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挟夜,越过城墙折入野外。
三声钟早已沉入城根,驿道的风像一条被手指拎起的细线,紧紧勒在喉间。行在车队分为三股,或直或斜,灯火皆罩绢,马鼻吐白。
前墙不鸣,后墙不追,侧翼的影子像看不见的篆,悄悄把荒地刻出几道平稳的笔画。
郭嘉勒马于土脊之端,指腹轻点缰绳,把一列暗哨的呼吸调到同一节拍。
耳畔风声细,他却听见另一种更细的声——像干草里藏着一根丝,被风拨了一下。那不是铃,是弦。
“来了。”他淡声。
荀彧翻袖,银铃仍塞白绵,不响。
他顺着郭嘉目光望去,前方半里外是一道塌坏的台基,台基上有残柱三根,柱间横一块焦黑的梁。梁下有人,影如羽,横抱一具古琴。风过,琴徽在月下出一线冷光。
夏侯惇扛斧背,眯眼:“弹琴给谁听?”
“不是给人听。”郭嘉目色微深,“给弩听,给脚步听,给心听。”
张辽轻点头,压低嗓子:“以琴代喉。”
典韦把链球搁在地上,铁环绕腕,却不握紧。他咧嘴笑了一下,又把笑收回去,像把一盏灯扣上盖。
“子廉,”郭嘉低语,“前墙退三步,不露缝。文远,右侧苇滩侧行,见‘徵’则止,见‘羽’则绕。恶来——你只盯梁。”
“徵、羽?”张辽一愣。
“宫商角徵羽,五声为码。”郭嘉望向废台,“她若拨宫,左侧利;拨商,右侧利;拨角,前探;拨徵,弩起;拨羽,散退。她不知我知,不过是先礼。”
荀彧微笑:“奉孝,你何以知她用五声?”
“昨夜反铃的偏音,有一处落在‘角’上。”郭嘉淡淡,“此女手稳,喜用三两之法。铃以偏扰,琴以正引。偏与正,皆归于‘声’。”
他话未尽,废台那边第一声轻清落下,像有人以针轻触水面。紧接着第二声低缓,第三声幽长,三声连成一个小小的回环。夏侯惇耳尖,低道:“宫、商、角。”
“嗯。”郭嘉眼神不动,“她先示路,再探心。——按我数。”
“一。”
荀彧袖内手指轻并,向下压。前墙如潮退半步,地面风线立刻改向。废台那边琴声又起,这一次多了一丝颤。颤不在弦,在指腹。那是示“徵”。
“弩起。”郭嘉吐出两个字,声音不高。张辽的墙却在同一瞬贴近,像把一片更厚的夜捧到身前,把可能射来的弩火吞进影子里。下一刻,果然有两缕火从残柱后细细蹿起,碰到“墙”,只剩一星“叭”的轻响,转瞬即灭。
“她试墙。”荀彧道。
“她也在等。”郭嘉看着废台,“等我的‘声’。”
他没有给“铃”。他只是把缰绳顺过去一点,让马蹄踏到土脊的一处硬结上。硬结微响,如石击木。远处琴音便轻轻一顿,随即转羽。琴声收,风声放。残柱的影子从长变短,又在地面抹出一条淡淡的线。
“羽,散退。”张辽低呼。
“别动。”郭嘉摇头,“她散的,不是人,是心。”
——(鸩·视觉)
我踩着土脊的斜坡往前,脚底的泥仍旧湿。废台像一只被火烤过的旧壳,壳上裂纹里长出几株小草。琴声从裂缝里渗出来,细,冷,像风把某人的手指从远处一寸寸拽过来。
我绕到右侧的倒塌屋檐下,暗处藏着一盏小油灯。灯光很低,我用指尖去拨灯口的绢,让火焰更稳。火稳,影就稳。影稳,心就稳。
台上那人已经看见我。她穿一件绛色轻裳,袖口很紧,手腕细。琴横在她膝上,尾部用一截磨滑的兽骨垫着,音色因此更清。
我认得这类“清”——里面掺了极轻的松香粉,会让高泛音浮起来,像雾。她抬眼,眼神平,像看一块白石。她的手指从琴徽旁轻轻抹过,抹出一串几乎听不见的沙沙。我懂她的意思:问你叫什么。
我没有答。我把扇面横在腹前,以扇骨轻点两下:不谈名,只谈手。她笑了一下,笑得比琴声更轻。
风从她发梢里穿过去,带出一丝草木枯香。她用食指按七徽外一分处,轻抹一声,不宫不商,是一个“虚”。虚,之后才有“实”。
