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丹炉初成,万民归心-《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清晨的白雾沿着洹水爬进城基,如一层薄纱轻覆在新砌的城垣与沟渠上。

  昨夜刚烧透的符文砖还存着余温,砖面浅浅的纹刻在雾气里亮灭不定,仿佛有人在地下缓慢呼吸。

  城东的土丘被削成弧,丘下新凿的“龙脉沟渠”折三次,入一处暗井,再用青石斗室将四向水势合并,汇拢成一道清亮的线,悄悄穿过尚未起名的街巷。

  “再敲两寸,纹线要与下层对得齐。”月英蹲在井壁边,手里是专为符砖打孔的细铁凿。

  她的指尖冰冷,却稳得让旁人忘了她是女子。凿击声一下一下,像把脉,又像敲鼓。井下的水伴着声响起了波纹,怯怯往上攀,直到没过第一行刻字,又蜷回去。

  “好了。”她收起铁凿,抬头看向井口。薄雾腾起,晨光刚过城外的槐林。她知道,这一井水如果不浑,不腥,那么整条沟渠就算是通了半成。

  她把手浸在水里,掬起一捧。冷,清,带着一点新砖的火味儿,却没有过去那种粪土与腐败混作的酸臭。

  她忍不住笑起来,笑意很快敛住,换成了更慎重的神色。她侧耳倾听,井旁的青石与砖缝里,有极细的嗡鸣在气里穿行,那是符线与龙脉相搭时才有的音调,轻得像一缕毫毛在脖颈边划过。

  “可以了。”她起身,对等候多时的工匠与兵士道,“开闸见流。”

  闸门缓缓抬起,新渠的第一股水从暗处奔出,撞在石唇上,溅起一片细碎光点,沿着街基蜿蜒而去。

  街上早有等水的乡民,背着坛,提着瓮,抱着三岁的孩童,挤在绳索外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忍不住把手伸进水里,又马上缩回,像不敢相信指下这份凉。

  “真清啊。”他喃喃地说。

  “别急,先让官吏验过,再下渠取水。”押队的小吏大声喝着,语气却压不住高兴,“按曹公新令,今日城中百姓各以户籍取水,十日内无户者,先给引水券,每户限两斗,病者优先。”

  月英看着人群。

  她知道,这条渠的第一件功用不是饮水,而是安人心。人心一安,气散的龙就有了归处。她转身时,井口上方的雾气里,一只小小的纸鸢正被晨风牵着,微微抖动。

  那是她亲手教工匠们折的风向标,按星图的角度系在线端。若风顺,纸鸢指向“离”;若风逆,则偏“坎”。

  她看了一眼,纸鸢正对着正南,那意味着今日午后会有一阵干燥的火风,从城外的窑群吹来。

  “去窑上看看。”她对身边的徒弟说。

  徒弟应声,提起工具,跟着她穿过半成的街巷。新城的骨架已现:街宽五丈,沿街十步就一个线井,井口与门第位置相错,像棋盘的黑白交错。

  行至东南角,十座砖窑并排卧在坡地上,窑口红黑相间,像十只合拢的兽眼。夜里不停的火让人眼眶干涩,窑顶的热浪把晨雾驱得干干净净。

  窑前,郭嘉披着一件薄鹤氅坐在一张临时搭起的竹榻上,面前摆着一箱子符砖样本。

  他看起来还是那副病中人的样子,衣上布满窑灰,面色苍白,唇却红得过分。旁侧的程昱笑而不笑,拈着胡须,“军师祭酒,月英姑娘,入秋以来,你二人都是以窑为家了。”

  “在窑里说话,才不用被人听见。”郭嘉抬眼,目光落在月英手上,“井里如何?”

