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群星璀璨之大唐文臣篇(十五)-《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

  明·洪武年间(南京)

  明太祖朱元璋盯着天幕上“贪污受贿被弹劾”的字眼,眼神锐利如刀,拍案怒道:“这长孙顺德,有开国之功却敢贪赃,若在我大明,定当剥皮实草,让满朝官吏瞧瞧贪腐的下场!朕定的《大明律》,便是要治这些‘有功便骄、有势便贪’的蛀虫!”

  徐达躬身道:“陛下圣明。长孙顺德早年随李渊起兵,也算劳苦功高,可他偏偏不知收敛,落得个声誉受损的下场。

  我大明将士需以他为戒,既要敢打敢拼,更要清廉自守,方能保大明江山永固。”

  刘基补充:“长孙顺德‘最早参与晋阳起兵’的眼光值得称道,但晚节不保的教训更需铭记。我朝当‘重典治贪’,同时广纳贤才,让更多‘有才且清廉’的臣子辅佐陛下,方能成就盛世。”

  明·永乐年间(北京)

  明成祖朱棣望着“征讨窦建德及王世充”的记载,抚着胡须笑道:“这长孙顺德,倒有几分我北征蒙古时将领的气魄!他能参与多场关键战役,可见其勇谋不凡。

  只是晚年贪腐,太可惜了——若他能如张玉、朱能般,一生忠勇清廉,必能名垂青史。”

  姚广孝躬身道:“陛下所言极是。长孙顺德‘依附李渊父子’的选择,与臣当年辅佐陛下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是‘识得明主’。

  只是他晚节不保,也提醒我等——为官者,需一生坚守本心,不可因功自傲,更不可因贪毁节。”

  郑和拱手道:“臣下西洋时,也常告诫船员‘清廉自守’。

  长孙顺德的经历证明,纵使有天大功劳,一旦贪腐,便会身败名裂。我大明当以此为戒,无论是朝中文武,还是海外使臣,都需守得住清廉。”

  明·万历年间(北京)

  明神宗慵懒地靠在御榻上,扫过天幕上的记载,漫不经心道:“这长孙顺德,有功劳也有过错,倒和朝中有些大臣一样。

  只是他能被重新起用,也算李渊父子宽宏。如今我朝官员,若有这般功劳,再犯点小错,朕也不是不能容。”

  张居正(假设还活着)皱眉道:“陛下,长孙顺德的贪腐绝非‘小错’!他凭开国之功贪赃,若不严惩,必致朝纲混乱。

  如今我朝推行改革,正需‘严惩贪腐、整顿吏治’,若学李渊父子对贪腐官员姑息,改革必难成功,国家也会日渐衰败。”

  戚继光按剑道:“长孙顺德早年能在战场上拼杀,也算难得。

  可他晚年贪腐,让将士寒心。我戚家军之所以能屡败倭寇,正是因为‘赏罚分明、清廉治军’。若将领皆学他,军队必无战斗力,国家也难守疆土。”

  清·康熙年间(北京)

  康熙帝坐在龙椅上,看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记载,缓缓开口:“唐太宗将长孙顺德列入凌烟阁,既是念其开国之功,也是警示后世臣子——有功必赏,但有过也需罚。此人早年能识明主,立下战功,值得称道,可晚年贪腐,也需引以为戒。”

  纳兰明珠躬身道:“陛下圣明。长孙顺德‘与皇室联姻仍不避战事’,这份忠心可嘉。我大清宗室子弟,也当学他‘以军功立身’,而非只靠家世享受荣华。

  只是贪腐之罪不可恕,我朝当加强吏治,严防此类事情发生。”

  施琅拱手道:“臣平定台湾时,深知‘清廉治军’的重要性。长孙顺德晚年因贪毁名,正是因为忘了‘为官者当以百姓为重’。我大清将士需以他为戒,既要勇谋双全,又要清廉自守,方能保大清海疆稳固。”

  天幕这次直接播放了起来【姚崇,这位闪耀于唐朝政坛的璀璨明星,历经武后、睿宗、玄宗三朝,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果敢的改革魄力,成为大唐盛世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他的一生,是在风云变幻的朝堂中纵横捭阖、力挽狂澜的传奇历程。】

  【姚崇出身官宦世家,吴兴姚氏的荣耀传承赋予他不凡的气质与志向。年少时的姚崇洒脱不羁,钟情于射猎,练就了强健体魄与无畏精神。

  二十岁时,在相学家张憬藏的点化下,他毅然弃武从文,发愤攻读,凭借科举踏上仕途。

  初入官场,姚崇从基层的濮州司仓参军做起,勤勉敬业,深入了解民间疾苦与吏治利弊,为日后辅政积累了宝贵经验。】

  【天授年间,武则天称帝,启用新人,姚崇得以进入京城任职司刑丞。在那个告密之风盛行、酷吏当道的黑暗时期,姚崇秉持公正,为众多蒙冤者昭雪,其正直之名逐渐传开。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举兵进犯河北,形势危急。

  姚崇上书献策,思维缜密,论理精到,展现出卓越的军事与政治才能,深得武则天赏识,破格升任夏官侍郎,后又位列宰相。在武周政权中,姚崇整顿国防、发展生产、繁荣文化,成为武周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才。】

  【然而,姚崇刚正不阿的性格使他得罪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被贬黜外放。

  但他不计个人得失,临行前仍以大局为重,举荐张柬之。神龙元年,姚崇参与神龙革命,助力李唐复辟。

  但因对武则天的君臣之情而流泪,遭唐中宗不满,被贬出朝廷,历任多地刺史。在地方任职期间,他清廉公正,深受百姓爱戴,“截镫留鞭”的典故便是百姓对他不舍与爱戴的见证。】

  【唐睿宗即位后,姚崇再次被召回朝廷任宰相。他与宋璟携手辅政,革除前朝弊政,任人唯贤,整肃纲纪,使朝堂一度恢复贞观、永徽之风。

  但此时太平公主权势滔天,妄图效仿武则天掌权,姚崇与宋璟上书“安储三策”,却因睿宗的糊涂和太平公主的阻挠,再次被贬。

  唐玄宗即位后,一心振兴大唐。他深知姚崇的才干与远见,将其召回并委以重任。姚崇抓住时机,提出着名的“十事要说”,涵盖加强皇权、整顿吏治、关注民生等关键方面,为开元盛世制定了宏伟蓝图。唐玄宗欣然采纳,君臣二人齐心协力,开启了大唐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