她说:“你昨夜在钟楼下,切断我的线。”
我说:“你昨夜在廊下,藏偏的音。”
她又笑:“偏,不一定为恶。正,也不一定为善。”
我收扇,扇骨轻轻合上:“我不与你谈善恶,只谈人心。偏的音,让人喘不过气。”
她的手指停在一根弦上,停了很久,才轻轻扣下第一声徵。徵起,残柱后两侧的石缝里各有人影一晃,短弩上弦,弦紧时,月光在弓背上跳了一下。
这一下跳,落在我眼里成了一线很细的亮。我轻吸一口气,嗅到豆粉被热气一拱时那点甜。我在扇里摸出一枚极小的盐包,指尖一捻,盐在风里化成粉。
我往前一步,扇面一扬,盐粉被风带开,落在弓弦上。弓弦微潮,甜被压下,音便迟半拍。迟半拍,足够子廉的斧背在阴影里轻轻一按。
她手下徵声还在。她不慌,她只是把徵的收尾收得更短了一寸。短一寸,意味着她准备“换手”。我知道她要换到“角”。角是探。探,不必见血。
我退一步,让自己站在一处看似软、实则硬的土块上。软的地方容易陷,硬的地儿能借力。一旦有人贴近,我只消扇柄轻拨,便能把人送给墙。
“你叫我什么?”她忽然问。
“城南卖粥的。”我答。
她愣了一瞬,随即点头:“姜放得好。”
她话未落,手已拨角。角声一起,废台左侧的枯草窝里有一只纸鸽“唧”的一声窜起,拖着细线飞到梁下。
线末绑着一片极细的铜叶,铜叶撞梁,发出微不可闻的“嘀”。“嘀”像一只小虫叮在耳后,会让人下意识偏头——偏头,就露颈。
我低头,避开“嘀”。我把扇骨从袖里直直挑起,挑断那根细线。纸鸽失了牵引,飘到台下,火光映了它半边。它却不落,它在风里打了个旋,又落在一只链球上,稳稳停住。链球微响,像铁在夜里叹气。
她看了一眼链球,又看我,笑意更淡:“果然是你。”她抬手,按住六徽与七徽之间的空处,轻轻弹了一下。那一下不是音,是“信”——给三处暗哨。她以为我们看不懂“空”的方向。可这夜里,空处才最大。
“你叫我什么?”我又问。
她笑:“我不叫名。我叫‘手’。”她收尾时,又拨一声羽。
羽起,弩工在土坡下退半步,一人已从暗处直直贴近夏侯惇的侧背。那人不刺人,他掀地,掀的是夏侯惇脚下那块看似稳的青砖。
青砖一离,脚下便空。子廉的脚腕轻一个弹,便换了重心,斧背在空中像一枚羽轻轻落下,落在那人手腕上的筋。筋一松,暗器落地。墙轻而不散,像风把草压平,又放回去。
——
台上琴声像细雨。
雨声不大,却把野地里藏的每一处火都逼得亮了一瞬。
张辽侧墙沿苇滩挪移,苇梢只是轻轻摆动,像一片小小的水生。苇后两名直行校尉悄然扛起短桩,将旧梁下某个支点往回顶了半分。支点一变,梁的受力就变。梁不倒,却“呻吟”。
“恶来。”郭嘉低唤。
典韦应声,双臂一张,链蛇出水。铁环不打人,只在梁根一绕,像给这块将倾未倾的旧骨加了一道束。束好,梁便安。梁安,弩手的心就乱。乱,不是怕,是“想不到”。
琴忽然换商。商声厚,像沼边的风一下一下压来。荀彧袖内银铃仍不响,他只是把纸上的一个“安”字收笔再顿重了一丝。顿重的那一点,像把风按在纸上。
“她要看我的‘声’。”郭嘉视线不离废台,“我不给。”
“她会逼。”荀彧道。
“逼,也要借。”郭嘉淡笑,“她借琴,我借风。”
他把右手平伸,轻轻一划。夏侯惇会意,将斧背横置在肩,整支队列的呼吸同步退半拍。退半拍的空隙,把对面的“徵”与“角”一起挤了出去。琴声又转宫。宫是“安”。这一次,“安”不在她手里。
废台那人显然也觉。一缕轻笑从唇角掠过,继而她将“宫”的第二音拨得极短,几乎不成音。短,是“止”。她不愿继续试墙了。她要见人。
“奉孝。”夏侯惇斜睨。
“我去。”郭嘉夹马前出。
——(鸩·视觉)
他从墙背后走出来,像一缕风把影子立起来。台上那个绛衣女子抬眼,眼神第一次认真,她收了手下的弦,轻轻抹过琴面,似乎拭去一层看不见的尘。
