦琼,不问出身;用魏徵、王珪,不计前嫌——天下英才,本就该为朕所用!”
谈及“华夷一家”,他起身走到舆图前,指点着突厥、吐蕃的疆域:“当年渭水之盟,朕忍了;如今四夷臣服,不是靠刀兵,是靠民心。这‘天可汗’的名号,比任何玉玺都金贵。”
晚年太宗(贞观末年,鬓角染霜,神色中多了沧桑)
站在凌烟阁内,晚年李世民望着天幕上对自己“晚年骄满”的批评,久久不语。听到“高句丽之战劳民伤财”的评说,他缓缓摘下王冠,露出斑白的头发:“是啊,朕老了。
当年以为能像年轻时一样所向披靡,却忘了百姓经不起折腾……若魏徵还在,定会指着朕的鼻子骂。”
见“治世依赖君主个人能力”的评语,他抚摸着二十四功臣画像,叹息道:“朕总想给子孙留个铁打的江山,却忘了江山终究要靠制度。稚奴(指唐高宗李治)性子软,日后……怕是守不住啊。”
最后望着“封建制度局限”的结语,他望向窗外沉沉暮色:“朕做了能做的一切,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
若后世骂朕是‘封建帝王’,朕认了——至少,朕让天下人,安稳过几十年。”
【天幕光影骤转,贞观十七年的东宫显现在云雾中。李承乾身着太子冠服,却歪坐在案前,手中把玩着突厥样式的弯刀,案上的儒家典籍早已蒙尘。】
房玄龄望着天幕中李承乾的模样,痛心疾首:“太子自幼聪慧,太宗曾手把手教他断案,亲选名儒为其师,本是储君的不二人选。可自足疾后,他竟性情大变,耽于享乐,甚至效仿突厥习俗,与群小为伍……”
魏征(虚影)立于丹陛之下,手持谏章高声道:“陛下!太子乃国之本,如今言行失据,私引突厥人入宫,更对魏王(李泰)心怀怨怼,结党营私。臣恳请陛下严加管教,莫让储位动摇,国本生乱!”
【画面切换,李承乾在东宫设“突厥帐”,与侍从披发左衽,杀羊饮酒。他醉醺醺地对身边人说:“等我做了天子,就率数万骑兵去金城,学突厥可汗那样打猎,谁劝我我杀谁!”】
青年太宗(贞观中期)听闻此言,猛地拍碎案上玉盏,怒声道:“朕为他请遍天下名师,教他‘仁孝礼智’,他竟学起蛮夷陋习!忘了自己是大唐太子吗?”长孙皇后(虚影)在旁垂泪:“承乾儿自幼脚疾,心中多有郁结,陛下莫要太过动怒,还是好生开导为上。”
晚年太宗望着天幕中李承乾的荒唐行径,鬓角白发似又添了几分,对身旁的李治道:“你大哥小时候,朕常把他抱在膝头,教他写‘国’字。他那时说,要像朕一样守好这江山……怎么就变成了这样?”
【朝堂之上,魏王李泰献《括地志》,引得百官赞叹。李泰腰悬玉带,立于阶前,眼神扫过东宫方向,带着难以掩饰的得意。】
褚遂良出列奏道:“陛下,太子与魏王势同水火,若不早定储位名分,明确嫡庶尊卑,恐生玄武门之变的旧事!臣以为,当重申太子之位不可动摇,令魏王恪守臣礼。”
【天幕闪过李承乾派刺客刺杀李泰的密谋,又映出他勾结侯君集、意图逼宫的暗语。】
唐,长孙无忌望着这一幕,眉头紧锁:“太子昏聩,魏王觊觎,这都是太宗晚年的心头刺啊。侯君集乃凌烟阁功臣,竟被太子拉拢,可见东宫之乱已深入骨髓。”
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批注:“李承乾之败,非独其过也。太宗偏爱魏王,让太子心生不安,才酿此祸。储位之争,帝王的偏爱便是毒药。”
【李承乾被废前夜,东宫侍卫长叩见太宗,呈上太子与侯君集往来的密信。太宗展开信纸,见上面写着“若事成,愿以陛下为太上皇”,双手剧烈颤抖,信纸飘落在地。】
少年秦王(武德年间)望着这一幕,按剑的手猛地收紧:“身为太子,不思忠孝,反倒勾结臣子谋逆?这般心性,怎配继承大统!若换作是我,定斩不饶!”
