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从城墙的缺口里渗进来,像冷水一点点浸透军营。
鼓台上的火把被风折出锋利的角,光斑在地上颤着。郭嘉坐在案后,把笔搁下,拈起一枚黑漆封,漆上压着一方极细的鸟纹印,像一只静卧在夜里的毒鸟。
他抬手,示意传令官退下。帐里只留他与一名披甲的小校。
小校三十出头,瘦硬,鼻梁上有一道旧刀痕。他拱手拜下,额头贴到席边。
“名?”郭嘉问。
“小人张遥,东郡兵。”他的声线干净,不谄媚,也不慌。
“家中可有人?”郭嘉低头,指腹轻压那枚黑漆封,感受漆面在指下微微的凉。
“一老母,一妻,无子。”
“若有不返,军中以十年军饷代养。”郭嘉抬眼。
“这句话,不是安你心,是让你别生别的念头。你若想着活着回来,十年军饷就要落空;你若想着死,路上就会走直。直,比活更难。”
张遥额头更贴了贴:“死便是功,小人明白。”
郭嘉点头,将案上一副木匣推过去。木匣里,是三卷以细线收束的布图,卷口各压一粒红蜡,蜡印上盖着不同的篆字。他一一指给张遥看:“范县、东阿、定陶。三座城的布防。两真一假。假那一卷,门、闸、廊、暗堡皆反写,唯有地势不改。你会把三卷都交出去。”
张遥抬眼:“小人是诈降?”
“是。”郭嘉把黑漆封按在木匣的角。
“但你不是去唱戏,你是去送命。你会在他们的大帐里,把你的血铺在地上。血是签名,没有血,谁都不信。你拿着三卷图,说曹营乱了,说我们里应外合,说主将有争。你一字一句,不许多,不许少。不许哭,也不许笑。”他轻轻顿了顿,“你带着的,不是投名状,是请柬。你要请一头饿狼赴宴。”
张遥的喉结动了动,还是“诺”。
帐门处传来铃声一记。荀彧掀帘而入,目光扫过木匣,又落在张遥刀痕上,眉意微动,终究没言劝。他走到案侧,只轻声道:“此计太险。然为今日之局,亦是所必需。”
“文若,”郭嘉笑,“骗过聪明的狐狸,要给他九块真肉,再添一块涂过毒的。他会自己挑出那块最诱人的吃下去。”他把黑漆封递给张遥,语气平平,“你是那一抹毒气,辛苦。”
张遥把封接住,双手捧着,像捧一碗滚烫的药。他深吸一口气:“请军师赐死法。”
“毒在你左袖里。”郭嘉道,“虎口上有旧茧的地方,轻一挫,药就破。你不必忍。你若觉着来不及,就咬舌。别让他们拷出多余的话。”
张遥沉默片刻,忽然对着地面重又叩了三下头。额头敲得很稳,像对着一块石碑。
他起身,接过木匣,转身出帐。荀彧看着那背影被风拖长,轻轻叹息:“奉孝有时候太冷。”
“冷,才能把火留到该烧的地方。”郭嘉把剩下的一纸薄令递给荀彧,“夜半前,白榜再出第二版,角照旧破。让街上多几张‘逃粮’的脸,多几条背筐的背影。演给谁看,你知道。”他顿了顿,“还有,北门的羊脂再添一次。”
荀彧颔首:“法与术,你自会分寸。”
火把外,夜风呼地一声,吹散了浅浅的灯晕。郭嘉忽又唤住门外的传令官:“把张遥的腰牌取来,换成曹仁旧部的牌。刀痕这件事,他们会查。我们要让他看起来像一只被自家狗咬过的狐狸。”
——
子夜之后,城外荒路上风声紧。
三骑没挂旗,穿着平常,腰牌压在衣里。月光像冷铁,把人的影拉得很薄。
张遥骑在中间,左袖里紧贴着那枚发烫的瓷胆。那是打碎之后不到半盏茶便死的毒。
远处马嘶,铁叶亮了一亮。黑影从两侧的坳地里蹿出来,马刀带着风吼,火石一擦,亮出一弯弯白。
“谁!”对面一名校尉喝问。
张遥打马横身,干脆利落地把木匣举过头顶,往地上一掷。匣角崩裂,三卷布图滚出来,红蜡在土上滚成三点小小的血滴。
他压着嗓子吼:“投曹者!求见温侯!”