  “嗡鸣并不散。”月英答,“但还不稳。还需两处缝隙再填一指厚,符线要连到东城的臂弯处,才能与北渠的水势在暗处合拍。再晚,恐怕入冬前就要重新凿。”

  程昱听得连连点头,“讲究,讲究。只是——”他转向郭嘉,“只是‘符线’二字,如何向众人解释?我知你所谓‘符’,不过是砖缝里的气脉与行水的角度。但天下耳目未开,若传作妖术,难保不生异端。”

  “程公。”郭嘉笑了一下,伸手从箱中拎出一块符砖,递给他,“此砖武火三日,文火七日,出窑时,符面下的焦黄色一层便已把水气锁住。你看这纹线,既不深,也不浅,恰好卡住渗流的速度。你若把它当妖术,便是妖术;若当工艺,便是工艺。解释不解释,在于用它的人。”

  “可民心在于解释。”程昱接过砖,端详片刻,叹,“这便是你说的‘丹炉’么?”

  “炉,不只在窑。”郭嘉指向远处,“炉在城。城为器,水为药,引兵为火,民心为风。如今炉底初温,药材也入得七七八八,就差一口‘点’。”

  他轻轻按住胸口的位置,像是在按一枚隐形的印,“此‘点’,迟早要点。只是不知主公舍不舍得。”

  程昱眯起眼睛,“你又要借谁的刀火来‘点’?”

  “程公。”郭嘉摇头,“今日不谈兵。谈民。”

  他起身,踱到窑前。窑火像活物,舔着窑口的红,发出低沉的呼噜。

  有窑工抡着长钩把新砖拖出来,按号码放到竹架上,一架又一架,整齐得像要入库的兵器。每十块为一组,砖侧都用细线划了记号,顺着编号便能把它们拼成一面带暗纹的“墙”。

  墙内的纹路看似无序,其实沿着星图折转,令水流每十步有一处停顿,像心跳。

  “程公可愿再看一个小术?”郭嘉忽然问。他毫不避讳“术”字,自信中带点调笑。

  “请。”程昱不动声色。

  郭嘉向月英点了点头。月英领会,拿过一只空瓮,倒扣在地。

  郭嘉从袖子里弹出一枚薄薄的铜钱,指腹一按,钱沿着指缝滑落,落在瓮底敲了一下。他没有再碰它,只伸手搭住瓮口,轻轻一推,瓮竟缓缓自转。

  窑前的风顺着砖上的暗纹拐了弯,从瓮底的微孔里钻进去。铜钱开始极细微地跳,跳得越发整齐。程昱低头看,铜钱最终稳定在“正”位,钱孔向南。

  “各处符线之‘音’,可以使风成为尺。”郭嘉道,“尺量得准,气便归心。你我耳朵里听的是嗡鸣,百姓听的是一城的安稳。程公,你向他们解释,不用说术,只说水渠。水渠通了,粮仓不霉,孩儿不泻,老者不渴。解释到此,便够。”

  程昱看着他,目光里忽然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敬意,似乎还掺着疑虑。疑虑不是因为工法,而是因为这个人。他叹了口气,“你身上病气又重了。”

  “炉还没暖透。”郭嘉含笑,笑里带点血的味道,“暖透了就好。”

  这日午后,曹操亲至东南角视察。甲胄整肃,随行步骑不过百人,声势却沉稳如山。

  他骑在马上看水,听砖,问工。百姓远远看见,先是静,继而一阵欢呼。

  有人自发跪下,有人高声喊“曹公”,喊声里少了畏惧,多了倚仗的味道。

  “军师。”曹操收缰停在郭嘉面前,“程昱只是报我城中水事,没说你要把城变成一口丹炉。”

  “主公若以为这是丹炉,那便是。”郭嘉行礼,“炉成,主公得‘心’。我不过借炉暖身。”

  曹操笑,“你借得太多。”他把笑意一收,认真看他,“你做此局,究竟为谁?”

  四目相接,窑火在两人之间跳。热浪扑面,白雾早已褪尽。

  郭嘉不答,看向人群。他看到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孩子面黄肌瘦,眼睛却亮。妇人把孩子的小手伸进渠里,孩子被冷水激得一缩,咯咯笑起来。那笑声穿过窑群,穿过兵器撞击声,穿过不知从哪来的乌鸦的叫,落在他心上。

  “为他们。”他轻声说,“也为我。”

  曹操不再问,顺势扯起一面布帛。布上是城图:内城与外郭的关系,沟渠与街巷的角度,兵营与屯田的布置,被几何化成了明白的纹理。

  曹操顺着纹理看下去,看到每一处街口都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庙,每一处小庙下都有一口井,每一口井里都有一块与符砖同制的镇石。