青年太宗(贞观中期)闭目不视,声音沙哑:“朕曾对他说,‘你脚有疾,不碍做太子,只要心怀百姓,天下人自会敬你’。他怎么就不信……”
晚年太宗捡起地上的信纸,泪水滴在“太上皇”三字上:“废太子那日,朕在承天门上,见他囚车驶过,忽然想起他刚会走路时,摇摇晃晃扑向朕的样子……可国法家规,容不得半分私情啊。”
【天幕渐暗,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的囚车在古道上远去。车中,他望着长安方向,忽然吟诵起太宗教他的《帝范》,声音越来越低,最终化作一声长叹。】
唐,白居易望着囚车背影,叹息道:“自古太子难,生于帝王家,若心不正,才越高,祸越大。李承乾本有一手好棋,却毁在了‘怨’与‘贪’上。”
明,王阳明抚着胡须道:“心即理也。太子失德,根源在心病——脚疾生自卑,嫉妒生怨恨,最终迷了本心。可见做君主,先修心,后治国,此言不虚。”
【贞观十七年,春寒料峭。
太极宫偏殿的梁柱投下森冷的阴影,像一道道无形的枷锁。李世民坐在紫檀木榻上,玄色龙袍的褶皱里藏着化不开的疲惫,他望着阶下那个曾经熟悉、如今却只剩陌生的身影,喉结滚动了许久,才挤出一句沙哑的问话:
“承乾,告诉朕,为何要反?”
阶下的李承乾穿着囚服,曾经束得整整齐齐的发髻散乱着,遮住了半边脸。他的右脚微微蜷着——那是自幼落下的足疾,此刻在冰冷的地砖上更显狼狈。听到问话,他忽然笑了,笑声里带着碎玻璃般的尖锐:
“反?儿臣没有反。”
“没有反?”李世民猛地拍向案几,青瓷茶盏应声碎裂,茶水溅湿了龙袍下摆,“侯君集的兵符、你与纥干承基的密信、东宫私藏的甲胄……这些都是假的?”
李承乾缓缓抬起头,露出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那双眼曾像极了李世民年轻时的锐利,此刻却只剩翻涌的怨怼:“儿臣只是想请陛下——称儿臣为太子。”
“放肆!”李世民霍然起身,龙袍带起的风里裹着雷霆之怒,“你本就是太子!朕何时废过你?”
“本就是?”李承乾踉跄着上前一步,囚服的袖子扫过地上的碎瓷片,“陛下忘了吗?去年围猎,魏王泰骑着您赏赐的‘照夜白’,跟在您身后时,百官都以为他才是储君!儿臣拖着这只残脚,连马都骑不稳,只能远远看着——那时陛下眼里,儿臣还算太子吗?”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哭腔:“孔颖达教儿臣读《论语》,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陛下呢?您给李泰修弘文馆,让他招揽天下文士;您亲阅他的《括地志》,赞他‘类朕少年时’;甚至他说想做‘万古一帝’,您都笑着夸他有志气!”
“儿臣呢?”李承乾猛地捶向自己的残腿,“儿臣不过让东宫伶人扮作突厥模样,您就骂儿臣‘失了华夏根骨’;儿臣脚疾发作,请太医晚了些,您就说儿臣‘耽于享乐,不敬师长’!陛下,您教儿臣‘仁孝’,可您给儿臣的,只有猜忌!”
