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战队曹长那柄军刀冰冷的触感仿佛还贴在皮肤上,空气中弥漫的柴油与河水腥气混合着隐约的威胁。浮桥的危机虽暂时压下,但雄二深知,捞刀河这条脆弱的生命线已成了他的绞索,随时可能收紧。督战队的耐心耗尽,技术借口的效果逐次递减,他必须找到新的出路,或者,让这条即将崩断的绳索暂时转移承受的重压。
高纯度酒精的难题与眼前的生存危机相比,似乎退居次席,却又奇异地交织在一起。解决前者,或许能为后者谋得一线退路。雄二强迫自己从浮桥维修的疲惫和督战队的威慑中抽离部分心神,再次投入到那套破烂的蒸馏设备上。
犹太医生给出的高纯度样品像一个无声的嘲讽,也像一个关键的提示。单纯的重复蒸馏已接近极限,必须引入别的变量。他想到了“精馏”的概念,但前线哪里去找填料?哪里去找合适的塔板?一切都是空谈。
直到一次,他带着士兵清理一段被炮火 partially 摧毁的河边木质棚屋残骸时,目光落在那些被炸碎、烧焦的木板和木屑上。一个模糊的念头闪过——活性炭?粗糙的吸附提纯?他知道活性炭有吸附杂质的效果,但如何制备?需要专门炭化活化,条件根本不具备。
但那些破碎的木料让他想到了别的东西。他记起一些极其古老的土法酿酒工艺中,似乎会用到特殊的木材或植物来进行风味提纯(或者说杂味吸附),虽然效率低下,但或许能有一丝效果?这更像是一种绝望下的尝试。
他搜集了一些相对干净、质地坚硬的碎木块(主要是橡木和少量说不清品种的硬木),仔细刮去烧焦的表层,然后将其砸成不规则的细小碎块。他甚至尝试将一些比较坚韧的树皮也撕成小条。他没有活化设备,只能用清水反复煮沸这些木块碎屑,尽量去除其中的可溶性杂质和异味,然后晾干。
接下来,他对那套可怜的蒸馏设备进行了又一次冒险的改造。他在蒸汽导管的中段,巧妙地嵌入了一个用废弃铁皮罐头盒改造成的简陋“吸附罐”,里面尽可能紧密地填满了那些处理过的碎木块和树皮条。他希望当酒精蒸汽通过这个罐子时,能或多或少地被去除掉一些杂醇油或其他带来异味的成分,或许能稍微提升一点纯度。
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他无法控制温度,无法确保木料的选择是否正确,甚至这个自制的“吸附罐”是否会因为受热不均匀或压力变化而破裂漏气都不知道。
再次试验时,他和健一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燃料燃烧,劣质酒精沸腾,蒸汽通过那歪歪扭扭的管道,穿过那个填满了木屑的罐头盒,再进入冷凝部分。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单纯的酒精味,还夹杂着一股煮木头和树皮的古怪气味。
当冷凝液再次滴落时,雄二接取样品的手指都有些颤抖。液体看起来似乎比上一次更加清澈透明了一些。他尝了一小口,那股灼烧感依然强烈,但入口后残留的怪异酸涩味似乎确实减弱了些许,口感上显得“干净”了一点。
“可能……提高了三五度?”雄二无法精确判断,但这微小的改善或许就是关键。他将所有提纯出的酒精(大约不到两升)再次用这套改良系统缓慢过了一遍,得到最终产品。他将其与犹太医生的样品对比,色泽上已非常接近,虽然气味和口感肯定仍有差距,但这已是他目前条件下能做到的极致。
他将这宝贵的约一升半液体分装好,决定在下一次交易时全部带去。这不仅是交易,更是一次测试,测试对方的反应,测试这条路的可行性。
