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城外的夜空,被漠北联军的篝火照得发红。甘麻剌骑着白马,站在回回炮阵前,手里的马鞭指着远处的战壕:“明日天亮,先用回回炮轰开第一道战壕,再让克烈部的骑兵冲锋,务必拿下大同!”旁边的克烈部首领点头应下,转身去清点士兵,没注意到身后的钱明,正悄悄把火种藏进羊皮袄。
三更时分,钱明借着给联军送水的由头,绕到黑松林的粮寨——十几座帐篷里堆着粮草,只有十几个元兵看守,还在围着篝火喝酒。他趁元兵不注意,把沾了火油的枯草扔到帐篷角落,火苗瞬间窜起,风一吹,整个粮寨都烧了起来。“着火了!”元兵们慌了神,忙着救火,钱明趁机钻进芦苇丛,往大同方向跑。
火光照亮了半边天,秦峰在战壕里看到火光,立刻拔刀:“甘麻剌的粮草烧了!准备反击!”士兵们纷纷起身,拒马炮的火铳对准联军阵地,浮桥炮车也推到第二道战壕,炮口对准回回炮。甘麻剌看到粮寨起火,气得大吼:“快救火!别让他们冲过来!”可没等元兵行动,战壕里突然传来炮响——五发穿甲弹精准砸中回回炮的木架,“咔嚓”声接连响起,两架回回炮当场散架。
“冲!”秦峰挥刀下令。拒马炮的火铳齐发,铅弹像雨点般飞向联军,克烈部的骑兵刚冲出去,就被拒马炮的尖铁挡住,纷纷从马上摔下来。陈九的水兵也从侧翼包抄,拿着长刀砍向元兵,联军没了粮草,又没了回回炮,顿时乱作一团,有的往漠北跑,有的跪地投降。甘麻剌看着溃逃的士兵,咬着牙往西域方向退去——这一次,他再也没力气南下了。
钱明在混乱中找到秦峰,身上的羊皮袄被火烧了个洞:“秦将军,甘麻剌退往西域,克烈部和汪古部的首领都被活捉了!”秦峰拍着他的肩:“你立了大功!殿下定会重赏你,你儿子也很快能救回来!”钱明眼眶一红,跟着秦峰去清点战俘。
大都的粮仓外,流民们排着队领新米——秋收后的第一批占城稻,颗粒饱满,煮出的饭香飘出老远。一个老妇捧着米袋,对着赵昺连连作揖:“殿下,俺活了六十岁,第一次吃上这么好的米,还能按月领粮,真是谢谢您啊!”赵昺笑着接过她手里的空袋:“大娘,这是大家一起种的,以后每年都有新米吃!”
旁边的田埂上,王阳明派人送来消息——江南的稻种已经种下,还教会了百姓用龙骨水车浇地,只是有些士族不肯把田分给流民,还偷偷破坏稻种。赵昺看完信,立刻让林啸带着新科进士去江南:“告诉那些士族,要么捐田分粮,要么按律治罪!咱们复汉,不是让士族再欺压百姓的!”林啸领命,当天就带着人往江南去。
保定的冶铁坊里,工匠子弟们正赶制拒马炮,炉火映得他们满脸通红。蓝珠拿着图纸,给工匠们讲解:“这里的尖铁要再厚半寸,才能挡住骑兵;火铳的枪管要铸得更直,才能打得准。”一个老工匠点头:“蓝珠姑娘放心,咱们一定赶在冬天前,做一百架拒马炮,支援大同!”
坊外的空地上,百姓们种的金银花已经开花,几个孩童拿着竹篮采摘,笑着说:“等晒干了,送给大同的士兵,让他们不生病!”蓝珠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欣慰——保定的百姓,已经把“保家卫国”当成了自己的事。
濠州的和州城外,朱元璋正和李善长、常遇春商量对策。和州守将是元兵千户也先帖木儿,为人狡猾,不仅在城门口埋了炸药,还把百姓赶到城头当“人肉盾牌”。“不能硬攻,会伤了百姓。”朱元璋皱着眉,“得想个办法,把百姓救下来。”
李善长指着城边的水井:“也先帖木儿肯定让百姓给元兵送水,咱们可以让流民假装送水,混进城里,把炸药的引线弄断,再打开城门。”常遇春立刻道:“我带十个流民去!保证完成任务!”