对面人一愣。紧接着是几声低笑,有人啐了一口:“来得正好,拿他去见军师。”
人影涌上来。张遥不挣扎,只把双手摊开,让他们搜。左袖里的瓷胆被摸到时,他斜眼看了一眼抓他的人,那人打了个寒噤,把瓷胆塞回去,骂一句:“穷酸。”
押解的鞭子在夜里甩出两声短促的响。
他们被围着走,一路往东,露出低矮的营火群。火边有人吃肉,油脂滴到火上,冒出带腥的甜味。七八个红旗在夜里摇,旗边挂着白绫,像狼牙上的霜。
张遥被推搡着进了中军大帐。大帐中灯明如昼,几案排成三列。最中间的几案后,一个身穿青衣的男子端坐,眉细目冷,指间夹着一枝狼毫,毫尖在纸上停住。帐里所有的喧杂在他抬眼的瞬间,短短地滞了一下。
张遥知道这是陈宫。
陈宫没有说话。他把那枝狼毫放下,食中二指并起,朝左右一点。两名亲随上前把地上的三卷布图拾起,分别放在他案侧。
陈宫低头,看蜡印。蜡滴圆,印字清。再看布面,布纹细,边沿用线整齐收束。
他伸手在其中一卷上轻轻掰了一下边角,布料软,质地不俗。然后他抬眼,第一次开口:“你说投曹?”
张遥垂首:“不投曹,投温侯。曹营乱。主将争。范县、东阿、定陶,三城布防在此。温侯若取其二,第三自破。”
陈宫的嘴角挑了一丝看不出喜怒的弧。他把第一卷推给左手边的亲随:“访。”又把第二卷推给右手边的亲随:“访。”他没有立刻看第三卷,只是把手指搁在卷口的红蜡上,蜡在指腹下略沉。他问:“曹营何乱?”
张遥照着郭嘉教他的句式,一句句说:“粮道失守两处,仓籍不清三处,军中有争。”他不展开,只像报数。
陈宫目光一点点冷下来。那种冷,不是怒,是一个匠人看着一件过分圆满的工,他知道圆满之下必有讨巧,所以他要找瑕疵。
“你为何来?”陈宫问。
张遥答:“求活。”
“怎么活?”
“求温侯收留。”
“凭什么收你?”
张遥抬头,眼睛在灯下很亮:“凭血。”
陈宫的眉心轻轻一动。下一瞬,张遥左臂一抖,袖口里“咔”地一声轻响。
他把手举起来,虎口一挫,瓷胆碎在掌心,毒水顺着指缝滴下。那滴液在灯下亮了一亮。他没有犹豫,把沾了毒的手指塞进口里,咬断。血腥味与药味同时爆开,像两条蛇在喉咙里结成一个死结。
“住手!”帐里有人惊叫,迟了半拍。
陈宫的指尖只是微微一弹,什么也没去挡。张遥的身体抖了两下,膝盖软,跪在地上。他背直着,像沉下去的一块石头。毒是一条冷线,从喉咙扎到心口。他嘴里含糊地吐出两句:“曹营……乱。请温侯……速取其二。”
他伏倒时,额头正好磕在那卷第三城的布图边沿上,像签字。
帐内的人都沉了一瞬。有人骂了一句:“疯。”
陈宫伸手,按了按他的颈侧。
脉像流水突然断了汊。死士的眼在半眯半阖之间停住,睫毛落下一点影。他的手还搭着那卷布图的边。陈宫看了一息,低声道:“抬下去。”又叮嘱,“葬,别糟践。”
亲随应了,把尸首抬出帐去。
帐里的空气像被那口毒气烫了一下,却又很快恢复了冷。
陈宫重新坐回案后,取起第三卷布图,指上那点血把红蜡染出一层更深的色。他没有立刻拆。反而把手里的狼毫蘸了一下墨,随手在一张空白的羊皮纸上写下两行字:——“人心所恃,先疑后信。此计过圆,圆则疑。疑而两验,信亦生。”
他放下笔,抬眼道,“把第一队斥候派去范县,借路,又不要惊动城里人。第二队去东阿,夜里过渡,带善灯。”两名亲随领令而去。
陈宫这才拆第三卷。布面一展,城门、闸道、暗堡、箭台俱在其位。他目光如梭,线条飞快地穿在各节点之间。
他看到一处门洞有小小的改动,又再看一遍外廊的角度。角度精确,像是熟人画的。他把布图收起,放回案侧,手背轻点桌面。那点敲击声,不急不缓。
一名稍年轻的亲随忍不住道:“军师,这事……会不会太巧了?”
