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云压着洛阳旧郭,远处残垣像一排黑齿。
风过荒草,草尖带着金水河的潮腥。郭嘉立在坡上,指节按住一片破瓦,瓦里有白磷,夜里会幽幽发光。
他看了一眼天,星色微浊,像有人在水面搅了一下,黑影沉到河床。
“报。”斥候翻身下马,膝盖沾着泥,“东郊金谷旧渠外,有窄辇辙迹,轮距与寻常不同。渠边有折断的香木骨,疑是凤舆榫件。另拾得一截青绶残缨,与弘农出宫的料色相近。”
“有人?”荀彧问。
“有。”斥候压低声音,“一个小黄门,躲在蒲荷里。身上有箭擦伤,说‘圣驾在东’。不敢细问,怕惊乱。”
曹操半阖着眼,像是在倾听泥底的风。他看向郭嘉:“奉孝?”
郭嘉把瓦片搁回草里,收了目光:“泥潭里压着一口旧井,井系着金谷园的灌渠,董氏迁都时改了水路,泥淤未净。有人借这口泥井做‘龙’,夜里拖辇作势,再趁人惊乱,索财索物。若真是‘圣驾’,这窝恶龙就要把天子拖进泥里。”他顿了顿,“先救,再问名。仍是这条法。”
荀彧缓缓点头:“仍是这条法。”
曹操抬手,指东:“恶来为栅,张文远为桥,子廉断背脊。三十骑随孤近前。军中不奏鼓,只鸣铃一记。”
“诺。”
洛阳东郊的泥潭像一只翻身未成的黑鱼。星光落下来,被泥吸住,连影子都沉了半寸。
典韦拎着铁盾先下,泥没过小腿。他脚下稳,步子不急,像在走西便门的“死地阵”。
张辽领着“直行”百人,将短木桩与竹编串成栅格,一格格推入泥中,又在格上覆稻草,压石。
夏侯惇绕到北麓,背风藏骑,斧背横在鞍旁。
远处灯点摇晃。泥边一座破祠,墙上贴着发褐的“太一”旧像。
祠门半敞,门内一片沉静。门外的旷地上,散着几口被掀翻的药箱,银簪、针匣、木匜翻滚在草里。草叶上结着薄霜,霜裹着血丝,血丝干得快,看起来像黑线。
典韦举盾向前。泥底有一股暗力拖着人往深处滑,仿佛真有一条看不见的尾巴在拽。他把盾侧过来,盾缘抵住泥浪,整个人像钉子钉进泥里。他回头吼了一声:“桩来。”
张辽的桩沿着稻草格传下去,像一串粗硬的脊梁。人循着脊梁移步,泥中浮出一条可走的“直线”。
“谁在里头?”曹操勒马停在泥边,声线不高也不急,“我军取水救路,不扰人。”
祠内传来一声极轻的咳。荀彧侧耳,铃舌抵着铜壁。他看了郭嘉一眼。郭嘉点了点头:“先把泥‘杀’住。”
杀泥不是杀人。
张辽挥手,百人齐抬,成对拽动栅格,格下埋了一排羊肠袋,里头灌的是河水掺灰沙,沉得快却能浮一寸。
栅格被泥托住,像一只只方舟连成小河。典韦沿着“河”把盾一把一把往深处“搁”,每搁一下,泥就退一寸。
泥潭之西,有一簇冷光忽明忽暗。有人在泥里拖绳。绳上挂着八环铁钩,钩住了什么,往外死拽。
典韦收盾,顺着绳窜过去,手臂一沉,那头的人也沉了一沉。泥面炸开一朵黑花,一条粗壮的汉子从泥里弹腰起身,满面黑泥,眼白却亮,像两颗没泥的石子。
“黑鳞。”张辽低声。
这匪首披着涂了油的皮褂,腰间挂着三枚铜铃,铃声细碎,混在泥声里,像蛇信。他嘴角挂着笑,往后一抖,绳头露出半截金漆木梁,那是凤舆的横梁。
