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隔空递话,捡漏传家-《修仙?先活下来再说!》

  那几杆被他亲手做旧的阵旗,扔进乱麻巷的烂泥里,连个响儿都没有。

  陈平没再去管。

  鱼饵扔下去了,等鱼上钩就行了。

  他又变回了那个守着米铺、快病死的陈老丈。每天搬个小板凳,坐铺子门口,裹着厚毯子,对着巷子里的人来人往,一坐就是一天。

  他在等一个人。

  清风商队的,孙德海。

  这一等,又是俩月。

  百川坊的雪化了。巷口的青石板又湿又滑。就在这时候,那面熟悉的蓝旗子,上面绣着流云的,才又飘在了坊市上头。

  陈平没急着动。

  他又等了三天。

  第四天下午,他才跟狗子说,身子好点了,想去城里买点家乡的草药,解解馋。然后拄着拐杖,晃晃悠悠地走出了乱麻巷。

  迎客居。

  孙德海一看见他,愣了一下,脸上立马就挂上了真切的关心。

  “陈老先生!您这是……大病好了?”

  “劳总管挂心。”陈平拱了拱手,声音沙哑,听着就虚,“老毛病了,死不了。”

  俩人客套了几句,孙德海把他请进后堂,亲自泡了壶最好的灵茶。

  陈平没急着说正事。

  他就跟个真想家了的老头子似的,东拉西扯,说起老家那些吃的喝的。从燕尾城的点心,说到南方的天儿,话里话外,都是想家了。

  孙德海就那么听着,时不时搭句话。

  聊着聊着,陈平忽然一拍脑门。

  “唉,老了,记性也差了。”他脸上有点懊恼,又像是看开了似的,“说起来,前两天,我这把老骨头去城西溜达。好像……好像瞅见‘二道刘’那家伙的铺子里,又收了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

  孙德海正给他添茶,手没停。

  “哦?”

  “是啊。”陈平端起茶杯,吹了吹热气,像自言自语,又像说给孙德海听,“乱七八糟的一堆,有几件……看着,倒像是带点阵法的味儿?也不知是不是我眼花了,那东西破破烂烂的,灵气也没了,估计不值几个钱。”

  说完,他就低头喝茶,不说话了。

  孙德海脸上还笑着,可那双精明的眼睛里,光闪了一下,快得让人抓不住。

  孙德海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位陈老,说话从没废话。这看着像是随口一提,其实是在“点拨”人!

  而且,这话不是说给他听的。

  能听懂,也配听这话的,只有燕尾城那位,陈大善人!

  他心里门儿清,脸上一点没露出来。

  “原来如此。”他笑着附和,“二道刘那家伙,就爱收些来路不明的破烂。老先生眼光毒,改天,我也去瞧个热闹。”

  ……

  半个月后,燕尾城,陈家老宅。

  书房里,陈守义拿着孙德海送来的信,半天没说话。

  信上,孙德海用很随意的口气,在最后加了一段“坊市趣闻”。

  “……百川坊西城,有个叫二道刘的,专卖古董。最近,他铺子里收了些破法器,里头好像有几杆阵旗,灵气虽然弱,可上面的符文挺老气,有点上古的意思。我碰巧看见了,写下来给兄长解个闷儿……”

  陈守义的手指,在那“阵旗数杆”、“符文古拙”八个字上,来回摸了好几遍。

  “三叔公,又托梦了。”陈守义心里默念。他那张管惯了家族的沉稳脸上,终于有了点别的神色,是敬畏,也是激动。

  他一点没犹豫。

  立马就从那些被他当成家族顶梁柱的义子里,挑了个最机灵、最不显眼的少年,给了他一个储物袋,还有一道密令。

  十天后,百川坊,西城。

  二道刘的铺子,还是那么乱。

  一个穿着普通、看着挺老实的少年,正蹲在角落的破烂堆里,翻得挺起劲。

  “掌柜的,”他举起一把断了一半的飞刀,脸上是占了便宜的笑,“这个,多少钱?”

  二道刘瞟了一眼,不耐烦地报了个价。

  少年又从破烂堆里,翻出几杆黑乎乎的、上面全是“毛病”和“裂痕”、灵气弱得快感觉不到的阵旗。

  “这个呢?这个也一块儿卖了吧!看着挺老气的,我拿回去……当个摆设!”

  二道刘瞅了瞅那几杆在他眼里跟烧火棍没两样的破烂,又看了看少年那张写着“我是冤大头”的脸,心里头有点瞧不上他。

  他随口说了个价。

  少年装模作样地跟他砍了半天价,最后,用个特别便宜的价,把那把断刀,还有那五杆“破阵旗”,都买了下来。

  当天晚上,那几杆阵旗,就到了燕尾城陈家的密室里。

  陈家那个懂点阵法皮毛的客卿,一看那阵旗,噌地一下就站起来了!

  他手都抖了,摸着阵旗上那些看着像坏了、其实妙得很的符文,嘴里念叨着。

  “……这……这不是坏的!这是……这是上古炼器法子,‘藏锋’!我的天……这竟然是一整套的、虽然品阶不高,可精妙得很的……‘迷踪阵’!”

  密室里,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

  陈守义看着那几杆在烛火下泛着幽光的阵旗,长出了一口气。

  “三叔公……”陈守义心里念叨着,“咱们陈家,又被您保了一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