“郭军师。”她先开口,声音轻,却清透。
郭嘉微笑:“邺中女手,琴上无名。”
她不否认:“你不爱报名。我也不爱。今夜只谈路。”
“路在许。”郭嘉道,“你若劝北上,来迟了。”
她指尖在徽外一寸轻轻按住,像把一个将要起的音按住:“我不劝北。我只问,谁护。”
“人护。”郭嘉淡声,“墙护,印护,粥护。护到‘安’字落稳,护到钟再响三声。”
她抬眼看他,眸光里有一瞬间的好奇与审度。那种目光像拨琴时的轻颤,又像把针悬在水面上。随即她把琴微微向前一挪,推动兽骨垫,发出很细的“咯”声。她说:“我以为你会献上一段言辞,告以王霸。你却只谈粥。”
“粥不可断。”郭嘉笑,“所以谈粥。王霸是后话。”
她轻轻“嗯”了一声:“你杀‘名’,不杀‘胃’。”
“你可愿学?”郭嘉问。
她摇头,笑意更淡:“我喜欢‘名’更甚‘胃’。名能使人走得更快。胃会拖慢脚。今晚我只来看看:你快不快。”
“你得看‘度’。”郭嘉把手抬了抬,指向泥里的车辙,“不是快慢,是有没有度。”
她低头,看了一眼那些浅浅的圆。“你叫我来,不是为了斗琴。”她忽然说。
“是为了让你见路。”郭嘉道,“见路,你便知道:你若再以‘偏’撬人心,会折指。”
她把手从弦上挪开。风照例从琴面掠过,弦不响。“你挪了我的‘空’,你把我的偏音藏回我耳朵。你在钟下做的,今晚又重做了一遍。”她望向荀彧,“你袖里还是那只铃?铃不响,风自顺。妙。”
荀彧一笑,不言。
她忽然把琴往怀里抱紧,像抱一个孩子。她抬起眼睛,目光锐了一刹:“我也问一声:天子呢?”
四下风声略紧。夏侯惇斧背在肩上滑了一指。张辽的墙同步向前一寸。典韦的链在腕上回了半圈,铁环轻响。
郭嘉神色不动:“你问的,是‘天’,不是‘子’。天在风里,风向我。”
她盯了他半息,随即放松,叹出一口极浅的气:“你不给名,不给声,不给影。你只给‘安’。——好。我明白了。”
“何时再见?”郭嘉问。
“明日之后。”她道,“不在路上,在仓。”她抬手,指向东方,“粮是‘肉’,肉到心头,人才真安。你守得住‘安’,未必守得住‘肉’。”
“你可以试。”郭嘉平平一语。
她笑了一下,那笑像指尖拂过一片寒霜:“我来试。也许在河,也许在市。你们换印,我换‘味’。甜与盐,终要分个高下。”
她站起,琴横在怀。风中,琴徽的冷光收敛了。她向后一步,脚跟踩到兽骨,骨轻轻滚动。她以足尖一拨,把骨拨到台下。
骨沿土坡而下,恰巧碰在典韦脚边。典韦伸脚轻轻一踏,骨停住。他弯腰拾起,递给郭嘉。兽骨尾端刻了一个小小的缺,缺的一角像一个字的一撇,隐约像“邺”。
“留着。”郭嘉把兽骨递给荀彧,“刻印时用。磨出同样的缺口。”
她在台上,隔着风看他这一递。眼里一闪,像有人在远处向她点头。她抱琴退到残柱后,衣角一转,人影已没。片刻之后,风把几根极细的琴丝吹落在台阶边,丝粘着月光,亮了一息,便暗。
——
琴声止,地上却多了几条更清的车辙。前墙不散,后墙不追,侧翼绕回苇滩。郭嘉策马回队,低声:“行。”
夏侯惇扛斧,张辽收墙,典韦回链。荀彧袖中铃不响,指腹摩过那截兽骨,眼角压着笑:“她的骨,借来修‘印’。”
“印要似旧。”郭嘉道,“似旧,方不逆耳。”
他们越过废台,风从残柱间呼了一下又低下去。土脊另一端是一个浅浅的塌池,池边的梢杨刚冒出嫩叶。
队列从杨前绕过时,荀彧忽然回头,见刚才那绛衣女子在一处更远的坡头驻足。她不弹琴,她只是立着,抱着琴,像抱一具不肯发声的木。她往这边看了一眼,便背过身去。她的背影在月下很薄,薄得像一片纸。纸能藏刀,也能藏路。
“文若。”郭嘉低声,“记两字。”
“哪两字?”