四五名匪徒从泥里破水而起,身上绑着干芦苇束,借浮力在泥上飘来飘去,像泥里的水蜘蛛。
“卸梁,拆舆,取香木。”黑鳞往后一招手,“至于里头那位——不需名,不需礼,要走,先交东西。”
曹操没理他,只把马一退,退到祠门外三丈。他伸手接过亲兵递来的绳索,亲自系在栅格最外的钩环上,又把另一端交给典韦:“拉。”
典韦肩一沉,泥水立起一道斜弧。
张辽在后托格,夏侯惇从北面掣出一队骑,绕着泥沿疾驰一圈,草上的霜被马蹄碎成星。黑鳞的笑凝住,他忽地尖啸一声,铜铃齐响,泥里的人四散掠开,去截栅格的尾。铃声刺心,像针。
荀彧袖中的铃也轻轻一颤。
郭嘉眼尾余光扫过黑鳞腰间的三铃,心里淡淡一算:这是“反铃”,专挑人心的乱线。他扭头对荀彧:“铃。”
荀彧取铃,不举高,只横在掌心。
铃舌从白绵下脱开一线,他以手指轻叩一记。那声极清极短,像把一条直线拉直。泥边嘈乱像被按住了一个缝。
“铃声所至,刀不越线。”郭嘉道,“守在祠门之内的,先退墙后三步。张辽,封黑鳞的侧路。子廉,斧背挑铃。”
夏侯惇哈哈一笑,驾马挺身而入,斧背一挑一压,把黑鳞腰间一枚铃砸聋。
黑鳞怒,双手飞掠,绳上八环钩扑向夏侯惇的马腹。典韦盾面一格,钩齿尽数撞在铁上,发出一声闷响。
黑鳞脚下一滑,半条腿陷进泥里,尚未拔出,张辽的栅格已经压到他膝外,像一扇门扣住门框。
“你是谁?”黑鳞吐泥。
“守门的。”典韦回。
泥又升了一寸。祠门内传来木器相击的细响,像有人在收拾箱笼。曹操侧身,朝门内抱拳一礼:“里面的朋友,不论名,不论位,先借一步。风冷,泥冷,先上岸。”
他不再言,双手握绳,沉腰拉。
亲兵把另一绳连到凤舆横梁的断头,十余臂齐拽。梁在泥里一寸一寸挣,像被黑龙含在齿间。黑鳞嘶了一声,向后扯,典韦上步,盾面对他胸口一挡,黑鳞喉里憋出一口血腥,眼里的白亮了一瞬。
“再铃。”郭嘉看着泥里那条隐线,淡声。
荀彧第二次轻叩。这一记更短,像季冬的霜落在铁上。
祠门内忽地亮了一点火,火光马上又被手遮住。门内传出一声极低的嘶咳。曹操抬眼,目光在门缝停了半息,没有越线。他又低头拉绳,手背的青筋一根根立起。
张辽趁机把最后一格桩压入。栅格像一条结了筋的舌头伸向泥心。
典韦借格下腰,手臂合抱,把凤舆的另半道横梁顶了起来。泥沿被撕开一道口子,黑水哗地吐出,像一条困了久的东西终于出了气。黑鳞趁势往泥心退,想借水势遁走。
夏侯惇一声断喝,斧背横扫,他不躲不避,强拽绳子,八环钩反缠在自己腰间,整个人像一截被泥拖回去的木桩。
“活要?”张辽问。
郭嘉摇头:“不急。他要走,就让他走。泥里欠他一口气,迟早还。”
黑鳞从泥里翻身,抹了一把脸,嘶笑:“曹公也讲规矩,真好。”他把铜铃扯下两枚丢进泥里,整个人像一条黑鱼钻进水草,顺暗道遁去。
张辽没有追,典韦也没有。他们守在绳上,拽人。
“起——”曹操低声。
凤舆断梁破水而出。它不是全器了,像一只被人拆过骨的鱼,只剩主框,却仍有金粉未尽的光。那一点点金色在泥上闪,像一只冷着的眼。
