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文若的忧虑,流水的黄金-《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清晨的雾像一层薄帛罩在许县上空。

  钟声落下,市面的涟漪尚未铺开,先响的是算房里“嗒嗒”的木筹与“啪啪”的算盘。

  门窗半掩,纸上的朱笔一道一道,像在开出血槽。丝票、叶券、铜钱、绢匹、石粮,被一行小楷串成一条肉眼看不见的河,那河从府库里蜿蜒而出,沿着驿道、沿着堤岸、沿着新立的路标,淌向北、淌向东、淌向被铁旗遮住的远方。

  荀彧站在窗畔,袖口垂得极整。晨风带一点湿意,吹得纸角轻颤。他没有立刻开口。他在看那条“河”。

  “今日发下,募工二千四百,按日计,熟手每人五钱,新手三钱;灰石三百车,石灰二百五十囷,木桩一千四百根,麻绳三百五十捆;青砖‘符文’规格四寸八分者,五万块,尚缺二万七。”主簿低着头,声音不高,却稳,“皆用于‘讨逆路’第一段——许县至雍丘五十里之路基与涵洞。”

  荀彧“嗯”了一声,中指指腹轻轻在窗棂上点了点。那节奏与算盘声凑到一处,像是一口锅里煮着两种不同的声息,一浓一淡,互相吞咬。

  他侧身,从案上取过一本薄簿翻开,其上以红、黑两色分栏:一栏写“开”,一栏写“销”。每一条数字末尾,都有一个极小的注:“可丢”“可露”“可封”“可假”。这是郭嘉叫他改的账式。他原本以为这不过是谋士的偏好,如今才知,这是逼着人看“流”。

  钱不是堆着的,是流着的。流对了,钱就叫“用”;流错了,钱就叫“空”。

  “府库尚余若干?”他问。

  主簿翻到后页,“按两月前起征之数计,折合丝票、叶券与铜绢,并既往所援助民间粥棚所支,净余,三十六万二千三百四十六钱。若只计‘现子’,约折七万五千缗。”他顿了顿,提气,“按今日之耗,再叠加前线行营、辎重、炮石、甲修等诸项,一日之‘流水’,当在八千缗上下。”

  一日,八千缗。

  帐房里忽地安静了一瞬。窗外有麻雀落在屋檐,叽叽数声,又被风送走。荀彧摩挲着指腹,肖似无意地笑了一下,“‘流水’二字,起得好听。”

  主簿不敢接话。他只看到文若大人的笑和谦,没看到他袖中拇指与食指搓着的那一层细汗。荀彧放下簿册,轻声道:“把第二段的数拿来。”

  另一名长随递上厚簿。封面写着:“雍丘—濮阳段”。荀彧翻开,眉峰在某一行轻轻一挑:涵洞十一处,桥四座,其中一座跨河“庙桥”,需青石大块,本地不足,需自泰山脚下采来,运费另计。注:为“王师”之名,桥面刻“正逆之界”,过桥而西,不扰民田;过桥而东,粮价不可涨,徭役不可增,本军先付薪。

  他闭了闭眼,眼前闪过昨日午后的一幕——

  “桥上刻字?”程昱看向郭嘉,笑意不至眼底,“‘正逆之界’,好大的手笔。”

  “手笔小了,天听不到。”郭嘉握着笔,随意在营造图上点了两点,“‘讨逆路’是给天下看的,不是给我们自己看的。”

  “给天下看,自然要金。”荀彧当时没有接下这个话头,他只是低眉,看着郭嘉的笔尖在纸上按过。那笔尖按下的位置,恰是几处最费钱的地方:桥、涵洞、铺石、路树。他像在画一位贵客的衣襟,不怕绣密,只怕针脚不稳。

  如今,簿子里每一笔,都化成了“针脚”。一针,又一针。

  “文若大人,‘影子柜’今晨又添了两处。”一名都吏从门外躬身进来,低声禀告,“靠河的旧仓边一处,南市丁字巷口一处。换息更敢喊,十日一折,不问来路。人排得长,已经与丝票局门前相接。”

