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一纸调令,两省风云-《汉东政法王,祁同伟的仕途人生》

  汉东油气集团董事长刘新建被正式审判,其背后盘根错节的腐败网络被连根拔起,数十名涉案官员应声落马。

  赵家在汉东经营了近二十年的“影子王国”,在这场风暴中土崩瓦解,元气大伤。

  胜利的余温,如同醇厚的佳酿,迅速弥漫在整个省委大院。

  祁同伟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那“政法王”的称号,从坊间传闻变成了官场上下心照不宣的敬畏。

  然而,在这片足以让任何人都为之迷醉的胜利氛围中,风暴的真正中心,祁同伟本人,却表现出了一种超乎年龄的、近乎冷酷的清醒和冷静。

  他将自己独自一人关在办公室里,谢绝了所有前来道贺和试探的饭局。

  他知道,一场战争的结束,往往只是另一场更复杂、更凶险战争的开始。

  刘新建倒了,但他背后的那座冰山,只是暂时潜入了更深的海底,等待着下一次致命的撞击。

  他需要做的,是在下一次风暴来临之前,将自己所有的铠甲都锻造得更坚固,将手中的利剑磨砺得更锋利。

  他开始着手部署那份早已在他心中酝酿了无数遍的《全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纲要》。

  祁同伟要借着这场大胜的东风,将自己“阳光招警”、“铁腕反腐”的意志,彻底贯彻到汉东政法系统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之中。

  一切,似乎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正朝着他预想的、最好的方向发展。

  然而,真正的棋手,从不会让你轻易地猜到他的下一步落子。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汉东政坛将迎来一段属于“祁同伟时代”的平静期时,新年的钟声尚未敲响,一纸来自京城的特急调令,如同一道划破夜空的黑色闪电,在毫无征兆的瞬间,撕裂了汉东看似平静的夜空。

  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高育良,被正式任命为邻省临江省的省委副书记。

  平级调动。

  消息传来,整个汉东官场瞬间陷入了一片诡异的寂静。

  所有人都被这步棋的出人意料,惊得目瞪口呆。

  在最初的震惊过后,各种充满了政治智慧的解读,开始在各个私密的圈子里飞速流传。

  明面上看,这是一次重用。

  临江省的省委书记秦天岳年事已高,还剩下不到一年就将退居二线,高育良在这个节骨眼上空降而去,无疑是去接班的最热门人选,是他政治生涯中一次最重要的跃升。

  而他离开后留下的政法委书记的空缺,放眼整个汉东,除了功高盖世的祁同伟,已不做第二人想。

  这看似是一场皆大欢喜的“双赢”,一场对汉大帮在这场反腐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最高奖赏。

  然而,只有身处棋局最中心的几个人才明白,这看似完美的“双赢”背后,隐藏着何等冰冷、何等狠辣的政治算计。

  ……

  当晚,高育良那栋平日里略显清冷的英式小楼,灯火通明。

  祁同伟在接到消息的第一时间,便连夜驱车赶了过来。

  书房内,没有胜利的喜悦,只有一片令人窒息的凝重。

  “老师,”祁同伟看着自己这位鬓角似乎又增添了几分华发的恩师,声音低沉,“是赵家的手笔。”

  高育良没有说话,只是疲惫地靠在宽大的太师椅上,缓缓地摇了摇头。

  他当然知道。

  这根本不是什么奖赏,这是赵立春在京城运作的、一次最精准、最恶毒的“釜底抽薪”!

  祁同伟和高育良师生二人联手,一文一武,一明一暗,早已在汉东形成了一个水泼不进、针插不进的政治同盟。

  这才是沙瑞金倚重他们,也是所有对手都忌惮他们的根本原因。

  而现在,赵立春用一纸轻飘飘的调令,就将这个同盟最核心的两人,硬生生地分开了。

  他将高育良这棵为祁同伟遮风挡雨的大树,从汉东这片熟悉的土壤里连根拔起,扔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充满了敌意的环境里去自生自灭。

  而失去了老师庇护的祁同伟,虽然看似即将登上政法委书记的宝座,却也成了一个孤军奋战的靶子,一举一动都将暴露在所有明枪暗箭之下。

  分而治之,各个击破。

  好狠的手段!

  “我查过了,”高育良的声音沙哑,充满了疲惫,“临江的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百倍。”

  他走到那副巨大的全国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了临江省的省会——京海市。

  “秦天岳书记虽然即将退休,但他经营临江多年,门生故旧遍布全省,他绝不会轻易地将权力交到一个外来户的手里。”

  “更重要的是,”高育良的眼中,闪过一丝冰冷的寒光,“我们的老对手,李达康,就在这里。他现在是京海市的市委书记。我听说,他过去这一年,在京海搞的那个‘Gdp翻番’计划,动静很大,不仅得到了秦天岳的赏识,更是深得赵立春的暗中扶持。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被我们从汉东赶走的丧家之犬了。”

  “还有,”高育良的眉头紧锁,“京海市的市长,叫赵立冬,是本地的地头蛇,与一个叫高启强的黑社会头目勾结极深,几乎将整个京海变成了他们的独立王国。安欣那个孩子,你知道的,陈岩石书记的养子,在那里当了二十年警察,至今还在宣传科坐冷板凳。可见那里的水,有多深,有多黑。”

  祁同伟静静地听着,他那张古井无波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老师说的这一切,他当然知道。他甚至比老师知道的,还要多得多。

  “老师,”他缓缓站起身,走到高育良身边,那双深不见底的眼睛里,没有丝毫的慌乱,反而燃烧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如同烈火般的斗志,“您说的都对。这确实是一步险棋,是一招釜底抽薪。”

  “但是,”他看着自己的恩师,一字一句地说道,“他们也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机会。”

  “一个将我们汉大帮的影响力,从汉东一省,扩展到整个华东地区的机会!一个让我们师生二人,在两个省的棋盘上,同时落子,遥相呼应,最终将赵家这棵大树彻底连根拔起的机会!”

  这番话,如同在黑暗中划过的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高育良那颗早已被忧虑和不安占据的心!

  他看着眼前这个在绝境之中依旧战意昂扬的学生,那双浑浊的眼睛里,重新燃起了一丝希望。

  “我向您保证,”祁同伟的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您在临江,绝不是孤军奋战。汉东,将是您最坚固的后盾。您需要什么,我就给您什么!”

  “而我,”他转过头,看着窗外那片属于汉东的、沉沉的夜色,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也需要尽快拿到一份无可争议的重大政绩,来坐稳您留下的这个位置,彻底堵住吴春林那帮人的嘴。”

  高育良彻底被自己这个学生的魄力和格局所折服。

  他知道,自己已经老了,而祁同伟,才是那个真正属于新时代的、无可阻挡的弄潮儿。

  “好!”他重重地拍了拍祁同伟的肩膀,“那我们师生二人,就隔着这千里江山,再跟他们好好地,下一盘大棋!”

  ……

  高育良离开后,汉东政法委书记的位置,果然如他所料,出现了权力真空。

  吴春林等人立刻开始蠢蠢欲动,在各种场合或明或暗地提出,祁同伟虽然功劳大,但资历尚浅,应该从省检察院或省法院提拔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来主持政法委的工作,以求“稳定”。

  祁同伟知道,他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打一场漂亮的歼灭战,来为自己的晋升之路,献上最后的“投名状”。

  他的目光,第一次,正式地,投向了地图上那个充满了罪恶与谜团的邻省城市——京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