祠门内有人扶着门槛站起,裳角被泥气一拂轻颤。郭嘉只看见半截衣衫,衣角绣的不是华纹,是极朴的几何连缀,像故意避俗。
他又看见一只手,手极瘦,腕上绕着一缕青绶。绶色不艳,是旧东西的沉蓝。
“请。”曹操把绳递给典韦,自己退后一步,空出中间的路。
门内那人走到门槛前,停了停。荀彧下意识握紧铃,铃舌又被他一点点按住。
他忽然想起奉孝今晚在出发前说的那句——“救的是人,问的是心。”他心里某处被按了一下,松开了一线。
脚步落在稻草格上,极轻。格随步下陷了一线,水从夹缝里挤出。
那人走到曹操近前。曹操没有抬头,仍低着手,握着那根承着半舆重量的绳。那人也没出声,只把手指搭在绳上,像是借绳过桥。指尖很冷,冷里带一点烫,是刚抑住的热。
“快上岸。”郭嘉压住声线。
张辽、典韦同时发力,栅格往外抽,泥水顺势外吐。祠门内另外几人搀着箱笼从侧门绕出,衣色尽素。
有人悄悄回头,眼角的黑灰一抹,露出一截陈旧的暗红,那是宫中旧缯的烂边。
上岸的一刻,风忽地一紧,泥潭中央黑光一翻,像是一条鱼尾最后一扫。典韦下意识侧身护住那人,盾缘抵住泥浪。泥浪拍在铁上,散成无数小黑花。黑花落地,草根冒出细细的白蒸气,带霉味。
“泥潭恶龙。”郭嘉低声,像是在记一个将来要清算的名。
“押北坡。”曹操一挥手,夏侯惇截住两名从草里窜出的细作。
张辽带人护住祠后,封了两道小沟。荀彧将铃按回白绵,袖口整了整,目光落在那人身上,只一瞬便移开。他不去看脸,他怕一看,礼与法便要换秩。
“奉孝。”曹操转身,声音因为用力有些哑,“该如何安置?”
“先安人,再安名。”郭嘉答,“祠后有一处半塌的书屋,墙南不透风。先暖水,换衣,取食。夜里不移营,不张灯,守三更。明日再言。”
那人似是在听。他轻轻点头,像落了一片灰。
夜里风更冷,泥潭静得像一面黑铜。
张辽督“直行”百人把栅格收整到祠前,铺成一方干地。典韦守在门外,牙门令在胸,盾靠墙。
夏侯惇巡到北坡,回身时笑了一声:“黑鳞逃得快,泥下有暗渠。我寻了半圈,只摸到两口青铜铃。”他把铃丢在地上,铃不响,像两颗死鱼眼。
“铃给我。”郭嘉伸手。他把两枚铃搁在掌心,低头看了半刻,才道:“他不肯死,只暂退。泥潭里的‘龙’,不是他,是旧渠里的邪气。要净渠,要开河,要把泥里的气牵出来,不然,会长出第二个黑鳞。”他说话不急,像在摊一张更远的路图,“先把人稳住。”
书屋里点了小小的炭盆。
荀彧在门外,与曹操低声安排礼节——不用“车幕”,不用“羽扇”,不用一切会让人猜出身份的东西,只用“病者”的礼。他们不把话说全,却把每一件事做熟了。
门里传出轻轻的水声,像雨落窗棂。
郭嘉靠墙坐下,咳了一声。袖口有一点红,他按住。
眼前那张看不见的星图亮了一瞬,随即暗下去。
黑色的孽龙拢着鳞伏在他身后,像在泥里睡。他心里轻轻叹了一口气:把龙请到身边,就是让危险看得见。看得见,才好收线。
“奉孝。”荀彧在暗处唤他,“你说,这位是不是那位?”
