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尾城的初雪,是悄没声儿落下来的。
雪沫子细得像盐,被北风一兜头,便斜斜地扑在义学的窗纸上,沙沙地响,倒像是春蚕在啃那桑叶。
“……故草木之荣,需春风雨露;其枯,则为秋霜冬雪。然,枯非终也,乃‘藏’也。藏其生机于根,以待来年……”
学堂里,陈元夕的声音不疾不徐,像冬日里一泓不起波澜的深水。他身上那件青布长衫洗得有些发白,指腹常年握着笔,磨出一层薄茧。
三年光阴,把他眉宇间那点少年人的跳脱劲儿,全磨进了这方寸书斋里。若不是那双眼睛,亮得像浸在清泉里的黑石子,谁见了,都得当他是个在红尘里打了半辈子滚的教书先生。
三年前,三叔公那封家书送到燕尾城时,他正憋着一股劲儿,死磕炼气五层的壁障。信上没几句废话,字字沉稳,力透纸背,只一个字:“炼。”
他便停了。
一千多个日夜,丹田气海里的青碧真元涨得快要溢出来,那层壁障清晰得就像自个儿的掌纹,仿佛念头一动,就能摧枯拉朽般撞开。多少个深夜吐纳,他都觉着一股躁动在里头横冲直撞,搅得他气血翻涌。可他只是死死按住,一遍遍观想父亲教他的法子:一块顽铁,投进熔炉,烧红,捶打,淬火,再烧红,再捶打。
他不再是那个一心只惦记着仙途的“仙苗”,他是陈家的元夕哥。
他在义学里教蒙童识“之乎者也”,在账房里对着米粮出入的账目拨算盘,甚至亲自下到田垄上,抓一把土在指尖捻了捻,看墒情。城西王家那帮人,像阴沟里的耗子,总在街角投来不怀好意的目光;县衙新来的张主簿,隔三差五就寻个由头,要查陈家铺子的账本。
族里的风言风语,也跟这冬天的寒气似的,无孔不入。
“元夕哥……都快二十的人了,还卡在四层,真是白瞎了那份好资质。”
“听说是三叔公不让。可天天跟这些凡夫俗子、鸡毛蒜皮的事儿搅在一起,那仙路还走不走了?”
这些话,飘进耳朵里,就跟风声、雪落声一样,听见了,也就过去了。
他也曾夜里翻来覆去,问过父亲陈守义。
父亲没多话,只把那封家书“啪”地一声重新拍在他桌上,目光沉得像铁:“元夕,你三叔公看得比天远。他让你炼,你就给我死命地炼!什么时候炼成了百炼精钢,什么时候再出炉!”
父亲替他挡下了族老们所有的闲话。
他便在这凡俗的烟火气里,一天天捶打自个儿。
为两户族人争水,他三天三夜没合眼,最后在渠边寻了个法子,让两家都咧开了嘴。那一刻,他心里咯噔一下,仿佛摸到了《柔水经》里“上善若水”的边儿,那不是退让,是兜住了,是给条道儿走。
腊月里,他带着族人加固河堤,冰冷的河水溅在裤腿上,冻得骨头缝里都发疼。他看着那堤岸在一次次冲击下纹丝不动,心里那根弦,好像也跟着硬实了。
他抱过族里新生的婴孩,那小手攥着他的手指,软软的,暖暖的;他也为族中寿终的老者守过灵,眼瞅着那口气从微弱到断绝。
生与死,强与弱,爱与憎……这些原先只在经卷上看到的字眼,如今都成了他日子里的一呼一吸。
那根曾让他夜不能寐的焦虑之刺,不知何时,就在这日复一日的捶打中,被磨平了。
“先生?先生?”
一声怯生生的呼唤,把陈元夕从神游中拽了回来。
一个扎着总角的小童仰着通红的小脸,指着窗外:“先生,那棵枯梅……风雪这么欺负它,它是不是已经死了?”
陈元夕微微一怔,顺着小童的手指望去。
庭院角落,那株他亲手栽下的枯梅,光秃秃地立在风雪里。寒风跟刀子似的,卷着雪沫子,狠狠抽在它虬结的枝干上。瞧着那么“弱”,好像下一刻就得折断;那么“枯”,好像早就“死”透了。
可陈元夕的目光,却凝住了。
他看见,那看似枯死的枝干,在狂风中只是微微颤动,根茎死死抓着身下的冻土,把所有生机都藏了起来,就那么一股子近乎顽固的劲儿,默默受着。
而那看着“强”大的风雪,除了让它更显苍劲,竟拿它没半点法子。
枯,非死。是藏,是韧。
强,非胜。是表,是虚。
他脑子里“嗡”的一声,像是有什么东西碎裂开来。
这三年的自个儿,何尝不是这株枯梅?
他压着修为,埋首凡俗,瞧着“枯”了,“弱”了,实则是把根往更深的地里扎,锤炼出那份能扛住风雪的坚韧和沉静。
而那瓶颈,那王家的窥探,那族人的微词,便是这漫天风雪!