然而,没等到下一次交易的日子,浮桥的危机再次爆发。这一次并非结构问题,而是源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上游水量猛增,捞刀河的水流变得异常湍急浑浊,水位上涨,不断冲击着浮桥的锚固系统。
雄二指挥工兵们拼命加固缆绳,增加锚点,但水流的力量超乎想象。用来固定浮桥的船只在水流中剧烈摇晃,连接桥面的木板在颠簸中错位、开裂。通行被迫中断,数辆已经开到桥头的日军卡车和一门九二式步兵炮被困在岸边,喇叭声和斥骂声混成一片。
督战队那名曹长脸色铁青,几乎要再次拔刀。雄二站在没膝的河水中,声嘶力竭地指挥,用尽一切手段稳定桥体。他知道,这次是真正的天灾,但他的“技术解释”在暴怒的督战队和急需通行的作战部队面前显得无比苍白。
“佐佐木少尉!如果桥垮了,你就等着上军事法庭吧!”曹长的咆哮压过了风雨声。
雄二心中冰冷,他知道这次恐怕不是几盒罐头能搪塞过去的了。就在他几乎绝望之际,视线无意中扫过河岸下游。暴涨的河水卷着泥沙、树枝甚至动物的尸体汹涌而下,其中,似乎还有一些散落的木箱和杂物,像是从上游某个被冲垮的补给点或村庄卷下来的。
一个极其冒险的念头瞬间在他脑中成型。
他一边继续指挥抢险,一边暗中对健一使了个眼色,低声急促地吩咐了几句。健一愣了一下,脸上闪过恐惧,但在雄二严厉的目光下,还是咬着牙点头,悄悄脱离队伍,沿着河岸向下游跑去。
大约半小时后,正当浮桥的情况稍微稳定一点,雄二正准备命令尝试恢复有限通行时,下游突然传来几声剧烈的爆炸声!声音沉闷,被风雨声削弱,但绝对清晰可辨。
所有人都是一惊,循声望去,只见下游远处隐约有火光和黑烟冒起,随即被雨幕遮盖。
“怎么回事?”督战队曹长厉声喝问。
雄二立刻抓住这个机会,脸上露出“惊恐”和“恍然大悟”的表情:“长官!可能是洪水冲下来的漂浮物!水雷?或者是中国人布设的漂雷?刚才水流太急,很可能撞上了我们的锚索或者桥体!”
他立刻将刚才浮桥的剧烈晃动和险情全部归咎于这次“可能的爆炸冲击”。“一定是爆炸震松了关键连接处!幸好现在发现得早!必须立刻全面停航检修,排查水下是否有其他危险物!”
这个借口真假难辨。洪水卷来爆炸物并非完全不可能,中国军队确实也曾用水雷或漂雷对付过日军舰船。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无法立即验证的理由来解释这次严重中断,并将责任从工兵的直接维护不力转移到了“敌方狡猾的破坏”和“不可抗的自然灾害”上。
督战队曹长将信将疑,但爆炸声是实打实的,他也不敢拿整个师团的补给线冒险。他恶狠狠地瞪了雄二一眼,最终同意暂停通行,进行“安全排查”。
雄二暗中松了口气,知道健一成功地在下游某个隐蔽处引爆了少量他们偷偷藏起来的、准备用于爆破作业的炸药,制造了这场及时的“意外”。风险极大,但暂时缓解了燃眉之急。
通行中断了一整夜。雄二带着士兵们在风雨和黑暗中“兢兢业业”地“排查险情”,加固桥体。直到第二天上午,雨势渐小,水流稍缓,才在督战队的严密监视下重新开放通行。
经此一役,雄二在捞刀河的处境更加微妙。督战队对他的不信任感达到顶点,但暂时又找不到确凿的把柄。而他则更加迫切地需要抓住任何可能的脱离这个机会。
几天后,他终于找到机会再次前往伤兵接收站区域。他将那批经过“木屑吸附法”提纯的酒精交给了李护士。
