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出灵谷,是死。
不交,亦是死。
两条路,都是绝路。
陈平站在院中,夜风吹得他衣衫猎猎作响。铁老三和陆沉早已离去,院中只剩他一人。胸中一片冰凉,比这深秋的夜风更甚。
城主府的雷霆,不是他这间小小的平安居能抵挡的。可一旦交出灵谷,他那独一无二的“生机”之源,便会彻底暴露。届时,他只会成为被榨干价值的药引,死得更快。
他必须找到第三条路。
一条既能“治病”,又与他“无关”的路。
陈平转身,走回卧房。他关上门,将整个世界隔绝在外。房间里只有一床一桌一椅,还有那盏摇曳的油灯。
他只是坐在桌前,静静地看着黑暗。许久,他才起身,从床板下的暗格里,取出了那几样他真正的“身家”。
《青囊吐纳诀》的残篇,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凡俗医理的至高智慧。
流云宗丹房的丹道残篇,记录着最基础的药性配伍。
还有那口破箱子,里面装着“丹痴”赵孤本一生的疯狂与执念。
他将这些东西一一摆在桌上,油灯的光晕,将它们笼罩。
他需要的不是发现,是创造。
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一日一夜。没有修行,没有饮食,没有合眼。他的大脑,变成了一座巨大的熔炉。
《青囊吐纳诀》的“生生不息”之意,是火。
流云宗丹道的“君臣佐使”之法,是风。
“丹痴”手稿中那些被批注为“荒谬”的、关于“五行安魂”的失败理论,是那块最关键的、无人问津的顽铁。
他开始打碎,重组。
凡俗草药的温和,中和灵植的霸道。
金行药材的肃杀,去对抗神魂的狂乱。
水行灵物的滋养,去修复那看不见的裂痕。
木行的生机,是根基。
火行的淬炼,是手段。
土行的沉凝,是最终的“锚”。
三十六种药材,在他脑海中反复排列组合。十八种是凡俗草药,十八种是最低阶的灵草。它们彼此之间的药性,在常人看来简直是胡闹,是自相矛盾,是必死无疑的配伍。
但陈平看到了另一条路。
他要用最狂暴的冲突,去“逼”出一种最平和的“中正之气”。那股气,不强,不烈,却能像一根看不见的定海神针,将那即将溃散的神魂,轻轻“锚”定住。
这,不是丹药。
这是汤。
一剂需要长年累月服用,才能缓缓见效的“安魂汤”。
它安全,因为它几乎没有灵气。它有效,因为它直指“神魂”的本源。它完美,因为它足够慢,慢到足以让任何人忽略它的真正价值,只会觉得是“调理”的寻常之物。
更重要的是,它有一个完美的“替罪羊”。
陈平取出了“丹痴”手稿中,那张字迹最是疯癫、空白处最多的兽皮。他用自制的“褪色药水”,小心翼翼地,将上面那些狂乱的批注洗去大半。
而后,他取来一根极细的狼毫笔,用一种模仿“丹痴”那狂乱笔触的字体,将那张耗费了他全部心血的“安魂汤”药方,以一种“灵感迸发、随手记下”的方式,写在了那张兽皮的角落。
字迹时而滞涩,时而癫狂,充满了不连贯的跳跃感。
一个疯癫的“丹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了一则他自己都未必理解的、荒谬的方子。
这个故事,合情合理。
陈平放下笔,看着那张兽皮。
这张方子,就是他的第三条路。
一条将所有人都蒙在鼓里,让他能从死局中,悄然脱身的,下下之策。
不交,亦是死。
两条路,都是绝路。
陈平站在院中,夜风吹得他衣衫猎猎作响。铁老三和陆沉早已离去,院中只剩他一人。胸中一片冰凉,比这深秋的夜风更甚。
城主府的雷霆,不是他这间小小的平安居能抵挡的。可一旦交出灵谷,他那独一无二的“生机”之源,便会彻底暴露。届时,他只会成为被榨干价值的药引,死得更快。
他必须找到第三条路。
一条既能“治病”,又与他“无关”的路。
陈平转身,走回卧房。他关上门,将整个世界隔绝在外。房间里只有一床一桌一椅,还有那盏摇曳的油灯。
他只是坐在桌前,静静地看着黑暗。许久,他才起身,从床板下的暗格里,取出了那几样他真正的“身家”。
《青囊吐纳诀》的残篇,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凡俗医理的至高智慧。
流云宗丹房的丹道残篇,记录着最基础的药性配伍。
还有那口破箱子,里面装着“丹痴”赵孤本一生的疯狂与执念。
他将这些东西一一摆在桌上,油灯的光晕,将它们笼罩。
他需要的不是发现,是创造。
他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整一日一夜。没有修行,没有饮食,没有合眼。他的大脑,变成了一座巨大的熔炉。
《青囊吐纳诀》的“生生不息”之意,是火。
流云宗丹道的“君臣佐使”之法,是风。
“丹痴”手稿中那些被批注为“荒谬”的、关于“五行安魂”的失败理论,是那块最关键的、无人问津的顽铁。
他开始打碎,重组。
凡俗草药的温和,中和灵植的霸道。
金行药材的肃杀,去对抗神魂的狂乱。
水行灵物的滋养,去修复那看不见的裂痕。
木行的生机,是根基。
火行的淬炼,是手段。
土行的沉凝,是最终的“锚”。
三十六种药材,在他脑海中反复排列组合。十八种是凡俗草药,十八种是最低阶的灵草。它们彼此之间的药性,在常人看来简直是胡闹,是自相矛盾,是必死无疑的配伍。
但陈平看到了另一条路。
他要用最狂暴的冲突,去“逼”出一种最平和的“中正之气”。那股气,不强,不烈,却能像一根看不见的定海神针,将那即将溃散的神魂,轻轻“锚”定住。
这,不是丹药。
这是汤。
一剂需要长年累月服用,才能缓缓见效的“安魂汤”。
它安全,因为它几乎没有灵气。它有效,因为它直指“神魂”的本源。它完美,因为它足够慢,慢到足以让任何人忽略它的真正价值,只会觉得是“调理”的寻常之物。
更重要的是,它有一个完美的“替罪羊”。
陈平取出了“丹痴”手稿中,那张字迹最是疯癫、空白处最多的兽皮。他用自制的“褪色药水”,小心翼翼地,将上面那些狂乱的批注洗去大半。
而后,他取来一根极细的狼毫笔,用一种模仿“丹痴”那狂乱笔触的字体,将那张耗费了他全部心血的“安魂汤”药方,以一种“灵感迸发、随手记下”的方式,写在了那张兽皮的角落。
字迹时而滞涩,时而癫狂,充满了不连贯的跳跃感。
一个疯癫的“丹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了一则他自己都未必理解的、荒谬的方子。
这个故事,合情合理。
陈平放下笔,看着那张兽皮。
这张方子,就是他的第三条路。
一条将所有人都蒙在鼓里,让他能从死局中,悄然脱身的,下下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