郭嘉没有答。他抬起手,食指与中指在掌心比了一下距离,像是在比两道线之间隔了多少个呼吸。过了一会儿,他才道:“名与位,在明日的第一口粥里。若他接,是他;若他推,是人。今日,只当他是人。”
荀彧“嗯”了一声。这个“嗯”里,有一点轻轻的服。
三更将至,远处突然有一抹火丝在泥边挑起,像要把黑翻成红。夏侯惇刚要催马,郭嘉压掌:“不动。看。”
火丝挑了一息,忽然被泥吞。泥面翻开一层薄皮。
黑鳞的笑声在远处飘,“曹公救了谁?把谁从泥里拉出来,就把谁放在我刀下。”
话音未落,北坡忽然传来“嗡”的一声。不是鼓,是竹。
张辽白日折的那截红漆旧竹被他插在坡顶,风一过,竹节发声,像谷内冷风。黑鳞的笑顿了顿,像是被风撞了一下。
“风能救人。”郭嘉轻声,“风也能杀人心。”
荀彧袖里的铃舌仍塞着绵。他抬头看着黑里那一抹沉亮,忽然想,若明日这位愿以“人”的礼接粥,他就再也不会怀疑奉孝这句“先安人再安名”。
这念头刚起,远处忽地轻响一记铃。不是城中之铃,是夜野之铃,像有人在另一边的黑里给他回了一个“懂”。
郭嘉微微一笑,知道那是鸩第三夜的铃。两处铃声隔着泥与风,彼此不识,却在一线之上搭了桥。
“睡吧。”他对荀彧说。
“你呢?”
“我看一会儿泥。”
他看泥,不看人。因为今夜的泥里藏着两样东西,一样叫“天子之踪”,一样叫“泥潭恶龙”。
他必须让前者安在岸上,让后者留在泥里。此后很长一段时日,他要把泥里的龙一点点牵出,牵到阵里,牵到法里,再牵到天下人的日常里,让它化成水,化成路,化成灯下的一点暖。
黎明前的风最冷。祠前那方栅格地面被霜抹出一层白。书屋的门半敞,炭盆的火星像一群小红虫。曹操端来第一碗粥,碗里只放了一撮葱。
门内有人起身。他接过碗时,袖子退了一寸,露出腕上的青绶。绶边磨损严重,绣线抽丝,像路边的草。
他没有推辞。他端着碗,微微作揖:“谢。”只一字。字很轻,落下时却稳,不飘不浮。
曹操没有回礼,只把第二碗递给门外的老兵,再把第三碗递给祠角缩着的孩子。风从人群里绕过,绕开了那只青绶的腕。
荀彧在一旁,低低吐出一口气。他把袖里的铃收得更紧了些。
郭嘉远远看着,眼里一瞬的锐意被风吹淡。他轻声道:“好。人先安了。”
典韦站在门外,手按着盾。
张辽的“直行”百人把栅格再压紧一层,夏侯惇去北坡巡了一圈,带回两串潮湿的铃,铃不响。他们都不言,像在等一个名字,又像在等太阳。
太阳终于从残垣后冒出半边,光被洛水的雾一挡,变得柔。
郭嘉回头看了看泥潭。泥面平了一些,黑光退了一线。那条恶龙今晚不会再翻身,但它会记住被按下一次的屈辱。它会在别的地方挣扎,在别的夜里鼓浪。他知道,他要跟它缠很久。
“奉孝。”曹操走来,嗓音哑却快,“你说‘先安人再安名’,孤听。下一步——”
“换场。”郭嘉道,“把泥带回兖州,别在泥里谈名。在兖州的法与门里谈。今夜所救之人,明日只是一位‘病者’。等他愿意走,我们再为他准备‘车’。不是凤舆,是车。轮要宽,路要直。”
曹操沉默半晌,笑了笑,笑意淡而直:“好。孤给你路。”
“我给你桥。”郭嘉回。
他们相视而笑,笑里都很累。
荀彧在一旁看着,心里那根紧了很久的弦松了一丝,又被他自己悄悄拉回去。他知道,今天只是开始。天子之踪未明,泥潭恶龙未死,兖州之门才立起第一根骨。
祠门内,那只端粥的手终于放下碗。指尖在碗沿轻轻一转,像在摸一件旧瓷。
他将碗还到曹操手上,抬眼,视线在郭嘉身上停了一瞬,又移开。没有名,没有位,只有一声更轻的“谢”。
风把这声谢吹开,吹进枯草,吹过泥潭,吹过残郭,吹到了西便门的白榜。
榜侧那柄细薄的刀随风轻轻起落,像在记一个夜里发生过的决定。
——铃声所至,刀不越线。
钩子(段尾):北麓栈道尽头,黑鳞掸去脸上的泥,举起最后一枚铜铃放在耳畔,露出牙齿笑。
他身后,是一条向南的暗渠,渠壁上刻着旧时的“洛”字。
他把铃缓缓捏扁,低声道:“泥里不养龙,龙自养泥。咱们,宛城见。”
风过荒草,草尖带着金水河的潮腥。郭嘉立在坡上,指节按住一片破瓦,瓦里有白磷,夜里会幽幽发光。
他看了一眼天,星色微浊,像有人在水面搅了一下,黑影沉到河床。
“报。”斥候翻身下马,膝盖沾着泥,“东郊金谷旧渠外,有窄辇辙迹,轮距与寻常不同。渠边有折断的香木骨,疑是凤舆榫件。另拾得一截青绶残缨,与弘农出宫的料色相近。”
“有人?”荀彧问。
“有。”斥候压低声音,“一个小黄门,躲在蒲荷里。身上有箭擦伤,说‘圣驾在东’。不敢细问,怕惊乱。”
曹操半阖着眼,像是在倾听泥底的风。他看向郭嘉:“奉孝?”