“‘仓’与‘味’。”郭嘉淡笑,“她挑的是胃。把沿线仓廪的盐、米、豆的‘味’换一换,便能扰路。”
“换味,坏胃。”荀彧点头,“我在誊文外再添一条:‘沿线赈粥,不许甜香入锅’。”
“嗯。多放姜。”郭嘉笑,“姜护胃。”
他们在野中疾行半里,前方土坡的风忽然变了向。
张辽抬手,队列自然慢下去。坡下有一处残垣,垣内黑,垣外也黑。唯一的亮是角门旁半截风干的柳条,上面挂了一个小小的葫芦。葫芦里空,空会响。
典韦脚步一停,手指轻轻一弹,那葫芦颤了颤,却不响。郭嘉把缰绳放松一寸,让马自己去踏那块凸起的石。石下的空腔被压实,风被封住。队列过垣如风过草,既不折草,也不打露。
“她撤得干净。”夏侯惇扭头,“我还想再拍两下。”
“她不是‘杀’,她是‘看’。”郭嘉道,“第一面,走到‘看’已够。”
“她说‘明日之后’。”荀彧提醒。
“明日之后,在仓。”郭嘉把兽骨递还给荀彧,“我要她看见我们的‘肉’并非她想的那样软。”
荀彧笑:“你心里那口井,今晚又敲了一下?”
“嗯。”郭嘉咳,极轻,“钟响过,井里水清。”
他们再行两里,前探返报:“前度旧桥已整,二里外小渡旗换,渡官以赭印行,旧印封箱。”
郭嘉点头:“好。第一线过桥,第二线进驿,第三线至堤上换息。”
他侧身望了一眼队中那辆不起眼的篷车。帘缝内,一双眼在黑中静静看着前路。那双眼里没有惊惧,只有一种微弱而坚韧的光。像有人把一滴水按在石上,按久了,水便刻出字来。
他抬掌,向空中轻轻一按。按在风上,按在心上,也按在刚才琴声留下的那点余波上。余波很小,却会在别处再起。他把手放下,对荀彧道:“回去把沿线‘仓账’收在印下。盐、米、豆,每一仓派两人,不许换味。”
“遵。”荀彧答。
张辽从苇后折回,低声:“墙已并,尾不见影。”
“走吧。”郭嘉道。
——(鸩·视觉)
我最后看了一眼废台。风从残柱缝隙里穿过,擦着琴床留下的一点灰。
在台阶的最下一级,我捡起一截断弦。断弦细得几乎看不见,弦上粘着一抹非常淡的香。我把它放在舌尖轻触,甜,不齁,但腻。确是“邺”的味。
我掏出盐包,把盐在指尖搓了一搓,盐的颗粒嵌进掌心,像星星。星星沾到那抹甜上,甜便收了脚。
我追上队。队里人不多话,脚步如同一支缓慢的曲。
我忽然明白,她为什么今晚不杀。她在“听”。听我们怎么摆墙,怎么让,怎么过桥,怎么给老人让路,怎么把一块豆饼换成一个笑。她在听我们的“度”。初次交锋,不一定以死活为终,更像以“听”为始。
走到驿时,小锅里又有粥。姜多放了一点。我舀了一瓢,递给路边一个抱柴的孩子。他抬头,笑得眼睛弯。笑弯的时候,他的牙上粘了一点米。
我用扇背轻轻点了一下,把那粒米点进他嘴里。孩子跑了,去追一只飞得很低的白鸟。
——
夜更深,东边仍黑,有一条极细的银在云后试探。
队列在桥上走得更慢,轮印仍旧圆,不偏。郭嘉回望废墟,心里把一幅小小的图折起,放进袖里。那图上有今天晚上的每一个“声”:钟、琴、风、人的喘。也有每一个“度”:停、让、退、稳。
“奉孝。”荀彧握着那截兽骨,笑道,“她来日再来仓。”
“她若来,就让她看‘仓里有粥’。”郭嘉也笑,“先安后令,先胃后名。她爱名,我们给她看胃。”
“她会换味。”
“我们换‘法’。”郭嘉道,“法是刀,刀在鞘里。她若不出‘刀’,我们便不出‘血’。”
夏侯惇挠挠眉,露齿一笑:“奉孝说话,听着舒服。”
“你就别说。”张辽淡淡,“看路。”
典韦把链球往肩上一挑,哼了一声不成调的小曲。那曲没头没尾,却让人心里松了一寸。他瞟了一眼郭嘉:“恶来问一句,那女的好看吗?”
郭嘉笑:“手比人好看。”
“手?”典韦挠头,“就是弹琴的手?”
