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像一层未干的药膜,轻轻覆在后方营地。
刚刚被“外科手术”从乱军缝隙里切出的百官与囚车,正一辆一辆卸下。炭盆烬红,水囊在火边鼓起一串细小的气泡,木桶里漂着药草,苦味顺着风缝钻进鼻腔。
兵士把箭矢从车篷上拔下,箭羽落在地上,像被摘掉的乌鸦翅。
曹仁下令封锁外圈,只留最窄的路给运粮车与军医。
夏侯惇立在阴影里,擦盔上的血,眼里还带着白日里火光翻滚的形状。蔡文姬被安排在靠内侧的一处干净角落,篷上挂了盏油灯。灯心低得很,像被风吻过的萤。
她抱着那张半残的古琴。琴背有一道斜裂痕,弦换了三根,第四根仍是断的。
她不急着补,先抚平木纹上的血迹与灰尘。指腹带着浅浅的茧,像一片细软的壳,轻轻把污痕推到一旁。身周的喧哗在这一寸之地突然沉了下来。
有人路过,脚步慢了半拍,像不敢惊动什么。
郭嘉在外圈停步,按住胸口那团偷偷躁动的热。他今日未上前线,却像亲自跑完了一场长途,骨缝里都是钝钝的酸。他让自己站得更直,像一根有裂的竹,拴紧裂口,不让它开。
他看见她的时候,心底那点火苗忽然换了色。不是暖,不是亮,是一种压在水底的黑。他很少用“疼”去描述自己,今日却觉得胸腔内侧被细细刮了一下。没有血,只有一声极轻的嘶鸣。
——不该靠得太近。
观星策在心海最深处翻了一页,像有人把一方冷镜递来。
他不看。他知道自己看见的,只会更像:“黑色孽龙”的残影在体内卧伏,那是他为续命而借的火,是连天道都识得的违章之物。靠近琴与字,靠近“言”的源头,它便不安分,像被人捅醒的蛇。
他侧过身,避开正面,先与军医交代:“先水,再酒,再布。让每个人都吃一口热粥。今日不问案,不问罪,只看伤。”
军医应声而去。
夏侯惇远远望来,眉心还紧。他对郭嘉抱拳,压低声线:“军师,今日这招……刃快。”他像想起囚车上的琴声,抿了抿嘴,“那女子,有些……不同。”
“不同,正好。”郭嘉笑了一下,笑意像风吹过冷水,未起纹。他收回笑,提起帷子,走向灯下那张琴。
她抬眼。沉静,无惊无惧。那双眼里有风,有火,有更远处一条不知名的河流。她看到了他,像看到了一个已经在心中排好座位的人。
油灯偏向她,影子逼近他。灯光一转,两人的目光在半空里轻轻撞了一下。
黑蛇翻身。
胸腔里那口“孽龙气”在这极短的一瞬跃起,鳞片与骨刃“簌”的一声,像要攀到喉咙,像要从他身上冲出去。
他指尖发冷,下一瞬又热。热从掌心爬到虎口,像一枚滚烫的烙印,提醒他:不许失态。
他把指节向内扣紧,指背抵住腰侧的竹牌。冷。冷意沿着骨缝把热意压下去。他在心里以军令短短三条把自己钉住——少言;不近;只看。
“姑娘可有受伤。”他开口,声音很稳,像一条被石压住的泉。
她轻轻摇头。指尖落在那根断弦上,停了两息,像在听一位旧友的气息。
“有劳曹将军与军师。”她开口时,声线极轻。轻不是弱,是把许多字压在更深处,只挑最必要的一个往外递,“今日能活下,铭心。只是这些文吏与妇孺,尚有余惊。若能得一处安静之所,或有微薄之用。”
她的“用”落在琴上。
郭嘉颔首。他扬声交待:“移内圈东南空棚。布帘。让文吏以十人为队,轮流入内。每队一盏茶时间。其余人退后,勿扰。”
夏侯惇挑眉,却未言。他看了一眼琴,又看郭嘉。像在判断这场看不见的布局会不会把刀口翻起来。
人潮后退,帷幕垂下,油灯升高一些。风从帘底缝里走过,带着药与火的味。郭嘉站在帘外,不进。距离恰到好处。声音却很自然地穿过帘缝,像水从竹节间流过去,不起泡,不夺味:
“在下郭嘉。姑娘如何称呼?”
