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王建民的反击-《汉东政法王,祁同伟的仕途人生》

  省城建局长张建国在吕州市政府大楼内被省反贪局直接带走的消息,如同一道精准的冲击波,在一小时内便传遍了汉东官场的核心圈层。

  消息传到王建民办公室时,他正在临摹一幅书法作品。

  当秘书脸色惨白、声音颤抖地汇报完情况时,王建民手中那支蘸满墨汁的狼毫笔,在空中停滞了数秒。

  一滴浓稠的墨汁从笔尖滴落,在他面前那张即将完成的、写着“稳中求进”的宣纸上,晕开了一个刺眼的墨点。

  他没有咆哮,也没有怒吼。

  他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整个办公室的空气仿佛都在这一瞬间被抽空。

  他缓缓放下毛笔,走到墙边,看着那张由他亲手书写、已经装裱好的“宁静致远”。

  这四个字,是他一生为官哲学的写照。

  突然,他伸出手,将手指插进画框,伴随着“刺啦”一声撕裂声,他亲手将这幅作品从中间撕成了两半。

  那份被撕裂的“宁静”,如同他此刻被彻底撕碎的政治前途,无力地飘落在地。

  他知道,张建国是他与赵瑞龙之间最重要的防火墙。墙倒了,火很快就会烧到自己身上。

  坐以待毙,只有死路一条。

  他必须立刻反击,制造混乱,为自己争取时间和空间。

  他那张一向以“稳健”着称的脸上,第一次浮现出了狠厉的神情。

  他立刻拨通了几个加密电话,一道道指令从他这间安静的办公室里,迅速地传了出去。

  ……

  第一路反击,指向舆论。

  当天深夜,王建民的秘书约见了一家与省建设厅有长期合作关系的财经媒体主编。

  一份提前准备好的“材料”被递了过去,里面包含了数个匿名的、来自吕州投资商的“控诉”,抱怨此次联合检查如何“影响生产”、“吓跑外资”。

  次日清晨,《汉东经济观察》的公众号,便发布了一篇措辞客观却极具煽动性的深度评论文章——《雷霆执法或将引发吕州投资环境的“寒蝉效应”?》。

  文章没有直接攻击祁同伟,却巧妙地将“安全检查”与“破坏营商环境”划上了等号,在省内的企业家圈子里,成功地制造了一股质疑和反对的暗流。

  第二路反击,诉诸程序。

  王建民连夜亲自拜访了省人大的一位与自己私交甚笃的副主任。

  在他那间古色古香的书房里,王建民没有声泪俱下,而是拿出了一份由省建设厅连夜整理的“报告”,用详实的数据,论证了此次联合检查已导致“芯片产业园”下游数十家配套企业停工,每日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上千万。

  这番“以数据说话”的表演,成功地说服了那位本就对祁同伟“激进”风格不满的老领导。

  第二天上午,一份由数名省人大代表联名签署的、措辞严厉的《质询函》,便被正式递交到了省委办公厅,要求省政府对此次“吕州联合检查行动”的法律依据、执法边界和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公开的、书面的说明。

  第三路反击,也是最直接的一招——攻击办案人员。

  王建民的秘书,在一个公共网吧里,用一个新注册的匿名邮箱,向省纪委的公开举报网站,发送了一封举报信。

  信的内容,直指此次吕州专案组的一线负责人——市刑警队长方志新。

  信中,不仅附上了方志新多年前侦办的一桩悬案的卷宗号,暗示其“屈打成招”,更附上了几张经过处理的、方志新女儿在省城大学消费的单据照片,将其歪曲成他“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证据”。

  这封信,如同精准制导的匕首,绕开了祁同伟,直接刺向了他手中那把正在冲锋陷阵的尖刀。

  ……

  三路反击,几乎在同一时间展开。

  省公安厅,祁同伟的办公室里,气氛凝重。

  林峰将那篇网络文章、省人大的《质询函》,以及省纪委发来的、关于对方志新同志启动初步核查的内部通报,一一放在了祁同伟的面前。

  “副省长,”石磊的脸上写满了愤怒,“王建民这是狗急跳墙!特别是针对方志新同志的诬告,用心太险恶了!纪委那边一旦正式立案,不管真假,方队都必须暂停工作、回避此案!我们的暗线就断了!”

  所有人都看着祁同伟,等待着他的决断。

  然而,祁同伟的脸上,没有丝毫的慌乱,反而浮现出一抹冰冷的笑意。

  “不要慌。”他的声音很平静,“他们急了,说明我们打到了痛处。这些盘外招,看似吓人,实则已经暴露了他的底牌。”他知道,王建民所有的牌,都已经打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