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省常委会新的任命-《汉东政法王,祁同伟的仕途人生》

  现场办公会的硝烟散尽,祁同伟石破天惊的“民心”牌,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将刘海峰的经济泡沫和王建民的稳定真经扇得黯然失色。

  然而,这场胜利并未如众人预料的那样,直接化为一顶象征着最高权力的乌纱帽。

  会议结束后的第三天,一份由省委办公厅下发的红头文件,悄无声息地送达了所有相关省级领导的案头。

  文件措辞严谨,滴水不漏——为体现对干部负责、对新设常委岗位的极端审慎,省委决定,对所有候选人,将进入为期六个月的“综合考察期”。

  这纸文件,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汉东省刚刚沸腾起来的政坛之上。

  所有人都明白,沙瑞金书记这是在用一种更稳妥的方式,进行着最后的筛选。

  这不是结束,而是一场更漫长、更考验耐力的政治马拉松的开始。

  汉东政坛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在那平静的水面之下,一场更为汹涌的暗流,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烈度,疯狂涌动。

  最先“动”起来的,是那几位在现场办公会上被祁同伟衬托得灰头土脸的副省长们。

  他们如同被注入了强心剂的赛马,开始在各自的分管领域内,疯狂地“创造政绩”。

  副省长刘海峰,这位海归经济学博士,将自己的办公室直接搬到了京州高新区的“芯片产业园”项目指挥部。

  他以一种近乎偏执的狂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强力推进着这个投资额高达五百亿的巨无霸项目。

  一时间,来自欧洲的技术专家、京城的部委领导、国内顶尖高校的科研团队,如同走马灯一般,频繁地出现在京州的各大新闻头条之上。

  刘海峰本人更是意气风发,他频繁地召开新闻发布会,用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经济模型和增长曲线,向全省人民描绘着一幅无比宏伟的经济蓝图。

  而另一位竞争者,分管国土城建的副省长王建民,则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另一条赛道。

  他深知自己在经济领域的号召力远不及刘海峰,便将宝全部押在了“民生”二字上。

  他亲自挂帅,在全省范围内高调启动了“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工程”。

  他的身影,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京州那些最破败、最需要关怀的角落里。

  他走进没有电梯的老式居民楼,亲切地与白发苍苍的退休老人握手;他站在漏水的屋檐下,现场办公,承诺一定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

  他的每一次视察,都被省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制作成感人至深的专题报道。

  他用这种最传统、最润物无声的方式,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心系百姓、稳健务实的“太平官”,悄然编织着一张由“资历”和“人情”构成的坚实大网。

  就连在现场会上被沙瑞金问得哑口无言的副省长张伟,也开始了自己的绝地反击。

  他没有再奢望省城的资源,而是将自己的“林州扶贫模式”制作成了精美的宣传册和纪录片,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

  他频繁地组织各地市的干部,前往林州“学习取经”,大有将自己打造为“汉东扶贫第一人”的架势。

  整个汉东省政府大楼,都陷入了一种近乎疯狂的“政绩竞赛”之中。

  每个人都在动,都在跑,都在拼尽全力地展示着自己的价值,唯恐在这场漫长的马拉松中,被对手甩开一个身位。

  然而,在这片喧嚣与躁动之中,有一个人,却再次选择了“静”。

  祁同伟。

  他仿佛对外界那场愈演愈烈的常委之争置身事外。

  他没有宣布任何惊天动地的项目,也没有去拜访任何一位手握重权的常委。

  他将所有的精力,都完全投入到了公安厅内部的队伍建设和那场已经进入收尾阶段的“利剑2015-守护”打拐专项行动中。

  省公安厅的大门紧闭,谢绝了一切试图探听风声的媒体采访。

  祁同伟本人,更是如同人间蒸发了一般,连续数日没有在任何公开场合露面。

  “看来,祁同伟是没牌可打了。”

  “是啊,论经济,他比不过刘海峰;论资历,他比不过王建民。他除了会办案,还会干什么?”

  “功劳再大,也只是匹夫之勇。真正的常委之争,靠的是资源和人脉,他还是太年轻了。”

  省委大院内,各种窃窃私语开始流传。

  那些原本还在观望的势力,天平开始悄然向刘、王二人倾斜。

  就连高育良都忍不住一天三个电话地催促,语气中充满了焦虑。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祁同伟将在这场竞赛中“不战而败”,就在这场漫长的政绩拉锯战似乎要将所有人的耐心都消磨殆尽的时候,一个足以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重磅消息,毫无征兆地传来——

  省委召开紧急常委会,经研究决定,任命汉东省副省长刘海峰同志,代理京州市市委书记!

  这则任命,如同一颗真正的核弹,在一瞬间,彻底引爆了整个汉东政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