三叔公的“炼铁”,直到这一刻,他才算真正……摸到了点儿门道。
他缓缓放下书卷,对着满堂孩童,露出了三年来第一个发自肺腑的笑容,干净得像被雪洗过的天。
“今日就到这,都去玩雪吧。”
话音未落,他已转身迎着风雪,穿过庭院,回了静室。
没有丹药,没有法阵。
他只是盘膝坐下,阖上了双眼。
《柔水经》的心法在心头自然流淌。丹田内,那满溢的真元再次缓缓触碰那层壁障。
这一次,没有冲撞,没有对抗。
那层困了他三年的壁障,竟如被捶打了千百遍的顽铁,在真元最后的温养下,悄然化开。
真元如水,自然而然地漫过了那道早已不存在的堤岸,涌入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炼气五层。
……
陈元夕睁开眼,静室里依旧昏暗。
没有狂喜,没有激动。那颗心,反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静,静得像一口幽深的古井。气息尽数内敛,沉稳悠长。
他起身,推开门。
风雪不知何时已经停了。
他找到父亲时,陈守义正在书房练字。一笔下去,力道却有些不稳。
“父亲。”
陈守义握笔的手猛地一颤,一滴浓墨在宣纸上晕开,毁了整幅字。他没有抬头去看儿子的修为,只是缓缓抬起头,看向他的眼睛。
那双眼睛里,曾经的锐气和浮躁,已经沉淀为一片深潭。
“元夕,成了。”陈守义悬了三年的心,终于落回了实处。
“孩儿,刚刚侥幸。”陈元夕的声音平静无波。
“好,好,好!”陈守义连说三个好字,眼眶却有些发红。
“明日,孩儿还想回义学。”陈元夕躬身道,“今日讲的‘冬藏’,还没讲完。”
陈守义看着儿子那张平静的脸,心中最后一点担忧也彻底散了。他知道,这块铁,成了。
他重重地点头:“去吧。”
等陈元夕的身影消失在庭院里,陈守义再也抑制不住,脸上的欣慰化作了狂喜。他快步走进内室,从暗格里取出一枚通体漆黑的铁符,入手冰凉。
他将拇指按在符上,渡入真元,心中默念那句早已烂熟于心的密语。
铁符上,一道微不可查的红光一闪而逝。
那道承载着喜讯的红光,已沿着无形的铁符大网,向着千里之外疾驰而去。
雪沫子细得像盐,被北风一兜头,便斜斜地扑在义学的窗纸上,沙沙地响,倒像是春蚕在啃那桑叶。
“……故草木之荣,需春风雨露;其枯,则为秋霜冬雪。然,枯非终也,乃‘藏’也。藏其生机于根,以待来年……”
学堂里,陈元夕的声音不疾不徐,像冬日里一泓不起波澜的深水。他身上那件青布长衫洗得有些发白,指腹常年握着笔,磨出一层薄茧。
三年光阴,把他眉宇间那点少年人的跳脱劲儿,全磨进了这方寸书斋里。若不是那双眼睛,亮得像浸在清泉里的黑石子,谁见了,都得当他是个在红尘里打了半辈子滚的教书先生。
三年前,三叔公那封家书送到燕尾城时,他正憋着一股劲儿,死磕炼气五层的壁障。信上没几句废话,字字沉稳,力透纸背,只一个字:“炼。”
他便停了。
一千多个日夜,丹田气海里的青碧真元涨得快要溢出来,那层壁障清晰得就像自个儿的掌纹,仿佛念头一动,就能摧枯拉朽般撞开。多少个深夜吐纳,他都觉着一股躁动在里头横冲直撞,搅得他气血翻涌。可他只是死死按住,一遍遍观想父亲教他的法子:一块顽铁,投进熔炉,烧红,捶打,淬火,再烧红,再捶打。
他不再是那个一心只惦记着仙途的“仙苗”,他是陈家的元夕哥。
他在义学里教蒙童识“之乎者也”,在账房里对着米粮出入的账目拨算盘,甚至亲自下到田垄上,抓一把土在指尖捻了捻,看墒情。城西王家那帮人,像阴沟里的耗子,总在街角投来不怀好意的目光;县衙新来的张主簿,隔三差五就寻个由头,要查陈家铺子的账本。
族里的风言风语,也跟这冬天的寒气似的,无孔不入。
“元夕哥……都快二十的人了,还卡在四层,真是白瞎了那份好资质。”
“听说是三叔公不让。可天天跟这些凡夫俗子、鸡毛蒜皮的事儿搅在一起,那仙路还走不走了?”
这些话,飘进耳朵里,就跟风声、雪落声一样,听见了,也就过去了。
他也曾夜里翻来覆去,问过父亲陈守义。
父亲没多话,只把那封家书“啪”地一声重新拍在他桌上,目光沉得像铁:“元夕,你三叔公看得比天远。他让你炼,你就给我死命地炼!什么时候炼成了百炼精钢,什么时候再出炉!”