李世民怔怔地看着他,胸口像是被巨石堵住。他想起承乾小时候,刚学会走路,摇摇晃晃扑进自己怀里,奶声奶气地说“要帮父皇守江山”;想起他十岁时断案,条理清晰,自己还笑着摸他的头说“吾儿类我”;想起他足疾加重后,夜里偷偷躲在被里哭,却从不在人前露半分软弱……
“朕……”李世民想说些什么,却发现喉咙像被堵住。他确实偏爱李泰的聪慧活络,也确实因承乾的“荒唐”动过怒,可他从未想过要废黜这个长子。
“陛下不想废,可满朝文武想!”李承乾忽然笑了,笑得眼泪直流,“他们说儿臣残障,不堪为君;说李泰才高,当承大统。
儿臣不反,等李泰登上那个位置,第一个死的就是我!与其坐以待毙,不如……”
他没再说下去,只是望着李世民,眼神里最后一点温度也凉透了:“儿臣做这一切,不过是想让陛下清清楚楚告诉天下人——我李承乾,还是太子。哪怕只有一天,哪怕……是以这种方式。”
殿外的风卷着残雪扑在窗棂上,发出呜咽般的声响。李世民望着阶下那个瘦骨嶙峋的身影,忽然想起二十多年前,自己在玄武门城头,也是这样望着兄长李建成的背影。
原来帝王家的刀光剑影,终究要代代相传。
他缓缓闭上眼,声音轻得像一声叹息:“废李承乾为庶人,流放黔州。”
李承乾没有跪谢,只是转身,拖着那条残腿,一步一步走出偏殿。阳光透过殿门的缝隙照进来,在他身后拉出一道长长的、扭曲的影子,像一个永远无法圆的梦。】
立于战场余晖中,少年李世民望着天幕上“贞观之治”的盛景,手按腰间佩剑,眼中燃着不服输的锐气。
见房玄龄提及“君臣同心”,他嘴角微扬:“玄龄公倒会说些体面话。当年太原起兵,若不是我带玄甲军破宋老生、擒窦建德,这天下还不知是谁的!”
待看到魏征直谏的画面,他眉头一蹙,冷哼一声:“这魏徵,当年在李建成帐下就爱唱反调,日后倒成了父皇(指李渊,此时李世民尚未登基)的红人?不过……他敢说,朕(自称仍带少年意气)就敢听,只要能赢,骂几句又何妨?”
望见高句丽战事的评说时,他猛地挺剑出鞘,锋芒映着天幕:“小小高句丽,也配劳民伤财?等我平定天下,定要踏平平壤,叫他们岁岁来朝!”
青年太宗(贞观中期,龙袍初加身,眼神沉稳却藏锋芒)
端坐太极殿龙椅上,青年李世民凝视着“米斗三钱”“夜不闭户”的数据,指尖轻叩御案,露出一丝欣慰。听魏征谏阻修洛阳宫的旧事,他转头对身旁侍立的长孙无忌笑道:“魏徵这倔脾气,当年能把朕气得摔了笔,如今看来,倒是朕的良药。”
见武则天称“用人不拘一格”,他朗声大笑:“媚娘眼光不错。朕用尉迟恭、秦琼,不问出身;用魏徵、王珪,不计前嫌——天下英才,本就该为朕所用!”
谈及“华夷一家”,他起身走到舆图前,指点着突厥、吐蕃的疆域:“当年渭水之盟,朕忍了;如今四夷臣服,不是靠刀兵,是靠民心。这‘天可汗’的名号,比任何玉玺都金贵。”
晚年太宗(贞观末年,鬓角染霜,神色中多了沧桑)
站在凌烟阁内,晚年李世民望着天幕上对自己“晚年骄满”的批评,久久不语。听到“高句丽之战劳民伤财”的评说,他缓缓摘下王冠,露出斑白的头发:“是啊,朕老了。
当年以为能像年轻时一样所向披靡,却忘了百姓经不起折腾……若魏徵还在,定会指着朕的鼻子骂。”
见“治世依赖君主个人能力”的评语,他抚摸着二十四功臣画像,叹息道:“朕总想给子孙留个铁打的江山,却忘了江山终究要靠制度。稚奴(指唐高宗李治)性子软,日后……怕是守不住啊。”
最后望着“封建制度局限”的结语,他望向窗外沉沉暮色:“朕做了能做的一切,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
若后世骂朕是‘封建帝王’,朕认了——至少,朕让天下人,安稳过几十年。”
【天幕光影骤转,贞观十七年的东宫显现在云雾中。李承乾身着太子冠服,却歪坐在案前,手中把玩着突厥样式的弯刀,案上的儒家典籍早已蒙尘。】
房玄龄望着天幕中李承乾的模样,痛心疾首:“太子自幼聪慧,太宗曾手把手教他断案,亲选名儒为其师,本是储君的不二人选。可自足疾后,他竟性情大变,耽于享乐,甚至效仿突厥习俗,与群小为伍……”
魏征(虚影)立于丹陛之下,手持谏章高声道:“陛下!太子乃国之本,如今言行失据,私引突厥人入宫,更对魏王(李泰)心怀怨怼,结党营私。臣恳请陛下严加管教,莫让储位动摇,国本生乱!”
