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群星璀璨之大唐文臣篇(十一)-《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

  宋·开封皇宫(宋太祖时期)

  宋太祖赵匡胤手指点着“刘宏基不贪权势、忠心事主”,对赵普道:“朕看这刘宏基,最难得是‘勇而不骄、功高不挟’。

  我朝开国武将如石守信、高怀德,虽也忠诚,却难免恋栈兵权,若能学他这份‘低调避祸、一心为国’,杯酒释兵权时,朕也能少些顾虑。”

  赵普躬身道:“陛下所言极是。刘将军‘无派系依附、只守军纪’,恰合我朝‘重文抑武、防武将专权’之策。

  若禁军将领皆学其‘忠君不结党’,大宋江山可保无虞。”

  枢密使李崇矩亦道:“其‘斩敌将、破敌阵’的勇,‘苦守待援’的韧,当编入《武经总要》,让我朝武将知‘勇’需配‘稳’,方能成大事。”

  明·永乐时期

  朱棣看着天幕中“刘宏基随李世民定天下、守边疆防突厥”,忽然起身走到殿中:“朕靖难时,若有刘宏基这般‘硬仗敢拼、守边能安’的将才,白沟河之战何至于打那么久?他拒贪腐、不恃功,比那些战后争功的建文旧臣强百倍!”

  英国公张辅躬身道:“陛下,刘将军‘破强敌、守边疆’的经历,与臣南征交趾、北征蒙古何其相似!他‘不贪权势’的品性,更该让我朝边将效仿——如今边军偶有将领私吞军饷,若能学他清廉,战力必能再提!”

  解缙在侧补充:“其‘赡养故旧’的侠义,亦是君子之风。如今朝堂虽重文臣,却也需这份仁厚之心,若大臣皆能如此,君臣同心,可早定四海。”

  明·崇祯时期·紫禁城

  崇祯帝看着天幕,手指无意识摩挲龙椅扶手,见“刘宏基苦守待援、不溃不退”时,突然长叹:“朕的九边重镇,若有一个刘宏基,何至于让李自成、张献忠流寇横行?如今要么是像洪承畴那样降清的懦夫,要么是像左良玉那样拥兵自重的骄将,竟无一人有此等忠韧!”

  兵部尚书陈新甲垂首道:“陛下,刘将军‘不贪权势、忠诚不二’,恰是破解如今军中乱象的良药。

  如今边将多私吞军饷、克扣粮草,若能学他清廉守节,军心可聚,战力可复。”

  左都御史李邦华补充:“他‘随主定天下后仍守本分’,更显难得。如今朝中如杨嗣昌之辈,虽有才干却急功近利,若能学段将军‘稳扎稳打、不冒进’,局势或能挽回。”

  崇祯帝闭目良久,低声道:“传旨,将刘宏基事迹誊抄,发往山海关、宁远等地,让吴三桂、祖大寿他们看看,什么是武将该有的忠与韧!”

  天幕依旧进行着它的文臣盘点,这次天幕搞了个特殊画面,一个赤裸……………最终一箭射到了一个名字上,赫然是“屈突通”三个大字

  唐朝,屈突通看着天幕中自己的名字居然是被这样选中的破口大骂,可天幕并不打算理会他。

  【屈突通(557年-628年),复姓屈突,名通,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朝名将,后归唐成为唐朝开国功臣,位列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以“刚正严明、忠勇持重”着称,素有“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其弟屈突盖亦以严苛闻名)的民谣流传。】

  【屈突通在隋朝历任右武候车骑将军、左骁卫大将军等职,曾平定杨玄感叛乱,镇守长安周边,因执法严明、治军严谨,深得隋文帝与隋炀帝信任。

  隋末天下大乱时,他奉命镇守河东,抵御李渊起义军,坚守孤城数月,堪称隋室“最后屏障”。】

  【李渊攻克长安后,屈突通仍率部与唐军死战,得知洛阳隋军已败、隋亡成定局,为免麾下将士白白牺牲,才哭祭隋室后归降。

  李渊赞其“忠节可嘉”,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仍令其统领旧部。

  归唐后,屈突通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先后参与平定薛举、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常任先锋或后卫,屡立战功。】

  【尤其在洛阳之战中,他率军驻守要地,严防王世充突围,为唐军攻克洛阳奠定基础。

  贞观元年(627年),屈突通任洛州都督,封左光禄大夫;次年病逝,赠司空,谥号“忠”,陪葬昭陵。唐太宗曾评价他“清正奉国,尽忠事主,临难无苟免,见危有授命”,是唐初“忠勇之臣”的典范。】

  唐·武德元年,刚归唐后

  屈突通身着唐朝官服,却仍佩着隋朝旧剑,见天幕播放自己生平,先是盯着“隋末坚守河东”处沉默良久,再看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谥号忠”时,突然老泪纵横,对着长安方向(隋室太庙所在)躬身三拜,又转向李渊宫殿方向拱手:

  “臣既已归唐,便以余生报唐公知遇之恩!隋室之忠,臣已尽;大唐之业,臣必拼力相助,不负‘忠’字!”

  李渊闻讯赶来,亲手扶起他道:“卿之忠节,天下皆知。这天幕所言,是卿应得的荣耀!”

  李世民在旁补充:“屈突公‘临难不苟免’的韧,正是我唐军所需。日后平定天下,还需公多费心!”

  隋末·洛阳

  隋炀帝杨广看着天幕中“屈突通坚守河东、哭祭隋室后归降”,手指攥紧龙椅扶手,脸色复杂:

  “屈突通……朕待他不薄,他竟还是降了!可他守到隋亡成定局才降,也算尽了忠……比那些一触即溃、转头投敌的将领强多了!”

  大臣虞世基躬身道:“屈突通素有‘刚正’之名,即便归唐,也不忘哭祭隋室,可见其本心未泯。

  如今天下大乱,若诸将皆能如他这般‘守节至最后一刻’,陛下或可再图恢复。”

  将军宇文述则叹道:“其治军严明,当年平定杨玄感时便显本事。若他仍在隋军,河东何至于丢得那么快……”

  秦末汉初·汉中王府

  刘邦看着天幕中“屈突通先忠隋、后忠唐,守节至最后一刻”,摸着下巴笑道:“这老小子,倒算个有情有义的!

  先为隋拼到山穷水尽,再为唐卖命,比那些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家伙强!若我军中能有此等‘忠一处、尽一处’的将才,何愁项羽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