“就是‘做事的手’。”郭嘉说。
“哦。”典韦似懂非懂,把链又缠了一圈,像把一个不肯安分的念头缠住。
月亮终于从云后推开半边脸,野地亮了一分。
远处的废台像一张摆好的空案,案上没有琴,只有风把断弦吹得轻响一下,又停。那一响像一颗粒很小的砂落在水里。
水纹散得很远,却看不见形。
初次交锋,落在无声处。琴音已休,路还长。
前方许县的一口钟,正在很远的地方吸气。
三声钟早已沉入城根,驿道的风像一条被手指拎起的细线,紧紧勒在喉间。行在车队分为三股,或直或斜,灯火皆罩绢,马鼻吐白。
前墙不鸣,后墙不追,侧翼的影子像看不见的篆,悄悄把荒地刻出几道平稳的笔画。
郭嘉勒马于土脊之端,指腹轻点缰绳,把一列暗哨的呼吸调到同一节拍。
耳畔风声细,他却听见另一种更细的声——像干草里藏着一根丝,被风拨了一下。那不是铃,是弦。
“来了。”他淡声。
荀彧翻袖,银铃仍塞白绵,不响。
他顺着郭嘉目光望去,前方半里外是一道塌坏的台基,台基上有残柱三根,柱间横一块焦黑的梁。梁下有人,影如羽,横抱一具古琴。风过,琴徽在月下出一线冷光。
夏侯惇扛斧背,眯眼:“弹琴给谁听?”
“不是给人听。”郭嘉目色微深,“给弩听,给脚步听,给心听。”
张辽轻点头,压低嗓子:“以琴代喉。”
典韦把链球搁在地上,铁环绕腕,却不握紧。他咧嘴笑了一下,又把笑收回去,像把一盏灯扣上盖。
“子廉,”郭嘉低语,“前墙退三步,不露缝。文远,右侧苇滩侧行,见‘徵’则止,见‘羽’则绕。恶来——你只盯梁。”
“徵、羽?”张辽一愣。
“宫商角徵羽,五声为码。”郭嘉望向废台,“她若拨宫,左侧利;拨商,右侧利;拨角,前探;拨徵,弩起;拨羽,散退。她不知我知,不过是先礼。”
荀彧微笑:“奉孝,你何以知她用五声?”
“昨夜反铃的偏音,有一处落在‘角’上。”郭嘉淡淡,“此女手稳,喜用三两之法。铃以偏扰,琴以正引。偏与正,皆归于‘声’。”
他话未尽,废台那边第一声轻清落下,像有人以针轻触水面。紧接着第二声低缓,第三声幽长,三声连成一个小小的回环。夏侯惇耳尖,低道:“宫、商、角。”
“嗯。”郭嘉眼神不动,“她先示路,再探心。——按我数。”
“一。”
荀彧袖内手指轻并,向下压。前墙如潮退半步,地面风线立刻改向。废台那边琴声又起,这一次多了一丝颤。颤不在弦,在指腹。那是示“徵”。
“弩起。”郭嘉吐出两个字,声音不高。张辽的墙却在同一瞬贴近,像把一片更厚的夜捧到身前,把可能射来的弩火吞进影子里。下一刻,果然有两缕火从残柱后细细蹿起,碰到“墙”,只剩一星“叭”的轻响,转瞬即灭。
“她试墙。”荀彧道。
“她也在等。”郭嘉看着废台,“等我的‘声’。”
他没有给“铃”。他只是把缰绳顺过去一点,让马蹄踏到土脊的一处硬结上。硬结微响,如石击木。远处琴音便轻轻一顿,随即转羽。琴声收,风声放。残柱的影子从长变短,又在地面抹出一条淡淡的线。
“羽,散退。”张辽低呼。
“别动。”郭嘉摇头,“她散的,不是人,是心。”
——(鸩·视觉)
我踩着土脊的斜坡往前,脚底的泥仍旧湿。废台像一只被火烤过的旧壳,壳上裂纹里长出几株小草。琴声从裂缝里渗出来,细,冷,像风把某人的手指从远处一寸寸拽过来。
我绕到右侧的倒塌屋檐下,暗处藏着一盏小油灯。灯光很低,我用指尖去拨灯口的绢,让火焰更稳。火稳,影就稳。影稳,心就稳。
台上那人已经看见我。她穿一件绛色轻裳,袖口很紧,手腕细。琴横在她膝上,尾部用一截磨滑的兽骨垫着,音色因此更清。
我认得这类“清”——里面掺了极轻的松香粉,会让高泛音浮起来,像雾。她抬眼,眼神平,像看一块白石。她的手指从琴徽旁轻轻抹过,抹出一串几乎听不见的沙沙。我懂她的意思:问你叫什么。
我没有答。我把扇面横在腹前,以扇骨轻点两下:不谈名,只谈手。她笑了一下,笑得比琴声更轻。