“蔡琰。”她低头,应得很淡,“字文姬。”
“久仰。”他没有多说四字。久仰,不是礼。是实情。她的琴声在火光里镇住过马,是他算过的一环,也是他未算到的一环。那一刻,他忽然感谢世界上还有琴声。那声把许多刺往外压了一寸。
帷幕后,木凳轻响。她换了坐姿,把琴横在膝上,手掌覆住断弦。食指轻微一挑,三根新弦发出并不饱满的和声。
音不亮,却很净。净得像风露过石面,留下的一滴冷水。帘外的人不自觉把脚步收成了猫步。近处的战马喷了两下鼻,耳朵向后压了一寸,又慢慢放开。
她没弹曲。只是让三个音在夜里走路。走到哪一处就停一停,像替人摸骨。
郭嘉闭了一瞬眼。胸腔内的黑蛇在这一刻不躁。不是被收服,是被放在一张宽阔而平整的案上,惊觉自己不过是一根摆在案上的蛇皮。真正的蛇,在更深处吐信。
他睁眼。灯缝里,她的眼睛落在他的方向。目光像一枚极轻的钩,钩住一个人背上最不受控制的一块筋。他把呼吸压下去,把每一次吸气都变成军阵里的步伐,齐整,不乱。
“姑娘的琴,会让各位睡得安稳些。”他道,“军中有粗笨,倘多有冒犯,容在下一一赔过。”
“军中有规。”她笑了一点。像灯影里抖了一下水,“规在,其余都安。”
这句“安”,安的不是她,是帘外的兵,是帘外那个站得太直、眼睛很亮的人。
她把断弦挑起,抖出微不可闻的一声“咔”。她听见有人心里有一根弦同时动了一下。不是错觉。
她的血脉里有一种足够古老的东西。老到把“言”与“声”混在一处,老到把“名”与“气”混在一处。她看着人,就能听见“名”的声音。不是耳能听见的那种,是骨头能听见的那种。它会把世上每一个名字的边缘,像用刀轻轻刮一刮,刮掉虚饰,露出骨。
帷幕隔开喧哗,隔不开那层更深的声。
她听见很多人身上松开的结。有人在心里哭得很小声,有人的名字像湿木头,火一近就冒出酸味。有一两个名字疯狂地叫嚷,叫的不是自己的事,叫的是别人的罪。她不管那些。
她听见了他的。
那名字不只一层。外头是“郭嘉”。干净,锐,带一点冷。再里一层,是“奉孝”。柔,藏在袖里,平日不见光。最里头,不是名字,是一口吞着名字的东西。它不自己发声。
它只把别人的声吞进去,磨碎,嚼烂,换成一股细黑的雾,在骨缝里爬。那雾咬着他。咬得很耐心。每咬一下,他心里的“奉孝”就轻轻颤一下。
她眉心轻蹙。
帘外,郭嘉抬手,压了压胸口。他不许那条蛇把牙齿探出来。他不许自己在她面前露出半分不稳。
他甚至不许自己把目光停在她的眼上超过三息。他知道那双眼能看见什么。他也知道,任何被看见的东西,都可能变成“法”。法能救,也能杀。
他以筹码的口吻开口:“姑娘若愿,今晚可留营中过夜。明日一早,送诸位返返乡道,文牍由从事官清点,军法护送。若有不便处,尽管言。”
“多谢。”她答,“我再借这琴一夜。”
“琴在。”他道。“人安。”
她手指落在琴面,轻轻划过那道裂痕。像一个人替另一个人抚平背上的疤。
她在这一刻确认,眼前之人不是“妖”。妖说话带水,他说话带火。火靠近水不做烟,便是人。只是这人身上,不只火。
风更凉了一分。帘外有人轻咳。
郭嘉回头,交待两名亲兵退远一些。他不愿把她放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也不愿自己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她看穿。
他准备离开。脚步才移开半寸,帘里忽而出来了一个很轻的音节。不是曲。是字。
“郭……嘉。”
他回身。她不看他。她看琴。却把他的名说得像在说水的名字。水走到哪里,风就张开。
他忽然明白她知道。他每一次把自己的名字藏进袖子里,她都听见了他指节在袖口里摩擦的声音。那是“奉孝”三字在衣缝里轻轻咬住他的骨。他第一次觉得名字也会痛。
“姑娘识字。”他笑了一下。“我字奉孝。”
