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故人之托-《修仙?先活下来再说!》

  三月过去。

  清风商队的车辙印,再次碾过百川坊的青石主街。孙德海的到来,已成了平安居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

  他依旧是一个人来的,没带护卫,只提着一只食盒,脸上挂着熟稔的笑意,熟门熟路地走进了铺子。

  "陈老先生。"

  陈平从柜台后起身,脸上是那副恰到好处的、带着几分受宠若惊的憨厚。

  "孙总管又来了。"

  寒暄依旧。只是这一次,孙德海的目光在铺子里扫过时,多了几分探究。他像是无意般问道:"老先生这几日,身子可还好?上次听闻您偶感风寒,孙某还一直惦记着。"

  陈平心中一动,脸上却露出感激之色:"劳总管挂心。一点小毛病,已无大碍了。"

  "那就好,那就好。"孙德海放下食盒,从袖中取出那封火漆严实的信函,"老先生,还是老规矩。燕尾城那位陈大善人托的信。"

  陈平伸出微微颤抖的手,接过。

  孙德海看着他,脸上笑容不变,又像是随口闲聊般加了一句:"说来也奇,那位陈善人如今在燕尾城可是炙手可热的人物。只是……孙某瞧着,他似乎也有些烦心事缠身。上回孙某斗胆,将老先生您之前赠予我的那个'安神静心'的凡俗汤方,转述给了他。也不知……对他那等贵人,是否能有些微末用处?"

  这话问得极有技巧。既像是在关心,又像是在试探。

  陈平心中雪亮。孙德海,果然是个聪明人。他这是在替陈守义,向自己传递更深一层的"求助"信号。

  "总管说笑了。"陈平将信揣入怀中,脸上依旧是那副惶恐不安的模样,"那不过是乡野鄙夫的粗浅方子,如何能入贵人法眼。怕是……弄巧成拙了。"

  孙德海见他这般反应,眼中有了了然,却不再多言。宾主二人又闲谈了几句无关痛痒的南北风物,孙德海便起身告辞。

  送走孙德海,陈平回到后院,关上门。

  他没有立刻拆信。孙德海那句看似无意的试探,已然证实了他之前的猜测——家族那边的局面,怕是比信中写的,还要更复杂。

  他净了手,在桌前坐下,这才小心翼翼地挑开火漆。

  信纸展开,依旧是熟悉的暗语。

  "……叔公赐下之'安神汤方',侄已收到。城中主官近来确有小恙,此方温和稳妥,侄已寻机献上。主官服用数日,颇感心神宁静,对西城王家之态度,似有松动……"

  看到此处,陈平缓缓点头。第一步棋,走对了。

  然而,信的后半段,话锋却骤然一转。

  "……然,王家势大,其根深植于官府漕运,非一碗汤药所能撼动。此乃'根基之疾',非攻伐之药不可除。侄日夜忧心,恐其反复,殃及池鱼。不知叔公处,可还有适合'达官贵人'调养身子、又不伤根本的'温补食疗'之方?侄,翘首以盼。"

  陈平看着那句"温补食疗",指腹缓缓摩挲着冰凉的纸面。

  守义,这是在向他求"刀"了。

  一把,能斩断王家"根基"的刀。

  陈平沉默了。

  他缓缓将信纸凑到油灯前,看着火焰将那些承载着家族期盼与危机的字迹一点点吞噬,最终化为一捧黑色的灰烬。

  给,还是不给?

  以他如今的见识与手段,要为凡俗世界的王家设下一个足以让其万劫不复的"局",并非难事。

  可一旦出手,便意味着他这只藏在幕后的手,将不可避免地沾染上因果。孙德海这条线还能用多久?会不会被王家察觉?会不会最终牵连到自己?

  风险,太大。

  可若是不给……

  他仿佛看到了,那个刚刚踏上仙途的、懵懂的家族"仙苗",在那场随时可能到来的风暴中,被连根拔起的凄惨景象。

  陈平闭上了眼。

  许久,他缓缓睁开。

  眼中,再无半分犹豫,只剩下一片冰冷的决断。

  他再次取来纸笔。

  依旧是暗语。

  只是这一次,他写的,不再是药方。

  "……守义吾侄:汝所求'温补'之方,吾有。然,此方非寻常食疗,乃虎狼之药,用之伤敌,亦能自损。需谨记:其一,'病'在脏腑,非皮毛之疾,欲除根,需断其'粮道',而非争一日之短长。其二,'药'需慢炖,文火为上,忌猛火急攻,需待其'内虚'之时,方可一击而中。其三,'引'需借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驱虎吞狼,方为上策。"

  "另附'静心安神'汤方一副,此方平和,久服或有效验:取三年陈艾半钱,晒干桑叶一钱……"

  他将那份真正的"杀招",藏在了这副无关痛痒的养生汤方之后。

  写完,他将信仔细封好。

  第二日,他算准孙德海启程的时辰,亲自将信送到了迎客居。

  "孙总管,些许心得,劳烦转交。"

  孙德海接过,没有多问一个字,只是笑着应下。

  陈平目送着商队的车马,缓缓汇入南下的官道,消失在晨曦的尽头。

  他知道,自己刚刚为那个远方的家族,递出了一把最锋利的刀。

  至于那把刀,最终会斩向何方,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他已无力掌控。

  他缓缓转身,走回了那条属于他的、充满了未知与变数的乱麻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