父亲替他挡下了族老们所有的闲话。
他便在这凡俗的烟火气里,一天天捶打自个儿。
为两户族人争水,他三天三夜没合眼,最后在渠边寻了个法子,让两家都咧开了嘴。那一刻,他心里咯噔一下,仿佛摸到了《柔水经》里“上善若水”的边儿,那不是退让,是兜住了,是给条道儿走。
腊月里,他带着族人加固河堤,冰冷的河水溅在裤腿上,冻得骨头缝里都发疼。他看着那堤岸在一次次冲击下纹丝不动,心里那根弦,好像也跟着硬实了。
他抱过族里新生的婴孩,那小手攥着他的手指,软软的,暖暖的;他也为族中寿终的老者守过灵,眼瞅着那口气从微弱到断绝。
生与死,强与弱,爱与憎……这些原先只在经卷上看到的字眼,如今都成了他日子里的一呼一吸。
那根曾让他夜不能寐的焦虑之刺,不知何时,就在这日复一日的捶打中,被磨平了。
“先生?先生?”
一声怯生生的呼唤,把陈元夕从神游中拽了回来。
一个扎着总角的小童仰着通红的小脸,指着窗外:“先生,那棵枯梅……风雪这么欺负它,它是不是已经死了?”
陈元夕微微一怔,顺着小童的手指望去。
庭院角落,那株他亲手栽下的枯梅,光秃秃地立在风雪里。寒风跟刀子似的,卷着雪沫子,狠狠抽在它虬结的枝干上。瞧着那么“弱”,好像下一刻就得折断;那么“枯”,好像早就“死”透了。
可陈元夕的目光,却凝住了。
他看见,那看似枯死的枝干,在狂风中只是微微颤动,根茎死死抓着身下的冻土,把所有生机都藏了起来,就那么一股子近乎顽固的劲儿,默默受着。
而那看着“强”大的风雪,除了让它更显苍劲,竟拿它没半点法子。
枯,非死。是藏,是韧。
强,非胜。是表,是虚。
他脑子里“嗡”的一声,像是有什么东西碎裂开来。
这三年的自个儿,何尝不是这株枯梅?
他压着修为,埋首凡俗,瞧着“枯”了,“弱”了,实则是把根往更深的地里扎,锤炼出那份能扛住风雪的坚韧和沉静。
而那瓶颈,那王家的窥探,那族人的微词,便是这漫天风雪!
三叔公的“炼铁”,直到这一刻,他才算真正……摸到了点儿门道。
他缓缓放下书卷,对着满堂孩童,露出了三年来第一个发自肺腑的笑容,干净得像被雪洗过的天。
“今日就到这,都去玩雪吧。”
话音未落,他已转身迎着风雪,穿过庭院,回了静室。
没有丹药,没有法阵。
他只是盘膝坐下,阖上了双眼。
《柔水经》的心法在心头自然流淌。丹田内,那满溢的真元再次缓缓触碰那层壁障。
这一次,没有冲撞,没有对抗。
那层困了他三年的壁障,竟如被捶打了千百遍的顽铁,在真元最后的温养下,悄然化开。
真元如水,自然而然地漫过了那道早已不存在的堤岸,涌入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炼气五层。
……
陈元夕睁开眼,静室里依旧昏暗。
没有狂喜,没有激动。那颗心,反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静,静得像一口幽深的古井。气息尽数内敛,沉稳悠长。
他起身,推开门。
风雪不知何时已经停了。
他找到父亲时,陈守义正在书房练字。一笔下去,力道却有些不稳。
“父亲。”
陈守义握笔的手猛地一颤,一滴浓墨在宣纸上晕开,毁了整幅字。他没有抬头去看儿子的修为,只是缓缓抬起头,看向他的眼睛。
那双眼睛里,曾经的锐气和浮躁,已经沉淀为一片深潭。
“元夕,成了。”陈守义悬了三年的心,终于落回了实处。
“孩儿,刚刚侥幸。”陈元夕的声音平静无波。
“好,好,好!”陈守义连说三个好字,眼眶却有些发红。
“明日,孩儿还想回义学。”陈元夕躬身道,“今日讲的‘冬藏’,还没讲完。”
陈守义看着儿子那张平静的脸,心中最后一点担忧也彻底散了。他知道,这块铁,成了。
他重重地点头:“去吧。”
等陈元夕的身影消失在庭院里,陈守义再也抑制不住,脸上的欣慰化作了狂喜。他快步走进内室,从暗格里取出一枚通体漆黑的铁符,入手冰凉。
他将拇指按在符上,渡入真元,心中默念那句早已烂熟于心的密语。
铁符上,一道微不可查的红光一闪而逝。
那道承载着喜讯的红光,已沿着无形的铁符大网,向着千里之外疾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