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大典的余音尚未散尽,汴梁皇宫的紫宸殿内,已是一派肃穆。赵昺端坐在龙椅上,冕旒下的目光扫过阶下百官,刚经历过庆典的喧闹,此刻殿内静得能听见炉中檀香燃烧的微响。
“诸位卿家,”赵昺的声音打破沉寂,比登基时多了几分沉凝,“天下虽定,吏治为要。若官吏贪腐、政令不行,纵有万里河山,也难护百姓太平。”
话音刚落,刘秉忠出列躬身:“陛下所言极是。如今各州府官吏,既有前朝旧员,也有军中拔擢、科举新晋者,良莠不齐,需立新规加以约束。”
赵昺颔首,抬手示意内侍展开一卷奏折:“朕已命御史台草拟《大宋吏治新规》,今日与众卿议后,便颁行天下。”
折子传到徐达手中时,这位刚从漠南赶回的将军粗粗一扫,眉头微蹙:“陛下,‘凡官吏贪墨五十贯者,立斩不赦’?此令虽严,可会不会……”
“不会。”赵昺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徐将军在漠南见过商道上的流民吧?五十贯,够寻常百姓过一年安稳日子。官吏多拿一文,百姓便少一分活路。朕要的,是让天下人知道,大宋的官,姓‘公’不姓‘私’。”
常遇春听得热血上涌,跨步出列:“陛下英明!末将在军中见惯了克扣军饷的蛀虫,就该用这铁律治他们!”
朱重八却沉吟道:“陛下,新规虽严,还需有人执行。御史台如今人手不足,恐难监察全国各州府。”
这话正说到赵昺心坎里。他看向阶下一位身着青衫的官员——正是新科状元宋濂,此人在殿试中直言吏治弊病,深得赵昺赏识。
“宋濂。”
“臣在。”宋濂应声上前,身姿挺拔。
“朕命你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扩招御史百人,分赴各地巡查。记住,不管是封疆大吏,还是京官近臣,只要触犯新规,一律弹劾,不得徇私。”
宋濂跪地领旨,声音铿锵:“臣定当鞠躬尽瘁,不负陛下所托,让吏治清明,如汴梁今日之天!”
议完吏治,户部尚书周德兴捧着账册上前,脸色有些凝重:“陛下,如今国库虽有结余,但修缮汴梁皇宫、赈济河北灾民、供养漠南驻军,处处需钱。若按‘轻徭薄赋’之策,来年税收恐难支撑。”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轻徭薄赋是赵昺登基前便许下的承诺,百姓刚盼到好日子,断不能失信。
刘秉忠思索片刻,道:“陛下,可从三方面着手:其一,核查全国隐田,前朝许多士族豪强隐瞒田亩,逃缴赋税,核查清楚便能增赋而不扰民;其二,开放海上贸易,大宋海岸线绵长,重启市舶司,与高丽、安南通商,所得关税可补国库;其三,裁汰冗余官吏,前朝遗留的闲散衙门,可尽数撤去,省下的俸禄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赵昺眼睛一亮,这三策既不违背轻徭薄赋的承诺,又能充盈国库,堪称万全之策。他当即拍板:“就依先生所言。周德兴,你牵头核查隐田;朱重八,你兼任市舶司使,负责重启海上贸易,调水师护航,确保商路安全;宋濂,裁汰冗余官吏之事,也交由你都察院负责,凡无实职、吃空饷者,一律罢免。”
三人齐声领旨,殿内百官见陛下处事果决,对策周全,无不心悦诚服。
散朝后,赵昺留下刘秉忠,两人漫步在皇宫的回廊上。初春的阳光透过新抽芽的柳枝,洒下斑驳的光影,驱散了冬日的余寒。
“先生,”赵昺忽然开口,“朕昨夜梦见先帝,他问朕,能否守住这大宋江山,能否让百姓不再受战火之苦。”
刘秉忠停下脚步,望着眼前的年轻帝王,眼中满是欣慰:“陛下今日所行,便是对先帝最好的答复。吏治清明,则百姓安居;国库充盈,则边防稳固。假以时日,大宋定会比靖康之前,更加强盛。”
正说着,内侍匆匆来报:“陛下,高丽国王亲自率使团来了,已到汴梁城外,说要当面朝拜陛下,献上国礼。”
赵昺抬头望向城外方向,嘴角露出笑意。昨日刚议完海上贸易,今日高丽国王便亲自前来,这“万邦来朝”的盛景,已不仅仅是仪式,更是大宋国力的见证。
“走,”赵昺转身,脚步轻快,“朕亲自去城门口迎接。让高丽王看看,我大宋的新朝气象。”
城门处,高丽国王率领着数百人的使团,捧着金、银、人参等厚礼,见赵昺亲至,连忙上前跪拜:“外臣拜见大宋皇帝陛下,祝陛下圣体安康,大宋永享太平!”
