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的马蹄踏碎漠北的寒霜时,阿鲁浑的牙帐正飘着奶茶香。帐内,阿鲁浑捻着腰间的玉牌,目光落在案上那封未拆的元廷书信——铁穆耳许他“镇北王”之位,条件是出兵夹击卫辉的宋军。
“首领,宋使徐达到了,还带着海都的佩刀。”亲卫掀帘而入,声音打破帐内的沉寂。
阿鲁浑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挥手:“让他进来。”
徐达一身劲装,风尘未洗便踏入帐中,将腰间的弯刀“哐当”掷在案上。刀身刻着海都的狼图腾,刀刃上还凝着未磨尽的血锈,正是卫辉战场上海都被擒时掉落的佩刀。
“阿鲁浑首领,”徐达声音洪亮,“海都已沦为大宋阶下囚,这是他的佩刀,也是大宋的诚意。陛下说了,您若愿结盟,阿尔泰山以西的领地,大宋一概承认;每年一万石粮草,分春秋两季送到您的帐前。”
阿鲁浑盯着那把刀,指腹反复摩挲着狼图腾,半晌才开口:“铁穆耳许我王爵,你大宋能给我什么?”
“给你一个不被元廷吞并的未来。”徐达上前一步,目光锐利,“海都在时,你与笃哇受他打压;如今海都败了,铁穆耳若平定中原,下一个要收拾的,就是你们这些漠北部族。大宋与你结盟,是为 mutual 制衡——你帮我们牵制元廷,我们帮你守住家园。”
话音刚落,帐外忽然传来马蹄声,笃哇的使者竟也到了。使者捧着一封密信,躬身道:“我家首领说了,海都一死,漠北再无掣肘。他愿与大宋、阿鲁浑三方结盟,明日便派两万骑兵,驻守金山口,阻断元廷通往漠北的粮道。”
阿鲁浑眼中的犹豫彻底消散,他抓起案上的狼毫,在盟约上按下手印:“好!我阿鲁浑,便信大宋一次!”
徐达接过盟约,嘴角扬起笑意。三日后,他带着三方盟约,快马加鞭赶回汴梁。此时的汴梁,已褪去欢庆的热闹,枢密院内,赵昺正与刘秉忠、朱重八围着地图,商讨下一步的进攻计划。
“陛下,徐将军回来了!”吏员的通报声刚落,徐达便掀帘而入,将盟约递到赵昺手中。
赵昺展开一看,阿鲁浑、笃哇的印鉴鲜红夺目,当即笑道:“好!漠北盟约既定,元廷的后院算是彻底乱了。接下来,该轮到山东了。”
刘秉忠指着地图上的济南府,指尖重重一点:“山东是元廷的粮仓,也是大都的屏障。守将李璮虽为汉人,却死心塌地效忠元廷,麾下有三万兵马,驻守济南、益都等地。若能拿下山东,不仅能断元廷的粮道,还能打通河北的门户。”
朱重八上前一步,躬身请战:“陛下,末将愿率军攻打山东!李璮虽勇,却多疑寡断。末将可先派轻骑袭扰益都,吸引他的主力,再以大军直取济南,瓮中捉鳖!”
赵昺点头,目光扫过帐内众将:“朱将军为先锋,率两万骑兵先行;常遇春从卫辉调兵三万,随后跟进;朕亲率禁军五万,坐镇汴梁,为你们后盾。刘先生,粮草转运就拜托你了。”
“陛下放心,”刘秉忠拱手,“江南的粮草已在路上,山东境内的义士也已联络妥当,届时会为我军内应。”
次日清晨,汴梁城外的校场上,旌旗猎猎。朱重八一身银甲,手持长枪,立于阵前,身后两万骑兵齐声呐喊,声震云霄。赵昺勒马立于高台上,将一面“大宋先锋”的旗帜掷给朱重八:“务必拿下山东,为北伐开个好头!”
“末将遵命!”朱重八接过旗帜,高高举起,调转马头,大喝一声:“出发!”
马蹄声如雷,两万骑兵如一道银色洪流,朝着山东方向疾驰而去。赵昺望着远去的队伍,转身对刘秉忠道:“李璮一灭,河北便无险可守。到那时,朕便亲自率军,剑指大都!”