李护士照例检查后,递给帐篷里的那只手。这一次,等待的时间稍长。最终,样品瓶被递回,同时递出来的,还有一个小小的、卷得很紧的纸卷。
李护士的声音压得更低:“医生说,勉强可用。这是下次要的东西清单和……一部分‘消息’。”她指了指那个纸卷,“下次,要这个数的量。”她用手比划了一个数字,是这次交易量的三倍。“用这个换剩下的‘消息’,或者……银圆。”
雄二心中一动,接过那个微凉的纸卷,紧紧攥在手心。他没有立刻打开,而是迅速收起银圆(这次的数量多了不少),点了点头。
离开接收站,走到一个相对偏僻的角落,雄二才背过身,小心翼翼地展开那个纸卷。
纸上是用极细的钢笔写下的几行字,内容却让他心脏猛地一缩:
“沪上虹口,米町街角,第三家咖啡馆,午后三时,持此纸问‘有无爪哇咖啡’,寻‘卡尔先生’。军票兑法币,汇差大利。慎之。”
纸卷的最后,还画了一个极其简略的钥匙图案。
消息简短,却信息量巨大。它指明了地点(上海虹口)、联系人方式以及涉及的业务(军票与法币兑换,利用汇率差)。这无疑就是犹太医生背后那条通往上海黑市的渠道!“卡尔先生”,听起来像是一个德国或犹太名字。而那个钥匙图案,或许是什么信物或暗号的提示?
雄二感到一阵寒意和兴奋交织着爬上脊背。上海!那是远比长沙更庞大、更复杂、也更危险的舞台。军票兑法币的汇率差,这确实是当时上海黑市最活跃的投机生意之一,利润惊人,但同样风险极高,日本宪兵队、特高课、76号特务对此打击极为严酷。
这条路,一旦踏上,就再无回头可能。但留在捞刀河,他迟早会被督战队或者某一次真正的“意外”碾碎。
他将纸卷仔细收好,目光再次投向北方。捞刀河的河水依旧浑浊奔流,浮桥上的日军车辆还在轰鸣通过。但他知道,自己必须开始谋划离开这里的下一步了。
首先,他需要弄到去上海的机会。一个前线工兵军官,如何能合法前往上海?伤兵转运?公务派遣?还是……另寻蹊径?
其次,他需要准备“敲门砖”——更多的、纯度更高的酒精,或者……对方可能感兴趣的其他东西。
高纯度酒精的难题与眼前的生存危机相比,似乎退居次席,却又奇异地交织在一起。解决前者,或许能为后者谋得一线退路。雄二强迫自己从浮桥维修的疲惫和督战队的威慑中抽离部分心神,再次投入到那套破烂的蒸馏设备上。
犹太医生给出的高纯度样品像一个无声的嘲讽,也像一个关键的提示。单纯的重复蒸馏已接近极限,必须引入别的变量。他想到了“精馏”的概念,但前线哪里去找填料?哪里去找合适的塔板?一切都是空谈。
直到一次,他带着士兵清理一段被炮火 partially 摧毁的河边木质棚屋残骸时,目光落在那些被炸碎、烧焦的木板和木屑上。一个模糊的念头闪过——活性炭?粗糙的吸附提纯?他知道活性炭有吸附杂质的效果,但如何制备?需要专门炭化活化,条件根本不具备。
但那些破碎的木料让他想到了别的东西。他记起一些极其古老的土法酿酒工艺中,似乎会用到特殊的木材或植物来进行风味提纯(或者说杂味吸附),虽然效率低下,但或许能有一丝效果?这更像是一种绝望下的尝试。
他搜集了一些相对干净、质地坚硬的碎木块(主要是橡木和少量说不清品种的硬木),仔细刮去烧焦的表层,然后将其砸成不规则的细小碎块。他甚至尝试将一些比较坚韧的树皮也撕成小条。他没有活化设备,只能用清水反复煮沸这些木块碎屑,尽量去除其中的可溶性杂质和异味,然后晾干。
接下来,他对那套可怜的蒸馏设备进行了又一次冒险的改造。他在蒸汽导管的中段,巧妙地嵌入了一个用废弃铁皮罐头盒改造成的简陋“吸附罐”,里面尽可能紧密地填满了那些处理过的碎木块和树皮条。他希望当酒精蒸汽通过这个罐子时,能或多或少地被去除掉一些杂醇油或其他带来异味的成分,或许能稍微提升一点纯度。