  他懂了,或者说他选择懂。懂的那一刻,他心里忽然觉出一种久违的踏实:城不再是数目字,兵不再是耗粮的嘴,百姓不再是账上可增可减的标注。城在他的马蹄下转成了器。

  “好。”他低声说,像对着风,也像对着眼前这个病人,“既为他们,也为你,我都允。”

  这一句允,是允了粮、允了工、允了在城东再开三处窑,允了把胆大的少年招成暗线的巡夜卒,允了把溃散的流民分入五坊,分别登记、分别配粥、分别以工抵税。

  他没有允的,是郭嘉那枚按在胸口的“点”。他看见了那“点”,却装作没看见。他知道,一旦点下去,炉火会旺得吓人,又暖得吓人,暖到让他也不得不把手伸进去。

  这几日,城里的变化肉眼可见。最先是气味变了,粪窖被统一挪到了城外西南角,渠水流经时分一道支流,将沉积的粪气带去窑场,烧成灰。

  灰加进泥里,砖更坚。随后是声音变了,原本乱哄哄的叫卖声被兵卒分时分段地规范起来,每一处街口都有一支小队在维持秩序,他们的脚步有节律地落在新砖上,重合成一种让人心里安定的节拍。

  又过两天,颜色也变了,布坊的染缸被官吏集中收归,一律按新的水令领水,原本灰扑扑的衣裳变得耐看,孩子们的脸蛋不再总是一层尘。

  “丹炉”两个字,在坊间悄悄传开。说法不一。有人说这城下埋了个巨炉,里头烧着龙骨;有人说军师偷了天上的火,封在砖里;也有人只是笑,说“炉就是锅,锅大了,人人都能分一碗热粥。”

  说法愈来愈热闹的当口,夜里忽有黑影摸至城东第二窑。

  巡夜卒在窑脚的影里发现了一块破旧的木牌,牌上用古怪的刀法划了四个字:窃龙者,当诛。木牌插在窑脚,它插的位置极准,恰好卡着窑体下方最薄的一圈。

  再深半寸,窑便有裂。巡夜卒把牌拔出来,露出牌后藏着的一根细管,管里塞着干草与油脂,只要点火便能偷着烧穿窑壁。

  消息夜里就送到了郭嘉手里。巡夜卒跪着,吓得发抖。郭嘉伸手把木牌接过,指腹摩挲了一下那四个字——刀口很老,不像江湖常见的快利,更像是在石上久磨才肯下笔。

  他把牌送到月英眼前,月英皱眉,“不是我们的人。我们的工匠就算不识字,刻也不是这手法。”

  “不是我们的人,也不必是敌国的人。”郭嘉轻声,“天道之下,有人不容此炉。”

  “何意?”

  “这片天,有两种人。靠龙气吃饭的,和看不惯别人靠龙气吃饭的。”他把木牌竖起对着窑口,窑火映着那四字,光影颤动,像活物,“不急。让他们再等一等。我们先把炉底打实,等他们再来,教他们看一看,什么叫‘器成自守’。”

  那一夜,巡夜的部署加密了。

  月英把她折的纸鸢换了更坚韧的竹骨,绷得更紧,线更长,能在不同高度感风。她把几只纸鸢系在窑群四角,夜风一动,线就拽动了系在铃上的环,一有异动,铃声便在窑群里窜成一道蛇。

  几名少年被选进巡夜队,手脚利索,眼睛明亮。他们与工匠与兵卒混成一处,像织在一起的麻绳,越拉越紧。

  三日后,城南的粥棚前头挤满了人。官吏在木牌上写了新的律令:凡登记入户者,按五口之家计,每日给粥三升,盐二钱,医药免费。凡以工抵税者,另给砖票三枚。砖票可以换砖,也可以换盐。

  老妪看不懂字,便由官吏读给她听。她听着听着,忽然“扑通”一声跪下:“曹公真个要置我们于活路上。”