郭嘉把瓦片搁回草里,收了目光:“泥潭里压着一口旧井,井系着金谷园的灌渠,董氏迁都时改了水路,泥淤未净。有人借这口泥井做‘龙’,夜里拖辇作势,再趁人惊乱,索财索物。若真是‘圣驾’,这窝恶龙就要把天子拖进泥里。”他顿了顿,“先救,再问名。仍是这条法。”
荀彧缓缓点头:“仍是这条法。”
曹操抬手,指东:“恶来为栅,张文远为桥,子廉断背脊。三十骑随孤近前。军中不奏鼓,只鸣铃一记。”
“诺。”
洛阳东郊的泥潭像一只翻身未成的黑鱼。星光落下来,被泥吸住,连影子都沉了半寸。
典韦拎着铁盾先下,泥没过小腿。他脚下稳,步子不急,像在走西便门的“死地阵”。
张辽领着“直行”百人,将短木桩与竹编串成栅格,一格格推入泥中,又在格上覆稻草,压石。
夏侯惇绕到北麓,背风藏骑,斧背横在鞍旁。
远处灯点摇晃。泥边一座破祠,墙上贴着发褐的“太一”旧像。
祠门半敞,门内一片沉静。门外的旷地上,散着几口被掀翻的药箱,银簪、针匣、木匜翻滚在草里。草叶上结着薄霜,霜裹着血丝,血丝干得快,看起来像黑线。
典韦举盾向前。泥底有一股暗力拖着人往深处滑,仿佛真有一条看不见的尾巴在拽。他把盾侧过来,盾缘抵住泥浪,整个人像钉子钉进泥里。他回头吼了一声:“桩来。”
张辽的桩沿着稻草格传下去,像一串粗硬的脊梁。人循着脊梁移步,泥中浮出一条可走的“直线”。
“谁在里头?”曹操勒马停在泥边,声线不高也不急,“我军取水救路,不扰人。”
祠内传来一声极轻的咳。荀彧侧耳,铃舌抵着铜壁。他看了郭嘉一眼。郭嘉点了点头:“先把泥‘杀’住。”
杀泥不是杀人。
张辽挥手,百人齐抬,成对拽动栅格,格下埋了一排羊肠袋,里头灌的是河水掺灰沙,沉得快却能浮一寸。
栅格被泥托住,像一只只方舟连成小河。典韦沿着“河”把盾一把一把往深处“搁”,每搁一下,泥就退一寸。
泥潭之西,有一簇冷光忽明忽暗。有人在泥里拖绳。绳上挂着八环铁钩,钩住了什么,往外死拽。
典韦收盾,顺着绳窜过去,手臂一沉,那头的人也沉了一沉。泥面炸开一朵黑花,一条粗壮的汉子从泥里弹腰起身,满面黑泥,眼白却亮,像两颗没泥的石子。
“黑鳞。”张辽低声。
这匪首披着涂了油的皮褂,腰间挂着三枚铜铃,铃声细碎,混在泥声里,像蛇信。他嘴角挂着笑,往后一抖,绳头露出半截金漆木梁,那是凤舆的横梁。
四五名匪徒从泥里破水而起,身上绑着干芦苇束,借浮力在泥上飘来飘去,像泥里的水蜘蛛。
“卸梁,拆舆,取香木。”黑鳞往后一招手,“至于里头那位——不需名,不需礼,要走,先交东西。”
曹操没理他,只把马一退,退到祠门外三丈。他伸手接过亲兵递来的绳索,亲自系在栅格最外的钩环上,又把另一端交给典韦:“拉。”
典韦肩一沉,泥水立起一道斜弧。
张辽在后托格,夏侯惇从北面掣出一队骑,绕着泥沿疾驰一圈,草上的霜被马蹄碎成星。黑鳞的笑凝住,他忽地尖啸一声,铜铃齐响,泥里的人四散掠开,去截栅格的尾。铃声刺心,像针。
荀彧袖中的铃也轻轻一颤。
郭嘉眼尾余光扫过黑鳞腰间的三铃,心里淡淡一算:这是“反铃”,专挑人心的乱线。他扭头对荀彧:“铃。”
荀彧取铃,不举高,只横在掌心。