【画面切换,李承乾在东宫设“突厥帐”,与侍从披发左衽,杀羊饮酒。他醉醺醺地对身边人说:“等我做了天子,就率数万骑兵去金城,学突厥可汗那样打猎,谁劝我我杀谁!”】
青年太宗(贞观中期)听闻此言,猛地拍碎案上玉盏,怒声道:“朕为他请遍天下名师,教他‘仁孝礼智’,他竟学起蛮夷陋习!忘了自己是大唐太子吗?”长孙皇后(虚影)在旁垂泪:“承乾儿自幼脚疾,心中多有郁结,陛下莫要太过动怒,还是好生开导为上。”
晚年太宗望着天幕中李承乾的荒唐行径,鬓角白发似又添了几分,对身旁的李治道:“你大哥小时候,朕常把他抱在膝头,教他写‘国’字。他那时说,要像朕一样守好这江山……怎么就变成了这样?”
【朝堂之上,魏王李泰献《括地志》,引得百官赞叹。李泰腰悬玉带,立于阶前,眼神扫过东宫方向,带着难以掩饰的得意。】
褚遂良出列奏道:“陛下,太子与魏王势同水火,若不早定储位名分,明确嫡庶尊卑,恐生玄武门之变的旧事!臣以为,当重申太子之位不可动摇,令魏王恪守臣礼。”
【天幕闪过李承乾派刺客刺杀李泰的密谋,又映出他勾结侯君集、意图逼宫的暗语。】
唐,长孙无忌望着这一幕,眉头紧锁:“太子昏聩,魏王觊觎,这都是太宗晚年的心头刺啊。侯君集乃凌烟阁功臣,竟被太子拉拢,可见东宫之乱已深入骨髓。”
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批注:“李承乾之败,非独其过也。太宗偏爱魏王,让太子心生不安,才酿此祸。储位之争,帝王的偏爱便是毒药。”
【李承乾被废前夜,东宫侍卫长叩见太宗,呈上太子与侯君集往来的密信。太宗展开信纸,见上面写着“若事成,愿以陛下为太上皇”,双手剧烈颤抖,信纸飘落在地。】
少年秦王(武德年间)望着这一幕,按剑的手猛地收紧:“身为太子,不思忠孝,反倒勾结臣子谋逆?这般心性,怎配继承大统!若换作是我,定斩不饶!”
青年太宗(贞观中期)闭目不视,声音沙哑:“朕曾对他说,‘你脚有疾,不碍做太子,只要心怀百姓,天下人自会敬你’。他怎么就不信……”
晚年太宗捡起地上的信纸,泪水滴在“太上皇”三字上:“废太子那日,朕在承天门上,见他囚车驶过,忽然想起他刚会走路时,摇摇晃晃扑向朕的样子……可国法家规,容不得半分私情啊。”
【天幕渐暗,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的囚车在古道上远去。车中,他望着长安方向,忽然吟诵起太宗教他的《帝范》,声音越来越低,最终化作一声长叹。】
唐,白居易望着囚车背影,叹息道:“自古太子难,生于帝王家,若心不正,才越高,祸越大。李承乾本有一手好棋,却毁在了‘怨’与‘贪’上。”
明,王阳明抚着胡须道:“心即理也。太子失德,根源在心病——脚疾生自卑,嫉妒生怨恨,最终迷了本心。可见做君主,先修心,后治国,此言不虚。”
【贞观十七年,春寒料峭。
太极宫偏殿的梁柱投下森冷的阴影,像一道道无形的枷锁。李世民坐在紫檀木榻上,玄色龙袍的褶皱里藏着化不开的疲惫,他望着阶下那个曾经熟悉、如今却只剩陌生的身影,喉结滚动了许久,才挤出一句沙哑的问话:
“承乾,告诉朕,为何要反?”