  她这一跪,旁人都跟着跪了。那一刻,不是惧,是心里的一口气落了地。跪下去,再起来,人便有了骨头。

  百姓的气汇聚时,城里某处无形的弦“嗡”的一声,月英听得清楚。她看向远处,见纸鸢顺风昂起,线几乎拉成直的,铃一阵乱响,又渐渐齐整。她心里头忽然生出一种奇怪的感受:这不是“术”的满足,而像是看见一个孩子呼吸由急促变得平稳。

  傍晚,曹操再次至窑前。窑工把最后一窑符砖从火里拖出,十架整整齐齐。郭嘉用手背试了温,又把一块砖递给曹操,“主公,炉底够了。”

  曹操接过,沉甸甸的,手心被余温烫得生疼。他把砖搁回去,看郭嘉。

  风从他鬓角掠过,带着窑灰的热与渠水的凉。他第一次在这座尚未命名的城里生出一种不属于军旅的念头:这城,真能活。

  “军师,”他低声道,“你说的‘点’,要几何?”

  郭嘉没有马上答。他看了看天色,暮霭里,西北那一线云是铁青的,像有人在天上按住了刀。

  他忽然咳了一声,血腥味在喉里一窜,强压下去,唇边却染了一点红。他笑了笑,笑意不及眼底,“不多。一缕,足矣。”

  “借谁?”曹操问。

  “借天时,借人心。”郭嘉抬手,指向城外,“再借一点‘煞’,用来破那一层最硬的壳。如今炉初成,万民归心,‘煞’便会自己找来。”

  他话音未落,城外远远传来马嘶与军鼓的回响,像隔着几重山河传来的梦。程昱侧耳一听,变色,“是东线侦骑,有强敌动向。”

  “敌?”曹操眼神一厉。

  郭嘉摇头,“不急。敌总有一天要来,不是今日,便是明日。主公,炉既初成,请你先与我做两件小事。”

  “哪两件?”

  “一,立‘民誓’,让百姓亲口把心交出来,字可以不识,口中要念,念得街巷都记住。二,立‘井庙’,庙虽小,要有香火,香要上天,气要入地。把人心与天意,用最笨的法,笨笨地连在一起。”

  曹操点头,“皆可办。”

  “还有第三。”郭嘉顿了顿,“请主公,给我一柄刀的名分。”

  “什么刀?”

  “他日若要‘点’,要借一柄人世间最锐利的刀来破局。刀名不必说出口,先把名分放在我手里就好。”

  曹操沉默片刻,忽而笑了,笑意里有锋。那笑像一束收了鞘的光,“朕——”他顿了顿,把那个字咽回去,“我给你。”

  夜色下,城内点起的灯一盏接一盏像是从地里生出来的星。小庙的香一缕一缕,沿着井口往下,似有若无地与砖缝里的嗡鸣合在一起。

  粥棚边,孩子们学着官吏的样子大声念“民誓”,有人念错,有人笑,笑声把一天的疲乏洗得干净。窑群还在吐着最后一点热,纸鸢的尾在夜风里轻轻摆。

  木牌“窃龙者,当诛”被月英锁进了一个小匣,在匣底下压着她画的草图:十座窑,四条渠,三十六个线井,一百零八面符墙,每一处对应的风口与水脉都标得清清楚楚。她收好匣子,吹灭油灯,心里却没灭灯。

  她知道,那四个字不是吓人的幡,而是某种看不见的手从远处伸来,试探着他们。她不怕。她想起白日里那个孩子在水里笑,她忽然生出一股倔强:若真有“诛”,先来诛我。

  郭嘉站在窑外的土坡上,远看城。夜风把他的发轻轻吹乱,他把鹤氅系紧,手指按在胸口。

  那里,有一口不属于庙里的香,有一声不属于砖里的鸣。他闭上眼,像听一首专为他一个人演奏的乐。乐里有水声,有风声,有人声,也有远处还听不清的马蹄。

  他低低开口,对着这口尚未点燃的炉,对着一城的人与梦:

  “再等等。等天时一至,等刀名落在案上。我给你们火。”

  窑群在夜色里呼吸,城在夜色里呼吸,人心也在夜色里呼吸。

  所有呼吸在某一刻合成一线,细得不能再细,却顽强得不能再断。那线从城中穿过,越过旷野,向着一个尚未到来的方向延伸。

  那里,有一柄刀正被人握在手心里,尚未出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