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群星璀璨之大唐武将篇(6)-《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

  天幕继续播放了下一位武将“这个武将的名字很有意思,在后世有许多个和他大量同名的人并且还开着一个餐厅没错,他就是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张亮!”

  唐朝,张亮一脸无语的看着天幕介绍自己,却无可奈何天幕。

  见天幕转而提及“张亮”,张公瑾握着兵符的手微微一顿,眉头微蹙。他忆起这位曾同殿为臣的同僚,轻叹道:

  “张亮早年随陛下起兵,破王世充、平刘黑闼,也曾是冲锋陷阵的勇将,怎料……”

  他望向案上边疆舆图,语气添了几分凝重:“若他能守得住本心,以其军功,本可与我等共列凌烟阁,留名青史。

  可偏生贪念起、私谋生,落得那般下场,真是可惜了早年英气,也辱没了陛下的信任!”

  【张亮是唐初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一生历经投唐、辅佐李世民、对外征战,最终因谋反罪被处死,是功臣中结局较为悲惨的一位。

  早年曾效力于瓦岗军,后随徐世积(徐茂公)归降唐朝,因能言善辩、行事谨慎,被李世民招入秦王府。

  在“玄武门之变”前,他受李世民委派前往洛阳,暗中联络山东豪杰,为事变储备外部力量,虽遭李建成弹劾下狱,却始终未泄露密谋,深得李世民信任。】

  【贞观年间,张亮历任御史大夫、豳州都督等职,多次参与边疆战事。

  他曾随李靖征讨东突厥,后又率军平定高句丽,因军功先后封长平郡公、鄅国公,跻身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位列第十六位。

  晚年的张亮逐渐骄纵,不仅广纳义子(多达五百人),还沉迷巫蛊之术,与术士妄议天象、图谋不轨。

  贞观二十年(646年),其谋反行径被揭发,唐太宗虽念及旧功犹豫再三,但最终仍以“谋危社稷”之罪将其处斩,家产抄没,妻儿流放。】

  周朝·成王时期(镐京王宫)

  召公奭手持青铜圭板,望着天幕上张亮的生平,花白胡须微微颤动。他转头对身旁领兵的南宫适道:

  “此人身具勇略却失了本心,实乃‘德不配位’之鉴!早年助主定策、征战立功,本是可塑之材,却因晚年骄纵、私养义子、妄议天象,落得身首异处,可悲可叹。”

  南宫适握紧腰间青铜剑,沉声道:“我大周将士以‘忠君护土’为训,若学他这般,先忠后逆、贪念作祟,便是动摇社稷根基。

  今时周室初定,更需臣子恪守臣节,方能保天下太平!”

  秦朝·始皇帝时期(咸阳宫)

  王翦拄着青铜杖,凝视天幕上张亮的事迹,目光锐利如刀。

  他对身旁的蒙恬道:“张亮之败,败在‘恃功而骄’!秦扫六合,多少将士凭军功封爵,却从不敢私蓄甲士、妄议天命——他私纳五百义子,已是谋逆之兆,落得处斩下场,实属咎由自取。”

  始皇帝嬴政手指轻叩御案,声音威严:“秦法严明,‘忠’字为上。无论军功多高,若敢觊觎皇权、图谋不轨,便如张亮这般,难逃律法制裁。秦之臣子,当以此为戒!”

  汉朝·汉武帝时期(未央宫)

  卫青身披玄甲,望着天幕上张亮的结局,眉头紧锁。他对身旁的霍去病道:“早年能忍牢狱之苦、不泄主谋,是为忠;中年征突厥、平高句丽,是为勇。可他偏在功成名就后忘了本分,私养义子、沉迷巫蛊,这便是‘利令智昏’!”

  唐朝·玄宗时期(兴庆宫)

  郭子仪手持节度使印,望着天幕上张亮的结局,神色严肃。他对身旁的李光弼道:“太宗待张亮不薄,既赏其功,又予其权,可他偏要恃宠而骄、图谋不轨,落得处斩下场,实属自寻死路。”

  李光弼点头附和:“我大唐今日虽盛,却也需谨记‘功臣失德’之祸。身为将领,当知‘兵权乃君所赐,当为君所用’,若私蓄势力、妄议天命,便是自毁前程。张亮之事,当为我等武将敲响警钟!”

  贞观二十年,长安狱中

  张亮囚服沾尘,倚着冰冷墙壁,望着天幕上自己的生平,浑浊眼中先闪过一丝复杂——见“玄武门暗结山东豪杰”

  “征突厥封鄅国公”时,指尖不自觉攥紧,似忆起当年沙场荣光;待天幕显“私纳义子、巫蛊谋逆”“处斩抄家”,他突然垂首,枯瘦的手捶打地面,嘶哑道:

  “悔!悔不该贪念作祟,更不该轻信术士妄言……若能守着早年本心,何至于落得家破人亡,辱没凌烟阁之名!”

  隋朝·隋文帝时期(大兴城皇宫)

  杨素身披银甲,手持马鞭,望着天幕上张亮的事迹,眉峰紧蹙。

  他对身旁的高颎道:“此人早年有勇有谋,能为君主忍辱负重,本是良将之材,却在功成名就后忘乎所以——私养五百义子,已是擅掌兵权之兆,妄议天象更是谋逆大罪,隋文帝时期,若有此等臣子,纵有再大功劳,也断不容情!”

  高颎抚着胡须,沉声道:“隋承乱世而统天下,靠的是‘君臣相得、律法严明’。张亮之败,在于‘权欲熏心’,忘了‘臣子本分’。

  我朝武将当以此为戒:兵权乃君主所授,当为守护社稷所用,若敢私蓄势力、觊觎皇权,便是自寻死路!”

  明朝·永乐时期(北京紫禁城)

  郑和(时任内官监太监,曾随朱棣参与靖难之役)手持航海图,望着天幕上张亮的生平,对身旁的朱能道:

  “太宗(朱棣)起兵靖难,靠的是将士们‘忠君报国’之心。张亮早年能为李世民赴汤蹈火,却在后期背叛,这般‘反复无常’,最是君主所忌。”

  朱能身披铠甲,沉声道:“永乐朝虽重军功,却更重‘臣节’。张亮私养义子、妄议天象,已是公然谋逆,太宗(李世民)斩他,是为维护社稷安稳。

  我等随陛下征战四方,当谨记‘兵权为君用,忠心不可移’,若敢学张亮那般,便是自毁前程,累及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