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临安,已浸在一片新绿里。御街两侧的商铺全敞开了门,绸缎庄的伙计站在门首招揽客人,面摊上的胡饼冒着热气,孩童们举着糖画在街头追逐,连西湖边的田埂上,都满是躬身插秧的农人——新政施行不过两月,荒芜的土地便冒出了新苗,流民归乡,市井复苏,整座城像被春雨浇活的草木,透着勃勃生机。
可这份生机,却被一道来自淮河的急报,劈得骤然紧绷。
清晨的大庆殿上,信使浑身是伤,甲胄染血,踉跄着跪伏在丹墀下,双手高举的文书还沾着泥浆与血渍:“陛下!元军……元军大将孛罗帖木儿,率五万骑兵、三万步兵,在淮河沿岸集结,已攻破濠州、泗州两座城池,守军拼死抵抗,恳请陛下速发援兵!”
文书传到赵昺手中,纸页上的字迹被血浸得发暗,濠州守将的绝笔赫然在目:“城在人在,城破人亡,臣虽死,不敢负大宋!”
殿内瞬间鸦雀无声,文武百官的脸色都沉了下来。林鹤年出列躬身:“陛下,孛罗帖木儿乃元廷猛将,善骑兵奔袭,淮河防线若破,元军便可直逼江南,刚复苏的临安,恐遭战火!”
“援兵必须发。”赵昺将文书按在案上,指节泛白,“但此次,朕要御驾亲征。”
话音刚落,殿内立刻响起反对声。礼部尚书上前一步:“陛下不可!您乃大宋社稷根本,亲征风险太大,只需派大将率军前往便可!”
“大将?”赵昺抬眼,目光扫过阶下,“濠州、泗州已破,元军来势汹汹,非朕亲往,不足以振军心、鼓士气!”他看向张勇,声音铿锵,“张将军,你率三万禁军为前锋,携雷字营的火铳,三日之内开拔,务必守住淮河渡口!”
张勇抱拳,声如惊雷:“末将领命!定保淮河不失!”
“林鹤年,你率两万步兵跟进,负责粮草押运与侧翼防护。”赵昺又道。林鹤年躬身领命。
这时,文天祥出列,目光沉静:“殿下亲征,臣无异议,但临安需有人留守,稳固后方、保障粮道。臣愿留在此地,替殿下守好这大宋根基。”
赵昺看着文天祥,心中暖意涌动——自钱塘决战以来,文天祥始终是他最坚实的后盾。“有文先生在,朕放心。”他顿了顿,补充道,“新政刚行,流民未稳,先生既要督办粮饷,也要安抚百姓,若遇棘手之事,可便宜行事。”
文天祥躬身:“臣遵旨。只求殿下亲征期间,务必保重龙体,凡事三思而后行。”
散朝后,赵昺直奔城外的校场。雷字营的士兵正忙着组装新制的火铳,王二牛扛着一门改良后的“轰山铳”,见赵昺来,连忙放下铳筒迎上前:“陛下,您看这新家伙!比过江铳轻便,射程却远了五十步,还能连发三弹,对付元军骑兵,一铳一个准!”
赵昺伸手抚过冰凉的铳筒,指尖触到铳身上“大宋雷字营”的刻痕,心中一振。校场上,禁军士兵正列阵操练,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火铳营的士兵举着连发火铳,整齐划一地瞄准、射击,“砰砰”声震得地面微颤——这已不是当初钱塘江畔那支靠着渔船、火铳仓促应战的军队,而是真正有了底气的大宋锐旅。
三日后,临安城外的十里长亭,百姓们扶老携幼,挤满了道路两侧。赵昺身着银甲,腰佩长剑,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是三万禁军,火铳营的“轰山铳”与连发火铳列成方阵,铳口朝向天空,透着威慑力。
文天祥站在亭下,双手递过一杯酒:“殿下,此酒为您壮行。臣已备好粮草十万石,将分批运往淮河,绝不让前线缺粮。”
赵昺接过酒,一饮而尽,将酒杯掷在地上:“文先生,朕走后,临安就拜托你了!待朕破了元军,便率军北上,复我中原故土!”
“臣等陛下凯旋!”文天祥躬身行礼,身后的百官与百姓齐齐跪拜,呼声震天。
赵昺勒转马头,抽出腰间长剑,指向北方:“将士们!元贼犯我淮河,杀我同胞,今日朕与你们一同出征,不破元军,誓不还朝!出发!”
“不破元军,誓不还朝!”三万将士齐声呐喊,声音如雷,震得路旁的杨柳都微微晃动。队伍缓缓开动,火铳营的士兵扛着铳筒,步伐整齐;禁军骑兵的马蹄踏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烟尘。
百姓们挥舞着手中的宋旗,孩童们追着队伍跑,高声喊着“陛下必胜”,白发老人则站在原地,望着北去的军阵,眼中含泪,双手合十祈祷。
文天祥立在长亭下,望着渐渐远去的赭银身影,直到军阵消失在官道尽头,才缓缓直起身。他转身看向临安城,目光坚定——殿下守前线,他便守后方,这大宋的山河,需君臣同心,方能守住。
而此时的淮河岸边,孛罗帖木儿正站在濠州城头,望着南方的天际线,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手中握着一封密信,信上写着:“元廷援军五万,已至徐州,不日便与大军会合,必擒赵昺,踏平江南。”
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淮河两岸,悄然酝酿。
可这份生机,却被一道来自淮河的急报,劈得骤然紧绷。
清晨的大庆殿上,信使浑身是伤,甲胄染血,踉跄着跪伏在丹墀下,双手高举的文书还沾着泥浆与血渍:“陛下!元军……元军大将孛罗帖木儿,率五万骑兵、三万步兵,在淮河沿岸集结,已攻破濠州、泗州两座城池,守军拼死抵抗,恳请陛下速发援兵!”