风从她发梢里穿过去,带出一丝草木枯香。她用食指按七徽外一分处,轻抹一声,不宫不商,是一个“虚”。虚,之后才有“实”。
她说:“你昨夜在钟楼下,切断我的线。”
我说:“你昨夜在廊下,藏偏的音。”
她又笑:“偏,不一定为恶。正,也不一定为善。”
我收扇,扇骨轻轻合上:“我不与你谈善恶,只谈人心。偏的音,让人喘不过气。”
她的手指停在一根弦上,停了很久,才轻轻扣下第一声徵。徵起,残柱后两侧的石缝里各有人影一晃,短弩上弦,弦紧时,月光在弓背上跳了一下。
这一下跳,落在我眼里成了一线很细的亮。我轻吸一口气,嗅到豆粉被热气一拱时那点甜。我在扇里摸出一枚极小的盐包,指尖一捻,盐在风里化成粉。
我往前一步,扇面一扬,盐粉被风带开,落在弓弦上。弓弦微潮,甜被压下,音便迟半拍。迟半拍,足够子廉的斧背在阴影里轻轻一按。
她手下徵声还在。她不慌,她只是把徵的收尾收得更短了一寸。短一寸,意味着她准备“换手”。我知道她要换到“角”。角是探。探,不必见血。
我退一步,让自己站在一处看似软、实则硬的土块上。软的地方容易陷,硬的地儿能借力。一旦有人贴近,我只消扇柄轻拨,便能把人送给墙。
“你叫我什么?”她忽然问。
“城南卖粥的。”我答。
她愣了一瞬,随即点头:“姜放得好。”
她话未落,手已拨角。角声一起,废台左侧的枯草窝里有一只纸鸽“唧”的一声窜起,拖着细线飞到梁下。
线末绑着一片极细的铜叶,铜叶撞梁,发出微不可闻的“嘀”。“嘀”像一只小虫叮在耳后,会让人下意识偏头——偏头,就露颈。
我低头,避开“嘀”。我把扇骨从袖里直直挑起,挑断那根细线。纸鸽失了牵引,飘到台下,火光映了它半边。它却不落,它在风里打了个旋,又落在一只链球上,稳稳停住。链球微响,像铁在夜里叹气。
她看了一眼链球,又看我,笑意更淡:“果然是你。”她抬手,按住六徽与七徽之间的空处,轻轻弹了一下。那一下不是音,是“信”——给三处暗哨。她以为我们看不懂“空”的方向。可这夜里,空处才最大。
“你叫我什么?”我又问。
她笑:“我不叫名。我叫‘手’。”她收尾时,又拨一声羽。
羽起,弩工在土坡下退半步,一人已从暗处直直贴近夏侯惇的侧背。那人不刺人,他掀地,掀的是夏侯惇脚下那块看似稳的青砖。
青砖一离,脚下便空。子廉的脚腕轻一个弹,便换了重心,斧背在空中像一枚羽轻轻落下,落在那人手腕上的筋。筋一松,暗器落地。墙轻而不散,像风把草压平,又放回去。
——
台上琴声像细雨。
雨声不大,却把野地里藏的每一处火都逼得亮了一瞬。
张辽侧墙沿苇滩挪移,苇梢只是轻轻摆动,像一片小小的水生。苇后两名直行校尉悄然扛起短桩,将旧梁下某个支点往回顶了半分。支点一变,梁的受力就变。梁不倒,却“呻吟”。
“恶来。”郭嘉低唤。
典韦应声,双臂一张,链蛇出水。铁环不打人,只在梁根一绕,像给这块将倾未倾的旧骨加了一道束。束好,梁便安。梁安,弩手的心就乱。乱,不是怕,是“想不到”。
琴忽然换商。商声厚,像沼边的风一下一下压来。荀彧袖内银铃仍不响,他只是把纸上的一个“安”字收笔再顿重了一丝。顿重的那一点,像把风按在纸上。
“她要看我的‘声’。”郭嘉视线不离废台,“我不给。”
“她会逼。”荀彧道。
“逼,也要借。”郭嘉淡笑,“她借琴,我借风。”
他把右手平伸,轻轻一划。夏侯惇会意,将斧背横置在肩,整支队列的呼吸同步退半拍。退半拍的空隙,把对面的“徵”与“角”一起挤了出去。琴声又转宫。宫是“安”。这一次,“安”不在她手里。
废台那人显然也觉。一缕轻笑从唇角掠过,继而她将“宫”的第二音拨得极短,几乎不成音。短,是“止”。她不愿继续试墙了。她要见人。
“奉孝。”夏侯惇斜睨。
“我去。”郭嘉夹马前出。
——(鸩·视觉)