刘秉忠点头,目光落在地图上的大都,轻声道:“铁穆耳此刻,怕是坐不住了。”
果不其然,大都宫内,铁穆耳将案上的茶杯扫落在地,碎片四溅。殿内,文武百官噤若寒蝉,谁也不敢出声——海都被俘,漠北结盟,山东告急,短短数日,局势已急转直下。
“废物!都是废物!”铁穆耳怒吼,“海都号称十万大军,竟被赵昺小儿生擒;阿鲁浑、笃哇吃里扒外,投靠大宋;李璮守着山东,连个消息都传不回来!你们说,朕养着你们有何用?”
兵部尚书颤巍巍上前:“陛下,不如派脱脱率军驰援山东,再派使者去漠北,离间阿鲁浑与笃哇的关系……”
“离间?”铁穆耳冷笑,“阿鲁浑拿了大宋的粮草,笃哇占了金山口,他们早已绑在一条船上!脱脱要守大都,不能动!传朕旨意,命山东周边各州府兵马,驰援济南,务必守住山东!”
旨意刚下,殿外忽然传来急报:“陛下!益都被宋军攻破,守将战死!朱重八的大军,已兵临济南城下!”
铁穆耳身子一晃,险些栽倒在龙椅上。他扶着椅背,脸色苍白如纸,望着殿外灰蒙蒙的天空,眼中满是绝望——他忽然意识到,赵昺布下的网,早已从卫辉延伸到漠北,从山东笼罩到大都,而他,正一步步落入这张网中。
济南城外,朱重八的大军已将城池团团围住。他勒马立于城下,望着城头上李璮的身影,高声喊道:“李璮!海都已擒,漠北已叛,元廷气数已尽!你若开城投降,陛下可饶你不死;若执意抵抗,待城破之日,便是你身死之时!”
城头上,李璮脸色铁青,手中的佩剑握得咯咯作响。他望着城下密密麻麻的宋军,望着远处尘烟滚滚——那是常遇春的援军,正朝着济南赶来。
夕阳西下,济南城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朱重八抬手,拔出腰间的佩剑,剑尖指向城头:“明日清晨,攻城!”
剑刃映着夕阳,寒光凛冽。一场决定山东命运的大战,即将在济南城下拉开序幕,而这场大战的胜负,也将决定北伐的进程,决定大宋与元廷的最终走向。
“首领,宋使徐达到了,还带着海都的佩刀。”亲卫掀帘而入,声音打破帐内的沉寂。
阿鲁浑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挥手:“让他进来。”
徐达一身劲装,风尘未洗便踏入帐中,将腰间的弯刀“哐当”掷在案上。刀身刻着海都的狼图腾,刀刃上还凝着未磨尽的血锈,正是卫辉战场上海都被擒时掉落的佩刀。
“阿鲁浑首领,”徐达声音洪亮,“海都已沦为大宋阶下囚,这是他的佩刀,也是大宋的诚意。陛下说了,您若愿结盟,阿尔泰山以西的领地,大宋一概承认;每年一万石粮草,分春秋两季送到您的帐前。”
阿鲁浑盯着那把刀,指腹反复摩挲着狼图腾,半晌才开口:“铁穆耳许我王爵,你大宋能给我什么?”
“给你一个不被元廷吞并的未来。”徐达上前一步,目光锐利,“海都在时,你与笃哇受他打压;如今海都败了,铁穆耳若平定中原,下一个要收拾的,就是你们这些漠北部族。大宋与你结盟,是为 mutual 制衡——你帮我们牵制元廷,我们帮你守住家园。”
话音刚落,帐外忽然传来马蹄声,笃哇的使者竟也到了。使者捧着一封密信,躬身道:“我家首领说了,海都一死,漠北再无掣肘。他愿与大宋、阿鲁浑三方结盟,明日便派两万骑兵,驻守金山口,阻断元廷通往漠北的粮道。”
阿鲁浑眼中的犹豫彻底消散,他抓起案上的狼毫,在盟约上按下手印:“好!我阿鲁浑,便信大宋一次!”
