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千里之外的声音-《汉东政法王,祁同伟的仕途人生》

  祁同伟知道,那道能够劈开京州铁壁的“惊雷”,远在北京。

  更准确地说,那道惊雷的引信,正握在钟小艾的手中。

  他需要一个理由,一个合情合理、无懈可击的理由,去与那道“惊雷”建立联系。

  这步棋必须走得极其精妙,既要达到目的,又不能留下任何被人诟病的把柄。

  他不能直接求助,那会显得他无能,更会把钟小艾置于一个极其危险和尴尬的境地。

  他要做的,是引导,是激发,是让她主动地、心甘情愿地,成为他计划中最关键的一环。

  当晚,省公安厅指挥中心的一间最高保密级别的视频会议室里,祁同伟以“向中纪委领导汇报‘9·23’专案组敏感进展,请求业务指导”为由,与身在北京的钟小艾,进行了一次经过最高级别加密的视频通话。

  屏幕上,钟小艾的影像清晰地浮现出来。

  她刚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穿着一身居家的便服,少了几分工作时的严肃,多了几分知性的柔和。但那双清亮的眼睛里,依旧带着纪检干部特有的敏锐和审视。

  “祁厅长,这么晚了,汉东那边是不是有什么新情况?”钟小艾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关切。岩台县一别,两人之间便多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弟妹,让你见笑了。”祁同伟的脸上,恰到好处地露出了一丝“苦恼”和“疲惫”,他揉了揉眉心,仿佛被一个巨大的难题困扰了许久,“案子……遇到了一些困难。”

  他没有直接求助,而是以一种探讨业务的姿态,将欧阳菁案的调查困境,向这位中纪委的专家“请教”。

  “……丁义珍的口供,指向性很明确。但是,欧阳菁本人非常狡猾,专业能力极强,她就像一个顶级的财务魔术师,把所有的违规操作,都用‘金融创新’和‘合规风控’的外衣包装了起来。我们省纪委的同志,几次谈话都被她带进了专业的迷魂阵里,一无所获。”

  他将早已准备好的、经过脱敏处理的资金流向图,展示在摄像头前。

  那张图表复杂得如同蜘蛛网,无数的箭头和公司名称交织在一起,最终指向了一个位于香港的节点。

  “我们查到,有一笔高达五千万的资金,在蔡成功的公司和京州城市银行之间以过桥贷款的名义流转后,最终通过一家在香港注册的、股权结构极其复杂的信托基金,进行了‘合法’的资产隔离。这笔钱,我们高度怀疑是欧阳菁收受的关键贿赂,但所有的线索,到了香港就断了。汉东方面,鞭长莫及,无法穿透啊。”

  他看着屏幕上钟小艾那张渐渐变得凝重的脸,心中暗自点头。他知道,他已经成功地将鱼饵,抛到了最精准的位置。

  钟小艾看着屏幕上那个眉头紧锁、却依旧眼神坚定的男人,内心再次被触动。

  她想起了侯亮平在岩台时的无力,那种面对复杂现实时的束手无策。对比之下,祁同伟的沉稳、专业和那份直面困境的战略眼光,更让她信服。她知道,他不是在诉苦,他是在用一种平等的方式,与她探讨一个共同的难题。

  她更清楚,这已经不仅仅是汉东的一个案子了。利用离岸信托基金进行洗钱和利益输送,这是当前金融反腐领域最前沿、也最棘手的难题。

  祁同伟遇到的,是一个具有全国普遍性的问题。

  她认为,这不仅是帮助祁同伟,更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职责所在。

  她不能让丈夫的理想主义,在汉东折戟;更不能让祁同伟这样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干将,被这种技术性的壁垒挡住去路。

  “祁厅长,”她沉吟片刻,开口说道,语气已经切换到了专业模式,“你说的这个情况,非常重要。香港那边,我们中纪委和廉政公署有常态化的协作机制。理论上,是可以进行穿透式调查的。”

  “理论上是这样。”祁同伟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无奈”,“但程序上,非常繁琐。我们需要向最高检、公安部层层上报,再由他们通过国际警务合作渠道发函。一来一回,至少要几个月。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李达康……是不会给我们这么多时间的。”

  他没有再多说,只是用一种“尽在不言中”的眼神看着她。

  钟小艾瞬间就明白了他的全部意思。

  她沉默了片刻,做出了决定。

  “祁厅长,你把这家信托基金的详细资料,用加密邮件发给我。我不能直接干预你们汉东的案子,但是,我可以以我个人的名义,从外围了解一下情况。”

  “弟妹,这……会不会太麻烦你了?会不会违反纪律?”祁同伟故作“担忧”地问道,将一个烫手的山芋,以一种最体面的方式,递了过去。

  “不麻烦,也不违纪。”钟小艾的眼神变得坚定起来,“打击跨境腐败,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只是在进行一些前瞻性的业务研究,这符合我的工作职责。”

  她为自己的行动,找到了一个无可指摘的理由。

  祁同伟要的,就是这句话。

  “好,那……就拜托弟妹了。”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感激和一丝如释重负,“有你这样的专家指点,我们汉东的同志们,心里就有底了。”

  通话结束,祁同伟缓缓地靠在椅背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知道,那道能够劈开京州铁壁的惊雷,已经在千里之外,开始汇聚电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