铃舌从白绵下脱开一线,他以手指轻叩一记。那声极清极短,像把一条直线拉直。泥边嘈乱像被按住了一个缝。
“铃声所至,刀不越线。”郭嘉道,“守在祠门之内的,先退墙后三步。张辽,封黑鳞的侧路。子廉,斧背挑铃。”
夏侯惇哈哈一笑,驾马挺身而入,斧背一挑一压,把黑鳞腰间一枚铃砸聋。
黑鳞怒,双手飞掠,绳上八环钩扑向夏侯惇的马腹。典韦盾面一格,钩齿尽数撞在铁上,发出一声闷响。
黑鳞脚下一滑,半条腿陷进泥里,尚未拔出,张辽的栅格已经压到他膝外,像一扇门扣住门框。
“你是谁?”黑鳞吐泥。
“守门的。”典韦回。
泥又升了一寸。祠门内传来木器相击的细响,像有人在收拾箱笼。曹操侧身,朝门内抱拳一礼:“里面的朋友,不论名,不论位,先借一步。风冷,泥冷,先上岸。”
他不再言,双手握绳,沉腰拉。
亲兵把另一绳连到凤舆横梁的断头,十余臂齐拽。梁在泥里一寸一寸挣,像被黑龙含在齿间。黑鳞嘶了一声,向后扯,典韦上步,盾面对他胸口一挡,黑鳞喉里憋出一口血腥,眼里的白亮了一瞬。
“再铃。”郭嘉看着泥里那条隐线,淡声。
荀彧第二次轻叩。这一记更短,像季冬的霜落在铁上。
祠门内忽地亮了一点火,火光马上又被手遮住。门内传出一声极低的嘶咳。曹操抬眼,目光在门缝停了半息,没有越线。他又低头拉绳,手背的青筋一根根立起。
张辽趁机把最后一格桩压入。栅格像一条结了筋的舌头伸向泥心。
典韦借格下腰,手臂合抱,把凤舆的另半道横梁顶了起来。泥沿被撕开一道口子,黑水哗地吐出,像一条困了久的东西终于出了气。黑鳞趁势往泥心退,想借水势遁走。
夏侯惇一声断喝,斧背横扫,他不躲不避,强拽绳子,八环钩反缠在自己腰间,整个人像一截被泥拖回去的木桩。
“活要?”张辽问。
郭嘉摇头:“不急。他要走,就让他走。泥里欠他一口气,迟早还。”
黑鳞从泥里翻身,抹了一把脸,嘶笑:“曹公也讲规矩,真好。”他把铜铃扯下两枚丢进泥里,整个人像一条黑鱼钻进水草,顺暗道遁去。
张辽没有追,典韦也没有。他们守在绳上,拽人。
“起——”曹操低声。
凤舆断梁破水而出。它不是全器了,像一只被人拆过骨的鱼,只剩主框,却仍有金粉未尽的光。那一点点金色在泥上闪,像一只冷着的眼。
祠门内有人扶着门槛站起,裳角被泥气一拂轻颤。郭嘉只看见半截衣衫,衣角绣的不是华纹,是极朴的几何连缀,像故意避俗。
他又看见一只手,手极瘦,腕上绕着一缕青绶。绶色不艳,是旧东西的沉蓝。
“请。”曹操把绳递给典韦,自己退后一步,空出中间的路。
门内那人走到门槛前,停了停。荀彧下意识握紧铃,铃舌又被他一点点按住。
他忽然想起奉孝今晚在出发前说的那句——“救的是人,问的是心。”他心里某处被按了一下,松开了一线。
脚步落在稻草格上,极轻。格随步下陷了一线,水从夹缝里挤出。
那人走到曹操近前。曹操没有抬头,仍低着手,握着那根承着半舆重量的绳。那人也没出声,只把手指搭在绳上,像是借绳过桥。指尖很冷,冷里带一点烫,是刚抑住的热。
“快上岸。”郭嘉压住声线。
张辽、典韦同时发力,栅格往外抽,泥水顺势外吐。祠门内另外几人搀着箱笼从侧门绕出,衣色尽素。
有人悄悄回头,眼角的黑灰一抹,露出一截陈旧的暗红,那是宫中旧缯的烂边。