阶下的李承乾穿着囚服,曾经束得整整齐齐的发髻散乱着,遮住了半边脸。他的右脚微微蜷着——那是自幼落下的足疾,此刻在冰冷的地砖上更显狼狈。听到问话,他忽然笑了,笑声里带着碎玻璃般的尖锐:
“反?儿臣没有反。”
“没有反?”李世民猛地拍向案几,青瓷茶盏应声碎裂,茶水溅湿了龙袍下摆,“侯君集的兵符、你与纥干承基的密信、东宫私藏的甲胄……这些都是假的?”
李承乾缓缓抬起头,露出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那双眼曾像极了李世民年轻时的锐利,此刻却只剩翻涌的怨怼:“儿臣只是想请陛下——称儿臣为太子。”
“放肆!”李世民霍然起身,龙袍带起的风里裹着雷霆之怒,“你本就是太子!朕何时废过你?”
“本就是?”李承乾踉跄着上前一步,囚服的袖子扫过地上的碎瓷片,“陛下忘了吗?去年围猎,魏王泰骑着您赏赐的‘照夜白’,跟在您身后时,百官都以为他才是储君!儿臣拖着这只残脚,连马都骑不稳,只能远远看着——那时陛下眼里,儿臣还算太子吗?”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哭腔:“孔颖达教儿臣读《论语》,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陛下呢?您给李泰修弘文馆,让他招揽天下文士;您亲阅他的《括地志》,赞他‘类朕少年时’;甚至他说想做‘万古一帝’,您都笑着夸他有志气!”
“儿臣呢?”李承乾猛地捶向自己的残腿,“儿臣不过让东宫伶人扮作突厥模样,您就骂儿臣‘失了华夏根骨’;儿臣脚疾发作,请太医晚了些,您就说儿臣‘耽于享乐,不敬师长’!陛下,您教儿臣‘仁孝’,可您给儿臣的,只有猜忌!”
李世民怔怔地看着他,胸口像是被巨石堵住。他想起承乾小时候,刚学会走路,摇摇晃晃扑进自己怀里,奶声奶气地说“要帮父皇守江山”;想起他十岁时断案,条理清晰,自己还笑着摸他的头说“吾儿类我”;想起他足疾加重后,夜里偷偷躲在被里哭,却从不在人前露半分软弱……
“朕……”李世民想说些什么,却发现喉咙像被堵住。他确实偏爱李泰的聪慧活络,也确实因承乾的“荒唐”动过怒,可他从未想过要废黜这个长子。
“陛下不想废,可满朝文武想!”李承乾忽然笑了,笑得眼泪直流,“他们说儿臣残障,不堪为君;说李泰才高,当承大统。
儿臣不反,等李泰登上那个位置,第一个死的就是我!与其坐以待毙,不如……”
他没再说下去,只是望着李世民,眼神里最后一点温度也凉透了:“儿臣做这一切,不过是想让陛下清清楚楚告诉天下人——我李承乾,还是太子。哪怕只有一天,哪怕……是以这种方式。”
殿外的风卷着残雪扑在窗棂上,发出呜咽般的声响。李世民望着阶下那个瘦骨嶙峋的身影,忽然想起二十多年前,自己在玄武门城头,也是这样望着兄长李建成的背影。
原来帝王家的刀光剑影,终究要代代相传。
他缓缓闭上眼,声音轻得像一声叹息:“废李承乾为庶人,流放黔州。”
李承乾没有跪谢,只是转身,拖着那条残腿,一步一步走出偏殿。阳光透过殿门的缝隙照进来,在他身后拉出一道长长的、扭曲的影子,像一个永远无法圆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