  荀彧眉心一拢。影子钱庄像是长在墙根下的黑蘑菇,前日被敲碎,昨日又冒新芽。他合上账簿,收起声音:“去把柜子围起来,问他们的‘来书’。别动手。只问。”

  都吏领命退下。

  荀彧在原地站了一会儿,袖内的铃微微一响,又沉下去。

  他回首看帐房里那一条条“流水”的数字,像是看一条被雨水淋湿的符。那符里有一个人影,他抬起眼,已然知自己将要去哪里——

  帅帐。

  ……

  帐里的灯在白日里也亮着,油焰细,却稳。郭嘉咳了一声,把茶按在唇边,没喝,仿佛只是借杯沿的温度抵住胸口那一点凉。

  他也看着一叠簿子,那簿子与荀彧手上的一模一样,却在另一处写着不同的字:线路、视线、垫层、夯土、引水、堤背、排涵……每一个字,都是钱。

  荀彧进来时,脚步很轻。“奉孝。”他抱拳。

  “文若。”郭嘉抬眼,笑意淡淡,像书页里折起的一角。“坐。”

  荀彧不坐。他站在案旁,指着簿上某处。

  “第一段,五十里;第二段,一百二十里;第三段,预估为一百八十里。若以‘王师’之名,不扰民、先付薪、不用徭役,工行需倍于常例,钱行亦倍于常例。把前线‘败得明亮’的用度叠加起来,我们的‘流水’,三旬后,便是干涸。”

  他说着,目光仍温,语声也稳,可每一个字,都像石子落在盆里,滴滴答答,听得人心口发紧。

  郭嘉没有打断。他只把手按在簿面上,手背青筋淡显。他看完荀彧的指,才慢慢抬眸,“你怕。”

  “我怕。”荀彧坦然,“我怕府库空了,粥棚淡了,工人的手停了,‘王师’二字成了空壳。我更怕,我们把‘阳面’做得太好,背面却撑不住。”

  郭嘉沉默一瞬。他伸手取过旁边一只小匣,打开,露出半圆的铜盘。指针伏着,不动。那裂出的细线,静得像是一根白发。“昨夜它又裂了一丝。”他像在说一个与钱无关的话,“吕布杀得狠,煞气重。鼎底的火,正旺。”

  “火旺,锅也得有米。”荀彧迎上他的眼,“奉孝,你让我背你的阳谋,我可以背。可若要我背你把府库烧空,我背不动。”

  帐里的风从帘缝里进来,又从另一边出去。

  郭嘉看着他,忽然笑了一笑。那笑一出来,帐里的紧绷便松了半寸。他把簿子推开,换了一只更旧的薄册,那薄册像从某座破庙的灰堆里翻出来的,纸边发黄,字不多,只有一行:“粥棚、丝票、叶券、工役、影子。”

  “文若先生,”郭嘉说,“钱,是死物。用在刀刃上,它就是活的。现在,我们只是在为这把刀……淬火而已。”

  荀彧眉峰轻敛。他懂这个比喻。他也知道这把刀叫“王道”。他却仍不肯退一步,“淬火要水。水从哪里来?”

  郭嘉指尖在“影子”二字上点了一下,又移到“丝票”。“水不只在库里。在市里,在路上,在人的手里。我们把水的路修出来,把水的池挖出来,它就会自己流回来。”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你看‘影子柜’,觉得它在吸水。可它只是告诉我们:这城里,还有水。若真是干涸,柜子不会冒芽。”

  荀彧不语。他在心里把郭嘉的这句话换了一遍——影子的生,是流动的证据。可证据不是米。

  他再看簿上“可丢”“可露”的注,忽然想到郭嘉在市上如何对付影子钱庄:不拍、不砸、只是挪动几盏灯,让人群自己散。这一次,他要挪动的,不是几盏灯,是半个兖州的雨路。

  “再退一万步。”荀彧开口,“即便影子之水可以借,我也请你收窄‘讨逆路’的‘面子’。桥字可以刻,石也可以铺,但可否拖一拖?‘王师’二字,不必一日做到极致。”