他从墙背后走出来,像一缕风把影子立起来。台上那个绛衣女子抬眼,眼神第一次认真,她收了手下的弦,轻轻抹过琴面,似乎拭去一层看不见的尘。
“郭军师。”她先开口,声音轻,却清透。
郭嘉微笑:“邺中女手,琴上无名。”
她不否认:“你不爱报名。我也不爱。今夜只谈路。”
“路在许。”郭嘉道,“你若劝北上,来迟了。”
她指尖在徽外一寸轻轻按住,像把一个将要起的音按住:“我不劝北。我只问,谁护。”
“人护。”郭嘉淡声,“墙护,印护,粥护。护到‘安’字落稳,护到钟再响三声。”
她抬眼看他,眸光里有一瞬间的好奇与审度。那种目光像拨琴时的轻颤,又像把针悬在水面上。随即她把琴微微向前一挪,推动兽骨垫,发出很细的“咯”声。她说:“我以为你会献上一段言辞,告以王霸。你却只谈粥。”
“粥不可断。”郭嘉笑,“所以谈粥。王霸是后话。”
她轻轻“嗯”了一声:“你杀‘名’,不杀‘胃’。”
“你可愿学?”郭嘉问。
她摇头,笑意更淡:“我喜欢‘名’更甚‘胃’。名能使人走得更快。胃会拖慢脚。今晚我只来看看:你快不快。”
“你得看‘度’。”郭嘉把手抬了抬,指向泥里的车辙,“不是快慢,是有没有度。”
她低头,看了一眼那些浅浅的圆。“你叫我来,不是为了斗琴。”她忽然说。
“是为了让你见路。”郭嘉道,“见路,你便知道:你若再以‘偏’撬人心,会折指。”
她把手从弦上挪开。风照例从琴面掠过,弦不响。“你挪了我的‘空’,你把我的偏音藏回我耳朵。你在钟下做的,今晚又重做了一遍。”她望向荀彧,“你袖里还是那只铃?铃不响,风自顺。妙。”
荀彧一笑,不言。
她忽然把琴往怀里抱紧,像抱一个孩子。她抬起眼睛,目光锐了一刹:“我也问一声:天子呢?”
四下风声略紧。夏侯惇斧背在肩上滑了一指。张辽的墙同步向前一寸。典韦的链在腕上回了半圈,铁环轻响。
郭嘉神色不动:“你问的,是‘天’,不是‘子’。天在风里,风向我。”
她盯了他半息,随即放松,叹出一口极浅的气:“你不给名,不给声,不给影。你只给‘安’。——好。我明白了。”
“何时再见?”郭嘉问。
“明日之后。”她道,“不在路上,在仓。”她抬手,指向东方,“粮是‘肉’,肉到心头,人才真安。你守得住‘安’,未必守得住‘肉’。”
“你可以试。”郭嘉平平一语。
她笑了一下,那笑像指尖拂过一片寒霜:“我来试。也许在河,也许在市。你们换印,我换‘味’。甜与盐,终要分个高下。”
她站起,琴横在怀。风中,琴徽的冷光收敛了。她向后一步,脚跟踩到兽骨,骨轻轻滚动。她以足尖一拨,把骨拨到台下。
骨沿土坡而下,恰巧碰在典韦脚边。典韦伸脚轻轻一踏,骨停住。他弯腰拾起,递给郭嘉。兽骨尾端刻了一个小小的缺,缺的一角像一个字的一撇,隐约像“邺”。
“留着。”郭嘉把兽骨递给荀彧,“刻印时用。磨出同样的缺口。”
她在台上,隔着风看他这一递。眼里一闪,像有人在远处向她点头。她抱琴退到残柱后,衣角一转,人影已没。片刻之后,风把几根极细的琴丝吹落在台阶边,丝粘着月光,亮了一息,便暗。
——
琴声止,地上却多了几条更清的车辙。前墙不散,后墙不追,侧翼绕回苇滩。郭嘉策马回队,低声:“行。”
夏侯惇扛斧,张辽收墙,典韦回链。荀彧袖中铃不响,指腹摩过那截兽骨,眼角压着笑:“她的骨,借来修‘印’。”
“印要似旧。”郭嘉道,“似旧,方不逆耳。”
他们越过废台,风从残柱间呼了一下又低下去。土脊另一端是一个浅浅的塌池,池边的梢杨刚冒出嫩叶。
队列从杨前绕过时,荀彧忽然回头,见刚才那绛衣女子在一处更远的坡头驻足。她不弹琴,她只是立着,抱着琴,像抱一具不肯发声的木。她往这边看了一眼,便背过身去。她的背影在月下很薄,薄得像一片纸。纸能藏刀,也能藏路。
“文若。”郭嘉低声,“记两字。”
“哪两字?”