“巧?”陈宫哼了一声,“巧到看不见手。”他起身,走到帐门边,掀起帘子看外头的夜色。
营火在风里偏了一线,旗角微卷。他忽然笑了笑,笑里没有乐,“巧不巧,不在图上,在人上。此人死得太干净。干净得像给人演的。”
亲随不敢接话。
陈宫垂着帘,声音淡淡:“我等两处消息回转之前,不动。只让关外的游骑骚一骚他们的北门。别多,三十骑,打一阵鼓就走。”
亲随应下去了。
陈宫放帘回身时,眼底掠过一丝看不出的光。他并不轻信,也不全疑。他知世上无完美之计,更知聪明人要为自己的聪明付出代价。可这代价有时,不是死,而是信。
——
张遥死的时候,风正从西北转。
风从营地上方掠过,带着油脂的香和土腥。他被抬出中军,放在一片矮林边。草还湿着,叶尖的水顺着他的鬓角往下滴。抬他的人把他放平,替他合上眼。
也许是因为陈宫方才那句“葬”,他们的动作意外地温和,没有踢,没有骂。他们寻了片干净的土,把他浅浅埋住。有人随手掸掉土上的草汁,低声骂了一句“傻”,又补了一句“也算条汉子”。
夜更深。星光淡得像砂。营里传来了马啸,远远的,像一根细铁在黑夜里划出一道微颤的音。
——
与此同时,曹营的鼓台下,鼓面被风拂着。
郭嘉背着手立在风里,衣袍在膝侧轻轻拍他的腿。他没有看城外,只看着鼓面上一圈圈鼓钉。每一个鼓钉都安在自己的位置上,没有多,也没有少。
“死了吗?”曹操从背后开口,语气平平。
“死了。”郭嘉的回答也平平,像在说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离开了饭桌。
曹操沉默了一息:“他的母妻?”
“已经遣人去接。”郭嘉道,“在城里住,住到战事止。十年之内,米盐不缺。”
曹操点头,斜看了他一眼:“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见一盏灯。”郭嘉低声,“灯点得太正,经不起风。但我需要风从它旁边过,吹到另外一盏更亮的上去。”他偏头一笑,“陈宫会骂这盏灯太正。他会用手去遮,怕光刺眼。可他遮久了,手会酸,他就放了。”
曹操也笑:“你总爱用人心做绳。绳细,容易断。”
“断了,就再接。”郭嘉指尖轻轻敲了敲鼓面,“绳要一根根地搓。今晚搓了一根。明夜再搓一根。等到第三根的时候,网就成了。”
他顿住,像是想起什么:“告诉许褚,北门的羊脂再添一次,把烟放低些,让人看得见,也要闻得见。让他们以为我们还在忙自己的乱。”
曹操回首看他,忽然笑了一声:“奉孝,若陈宫不上当呢?”
“不上当,也是上当。”郭嘉轻轻吐出这句话,“不上这当,上那当。不上人心的当,上风向的当。不吃这口肉,就吃那口盐。”他抬手虚在空中一拨,“风已经偏一线,刚刚好。”
荀彧远远走来,铃声在风里只响了一下,像把一截细线搭在夜色上。他停在二人身侧:“北面斥候报,城外三十骑来,又走了。”
“很好。”郭嘉点头,“让他们多来几次。别追,别骂,像怕他们一样。”他顿了顿,又道,“把街上的‘逃’安排好。不要抢。让背筐的人走在前,老人跟着,孩子最后。让他们吵一点,别流血。”
荀彧看他一眼,笑意浅:“术藏于法。”
郭嘉也笑:“法先立。”
——
天色更暗时,陈宫派出的两路斥候先后归帐。一个带着范县门楼的粗略笔记,一份暗堡口的方位与守卒轮换,几乎与图上相合;一个带着东阿的闸门钥匙制式,形制与图上标注的“乙式”相符。
陈宫伏在案上看,笔尖轻点,点在“相合”的地方。点完之后,他抬头,目光落在第三卷——定陶。
旁边那名年轻亲随带着喜色:“军师,二处皆真。”
陈宫不看他。他只是把第三卷在案上铺平,食指沿着一条被着重勾勒的廊道缓缓滑过。
那廊道与门的关系,恰到好处。恰到好处的东西,最让人不放心。他把指按在廊道尽头的角上,按了三次,每一次力度都一样,像敲木鱼。
他忽然轻声道:“太完美了。”
亲随愣住:“军师?”