“奉,是奉天下。”她轻声,“孝,是孝父母。”停了一停,“也是孝……己身。”
他无声地看了她一息。然后点头。不是认,不是否。是承。承她把一个人看作一个人,而非一件器具的选择。
帘外,药汤香更重。军医们开始替伤者清创,有人倒吸气,随后安静。
火光从低到高,像一个人缓缓把背弯直。曹仁从另一头走过来,远远看一眼,默默点头,去安排夜巡。夏侯惇将刀送回鞘里,向营门走去,嘴里低低骂了一句脏话,骂的是风,不是人。
郭嘉转回身,向帘里拱手:“文姬姑娘,今夜有劳。若需物事,差人来报。”
他让步,准备退开。她指腹落下,轻轻拨动三弦,让三道细声彼此搭肩,像三支小小的桨,往夜里很远的地方划。那远处有一声很细的哭。不是人的。像地在泣。
她忽然抬头,目光越过琴面,越过帘缝,越过火光,正正落在他胸口那一寸。
经久压抑的悲意在她眼里微微起波。她把那波抑住。她不喜欢让人看见她因为别人的痛而动容。她只是用很稳的声音,像拿一枚极小的针,去挑破一个不愿示人的泡。
“郭公子,”她道,“无礼,请恕。”
他一怔:“姑娘请讲。”
她靠近了一寸。油灯把她的影子推远了一寸。她的声音很轻。轻得像被窗纸挡住的风。每个字都稳稳地落在他骨头的边上,不偏不倚。
“我听见了。”她说,“不是风。不是人。是这片地……”
她没把“地”说完,不说“哭”,只说“地”。她知道说“哭”会把很多人吓坏。她不在今天吓坏人。她只在今天把一个人的门轻轻推开。
她把手从琴上移开,放在膝上。手心里仍留着木纹的温。
他看见她手指指节上的那枚小茧,像一个人走很远时脚底起的硬皮。那不是弱女子的手。那是一个在声里走路的人的手。
他忽地很想笑。不是戏笑。是那种不知该如何替人谢过的笑。他没笑。他只是点头,再拱手。
“在下多谢姑娘今晚相助。”他说,“其余,待明日。”
他退了一步。帘缝里灯光往里收。他准备转身,脚步刚动。她忽然唤住他。声音比刚才更轻,轻得像只允许他一个人听见。
他停住。
她看着他,像在看一口井,井里映出一个人的脸。她把最后一个字挑得很稳,像怕扎伤谁。
“先生……”她轻声,“你,很痛苦吗?”
刚刚被“外科手术”从乱军缝隙里切出的百官与囚车,正一辆一辆卸下。炭盆烬红,水囊在火边鼓起一串细小的气泡,木桶里漂着药草,苦味顺着风缝钻进鼻腔。
兵士把箭矢从车篷上拔下,箭羽落在地上,像被摘掉的乌鸦翅。
曹仁下令封锁外圈,只留最窄的路给运粮车与军医。
夏侯惇立在阴影里,擦盔上的血,眼里还带着白日里火光翻滚的形状。蔡文姬被安排在靠内侧的一处干净角落,篷上挂了盏油灯。灯心低得很,像被风吻过的萤。
她抱着那张半残的古琴。琴背有一道斜裂痕,弦换了三根,第四根仍是断的。
她不急着补,先抚平木纹上的血迹与灰尘。指腹带着浅浅的茧,像一片细软的壳,轻轻把污痕推到一旁。身周的喧哗在这一寸之地突然沉了下来。
有人路过,脚步慢了半拍,像不敢惊动什么。
郭嘉在外圈停步,按住胸口那团偷偷躁动的热。他今日未上前线,却像亲自跑完了一场长途,骨缝里都是钝钝的酸。他让自己站得更直,像一根有裂的竹,拴紧裂口,不让它开。
他看见她的时候,心底那点火苗忽然换了色。不是暖,不是亮,是一种压在水底的黑。他很少用“疼”去描述自己,今日却觉得胸腔内侧被细细刮了一下。没有血,只有一声极轻的嘶鸣。
——不该靠得太近。
观星策在心海最深处翻了一页,像有人把一方冷镜递来。
他不看。他知道自己看见的,只会更像:“黑色孽龙”的残影在体内卧伏,那是他为续命而借的火,是连天道都识得的违章之物。靠近琴与字,靠近“言”的源头,它便不安分,像被人捅醒的蛇。
他侧过身,避开正面,先与军医交代:“先水,再酒,再布。让每个人都吃一口热粥。今日不问案,不问罪,只看伤。”
军医应声而去。
夏侯惇远远望来,眉心还紧。他对郭嘉抱拳,压低声线:“军师,今日这招……刃快。”他像想起囚车上的琴声,抿了抿嘴,“那女子,有些……不同。”