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他无法控制温度,无法确保木料的选择是否正确,甚至这个自制的“吸附罐”是否会因为受热不均匀或压力变化而破裂漏气都不知道。
再次试验时,他和健一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燃料燃烧,劣质酒精沸腾,蒸汽通过那歪歪扭扭的管道,穿过那个填满了木屑的罐头盒,再进入冷凝部分。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单纯的酒精味,还夹杂着一股煮木头和树皮的古怪气味。
当冷凝液再次滴落时,雄二接取样品的手指都有些颤抖。液体看起来似乎比上一次更加清澈透明了一些。他尝了一小口,那股灼烧感依然强烈,但入口后残留的怪异酸涩味似乎确实减弱了些许,口感上显得“干净”了一点。
“可能……提高了三五度?”雄二无法精确判断,但这微小的改善或许就是关键。他将所有提纯出的酒精(大约不到两升)再次用这套改良系统缓慢过了一遍,得到最终产品。他将其与犹太医生的样品对比,色泽上已非常接近,虽然气味和口感肯定仍有差距,但这已是他目前条件下能做到的极致。
他将这宝贵的约一升半液体分装好,决定在下一次交易时全部带去。这不仅是交易,更是一次测试,测试对方的反应,测试这条路的可行性。
然而,没等到下一次交易的日子,浮桥的危机再次爆发。这一次并非结构问题,而是源于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上游水量猛增,捞刀河的水流变得异常湍急浑浊,水位上涨,不断冲击着浮桥的锚固系统。
雄二指挥工兵们拼命加固缆绳,增加锚点,但水流的力量超乎想象。用来固定浮桥的船只在水流中剧烈摇晃,连接桥面的木板在颠簸中错位、开裂。通行被迫中断,数辆已经开到桥头的日军卡车和一门九二式步兵炮被困在岸边,喇叭声和斥骂声混成一片。
督战队那名曹长脸色铁青,几乎要再次拔刀。雄二站在没膝的河水中,声嘶力竭地指挥,用尽一切手段稳定桥体。他知道,这次是真正的天灾,但他的“技术解释”在暴怒的督战队和急需通行的作战部队面前显得无比苍白。
“佐佐木少尉!如果桥垮了,你就等着上军事法庭吧!”曹长的咆哮压过了风雨声。
雄二心中冰冷,他知道这次恐怕不是几盒罐头能搪塞过去的了。就在他几乎绝望之际,视线无意中扫过河岸下游。暴涨的河水卷着泥沙、树枝甚至动物的尸体汹涌而下,其中,似乎还有一些散落的木箱和杂物,像是从上游某个被冲垮的补给点或村庄卷下来的。
一个极其冒险的念头瞬间在他脑中成型。
他一边继续指挥抢险,一边暗中对健一使了个眼色,低声急促地吩咐了几句。健一愣了一下,脸上闪过恐惧,但在雄二严厉的目光下,还是咬着牙点头,悄悄脱离队伍,沿着河岸向下游跑去。
大约半小时后,正当浮桥的情况稍微稳定一点,雄二正准备命令尝试恢复有限通行时,下游突然传来几声剧烈的爆炸声!声音沉闷,被风雨声削弱,但绝对清晰可辨。
所有人都是一惊,循声望去,只见下游远处隐约有火光和黑烟冒起,随即被雨幕遮盖。
“怎么回事?”督战队曹长厉声喝问。
雄二立刻抓住这个机会,脸上露出“惊恐”和“恍然大悟”的表情:“长官!可能是洪水冲下来的漂浮物!水雷?或者是中国人布设的漂雷?刚才水流太急,很可能撞上了我们的锚索或者桥体!”