陈宫没有答。他又俯下去,看图,看得很耐心,把每一个箭台上的标记都数了一遍。他一遍又一遍,直到灯芯燃到尽头,星火在灯里抽了一下,吐出一点烟。
他终于直起身,喃喃像自语:“难道,是曹营真的内乱至此?”他的目光像两枚冰,贴在那卷布图上,冰下压着的,是他自家聪明的影子。影子在动,像要找一条可以解释“完美”的线。可人一旦把“完美”与“真实”绑在一起,线就会把他拉向“相信”。
帐外传来马蹄滚动的声浪,像一张巨大的皮鼓在夜里被慢慢推着,往前。红旗在风里一层层鼓起又落下。温侯的影子还没来,大帐里的决定已经被夜一点点往前推。
陈宫压下那卷布图,抬眼道:“传令。明日巳时,游骑探定陶。午后,调三营。旗不露,鼓不鸣。入巷,不要火。”
他停了停,补了一句:“告诉温侯——鱼怕饵太大,我们先喂小的。”
亲随领命而去。
灯再燃一截。
陈宫重新坐下,鼻端闻到了一丝异样的味道。像羊脂,却更淡。他朝帐门外看了一眼,想了想,按住了心里那点微小的刺。他告诉自己:别急。再等半日。等风再换半线。
——
鼓台上,郭嘉把手按在沙盘边,一息一息地数。他的指尖在沙里压出一串浅浅的印。
那印子很细,又很浅。他忽然低声自语:“礼已至,客当来。”
荀彧站在一侧,侧头看他:“奉孝。”
“我在。”郭嘉回过神,笑了笑,“只是想了个无用的词。”
“什么词?”
“请柬。”
荀彧也笑:“魔鬼写的?”
“嗯。”郭嘉道,“写给魔鬼的。”他说完,抬眼,像在对黑夜点头,“来吧。”
风向,再次偏了半线。
鼓台上的火把被风折出锋利的角,光斑在地上颤着。郭嘉坐在案后,把笔搁下,拈起一枚黑漆封,漆上压着一方极细的鸟纹印,像一只静卧在夜里的毒鸟。
他抬手,示意传令官退下。帐里只留他与一名披甲的小校。
小校三十出头,瘦硬,鼻梁上有一道旧刀痕。他拱手拜下,额头贴到席边。
“名?”郭嘉问。
“小人张遥,东郡兵。”他的声线干净,不谄媚,也不慌。
“家中可有人?”郭嘉低头,指腹轻压那枚黑漆封,感受漆面在指下微微的凉。
“一老母,一妻,无子。”
“若有不返,军中以十年军饷代养。”郭嘉抬眼。
“这句话,不是安你心,是让你别生别的念头。你若想着活着回来,十年军饷就要落空;你若想着死,路上就会走直。直,比活更难。”
张遥额头更贴了贴:“死便是功,小人明白。”
郭嘉点头,将案上一副木匣推过去。木匣里,是三卷以细线收束的布图,卷口各压一粒红蜡,蜡印上盖着不同的篆字。他一一指给张遥看:“范县、东阿、定陶。三座城的布防。两真一假。假那一卷,门、闸、廊、暗堡皆反写,唯有地势不改。你会把三卷都交出去。”
张遥抬眼:“小人是诈降?”