“不同,正好。”郭嘉笑了一下,笑意像风吹过冷水,未起纹。他收回笑,提起帷子,走向灯下那张琴。
她抬眼。沉静,无惊无惧。那双眼里有风,有火,有更远处一条不知名的河流。她看到了他,像看到了一个已经在心中排好座位的人。
油灯偏向她,影子逼近他。灯光一转,两人的目光在半空里轻轻撞了一下。
黑蛇翻身。
胸腔里那口“孽龙气”在这极短的一瞬跃起,鳞片与骨刃“簌”的一声,像要攀到喉咙,像要从他身上冲出去。
他指尖发冷,下一瞬又热。热从掌心爬到虎口,像一枚滚烫的烙印,提醒他:不许失态。
他把指节向内扣紧,指背抵住腰侧的竹牌。冷。冷意沿着骨缝把热意压下去。他在心里以军令短短三条把自己钉住——少言;不近;只看。
“姑娘可有受伤。”他开口,声音很稳,像一条被石压住的泉。
她轻轻摇头。指尖落在那根断弦上,停了两息,像在听一位旧友的气息。
“有劳曹将军与军师。”她开口时,声线极轻。轻不是弱,是把许多字压在更深处,只挑最必要的一个往外递,“今日能活下,铭心。只是这些文吏与妇孺,尚有余惊。若能得一处安静之所,或有微薄之用。”
她的“用”落在琴上。
郭嘉颔首。他扬声交待:“移内圈东南空棚。布帘。让文吏以十人为队,轮流入内。每队一盏茶时间。其余人退后,勿扰。”
夏侯惇挑眉,却未言。他看了一眼琴,又看郭嘉。像在判断这场看不见的布局会不会把刀口翻起来。
人潮后退,帷幕垂下,油灯升高一些。风从帘底缝里走过,带着药与火的味。郭嘉站在帘外,不进。距离恰到好处。声音却很自然地穿过帘缝,像水从竹节间流过去,不起泡,不夺味:
“在下郭嘉。姑娘如何称呼?”
“蔡琰。”她低头,应得很淡,“字文姬。”
“久仰。”他没有多说四字。久仰,不是礼。是实情。她的琴声在火光里镇住过马,是他算过的一环,也是他未算到的一环。那一刻,他忽然感谢世界上还有琴声。那声把许多刺往外压了一寸。
帷幕后,木凳轻响。她换了坐姿,把琴横在膝上,手掌覆住断弦。食指轻微一挑,三根新弦发出并不饱满的和声。
音不亮,却很净。净得像风露过石面,留下的一滴冷水。帘外的人不自觉把脚步收成了猫步。近处的战马喷了两下鼻,耳朵向后压了一寸,又慢慢放开。
她没弹曲。只是让三个音在夜里走路。走到哪一处就停一停,像替人摸骨。
郭嘉闭了一瞬眼。胸腔内的黑蛇在这一刻不躁。不是被收服,是被放在一张宽阔而平整的案上,惊觉自己不过是一根摆在案上的蛇皮。真正的蛇,在更深处吐信。
他睁眼。灯缝里,她的眼睛落在他的方向。目光像一枚极轻的钩,钩住一个人背上最不受控制的一块筋。他把呼吸压下去,把每一次吸气都变成军阵里的步伐,齐整,不乱。
“姑娘的琴,会让各位睡得安稳些。”他道,“军中有粗笨,倘多有冒犯,容在下一一赔过。”
“军中有规。”她笑了一点。像灯影里抖了一下水,“规在,其余都安。”
这句“安”,安的不是她,是帘外的兵,是帘外那个站得太直、眼睛很亮的人。
她把断弦挑起,抖出微不可闻的一声“咔”。她听见有人心里有一根弦同时动了一下。不是错觉。
她的血脉里有一种足够古老的东西。老到把“言”与“声”混在一处,老到把“名”与“气”混在一处。她看着人,就能听见“名”的声音。不是耳能听见的那种,是骨头能听见的那种。它会把世上每一个名字的边缘,像用刀轻轻刮一刮,刮掉虚饰,露出骨。
帷幕隔开喧哗,隔不开那层更深的声。
她听见很多人身上松开的结。有人在心里哭得很小声,有人的名字像湿木头,火一近就冒出酸味。有一两个名字疯狂地叫嚷,叫的不是自己的事,叫的是别人的罪。她不管那些。
她听见了他的。
那名字不只一层。外头是“郭嘉”。干净,锐,带一点冷。再里一层,是“奉孝”。柔,藏在袖里,平日不见光。最里头,不是名字,是一口吞着名字的东西。它不自己发声。