当天下午,常遇春穿着破衣服,混在送水的百姓里,走进和州城。他悄悄观察炸药的位置——引线藏在城门下的石缝里,旁边有两个元兵看守。趁元兵转身的功夫,他快速用匕首割断引线,又把准备好的暗号纸条,塞给城头的汉兵。
汉兵看到纸条,悄悄把百姓往城下送,然后对着城外喊:“城门开了!快进来!”朱元璋听到喊声,立刻领着士兵冲进去,也先帖木儿见状,想拔刀抵抗,却被徐达一刀砍倒。和州城很快被拿下,朱元璋让人打开粮仓,分粮给百姓,还贴出“分田令”:“凡和州百姓,每人分三亩田,免三年赋税!”
百姓们欢呼雀跃,一个叫冯胜的青年,拿着弓箭找到朱元璋:“朱小哥,我会射箭,想跟着您杀元兵、保百姓!”朱元璋高兴地收下他,让他跟着常遇春训练士兵。
细作把和州的消息传回大都时,赵昺正在亲民殿看大同的捷报——甘麻剌退往西域,漠北联军瓦解,钱明的儿子也被救了出来,正在通州休养。赵昺笑着说:“好啊!大同安稳了,和州也收复了,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林啸这时从江南回来,带来好消息:“殿下,江南的士族已经捐出一半田产,流民们都种上了占城稻,王阳明还在那里建了农桑学堂,教百姓新的种稻技术!”赵昺点头,让林啸把江南的稻种样本,送到大同和和州,让更多百姓受益。
夜色渐深,大同的战壕里,士兵们围着篝火,吃着大都送来的新米,笑着说:“今年冬天,不用怕漠北的骑兵了!”和州的城楼上,朱元璋正和冯胜、常遇春练武,月光照在他们身上,像镀了一层银;保定的冶铁坊里,工匠们还在赶制拒马炮,火星溅在金银花上,格外明亮;江南的农桑学堂里,王阳明正给百姓讲种稻技巧,油灯下,百姓们的脸上满是希望。
这一夜,汉家的土地上,没有战火,只有百姓对未来的期盼,和复汉大业稳步向前的坚定。赵昺站在大都的城楼上,望着远方的灯火,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还要让更多百姓有田种、有书读,让汉家的文化、技艺,在这片土地上重新焕发生机。
三更时分,钱明借着给联军送水的由头,绕到黑松林的粮寨——十几座帐篷里堆着粮草,只有十几个元兵看守,还在围着篝火喝酒。他趁元兵不注意,把沾了火油的枯草扔到帐篷角落,火苗瞬间窜起,风一吹,整个粮寨都烧了起来。“着火了!”元兵们慌了神,忙着救火,钱明趁机钻进芦苇丛,往大同方向跑。
火光照亮了半边天,秦峰在战壕里看到火光,立刻拔刀:“甘麻剌的粮草烧了!准备反击!”士兵们纷纷起身,拒马炮的火铳对准联军阵地,浮桥炮车也推到第二道战壕,炮口对准回回炮。甘麻剌看到粮寨起火,气得大吼:“快救火!别让他们冲过来!”可没等元兵行动,战壕里突然传来炮响——五发穿甲弹精准砸中回回炮的木架,“咔嚓”声接连响起,两架回回炮当场散架。
“冲!”秦峰挥刀下令。拒马炮的火铳齐发,铅弹像雨点般飞向联军,克烈部的骑兵刚冲出去,就被拒马炮的尖铁挡住,纷纷从马上摔下来。陈九的水兵也从侧翼包抄,拿着长刀砍向元兵,联军没了粮草,又没了回回炮,顿时乱作一团,有的往漠北跑,有的跪地投降。甘麻剌看着溃逃的士兵,咬着牙往西域方向退去——这一次,他再也没力气南下了。
钱明在混乱中找到秦峰,身上的羊皮袄被火烧了个洞:“秦将军,甘麻剌退往西域,克烈部和汪古部的首领都被活捉了!”秦峰拍着他的肩:“你立了大功!殿下定会重赏你,你儿子也很快能救回来!”钱明眼眶一红,跟着秦峰去清点战俘。
大都的粮仓外,流民们排着队领新米——秋收后的第一批占城稻,颗粒饱满,煮出的饭香飘出老远。一个老妇捧着米袋,对着赵昺连连作揖:“殿下,俺活了六十岁,第一次吃上这么好的米,还能按月领粮,真是谢谢您啊!”赵昺笑着接过她手里的空袋:“大娘,这是大家一起种的,以后每年都有新米吃!”