“是。”郭嘉把黑漆封按在木匣的角。
“但你不是去唱戏,你是去送命。你会在他们的大帐里,把你的血铺在地上。血是签名,没有血,谁都不信。你拿着三卷图,说曹营乱了,说我们里应外合,说主将有争。你一字一句,不许多,不许少。不许哭,也不许笑。”他轻轻顿了顿,“你带着的,不是投名状,是请柬。你要请一头饿狼赴宴。”
张遥的喉结动了动,还是“诺”。
帐门处传来铃声一记。荀彧掀帘而入,目光扫过木匣,又落在张遥刀痕上,眉意微动,终究没言劝。他走到案侧,只轻声道:“此计太险。然为今日之局,亦是所必需。”
“文若,”郭嘉笑,“骗过聪明的狐狸,要给他九块真肉,再添一块涂过毒的。他会自己挑出那块最诱人的吃下去。”他把黑漆封递给张遥,语气平平,“你是那一抹毒气,辛苦。”
张遥把封接住,双手捧着,像捧一碗滚烫的药。他深吸一口气:“请军师赐死法。”
“毒在你左袖里。”郭嘉道,“虎口上有旧茧的地方,轻一挫,药就破。你不必忍。你若觉着来不及,就咬舌。别让他们拷出多余的话。”
张遥沉默片刻,忽然对着地面重又叩了三下头。额头敲得很稳,像对着一块石碑。
他起身,接过木匣,转身出帐。荀彧看着那背影被风拖长,轻轻叹息:“奉孝有时候太冷。”
“冷,才能把火留到该烧的地方。”郭嘉把剩下的一纸薄令递给荀彧,“夜半前,白榜再出第二版,角照旧破。让街上多几张‘逃粮’的脸,多几条背筐的背影。演给谁看,你知道。”他顿了顿,“还有,北门的羊脂再添一次。”
荀彧颔首:“法与术,你自会分寸。”
火把外,夜风呼地一声,吹散了浅浅的灯晕。郭嘉忽又唤住门外的传令官:“把张遥的腰牌取来,换成曹仁旧部的牌。刀痕这件事,他们会查。我们要让他看起来像一只被自家狗咬过的狐狸。”
——
子夜之后,城外荒路上风声紧。
三骑没挂旗,穿着平常,腰牌压在衣里。月光像冷铁,把人的影拉得很薄。
张遥骑在中间,左袖里紧贴着那枚发烫的瓷胆。那是打碎之后不到半盏茶便死的毒。
远处马嘶,铁叶亮了一亮。黑影从两侧的坳地里蹿出来,马刀带着风吼,火石一擦,亮出一弯弯白。
“谁!”对面一名校尉喝问。
张遥打马横身,干脆利落地把木匣举过头顶,往地上一掷。匣角崩裂,三卷布图滚出来,红蜡在土上滚成三点小小的血滴。
他压着嗓子吼:“投曹者!求见温侯!”
对面人一愣。紧接着是几声低笑,有人啐了一口:“来得正好,拿他去见军师。”
人影涌上来。张遥不挣扎,只把双手摊开,让他们搜。左袖里的瓷胆被摸到时,他斜眼看了一眼抓他的人,那人打了个寒噤,把瓷胆塞回去,骂一句:“穷酸。”
押解的鞭子在夜里甩出两声短促的响。
他们被围着走,一路往东,露出低矮的营火群。火边有人吃肉,油脂滴到火上,冒出带腥的甜味。七八个红旗在夜里摇,旗边挂着白绫,像狼牙上的霜。
张遥被推搡着进了中军大帐。大帐中灯明如昼,几案排成三列。最中间的几案后,一个身穿青衣的男子端坐,眉细目冷,指间夹着一枝狼毫,毫尖在纸上停住。帐里所有的喧杂在他抬眼的瞬间,短短地滞了一下。
张遥知道这是陈宫。
陈宫没有说话。他把那枝狼毫放下,食中二指并起,朝左右一点。两名亲随上前把地上的三卷布图拾起,分别放在他案侧。
陈宫低头,看蜡印。蜡滴圆,印字清。再看布面,布纹细,边沿用线整齐收束。
他伸手在其中一卷上轻轻掰了一下边角,布料软,质地不俗。然后他抬眼,第一次开口:“你说投曹?”
张遥垂首:“不投曹,投温侯。曹营乱。主将争。范县、东阿、定陶,三城布防在此。温侯若取其二,第三自破。”
陈宫的嘴角挑了一丝看不出喜怒的弧。他把第一卷推给左手边的亲随:“访。”又把第二卷推给右手边的亲随:“访。”他没有立刻看第三卷,只是把手指搁在卷口的红蜡上,蜡在指腹下略沉。他问:“曹营何乱?”
张遥照着郭嘉教他的句式,一句句说:“粮道失守两处,仓籍不清三处,军中有争。”他不展开,只像报数。
陈宫目光一点点冷下来。那种冷,不是怒,是一个匠人看着一件过分圆满的工,他知道圆满之下必有讨巧,所以他要找瑕疵。
“你为何来?”陈宫问。
张遥答:“求活。”
“怎么活?”