  “不能。”郭嘉答得很快,“你我都知道,这‘路’不是路,是旗。旗要现在立起来。天子从东来,我们要有一条正正的道请他走。你若让天子踩泥,我们今后说‘不扰民’四字,便要打折。”

  荀彧直视着他,眼下那一点忧愁更深。半晌,他缓缓吐出两字:“代价。”

  “我从不说代价轻。”郭嘉又把铜盘合上,把裂痕收进匣里,“所以我开粥棚,让人不至于饿;我开丝票,让工不至于叛;我放影子,让市不至于死。——文若,我不是要你信我的胆大,我要你信我能收。”

  荀彧皱着眉梢,沉思。片刻,他点了点头,“我可以再撑。你也要给我一条线。”

  “二十天。”郭嘉答,“二十天之内,我给你看‘水’回来的路。”他顿了顿,目光往帘外一掠,“从‘庙桥’刻下‘正逆之界’那日算起。”

  荀彧看了他一眼,没有再说什么。他拱手,转身离帐。

  ……

  许县北门外的空地上,第一段“讨逆路”开工第三日。

  雾气被成排的灰石与石灰熏散,泥土翻成了层与层的断面,像一本摊开的地书。一排排工夫好的匠人抡着夯杵,一下一下砸实,夯杵落下的闷响传到很远,与河边的水声混在一起,像是有人在熬药。熬的不是汤,是路。

  路旁立起了第一根木标,上书两字:讨逆。

  字是新刻的,刀痕还带着木刺。一个抱孩子的妇人站在路边看了很久,孩子伸手去抓那两个字的笔画,被她摁住。

  她看着那两个字下面的小字:“王师之路,不扰民。”她的喉咙像被什么顶了一下,眼底一热,没让它流出来。她知道自己家旁的那片田,被那条线“绕”开了。

  也有不懂这些字的老兵从远处经过,摸了摸木标,咧嘴笑:“好看。”

  河那边,几辆牛车正往这边晃,车上盖着草帘。

  草帘掀开,是一块块青石。押车的是几个青衣,目光狐疑,见到沿路安置的“王师不扰民”牌,又看见市里来的人拿着丝票过来领钱,脸上的笑比风还快。他也兴奋——好生意,快钱。

  风里夹着一个字:“金”。有人在私下里嘀咕:现在有的是钱。南市的“影子柜”又开了两个,换息的价比昨日又高了一分。队尾有人踩着泥水往前挤,嘴上说:“换一换,换了好做生意。”有人笑:“做什么生意?”那人说:“买盐、买布、买柴、买……买王师的柴。”

  都吏带着两名书吏走到柜前,拱手,声音不高:“敢问诸位柜主,来书何处?愿以丝票换息,理当有名。”柜主笑,不答。书吏把笔蘸了墨,在柜边写下两个小字:“在案”。人群散了一点,又聚回来。钱的味道比墨更有力。

  风从北来。鼓声远远地传过河,再被水吞掉一半。

  曹军的营旗在远处起伏,像一排排黑色的树。路上的石仍旧一块一块铺下去,木标又立起一根,上书:“正逆之界”。刻字的人手稳,每一笔都深。旁边有学童站着念,念得认真:“正——逆——之——界——”

  器材声、人声、鼓声、童声,都落入一条看不见的“账”里。那账不在簿上,在人的心里。

  ……

  日偏西,荀彧又回到算房。“今日流水”,主簿很快报上来:“七千九百一十缗。”

  荀彧点头,索性把“流水”两字亲手写在簿上。写完,他把绣着“令”字的小印很轻地按在旁边,红印一落,他的指尖也落在那两个字上,停了半刻。

  “文若大人,新令可否下?”长随小心问。

  “下。”荀彧道,“影子柜,不许强禁,只许‘问名’。丝票价,不许涨。粥棚的姜,再添一把。”