“‘仓’与‘味’。”郭嘉淡笑,“她挑的是胃。把沿线仓廪的盐、米、豆的‘味’换一换,便能扰路。”
“换味,坏胃。”荀彧点头,“我在誊文外再添一条:‘沿线赈粥,不许甜香入锅’。”
“嗯。多放姜。”郭嘉笑,“姜护胃。”
他们在野中疾行半里,前方土坡的风忽然变了向。
张辽抬手,队列自然慢下去。坡下有一处残垣,垣内黑,垣外也黑。唯一的亮是角门旁半截风干的柳条,上面挂了一个小小的葫芦。葫芦里空,空会响。
典韦脚步一停,手指轻轻一弹,那葫芦颤了颤,却不响。郭嘉把缰绳放松一寸,让马自己去踏那块凸起的石。石下的空腔被压实,风被封住。队列过垣如风过草,既不折草,也不打露。
“她撤得干净。”夏侯惇扭头,“我还想再拍两下。”
“她不是‘杀’,她是‘看’。”郭嘉道,“第一面,走到‘看’已够。”
“她说‘明日之后’。”荀彧提醒。
“明日之后,在仓。”郭嘉把兽骨递还给荀彧,“我要她看见我们的‘肉’并非她想的那样软。”
荀彧笑:“你心里那口井,今晚又敲了一下?”
“嗯。”郭嘉咳,极轻,“钟响过,井里水清。”
他们再行两里,前探返报:“前度旧桥已整,二里外小渡旗换,渡官以赭印行,旧印封箱。”
郭嘉点头:“好。第一线过桥,第二线进驿,第三线至堤上换息。”
他侧身望了一眼队中那辆不起眼的篷车。帘缝内,一双眼在黑中静静看着前路。那双眼里没有惊惧,只有一种微弱而坚韧的光。像有人把一滴水按在石上,按久了,水便刻出字来。
他抬掌,向空中轻轻一按。按在风上,按在心上,也按在刚才琴声留下的那点余波上。余波很小,却会在别处再起。他把手放下,对荀彧道:“回去把沿线‘仓账’收在印下。盐、米、豆,每一仓派两人,不许换味。”
“遵。”荀彧答。
张辽从苇后折回,低声:“墙已并,尾不见影。”
“走吧。”郭嘉道。
——(鸩·视觉)
我最后看了一眼废台。风从残柱缝隙里穿过,擦着琴床留下的一点灰。
在台阶的最下一级,我捡起一截断弦。断弦细得几乎看不见,弦上粘着一抹非常淡的香。我把它放在舌尖轻触,甜,不齁,但腻。确是“邺”的味。
我掏出盐包,把盐在指尖搓了一搓,盐的颗粒嵌进掌心,像星星。星星沾到那抹甜上,甜便收了脚。
我追上队。队里人不多话,脚步如同一支缓慢的曲。
我忽然明白,她为什么今晚不杀。她在“听”。听我们怎么摆墙,怎么让,怎么过桥,怎么给老人让路,怎么把一块豆饼换成一个笑。她在听我们的“度”。初次交锋,不一定以死活为终,更像以“听”为始。
走到驿时,小锅里又有粥。姜多放了一点。我舀了一瓢,递给路边一个抱柴的孩子。他抬头,笑得眼睛弯。笑弯的时候,他的牙上粘了一点米。
我用扇背轻轻点了一下,把那粒米点进他嘴里。孩子跑了,去追一只飞得很低的白鸟。
——
夜更深,东边仍黑,有一条极细的银在云后试探。
队列在桥上走得更慢,轮印仍旧圆,不偏。郭嘉回望废墟,心里把一幅小小的图折起,放进袖里。那图上有今天晚上的每一个“声”:钟、琴、风、人的喘。也有每一个“度”:停、让、退、稳。
“奉孝。”荀彧握着那截兽骨,笑道,“她来日再来仓。”
“她若来,就让她看‘仓里有粥’。”郭嘉也笑,“先安后令,先胃后名。她爱名,我们给她看胃。”
“她会换味。”
“我们换‘法’。”郭嘉道,“法是刀,刀在鞘里。她若不出‘刀’,我们便不出‘血’。”
夏侯惇挠挠眉,露齿一笑:“奉孝说话,听着舒服。”
“你就别说。”张辽淡淡,“看路。”
典韦把链球往肩上一挑,哼了一声不成调的小曲。那曲没头没尾,却让人心里松了一寸。他瞟了一眼郭嘉:“恶来问一句,那女的好看吗?”
郭嘉笑:“手比人好看。”
“手?”典韦挠头,“就是弹琴的手?”
“就是‘做事的手’。”郭嘉说。
“哦。”典韦似懂非懂,把链又缠了一圈,像把一个不肯安分的念头缠住。
月亮终于从云后推开半边脸,野地亮了一分。
远处的废台像一张摆好的空案,案上没有琴,只有风把断弦吹得轻响一下,又停。那一响像一颗粒很小的砂落在水里。
水纹散得很远,却看不见形。
初次交锋,落在无声处。琴音已休,路还长。
前方许县的一口钟,正在很远的地方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