“求温侯收留。”
“凭什么收你?”
张遥抬头,眼睛在灯下很亮:“凭血。”
陈宫的眉心轻轻一动。下一瞬,张遥左臂一抖,袖口里“咔”地一声轻响。
他把手举起来,虎口一挫,瓷胆碎在掌心,毒水顺着指缝滴下。那滴液在灯下亮了一亮。他没有犹豫,把沾了毒的手指塞进口里,咬断。血腥味与药味同时爆开,像两条蛇在喉咙里结成一个死结。
“住手!”帐里有人惊叫,迟了半拍。
陈宫的指尖只是微微一弹,什么也没去挡。张遥的身体抖了两下,膝盖软,跪在地上。他背直着,像沉下去的一块石头。毒是一条冷线,从喉咙扎到心口。他嘴里含糊地吐出两句:“曹营……乱。请温侯……速取其二。”
他伏倒时,额头正好磕在那卷第三城的布图边沿上,像签字。
帐内的人都沉了一瞬。有人骂了一句:“疯。”
陈宫伸手,按了按他的颈侧。
脉像流水突然断了汊。死士的眼在半眯半阖之间停住,睫毛落下一点影。他的手还搭着那卷布图的边。陈宫看了一息,低声道:“抬下去。”又叮嘱,“葬,别糟践。”
亲随应了,把尸首抬出帐去。
帐里的空气像被那口毒气烫了一下,却又很快恢复了冷。
陈宫重新坐回案后,取起第三卷布图,指上那点血把红蜡染出一层更深的色。他没有立刻拆。反而把手里的狼毫蘸了一下墨,随手在一张空白的羊皮纸上写下两行字:——“人心所恃,先疑后信。此计过圆,圆则疑。疑而两验,信亦生。”
他放下笔,抬眼道,“把第一队斥候派去范县,借路,又不要惊动城里人。第二队去东阿,夜里过渡,带善灯。”两名亲随领令而去。
陈宫这才拆第三卷。布面一展,城门、闸道、暗堡、箭台俱在其位。他目光如梭,线条飞快地穿在各节点之间。
他看到一处门洞有小小的改动,又再看一遍外廊的角度。角度精确,像是熟人画的。他把布图收起,放回案侧,手背轻点桌面。那点敲击声,不急不缓。
一名稍年轻的亲随忍不住道:“军师,这事……会不会太巧了?”
“巧?”陈宫哼了一声,“巧到看不见手。”他起身,走到帐门边,掀起帘子看外头的夜色。
营火在风里偏了一线,旗角微卷。他忽然笑了笑,笑里没有乐,“巧不巧,不在图上,在人上。此人死得太干净。干净得像给人演的。”
亲随不敢接话。
陈宫垂着帘,声音淡淡:“我等两处消息回转之前,不动。只让关外的游骑骚一骚他们的北门。别多,三十骑,打一阵鼓就走。”
亲随应下去了。
陈宫放帘回身时,眼底掠过一丝看不出的光。他并不轻信,也不全疑。他知世上无完美之计,更知聪明人要为自己的聪明付出代价。可这代价有时,不是死,而是信。
——
张遥死的时候,风正从西北转。
风从营地上方掠过,带着油脂的香和土腥。他被抬出中军,放在一片矮林边。草还湿着,叶尖的水顺着他的鬓角往下滴。抬他的人把他放平,替他合上眼。
也许是因为陈宫方才那句“葬”,他们的动作意外地温和,没有踢,没有骂。他们寻了片干净的土,把他浅浅埋住。有人随手掸掉土上的草汁,低声骂了一句“傻”,又补了一句“也算条汉子”。
夜更深。星光淡得像砂。营里传来了马啸,远远的,像一根细铁在黑夜里划出一道微颤的音。
——
与此同时,曹营的鼓台下,鼓面被风拂着。
郭嘉背着手立在风里,衣袍在膝侧轻轻拍他的腿。他没有看城外,只看着鼓面上一圈圈鼓钉。每一个鼓钉都安在自己的位置上,没有多,也没有少。
“死了吗?”曹操从背后开口,语气平平。
“死了。”郭嘉的回答也平平,像在说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离开了饭桌。
曹操沉默了一息:“他的母妻?”