文书传到赵昺手中,纸页上的字迹被血浸得发暗,濠州守将的绝笔赫然在目:“城在人在,城破人亡,臣虽死,不敢负大宋!”
殿内瞬间鸦雀无声,文武百官的脸色都沉了下来。林鹤年出列躬身:“陛下,孛罗帖木儿乃元廷猛将,善骑兵奔袭,淮河防线若破,元军便可直逼江南,刚复苏的临安,恐遭战火!”
“援兵必须发。”赵昺将文书按在案上,指节泛白,“但此次,朕要御驾亲征。”
话音刚落,殿内立刻响起反对声。礼部尚书上前一步:“陛下不可!您乃大宋社稷根本,亲征风险太大,只需派大将率军前往便可!”
“大将?”赵昺抬眼,目光扫过阶下,“濠州、泗州已破,元军来势汹汹,非朕亲往,不足以振军心、鼓士气!”他看向张勇,声音铿锵,“张将军,你率三万禁军为前锋,携雷字营的火铳,三日之内开拔,务必守住淮河渡口!”
张勇抱拳,声如惊雷:“末将领命!定保淮河不失!”
“林鹤年,你率两万步兵跟进,负责粮草押运与侧翼防护。”赵昺又道。林鹤年躬身领命。
这时,文天祥出列,目光沉静:“殿下亲征,臣无异议,但临安需有人留守,稳固后方、保障粮道。臣愿留在此地,替殿下守好这大宋根基。”
赵昺看着文天祥,心中暖意涌动——自钱塘决战以来,文天祥始终是他最坚实的后盾。“有文先生在,朕放心。”他顿了顿,补充道,“新政刚行,流民未稳,先生既要督办粮饷,也要安抚百姓,若遇棘手之事,可便宜行事。”
文天祥躬身:“臣遵旨。只求殿下亲征期间,务必保重龙体,凡事三思而后行。”
散朝后,赵昺直奔城外的校场。雷字营的士兵正忙着组装新制的火铳,王二牛扛着一门改良后的“轰山铳”,见赵昺来,连忙放下铳筒迎上前:“陛下,您看这新家伙!比过江铳轻便,射程却远了五十步,还能连发三弹,对付元军骑兵,一铳一个准!”
赵昺伸手抚过冰凉的铳筒,指尖触到铳身上“大宋雷字营”的刻痕,心中一振。校场上,禁军士兵正列阵操练,甲胄在阳光下泛着冷光,火铳营的士兵举着连发火铳,整齐划一地瞄准、射击,“砰砰”声震得地面微颤——这已不是当初钱塘江畔那支靠着渔船、火铳仓促应战的军队,而是真正有了底气的大宋锐旅。
三日后,临安城外的十里长亭,百姓们扶老携幼,挤满了道路两侧。赵昺身着银甲,腰佩长剑,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是三万禁军,火铳营的“轰山铳”与连发火铳列成方阵,铳口朝向天空,透着威慑力。
文天祥站在亭下,双手递过一杯酒:“殿下,此酒为您壮行。臣已备好粮草十万石,将分批运往淮河,绝不让前线缺粮。”
赵昺接过酒,一饮而尽,将酒杯掷在地上:“文先生,朕走后,临安就拜托你了!待朕破了元军,便率军北上,复我中原故土!”
“臣等陛下凯旋!”文天祥躬身行礼,身后的百官与百姓齐齐跪拜,呼声震天。
赵昺勒转马头,抽出腰间长剑,指向北方:“将士们!元贼犯我淮河,杀我同胞,今日朕与你们一同出征,不破元军,誓不还朝!出发!”
“不破元军,誓不还朝!”三万将士齐声呐喊,声音如雷,震得路旁的杨柳都微微晃动。队伍缓缓开动,火铳营的士兵扛着铳筒,步伐整齐;禁军骑兵的马蹄踏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烟尘。
百姓们挥舞着手中的宋旗,孩童们追着队伍跑,高声喊着“陛下必胜”,白发老人则站在原地,望着北去的军阵,眼中含泪,双手合十祈祷。
文天祥立在长亭下,望着渐渐远去的赭银身影,直到军阵消失在官道尽头,才缓缓直起身。他转身看向临安城,目光坚定——殿下守前线,他便守后方,这大宋的山河,需君臣同心,方能守住。
而此时的淮河岸边,孛罗帖木儿正站在濠州城头,望着南方的天际线,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手中握着一封密信,信上写着:“元廷援军五万,已至徐州,不日便与大军会合,必擒赵昺,踏平江南。”
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淮河两岸,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