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盘点十大最具影响的诗人(八)-《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

  就在各朝众人都好奇榜首是谁时,天幕已揭晓答案。

  【盘点十大最具影响力的诗人,第一名,大唐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谪仙人,诗仙。与杜甫合称“李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唐,杜甫望着天幕,朗声笑道:“太白兄,我就知这榜首定然是你!”李白仰头饮尽杯中酒,畅快道:“当浮一大白!”言罢,随口吟出一首新作,字句间尽是豪情。

  贞观年间,李世民笑得眉眼舒展,心中暗道:没想到这十大诗人榜单,我大唐竟占了半数,当真是文风鼎盛!

  宋,苏轼神色平静,与他猜想分毫不差——能稳居榜首者,非李白莫属。

  【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杜甫眉头一皱补全了半个乱世。】

  唐,李世民听着这句评语,脸上笑意淡了几分。这话虽赞李杜,却也隐隐透出大唐后期的动荡,让他心中泛起一丝隐忧。

  【李白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遍历山河,历经仕途起伏,始终以狂放姿态书写生命华章。

  李白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后随家迁居四川绵州。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又习剑术,兼具文人与侠士气质。

  25岁起“仗剑去国,辞亲远游”,遍历蜀地、洞庭、吴越、长安等地,广交名士,写下《峨眉山月歌》《望庐山瀑布》等早期名作,性格中的豪放与不羁初显。】

  【42岁时因贺知章等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任翰林供奉,为宫廷撰写诗文,一度风光,写下《清平调》等应制之作。

  但他狂放的性格与官场规则格格不入,遭权贵排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让他最终自请离开长安,结束了短暂的仕途生涯。】

  【离开长安后,李白与杜甫、高适等诗人相遇相知,同游梁宋,诗酒唱和,这段时光被传为文坛佳话。

  此后继续漫游各地,足迹遍布齐鲁、吴越、皖南等地,创作进入黄金期,写下《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千古名篇,诗歌中豪放的气概、瑰丽的想象达到巅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误入永王李璘幕府,后因永王兵败受牵连,被流放夜郎(今贵州一带),途中遇赦,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尽显劫后重生的畅快。

  晚年漂泊于金陵、宣城等地,贫病交加,仍不改诗酒豪情。762年,病逝于当涂(今安徽),相传临终前还在病榻上吟诗作赋。

  李白的一生,始终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坚守自我,他的性格与经历融入诗歌,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浪漫色彩的“诗仙”传奇。】

  唐,李白望着天幕上自己的生平,轻叹一声——终究是没能实现报国之志。杜甫在旁欲言又止,却见他转瞬恢复常态,继续举杯畅饮,仿佛那些遗憾早已化作酒中豪情。

  【李白作为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人物,其影响跨越文学、文化乃至民族精神层面,深刻塑造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基因。

  文学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拓展诗歌的艺术边界,打破传统格律的束缚,以奔放的想象力和自由洒脱的笔触,将浪漫主义诗歌推向新高度。无论是《蜀道难》的奇诡夸张,还是《将进酒》的酣畅淋漓,都突破了此前诗歌的题材与形式限制,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树立“盛唐气象”的标杆:其诗歌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精准捕捉并升华了盛唐的时代精神,成为后世解读盛唐气象的重要文学范本。】

  【“诗仙”形象的精神象征:他嗜酒、任侠、追求自由的形象,被凝练为中国文化中“仙风道骨”的代表,成为文人心中“狂放不羁”“蔑视权贵”的精神图腾。这种形象超越时代,至今仍是大众对“文人风骨”的经典想象。

  他笔下的山水(如庐山、长江)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融入个人情感与哲思的文化符号,让自然景观与诗歌意境深度绑定,影响了中国人对山水的审美认知。】

  【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是文人的心灵寄托,李白诗歌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洒脱,为后世仕途失意的文人提供了情感共鸣与精神慰藉,成为他们反抗束缚、坚守自我的力量源泉。

  具有跨时代的大众共鸣,其诗歌语言通俗却意境高远,既有“床前明月光”的朴素深情,也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情壮志,兼顾雅俗,流传千年,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

  【总之,李白的影响早已超越文学范畴,成为中国文化中“自由”“豪情”“浪漫”的代名词,深刻塑造了民族的审美趣味与精神特质。】

  盘点刚结束,天幕不给众人反应时间,直接响起一段喊麦《唐宋八大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自明初后的文风,皆以那唐宋为宗,

  让前后百年的书生,皆透着一丝平庸。”

  天幕下,各朝文人瞬间沸腾——“什么叫前后百年的书生都透着平庸?”质疑与愤懑之声四起。

  “看朱右手中来绘,细数了整整几辈,

  唐宋的散文之最,终绕不开那八位。”

  唐,李世民笑露白牙:“不知这次唐宋八大家,我大唐又占几位?总不会又是半数吧?”

  宋,群臣亦翘首以盼:“唐宋八大家?我朝能有几人上榜?”

  “(唐,韩愈)听韩愈说那古文,就早该替成骈文,

  文章要写的出神,先要是笔下有魂。

  三年科举而不中,说来也是少年痛,

  也非是读书无用,是出身比那笔重。

  来论那马儿伯乐,终未是擦肩而过,

  而后笔下的帝王错,就应该算是人祸。

  贬至那潮州为臣,到今日尚是有痕,

  骂跑了当地的河神,只用了一段檄文,

  又回了那座金殿,来迎那生死一线,

  竟对着数万的刀剑,以一人平了兵变。

  万人壮志曾在胸,可大多成了万场空,

  而昌黎先生这一生,像极了是一盏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