上岸的一刻,风忽地一紧,泥潭中央黑光一翻,像是一条鱼尾最后一扫。典韦下意识侧身护住那人,盾缘抵住泥浪。泥浪拍在铁上,散成无数小黑花。黑花落地,草根冒出细细的白蒸气,带霉味。
“泥潭恶龙。”郭嘉低声,像是在记一个将来要清算的名。
“押北坡。”曹操一挥手,夏侯惇截住两名从草里窜出的细作。
张辽带人护住祠后,封了两道小沟。荀彧将铃按回白绵,袖口整了整,目光落在那人身上,只一瞬便移开。他不去看脸,他怕一看,礼与法便要换秩。
“奉孝。”曹操转身,声音因为用力有些哑,“该如何安置?”
“先安人,再安名。”郭嘉答,“祠后有一处半塌的书屋,墙南不透风。先暖水,换衣,取食。夜里不移营,不张灯,守三更。明日再言。”
那人似是在听。他轻轻点头,像落了一片灰。
夜里风更冷,泥潭静得像一面黑铜。
张辽督“直行”百人把栅格收整到祠前,铺成一方干地。典韦守在门外,牙门令在胸,盾靠墙。
夏侯惇巡到北坡,回身时笑了一声:“黑鳞逃得快,泥下有暗渠。我寻了半圈,只摸到两口青铜铃。”他把铃丢在地上,铃不响,像两颗死鱼眼。
“铃给我。”郭嘉伸手。他把两枚铃搁在掌心,低头看了半刻,才道:“他不肯死,只暂退。泥潭里的‘龙’,不是他,是旧渠里的邪气。要净渠,要开河,要把泥里的气牵出来,不然,会长出第二个黑鳞。”他说话不急,像在摊一张更远的路图,“先把人稳住。”
书屋里点了小小的炭盆。
荀彧在门外,与曹操低声安排礼节——不用“车幕”,不用“羽扇”,不用一切会让人猜出身份的东西,只用“病者”的礼。他们不把话说全,却把每一件事做熟了。
门里传出轻轻的水声,像雨落窗棂。
郭嘉靠墙坐下,咳了一声。袖口有一点红,他按住。
眼前那张看不见的星图亮了一瞬,随即暗下去。
黑色的孽龙拢着鳞伏在他身后,像在泥里睡。他心里轻轻叹了一口气:把龙请到身边,就是让危险看得见。看得见,才好收线。
“奉孝。”荀彧在暗处唤他,“你说,这位是不是那位?”
郭嘉没有答。他抬起手,食指与中指在掌心比了一下距离,像是在比两道线之间隔了多少个呼吸。过了一会儿,他才道:“名与位,在明日的第一口粥里。若他接,是他;若他推,是人。今日,只当他是人。”
荀彧“嗯”了一声。这个“嗯”里,有一点轻轻的服。
三更将至,远处突然有一抹火丝在泥边挑起,像要把黑翻成红。夏侯惇刚要催马,郭嘉压掌:“不动。看。”
火丝挑了一息,忽然被泥吞。泥面翻开一层薄皮。
黑鳞的笑声在远处飘,“曹公救了谁?把谁从泥里拉出来,就把谁放在我刀下。”
话音未落,北坡忽然传来“嗡”的一声。不是鼓,是竹。
张辽白日折的那截红漆旧竹被他插在坡顶,风一过,竹节发声,像谷内冷风。黑鳞的笑顿了顿,像是被风撞了一下。
“风能救人。”郭嘉轻声,“风也能杀人心。”
荀彧袖里的铃舌仍塞着绵。他抬头看着黑里那一抹沉亮,忽然想,若明日这位愿以“人”的礼接粥,他就再也不会怀疑奉孝这句“先安人再安名”。
这念头刚起,远处忽地轻响一记铃。不是城中之铃,是夜野之铃,像有人在另一边的黑里给他回了一个“懂”。
郭嘉微微一笑,知道那是鸩第三夜的铃。两处铃声隔着泥与风,彼此不识,却在一线之上搭了桥。
“睡吧。”他对荀彧说。
“你呢?”