旁边的田埂上,王阳明派人送来消息——江南的稻种已经种下,还教会了百姓用龙骨水车浇地,只是有些士族不肯把田分给流民,还偷偷破坏稻种。赵昺看完信,立刻让林啸带着新科进士去江南:“告诉那些士族,要么捐田分粮,要么按律治罪!咱们复汉,不是让士族再欺压百姓的!”林啸领命,当天就带着人往江南去。
保定的冶铁坊里,工匠子弟们正赶制拒马炮,炉火映得他们满脸通红。蓝珠拿着图纸,给工匠们讲解:“这里的尖铁要再厚半寸,才能挡住骑兵;火铳的枪管要铸得更直,才能打得准。”一个老工匠点头:“蓝珠姑娘放心,咱们一定赶在冬天前,做一百架拒马炮,支援大同!”
坊外的空地上,百姓们种的金银花已经开花,几个孩童拿着竹篮采摘,笑着说:“等晒干了,送给大同的士兵,让他们不生病!”蓝珠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欣慰——保定的百姓,已经把“保家卫国”当成了自己的事。
濠州的和州城外,朱元璋正和李善长、常遇春商量对策。和州守将是元兵千户也先帖木儿,为人狡猾,不仅在城门口埋了炸药,还把百姓赶到城头当“人肉盾牌”。“不能硬攻,会伤了百姓。”朱元璋皱着眉,“得想个办法,把百姓救下来。”
李善长指着城边的水井:“也先帖木儿肯定让百姓给元兵送水,咱们可以让流民假装送水,混进城里,把炸药的引线弄断,再打开城门。”常遇春立刻道:“我带十个流民去!保证完成任务!”
当天下午,常遇春穿着破衣服,混在送水的百姓里,走进和州城。他悄悄观察炸药的位置——引线藏在城门下的石缝里,旁边有两个元兵看守。趁元兵转身的功夫,他快速用匕首割断引线,又把准备好的暗号纸条,塞给城头的汉兵。
汉兵看到纸条,悄悄把百姓往城下送,然后对着城外喊:“城门开了!快进来!”朱元璋听到喊声,立刻领着士兵冲进去,也先帖木儿见状,想拔刀抵抗,却被徐达一刀砍倒。和州城很快被拿下,朱元璋让人打开粮仓,分粮给百姓,还贴出“分田令”:“凡和州百姓,每人分三亩田,免三年赋税!”
百姓们欢呼雀跃,一个叫冯胜的青年,拿着弓箭找到朱元璋:“朱小哥,我会射箭,想跟着您杀元兵、保百姓!”朱元璋高兴地收下他,让他跟着常遇春训练士兵。
细作把和州的消息传回大都时,赵昺正在亲民殿看大同的捷报——甘麻剌退往西域,漠北联军瓦解,钱明的儿子也被救了出来,正在通州休养。赵昺笑着说:“好啊!大同安稳了,和州也收复了,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林啸这时从江南回来,带来好消息:“殿下,江南的士族已经捐出一半田产,流民们都种上了占城稻,王阳明还在那里建了农桑学堂,教百姓新的种稻技术!”赵昺点头,让林啸把江南的稻种样本,送到大同和和州,让更多百姓受益。
夜色渐深,大同的战壕里,士兵们围着篝火,吃着大都送来的新米,笑着说:“今年冬天,不用怕漠北的骑兵了!”和州的城楼上,朱元璋正和冯胜、常遇春练武,月光照在他们身上,像镀了一层银;保定的冶铁坊里,工匠们还在赶制拒马炮,火星溅在金银花上,格外明亮;江南的农桑学堂里,王阳明正给百姓讲种稻技巧,油灯下,百姓们的脸上满是希望。
这一夜,汉家的土地上,没有战火,只有百姓对未来的期盼,和复汉大业稳步向前的坚定。赵昺站在大都的城楼上,望着远方的灯火,知道这只是开始——接下来,还要让更多百姓有田种、有书读,让汉家的文化、技艺,在这片土地上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