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万事俱备,龙脉为弦-《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黎明未亮,州府中庭的露水还在砖缝里打着寒。

  昨夜的火把收尽,只余井口一线淡白。郭嘉站在风里,将手按在沟渠的石沿上,那些当初以“防御工事”为名埋下的符线,像潜伏在泥土里的细蛇,静静伏着。

  他听得见一种极低的鸣,介于水与铁之间——城骨初暖,阵基全醒,工匠们将一块块“符文砖”嵌入墙根与渠底,整座城,已被他悄悄改造成了会呼吸的器皿。

  黄月英来得早,披着一件未干的麻衣,袖口还沾着窑灰。她把竹匣递给郭嘉,匣里是一排细如琴枕的铜夔钉,每一枚都刻着不可察的纹。

  “昨夜又校了两遍。西臂弯的交口差一指厚,已补;北井的回风短半寸,今晨我让匠人改了孔。”

  “辛苦。”郭嘉点头,把一枚铜钉别在袖里,“今日收弦。”

  “以谁为弦?”月英问。

  “以城。”他看向四方,“以水沟为弦路,以符砖为弦枕,以民心为共鸣腔。”他顿了顿,“再以一缕‘煞’,作第一声拨子。”

  他没有说“血”。昨日鼓楼下那一线红,已经从柱根渗入,化作阵线的第一缕药引。

  龙气,本是天地之“生”;煞气,本是人事之“死”。生死相搏,丹炉方热,这就是他在“力量体系”里自创的偷天之术:以人事之煞,引动地脉之生,让城为器,让势为火。

  中庭石案早备。案上摊着一幅“地下星图”——并非天上列宿,而是以城池沟渠、井眼暗线,仿照“天市垣、太微、紫微”划分的地脉星位。每一处水眼都是“星”,每一道渠弯皆“带”。

  郭嘉扣下袖中的铜钉,按在“天市垣”的关节位置,合指为笔,缓缓引出第一道看不见的线。线行如水,转折如蛇,最后落在城西那一团顽黑的“结”前停住。

  那是被吕布“龙煞”砸出的阴影残留,像一团未化的铁渣,盘踞不散。

  “文若呢?”他问。

  “守榜。”月英答,“‘白榜’三日一更,他要做给我们自己看,也做给百姓看。”

  她抬了抬下巴,眼里有一丝赞许又一丝疑色,“军中‘六令三禁’收得住人,可收不住风。你要借风,还是要挡风?”

  “借。”郭嘉将指尖轻落在“结”旁,“挡,只是一时;借,才是一世。”指尖一颤,心海里的观星策应声展开,意象如潮。

  他把昨夜那一缕“血煞”重新唤起,化成细不可闻的振动,顺符线缓缓推去。不是强夺,是说服;不是围剿,是调弦。他像给一张古琴上弦,先探松紧,再试音色。

  “开始了?”月英问。

  “第一声。”郭嘉的目光微亮,“你听。”

  他们什么也没听见。

  但城在听——井壁渗水的节律变了半分,窑场的火忽地稳了一指,北门外的风顺着沟渠进城,又从东南角吐出去。城的呼吸,第一次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捏在了掌心。

  程昱自廊下走来,袖畔带着冷露,眼里仍是那种“技术人”的锋。

  “再夯两处。”他开门见山,“西臂弯和北回风交界处,纸面计算没错,但泥里不够。昨夜有小贩把剩汤泼进排口,气味乱了半刻。规矩,不只写在榜上,也要写进沟里。”

  “已记。”郭嘉点头。

  夏侯惇踏进来,披甲未解,直直看向案上那些看不见的线。

  “我不懂你这些。”他坦白,“但我懂一件事。你在把整座城,拉成一张弓。”

  “对。”郭嘉道,“龙脉为弦,水脉为弓背,民心为弓腹。弓拉满,下一箭的方向,由我定。”

  “那箭射谁?”夏侯惇压低声音。

  “先射自己。”郭嘉笑了笑,“射穿我身上的病根。”他没有说出那句“我就是阵眼”。凡被窃之气,终要经由一个“核心阵眼”转化;那枚阵眼不是石,不是鼎,是他这个活人。每一次拨弦,他都在拿命换命。

  夏侯惇皱眉,“少逞。”

  “我在‘活’。”郭嘉把咳意咽回去,“把弦交给死人,绝不会响。”

  午时前后,阳光正直。鼓楼投下一截方正的影。鸩从影里出来,着一身最寻常的青布衣,头发挽得松松,手心攥着一只极小的铜铃,铃不响。她站在案前一丈外,眼睛安静。

  “按你昨日的‘课’去做。”郭嘉不抬头,“把这铃挂到西臂弯的弦枕上,不被任何人记住。”

  她应声而去,像一滴水落进更大的水里,消失不见。

  荀彧终于自外庭回,袖口压得一丝不乱。

  “骂多些,谢也不少。”他把一本薄簿放在案角,“我替他们都记上。惟一要紧:百姓开始知道——‘规矩,不是为了罚他们,是为了护他们’。”

  郭嘉点头,把簿册压在铜钉旁,“护得住,才有胆向天伸手。”他的手又落回“结”前,那一缕煞脉已被磨至极细,细到像一根丝。

  “文若,看一眼。”

  荀彧俯身,目光沉了半息,“可行。”

  他话音落地,城西的阴黑轻轻一缩,像被谁暗暗挑开。月英抬头,窑场的烟柱同时细了一线。程昱低声道:“好弦。”夏侯惇则只是“哼”了一声,像刀背贴了一下掌心。

  鼓楼上三通,日影微移。鸩从人群里回来,空着手,袖口的风从她指间划过,没留下一丝痕迹。

  “挂好了。”她只说了三个字。

  “响没响?”