“我看一会儿泥。”
他看泥,不看人。因为今夜的泥里藏着两样东西,一样叫“天子之踪”,一样叫“泥潭恶龙”。
他必须让前者安在岸上,让后者留在泥里。此后很长一段时日,他要把泥里的龙一点点牵出,牵到阵里,牵到法里,再牵到天下人的日常里,让它化成水,化成路,化成灯下的一点暖。
黎明前的风最冷。祠前那方栅格地面被霜抹出一层白。书屋的门半敞,炭盆的火星像一群小红虫。曹操端来第一碗粥,碗里只放了一撮葱。
门内有人起身。他接过碗时,袖子退了一寸,露出腕上的青绶。绶边磨损严重,绣线抽丝,像路边的草。
他没有推辞。他端着碗,微微作揖:“谢。”只一字。字很轻,落下时却稳,不飘不浮。
曹操没有回礼,只把第二碗递给门外的老兵,再把第三碗递给祠角缩着的孩子。风从人群里绕过,绕开了那只青绶的腕。
荀彧在一旁,低低吐出一口气。他把袖里的铃收得更紧了些。
郭嘉远远看着,眼里一瞬的锐意被风吹淡。他轻声道:“好。人先安了。”
典韦站在门外,手按着盾。
张辽的“直行”百人把栅格再压紧一层,夏侯惇去北坡巡了一圈,带回两串潮湿的铃,铃不响。他们都不言,像在等一个名字,又像在等太阳。
太阳终于从残垣后冒出半边,光被洛水的雾一挡,变得柔。
郭嘉回头看了看泥潭。泥面平了一些,黑光退了一线。那条恶龙今晚不会再翻身,但它会记住被按下一次的屈辱。它会在别的地方挣扎,在别的夜里鼓浪。他知道,他要跟它缠很久。
“奉孝。”曹操走来,嗓音哑却快,“你说‘先安人再安名’,孤听。下一步——”
“换场。”郭嘉道,“把泥带回兖州,别在泥里谈名。在兖州的法与门里谈。今夜所救之人,明日只是一位‘病者’。等他愿意走,我们再为他准备‘车’。不是凤舆,是车。轮要宽,路要直。”
曹操沉默半晌,笑了笑,笑意淡而直:“好。孤给你路。”
“我给你桥。”郭嘉回。
他们相视而笑,笑里都很累。
荀彧在一旁看着,心里那根紧了很久的弦松了一丝,又被他自己悄悄拉回去。他知道,今天只是开始。天子之踪未明,泥潭恶龙未死,兖州之门才立起第一根骨。
祠门内,那只端粥的手终于放下碗。指尖在碗沿轻轻一转,像在摸一件旧瓷。
他将碗还到曹操手上,抬眼,视线在郭嘉身上停了一瞬,又移开。没有名,没有位,只有一声更轻的“谢”。
风把这声谢吹开,吹进枯草,吹过泥潭,吹过残郭,吹到了西便门的白榜。
榜侧那柄细薄的刀随风轻轻起落,像在记一个夜里发生过的决定。
——铃声所至,刀不越线。
钩子(段尾):北麓栈道尽头,黑鳞掸去脸上的泥,举起最后一枚铜铃放在耳畔,露出牙齿笑。
他身后,是一条向南的暗渠,渠壁上刻着旧时的“洛”字。
他把铃缓缓捏扁,低声道:“泥里不养龙,龙自养泥。咱们,宛城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