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群星璀璨之秦朝名将传文臣篇(7)-《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

  战国·秦国相府时期

  吕不韦立于相府的书房,看着天幕中自己的一生,手指捏紧了案上的《吕氏春秋》,眼中满是复杂:

  “我以‘奇货可居’助异人上位,辅政稳秦,编书谋长远,何错之有?不过是始皇帝忌惮我权柄,借嫪毐之事除我罢了!”

  他顿了顿,又自嘲一笑:“若当年我在始皇帝成年后主动退位,归还权柄,或许还能得个善终——可惜,我终究是贪了那‘相邦’之位,忘了‘功高震主’的道理。”

  明中后期·嘉靖年间(紫禁城)

  嘉靖帝坐在西苑的修道殿,目光扫过天幕,对严嵩道:“吕不韦有治国之才,却无‘避祸之智’——他若像朕这般,既能用人才稳朝局,又能牢牢控住权柄,何至于饮鸩自尽?”

  严嵩躬身附和:“陛下英明。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欲定治国之策,却忘了‘君心难测’;今我朝应对倭寇、整顿朝纲,当学其‘稳内政’之法,更要学陛下‘驭下之术’,免权臣专权之祸。”

  徐阶则在一旁暗忖:吕不韦败于“权欲”与“私德”,严嵩如今权势过盛,若不收敛,恐也会落得类似下场。

  天幕继续“他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劝谏使皇帝嬴政推行郡县制,但如果他没有跟奸臣合污的话那他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相,无人可以左右他的地位,他就是秦朝丞相李斯”

  天幕下,嬴政看着李斯,眼角中闪过一丝复杂前面的天幕已经说过了秦朝是被他和赵高两个人给弄完的可赵高可以杀但李斯是必须留下的。

  李斯微微垂眸不敢看像始皇帝,直到嬴政站在了他的面前告诉他,抬起头来我不怪你,但,活罪难逃。

  【李斯是秦朝着名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是秦朝制度体系的主要构建者之一,最终因权力斗争被赵高陷害致死。

  李斯出身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早年为小吏,因观察“厕鼠”与“仓鼠”的不同境遇,悟出“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遂弃官求学,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

  【学成后,他认为“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遂西行入秦,投奔秦相吕不韦,凭借才干获吕不韦赏识,被举荐为郎官,得以面见秦王嬴政(秦始皇)。

  面对韩国“疲秦之计”(派郑国修渠)暴露后引发的“逐客令”,李斯上《谏逐客书》,力陈客卿对秦国的重要性,劝嬴政收回命令,为秦国保留了大量人才(如张仪、范雎等均为客卿)。

  他主张“先灭韩,以恐他国”的统一策略,辅佐嬴政制定兼并六国的计划,在统一战争中多次献谋献策,加速了六国灭亡进程。】

  【秦朝建立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基础。

  主持“书同文”,以秦国小篆为标准字体,统一全国文字;反对“以古非今”,建议焚毁儒家经典(除医药、卜筮、农学书籍外),即“焚书”事件(公元前213年)。

  推行“车同轨”,统一全国车辆轮距;统一度量衡与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全国通用货币),促进经济交流。】

  【军事上李斯建议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扩大秦朝疆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于沙丘(今河北广宗),李斯为保自身相位与秦朝稳定,在赵高的劝说下,参与“沙丘之谋”,伪造遗诏,废太子扶苏,立胡亥为秦二世。】

  【秦二世继位后,赵高专权,不断排挤李斯。

  李斯多次进谏,均被赵高阻挠,最终被赵高诬陷“谋反”,打入大牢。

  公元前208年,李斯在咸阳被处以“五刑”(黥、劓、斩左右趾、断舌、腰斩),并夷三族,其家族也随之一同覆灭。】

  春秋战国·秦国朝堂

  嬴政望着天幕中李斯的一生,指尖在御座扶手上反复摩挲,语气复杂:“李斯助朕统一六国,定郡县、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功在千秋。

  可他偏偏在沙丘糊涂,为保相位同赵高合谋,不仅害了扶苏,也毁了大秦!”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阶下群臣,“朕说‘不怪’,是念他往日功绩;说‘活罪难逃’,是罚他失了臣子本心——若他当时能守正拒赵高,大秦何至于此?”

  站在一旁的蒙恬攥紧佩剑,沉声道:“李斯早年献《谏逐客书》,为秦国留人才,本是明臣;可沙丘之谋,他为私权弃公义,最终落得五刑夷族,皆是自取。

  他日我北击匈奴、守长城,必以李斯为戒,宁死不违臣道!”

  秦末汉初·汉中王府与咸阳旧地

  汉初·汉中王府(刘邦时期)

  刘邦看着天幕中李斯的结局,拍着案几叹道:“这李斯是个能人啊!没他那套制度,始皇帝也难把天下攥紧。

  可他错就错在‘贪位’——沙丘之时,若他敢抗赵高,扶扶苏上位,哪有胡亥败家、我等起兵的机会?”

  萧何躬身补充:“主公所言极是。李斯的郡县制、统一之策,日后我大汉亦可借鉴;但他‘因私废公’的教训,更需谨记。

  他日主公得天下,选官用才,必选‘忠正为先’者,绝不能学李斯因权欲失本心。”

  秦末·咸阳(赵高掌权时期)

  赵高站在残破的朝堂上,看着天幕中自己陷害李斯的片段,嘴角勾起阴笑:

  “李斯纵有经天纬地之才,终究斗不过我。他以为保相位就能长久,却忘了‘君心’握在谁手里——若他早识趣让权,或许还能留全尸,偏要跟我争,活该落个五刑夷族!”

  一旁的子婴听着,暗中咬牙:赵高害李斯、乱秦政,这笔账,迟早要算!

  汉朝·未央宫,汉武帝时期

  刘彻指着天幕中“书同文、车同轨”的记载,对董仲舒道:“李斯这套制度,把大秦拧成了一股绳,朕如今推‘独尊儒术’、设刺史,也得学他‘统一’的思路,把天下人心拢住。”

  董仲舒躬身:“陛下英明。但李斯‘焚书’之举,太过极端,终致民怨;‘沙丘之谋’更是失德。今我汉推儒术,当以‘仁政’补其短,既用制度固国,亦用教化安民,免蹈秦之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