徐达接过盟约,嘴角扬起笑意。三日后,他带着三方盟约,快马加鞭赶回汴梁。此时的汴梁,已褪去欢庆的热闹,枢密院内,赵昺正与刘秉忠、朱重八围着地图,商讨下一步的进攻计划。
“陛下,徐将军回来了!”吏员的通报声刚落,徐达便掀帘而入,将盟约递到赵昺手中。
赵昺展开一看,阿鲁浑、笃哇的印鉴鲜红夺目,当即笑道:“好!漠北盟约既定,元廷的后院算是彻底乱了。接下来,该轮到山东了。”
刘秉忠指着地图上的济南府,指尖重重一点:“山东是元廷的粮仓,也是大都的屏障。守将李璮虽为汉人,却死心塌地效忠元廷,麾下有三万兵马,驻守济南、益都等地。若能拿下山东,不仅能断元廷的粮道,还能打通河北的门户。”
朱重八上前一步,躬身请战:“陛下,末将愿率军攻打山东!李璮虽勇,却多疑寡断。末将可先派轻骑袭扰益都,吸引他的主力,再以大军直取济南,瓮中捉鳖!”
赵昺点头,目光扫过帐内众将:“朱将军为先锋,率两万骑兵先行;常遇春从卫辉调兵三万,随后跟进;朕亲率禁军五万,坐镇汴梁,为你们后盾。刘先生,粮草转运就拜托你了。”
“陛下放心,”刘秉忠拱手,“江南的粮草已在路上,山东境内的义士也已联络妥当,届时会为我军内应。”
次日清晨,汴梁城外的校场上,旌旗猎猎。朱重八一身银甲,手持长枪,立于阵前,身后两万骑兵齐声呐喊,声震云霄。赵昺勒马立于高台上,将一面“大宋先锋”的旗帜掷给朱重八:“务必拿下山东,为北伐开个好头!”
“末将遵命!”朱重八接过旗帜,高高举起,调转马头,大喝一声:“出发!”
马蹄声如雷,两万骑兵如一道银色洪流,朝着山东方向疾驰而去。赵昺望着远去的队伍,转身对刘秉忠道:“李璮一灭,河北便无险可守。到那时,朕便亲自率军,剑指大都!”
刘秉忠点头,目光落在地图上的大都,轻声道:“铁穆耳此刻,怕是坐不住了。”
果不其然,大都宫内,铁穆耳将案上的茶杯扫落在地,碎片四溅。殿内,文武百官噤若寒蝉,谁也不敢出声——海都被俘,漠北结盟,山东告急,短短数日,局势已急转直下。
“废物!都是废物!”铁穆耳怒吼,“海都号称十万大军,竟被赵昺小儿生擒;阿鲁浑、笃哇吃里扒外,投靠大宋;李璮守着山东,连个消息都传不回来!你们说,朕养着你们有何用?”
兵部尚书颤巍巍上前:“陛下,不如派脱脱率军驰援山东,再派使者去漠北,离间阿鲁浑与笃哇的关系……”
“离间?”铁穆耳冷笑,“阿鲁浑拿了大宋的粮草,笃哇占了金山口,他们早已绑在一条船上!脱脱要守大都,不能动!传朕旨意,命山东周边各州府兵马,驰援济南,务必守住山东!”
旨意刚下,殿外忽然传来急报:“陛下!益都被宋军攻破,守将战死!朱重八的大军,已兵临济南城下!”
铁穆耳身子一晃,险些栽倒在龙椅上。他扶着椅背,脸色苍白如纸,望着殿外灰蒙蒙的天空,眼中满是绝望——他忽然意识到,赵昺布下的网,早已从卫辉延伸到漠北,从山东笼罩到大都,而他,正一步步落入这张网中。
济南城外,朱重八的大军已将城池团团围住。他勒马立于城下,望着城头上李璮的身影,高声喊道:“李璮!海都已擒,漠北已叛,元廷气数已尽!你若开城投降,陛下可饶你不死;若执意抵抗,待城破之日,便是你身死之时!”
城头上,李璮脸色铁青,手中的佩剑握得咯咯作响。他望着城下密密麻麻的宋军,望着远处尘烟滚滚——那是常遇春的援军,正朝着济南赶来。
夕阳西下,济南城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朱重八抬手,拔出腰间的佩剑,剑尖指向城头:“明日清晨,攻城!”
剑刃映着夕阳,寒光凛冽。一场决定山东命运的大战,即将在济南城下拉开序幕,而这场大战的胜负,也将决定北伐的进程,决定大宋与元廷的最终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