赵昺上前扶起他,语气温和却不失威严:“国王远道而来,一路辛苦。朕已备下宴席,为你接风洗尘。从此,大宋与高丽,君臣相得,共守太平。”
阳光洒在两人身上,也洒在城门上飘扬的大宋旗帜上。旗帜猎猎作响,仿佛在宣告,一个吏治清明、万邦来朝的大宋新纪元,已然拉开序幕。
“诸位卿家,”赵昺的声音打破沉寂,比登基时多了几分沉凝,“天下虽定,吏治为要。若官吏贪腐、政令不行,纵有万里河山,也难护百姓太平。”
话音刚落,刘秉忠出列躬身:“陛下所言极是。如今各州府官吏,既有前朝旧员,也有军中拔擢、科举新晋者,良莠不齐,需立新规加以约束。”
赵昺颔首,抬手示意内侍展开一卷奏折:“朕已命御史台草拟《大宋吏治新规》,今日与众卿议后,便颁行天下。”
折子传到徐达手中时,这位刚从漠南赶回的将军粗粗一扫,眉头微蹙:“陛下,‘凡官吏贪墨五十贯者,立斩不赦’?此令虽严,可会不会……”
“不会。”赵昺打断他,语气斩钉截铁,“徐将军在漠南见过商道上的流民吧?五十贯,够寻常百姓过一年安稳日子。官吏多拿一文,百姓便少一分活路。朕要的,是让天下人知道,大宋的官,姓‘公’不姓‘私’。”
常遇春听得热血上涌,跨步出列:“陛下英明!末将在军中见惯了克扣军饷的蛀虫,就该用这铁律治他们!”
朱重八却沉吟道:“陛下,新规虽严,还需有人执行。御史台如今人手不足,恐难监察全国各州府。”
这话正说到赵昺心坎里。他看向阶下一位身着青衫的官员——正是新科状元宋濂,此人在殿试中直言吏治弊病,深得赵昺赏识。
“宋濂。”
“臣在。”宋濂应声上前,身姿挺拔。
“朕命你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扩招御史百人,分赴各地巡查。记住,不管是封疆大吏,还是京官近臣,只要触犯新规,一律弹劾,不得徇私。”
宋濂跪地领旨,声音铿锵:“臣定当鞠躬尽瘁,不负陛下所托,让吏治清明,如汴梁今日之天!”
议完吏治,户部尚书周德兴捧着账册上前,脸色有些凝重:“陛下,如今国库虽有结余,但修缮汴梁皇宫、赈济河北灾民、供养漠南驻军,处处需钱。若按‘轻徭薄赋’之策,来年税收恐难支撑。”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轻徭薄赋是赵昺登基前便许下的承诺,百姓刚盼到好日子,断不能失信。
刘秉忠思索片刻,道:“陛下,可从三方面着手:其一,核查全国隐田,前朝许多士族豪强隐瞒田亩,逃缴赋税,核查清楚便能增赋而不扰民;其二,开放海上贸易,大宋海岸线绵长,重启市舶司,与高丽、安南通商,所得关税可补国库;其三,裁汰冗余官吏,前朝遗留的闲散衙门,可尽数撤去,省下的俸禄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赵昺眼睛一亮,这三策既不违背轻徭薄赋的承诺,又能充盈国库,堪称万全之策。他当即拍板:“就依先生所言。周德兴,你牵头核查隐田;朱重八,你兼任市舶司使,负责重启海上贸易,调水师护航,确保商路安全;宋濂,裁汰冗余官吏之事,也交由你都察院负责,凡无实职、吃空饷者,一律罢免。”
三人齐声领旨,殿内百官见陛下处事果决,对策周全,无不心悦诚服。
散朝后,赵昺留下刘秉忠,两人漫步在皇宫的回廊上。初春的阳光透过新抽芽的柳枝,洒下斑驳的光影,驱散了冬日的余寒。
“先生,”赵昺忽然开口,“朕昨夜梦见先帝,他问朕,能否守住这大宋江山,能否让百姓不再受战火之苦。”
刘秉忠停下脚步,望着眼前的年轻帝王,眼中满是欣慰:“陛下今日所行,便是对先帝最好的答复。吏治清明,则百姓安居;国库充盈,则边防稳固。假以时日,大宋定会比靖康之前,更加强盛。”
正说着,内侍匆匆来报:“陛下,高丽国王亲自率使团来了,已到汴梁城外,说要当面朝拜陛下,献上国礼。”
赵昺抬头望向城外方向,嘴角露出笑意。昨日刚议完海上贸易,今日高丽国王便亲自前来,这“万邦来朝”的盛景,已不仅仅是仪式,更是大宋国力的见证。
“走,”赵昺转身,脚步轻快,“朕亲自去城门口迎接。让高丽王看看,我大宋的新朝气象。”
城门处,高丽国王率领着数百人的使团,捧着金、银、人参等厚礼,见赵昺亲至,连忙上前跪拜:“外臣拜见大宋皇帝陛下,祝陛下圣体安康,大宋永享太平!”
赵昺上前扶起他,语气温和却不失威严:“国王远道而来,一路辛苦。朕已备下宴席,为你接风洗尘。从此,大宋与高丽,君臣相得,共守太平。”
阳光洒在两人身上,也洒在城门上飘扬的大宋旗帜上。旗帜猎猎作响,仿佛在宣告,一个吏治清明、万邦来朝的大宋新纪元,已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