  “遵命。”

  荀彧看着他们退下,忽然想起一件小事。他在袖中摸到那只小铃。

  那是他出入庙中时,为屏绝杂音而塞的铃,铃中亦塞了白绵。他抽出白绵,铃声轻轻一动。他似乎在用这点声,替自己压下一点急。

  “二十天……”他在心底默念,“二十天。”

  ……

  夜半,曹操回营,甲衣未解,手还暖着马汗。

  他在营门外策马停了半刻,望了一眼城北那条亮着火的线。“讨逆路”的工地上,火把排得极直,像一条火蛇伏在地上,向北探头。火蛇之外,黑暗无边。

  典韦护在侧。曹操把手背按在火把举得最高的那个兵士的肩上,“辛苦。”他又看了一眼那块被覆起的桥面石,问:“字刻了吗?”

  “刻了。”兵士声音在风里有些沙,“刻了‘正逆之界’。夜里看不清,天亮就能看见。”

  曹操点头,策马入营。营中诸将散去,灯火不多。帐内,荀彧已候。

  “主公。”荀彧起身,行礼,抬目时把那一点忧虑收得极深,只留下清亮。

  “文若。”曹操把手上的皮手套取下,置于案侧。他未坐,“奉孝方才去了你那?”

  “去过。”荀彧答。

  “他说什么?”

  “他说二十天之内,给我看‘水’回来的路。”荀彧微微一笑,“我请他给我一条线。他给了。”

  曹操“嗯”了一声。他想起午后郭嘉蹲在路边,手指按在夯实的土上,像按在某种更深的东西上。他也想起荀彧在午前对他说的话——“火旺,锅要有米”。他在两者之间的某处停了一瞬。

  荀彧看着他握着手套的手,拇指与食指之间,皮革被掐出了细纹。他缓缓开口,声音低,却没有绕,“主公,粮草……”他把那两个字重得像石,“照今日日耗,最多只能再支撑二十天。”

  帐里静了一息。风从帐缘吹过,灯焰平了一下,又立起来。曹操的眼皮也在那一瞬轻轻抬了一线,眼底的光像刀背上擦掉的那一点亮。他没有立刻开口。他只是把手套放平,像把一块石头放在秤上。他问:“前线?”

  “进展缓。”荀彧如实,“我们在‘败’,也在‘让’。吕军入城,陈宫督兵,煞气正旺。——罗盘,裂了第二丝。”

  曹操笑了一下,笑意不至唇角,“他告诉你的?”

  “他没有说。”荀彧垂目,“我猜的。”

  曹操看着他,再看向帘外。

  夜色黑,工地的火像一条缓慢的河在流。他忽然伸手,拿起案上的笔,在“许都营造图”的边角上,极轻地添了一点。那一点落在“庙桥”旁,落在“正逆之界”的旁边。他没说那一点是什么。荀彧知道,那是一笔“添柴”。

  “文若,”曹操放下笔,声音不高,“二十天就二十天。——让他去淬火。我们去添柴。”

  荀彧抬眼,止住了一句到唇边的话。他只拱手,退后一步,“诺。”

  他退出帐时,夜里忽吹来一阵风。

  风里有远处铁甲摩擦的细响,有工地上木杵落地的闷响,也有算房里算盘“嗒嗒”的错落。那些声音在他耳畔缠了一阵,缠成四个字:流水的黄金。

  他握紧袖中小铃。铃不响。可他知道,某个看不见的钟,正在心里一下一下地敲。

  每一下,都逼近“二十天”。每一下,都是一滴从府库里被送出去的“水”。

  风又过了一重。火把线忽然亮了一瞬,又被夜色吞没。

  荀彧站在夜里,轻轻吐出一口气,仿佛把白日里压在胸口上的那块石子,暂时放在了地上。他转身,往算房去。

  明日一早,簿页上那两个字,还要由他亲手去写——

  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