  她微微一笑,“只有我听见。”

  她没有说:风在那一瞬轻咬了铃舌,铃在风里“点头”,像一位不愿多言的老人。那不是声音,是一种“合”的感觉。她在亮处消失了一次,也在亮处“写”下了第一笔影。

  “第二声。”郭嘉道。

  他把掌心按在“天市垣”与“太微”之间的虚缝。观星策在心海里轻启,星网纵横,因果如丝。

  他缓缓“拨”了一下——不是手在拨,是意在拨。地底那一张弓被人指腹轻触,弦波沿着沟渠奔行,掠过井口、穿过窑场、绕过城隅的角,最后又回到“壶口”。

  水味在井沿下翻了下,甜了一丝。孩童在井边喊:“水变好喝了。”随即被娘一句“别学胡说”压下。

  第三声未起,郭嘉肩头忽然一紧,像被铁爪按住。他心底那条“黑色孽龙”翻了身,带着火与毒的味道。

  他把这股暴烈压回心脏,眼底只略过一丝暗。荀彧察觉,却装作没看见,只把身形往前挪了半寸,让影子正好挡住郭嘉半个身子。

  “收。”郭嘉出声,迅捷而利落。阵线顿收,弦波回到城心,像一尾刚被逮住的鱼,安静下来。

  “为何止?”程昱不解。

  “第一日,只到此。”郭嘉望向远处,“弦要吃一口气,再吃一口人心,才算真紧。若急,一拉就断。”

  他看向月英,“把工坊的器具收口,符砖再加一道‘锁纹’。从今夜起,鼓楼至北井,军士两倍巡更。再让里正把剩汤和泔水的去处改到城外东南角,挖一口‘脏井’,写在白榜上。”

  “好。”月英点头,“明日午时,我再校一次。”

  “主公请命。”夏侯惇忽地压声开口,“若有外敌,弓未满,也请你莫动。”

  郭嘉笑了笑,“弓未满,敌不该来;若来,打出去就是。你只管盯着北面。”

  “为何是北?”

  “那儿的风更直。”他随口答,眼里却掠过一丝遥远的寒意——北方的某处,正养着一头“稻草伪龙”,终有一日需要被斩断双翼。

  日影又移一格。鸩安静地站在他身后半步,像一块不投影的石头。她忽然开口:“先生,‘弦’是为了谁?”

  “为了活。”郭嘉答,“为了这城里的呼吸不被人掐死,为了我不被天道掐死,也为了将来有一天——我们能抬手,去摘更高的那颗星。”

  “哪颗?”

  “紫微。”他笑意很淡,“那是帝星。”

  风从井口吹上来,带着金石微颤的余韵。荀彧收起薄簿,叠得平整。

  程昱往外走了两步,又折回,抬手在“结”旁虚点一指:“这里还会缠。三日能松,十日能活。”

  “够了。”郭嘉道,“我只要三日。”

  傍晚,鼓楼的影子被拉长。广场清出一圈空地,里正带人撒沙,掩去昨日的血。城中井水提前一刻见凉,孩童们排起短队去舀“新水”。军士换了更,铜环声一阵连一阵。

  郭嘉让所有人都散了。他独自留在石案前,伸手将那一幅“地下星图”卷起,塞入袖里。夜色将至,风里带着若有若无的青火味。他回身,望向城北。

  “去地牢。”他对鸩道。她不问缘由,只跟上。

  地牢门开,潮意扑面。镣声在暗中细响。右侧,高顺仍如磐石。左侧,张辽坐在半明半暗里,眼里有一线很浅的光,像风吹皱的水面。他听见脚步声,缓缓起身。铁链被他抬起,又落下,发出极轻的一声。

  郭嘉站在栅前,看了他一息,声音不高:“三日到了。”

  张辽不说话。他只是抬手,摘下腰间一片细碎的甲鳞,沉沉放在地上。那是他唯一可解的“甲”。

  “刀——”他低声开口,嗓音沙哑,却极稳,“可以借我使么?”

  鸩在郭嘉身后,心口微紧。那只不响的铜铃忽然在她的胸前轻轻一颤,像被谁无意间碰了一下。

  郭嘉没有即刻答。他只是侧身,将袖中的那一枚铜夔钉递进光里。

  “借不借,”他缓缓道,“要看你,将刀使向何处。”

  张辽的指节一紧,眼里的光忽然定了。

  “向我自己。”他道,“先斩旧我。”

  地牢里,风从窗缝穿过,灯火微暗。

  郭嘉点头,“那便先从链上起。”他回身吩咐:“链松一寸,肩伤再不上药。”

  铁锁轻响,如远处初起的弦音。

  院外,夜色合拢。整座城像一张拉满的弓,弦在极细的嗡鸣里,等着下一指。

  ——万事俱备,龙脉为弦。下一声,将不止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