“已经遣人去接。”郭嘉道,“在城里住,住到战事止。十年之内,米盐不缺。”
曹操点头,斜看了他一眼:“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见一盏灯。”郭嘉低声,“灯点得太正,经不起风。但我需要风从它旁边过,吹到另外一盏更亮的上去。”他偏头一笑,“陈宫会骂这盏灯太正。他会用手去遮,怕光刺眼。可他遮久了,手会酸,他就放了。”
曹操也笑:“你总爱用人心做绳。绳细,容易断。”
“断了,就再接。”郭嘉指尖轻轻敲了敲鼓面,“绳要一根根地搓。今晚搓了一根。明夜再搓一根。等到第三根的时候,网就成了。”
他顿住,像是想起什么:“告诉许褚,北门的羊脂再添一次,把烟放低些,让人看得见,也要闻得见。让他们以为我们还在忙自己的乱。”
曹操回首看他,忽然笑了一声:“奉孝,若陈宫不上当呢?”
“不上当,也是上当。”郭嘉轻轻吐出这句话,“不上这当,上那当。不上人心的当,上风向的当。不吃这口肉,就吃那口盐。”他抬手虚在空中一拨,“风已经偏一线,刚刚好。”
荀彧远远走来,铃声在风里只响了一下,像把一截细线搭在夜色上。他停在二人身侧:“北面斥候报,城外三十骑来,又走了。”
“很好。”郭嘉点头,“让他们多来几次。别追,别骂,像怕他们一样。”他顿了顿,又道,“把街上的‘逃’安排好。不要抢。让背筐的人走在前,老人跟着,孩子最后。让他们吵一点,别流血。”
荀彧看他一眼,笑意浅:“术藏于法。”
郭嘉也笑:“法先立。”
——
天色更暗时,陈宫派出的两路斥候先后归帐。一个带着范县门楼的粗略笔记,一份暗堡口的方位与守卒轮换,几乎与图上相合;一个带着东阿的闸门钥匙制式,形制与图上标注的“乙式”相符。
陈宫伏在案上看,笔尖轻点,点在“相合”的地方。点完之后,他抬头,目光落在第三卷——定陶。
旁边那名年轻亲随带着喜色:“军师,二处皆真。”
陈宫不看他。他只是把第三卷在案上铺平,食指沿着一条被着重勾勒的廊道缓缓滑过。
那廊道与门的关系,恰到好处。恰到好处的东西,最让人不放心。他把指按在廊道尽头的角上,按了三次,每一次力度都一样,像敲木鱼。
他忽然轻声道:“太完美了。”
亲随愣住:“军师?”
陈宫没有答。他又俯下去,看图,看得很耐心,把每一个箭台上的标记都数了一遍。他一遍又一遍,直到灯芯燃到尽头,星火在灯里抽了一下,吐出一点烟。
他终于直起身,喃喃像自语:“难道,是曹营真的内乱至此?”他的目光像两枚冰,贴在那卷布图上,冰下压着的,是他自家聪明的影子。影子在动,像要找一条可以解释“完美”的线。可人一旦把“完美”与“真实”绑在一起,线就会把他拉向“相信”。
帐外传来马蹄滚动的声浪,像一张巨大的皮鼓在夜里被慢慢推着,往前。红旗在风里一层层鼓起又落下。温侯的影子还没来,大帐里的决定已经被夜一点点往前推。
陈宫压下那卷布图,抬眼道:“传令。明日巳时,游骑探定陶。午后,调三营。旗不露,鼓不鸣。入巷,不要火。”
他停了停,补了一句:“告诉温侯——鱼怕饵太大,我们先喂小的。”
亲随领命而去。
灯再燃一截。
陈宫重新坐下,鼻端闻到了一丝异样的味道。像羊脂,却更淡。他朝帐门外看了一眼,想了想,按住了心里那点微小的刺。他告诉自己:别急。再等半日。等风再换半线。
——
鼓台上,郭嘉把手按在沙盘边,一息一息地数。他的指尖在沙里压出一串浅浅的印。
那印子很细,又很浅。他忽然低声自语:“礼已至,客当来。”
荀彧站在一侧,侧头看他:“奉孝。”
“我在。”郭嘉回过神,笑了笑,“只是想了个无用的词。”
“什么词?”
“请柬。”
荀彧也笑:“魔鬼写的?”
“嗯。”郭嘉道,“写给魔鬼的。”他说完,抬眼,像在对黑夜点头,“来吧。”
风向,再次偏了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