它只把别人的声吞进去,磨碎,嚼烂,换成一股细黑的雾,在骨缝里爬。那雾咬着他。咬得很耐心。每咬一下,他心里的“奉孝”就轻轻颤一下。
她眉心轻蹙。
帘外,郭嘉抬手,压了压胸口。他不许那条蛇把牙齿探出来。他不许自己在她面前露出半分不稳。
他甚至不许自己把目光停在她的眼上超过三息。他知道那双眼能看见什么。他也知道,任何被看见的东西,都可能变成“法”。法能救,也能杀。
他以筹码的口吻开口:“姑娘若愿,今晚可留营中过夜。明日一早,送诸位返返乡道,文牍由从事官清点,军法护送。若有不便处,尽管言。”
“多谢。”她答,“我再借这琴一夜。”
“琴在。”他道。“人安。”
她手指落在琴面,轻轻划过那道裂痕。像一个人替另一个人抚平背上的疤。
她在这一刻确认,眼前之人不是“妖”。妖说话带水,他说话带火。火靠近水不做烟,便是人。只是这人身上,不只火。
风更凉了一分。帘外有人轻咳。
郭嘉回头,交待两名亲兵退远一些。他不愿把她放在众目睽睽之下。他也不愿自己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她看穿。
他准备离开。脚步才移开半寸,帘里忽而出来了一个很轻的音节。不是曲。是字。
“郭……嘉。”
他回身。她不看他。她看琴。却把他的名说得像在说水的名字。水走到哪里,风就张开。
他忽然明白她知道。他每一次把自己的名字藏进袖子里,她都听见了他指节在袖口里摩擦的声音。那是“奉孝”三字在衣缝里轻轻咬住他的骨。他第一次觉得名字也会痛。
“姑娘识字。”他笑了一下。“我字奉孝。”
“奉,是奉天下。”她轻声,“孝,是孝父母。”停了一停,“也是孝……己身。”
他无声地看了她一息。然后点头。不是认,不是否。是承。承她把一个人看作一个人,而非一件器具的选择。
帘外,药汤香更重。军医们开始替伤者清创,有人倒吸气,随后安静。
火光从低到高,像一个人缓缓把背弯直。曹仁从另一头走过来,远远看一眼,默默点头,去安排夜巡。夏侯惇将刀送回鞘里,向营门走去,嘴里低低骂了一句脏话,骂的是风,不是人。
郭嘉转回身,向帘里拱手:“文姬姑娘,今夜有劳。若需物事,差人来报。”
他让步,准备退开。她指腹落下,轻轻拨动三弦,让三道细声彼此搭肩,像三支小小的桨,往夜里很远的地方划。那远处有一声很细的哭。不是人的。像地在泣。
她忽然抬头,目光越过琴面,越过帘缝,越过火光,正正落在他胸口那一寸。
经久压抑的悲意在她眼里微微起波。她把那波抑住。她不喜欢让人看见她因为别人的痛而动容。她只是用很稳的声音,像拿一枚极小的针,去挑破一个不愿示人的泡。
“郭公子,”她道,“无礼,请恕。”
他一怔:“姑娘请讲。”
她靠近了一寸。油灯把她的影子推远了一寸。她的声音很轻。轻得像被窗纸挡住的风。每个字都稳稳地落在他骨头的边上,不偏不倚。
“我听见了。”她说,“不是风。不是人。是这片地……”
她没把“地”说完,不说“哭”,只说“地”。她知道说“哭”会把很多人吓坏。她不在今天吓坏人。她只在今天把一个人的门轻轻推开。
她把手从琴上移开,放在膝上。手心里仍留着木纹的温。
他看见她手指指节上的那枚小茧,像一个人走很远时脚底起的硬皮。那不是弱女子的手。那是一个在声里走路的人的手。
他忽地很想笑。不是戏笑。是那种不知该如何替人谢过的笑。他没笑。他只是点头,再拱手。
“在下多谢姑娘今晚相助。”他说,“其余,待明日。”
他退了一步。帘缝里灯光往里收。他准备转身,脚步刚动。她忽然唤住他。声音比刚才更轻,轻得像只允许他一个人听见。
他停住。
她看着他,像在看一口井,井里映出一个人的脸。她把最后一个字挑得很稳,像怕扎伤谁。
“先生……”她轻声,“你,很痛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