他立刻将刚才浮桥的剧烈晃动和险情全部归咎于这次“可能的爆炸冲击”。“一定是爆炸震松了关键连接处!幸好现在发现得早!必须立刻全面停航检修,排查水下是否有其他危险物!”
这个借口真假难辨。洪水卷来爆炸物并非完全不可能,中国军队确实也曾用水雷或漂雷对付过日军舰船。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无法立即验证的理由来解释这次严重中断,并将责任从工兵的直接维护不力转移到了“敌方狡猾的破坏”和“不可抗的自然灾害”上。
督战队曹长将信将疑,但爆炸声是实打实的,他也不敢拿整个师团的补给线冒险。他恶狠狠地瞪了雄二一眼,最终同意暂停通行,进行“安全排查”。
雄二暗中松了口气,知道健一成功地在下游某个隐蔽处引爆了少量他们偷偷藏起来的、准备用于爆破作业的炸药,制造了这场及时的“意外”。风险极大,但暂时缓解了燃眉之急。
通行中断了一整夜。雄二带着士兵们在风雨和黑暗中“兢兢业业”地“排查险情”,加固桥体。直到第二天上午,雨势渐小,水流稍缓,才在督战队的严密监视下重新开放通行。
经此一役,雄二在捞刀河的处境更加微妙。督战队对他的不信任感达到顶点,但暂时又找不到确凿的把柄。而他则更加迫切地需要抓住任何可能的脱离这个机会。
几天后,他终于找到机会再次前往伤兵接收站区域。他将那批经过“木屑吸附法”提纯的酒精交给了李护士。
李护士照例检查后,递给帐篷里的那只手。这一次,等待的时间稍长。最终,样品瓶被递回,同时递出来的,还有一个小小的、卷得很紧的纸卷。
李护士的声音压得更低:“医生说,勉强可用。这是下次要的东西清单和……一部分‘消息’。”她指了指那个纸卷,“下次,要这个数的量。”她用手比划了一个数字,是这次交易量的三倍。“用这个换剩下的‘消息’,或者……银圆。”
雄二心中一动,接过那个微凉的纸卷,紧紧攥在手心。他没有立刻打开,而是迅速收起银圆(这次的数量多了不少),点了点头。
离开接收站,走到一个相对偏僻的角落,雄二才背过身,小心翼翼地展开那个纸卷。
纸上是用极细的钢笔写下的几行字,内容却让他心脏猛地一缩:
“沪上虹口,米町街角,第三家咖啡馆,午后三时,持此纸问‘有无爪哇咖啡’,寻‘卡尔先生’。军票兑法币,汇差大利。慎之。”
纸卷的最后,还画了一个极其简略的钥匙图案。
消息简短,却信息量巨大。它指明了地点(上海虹口)、联系人方式以及涉及的业务(军票与法币兑换,利用汇率差)。这无疑就是犹太医生背后那条通往上海黑市的渠道!“卡尔先生”,听起来像是一个德国或犹太名字。而那个钥匙图案,或许是什么信物或暗号的提示?
雄二感到一阵寒意和兴奋交织着爬上脊背。上海!那是远比长沙更庞大、更复杂、也更危险的舞台。军票兑法币的汇率差,这确实是当时上海黑市最活跃的投机生意之一,利润惊人,但同样风险极高,日本宪兵队、特高课、76号特务对此打击极为严酷。
这条路,一旦踏上,就再无回头可能。但留在捞刀河,他迟早会被督战队或者某一次真正的“意外”碾碎。
他将纸卷仔细收好,目光再次投向北方。捞刀河的河水依旧浑浊奔流,浮桥上的日军车辆还在轰鸣通过。但他知道,自己必须开始谋划离开这里的下一步了。
首先,他需要弄到去上海的机会。一个前线工兵军官,如何能合法前往上海?伤兵转运?公务派遣?还是……另寻蹊径?
其次,他需要准备“敲门砖”——更多的、纯度更高的酒精,或者……对方可能感兴趣的其他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