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的余晖还黏在“复兴号”的帆上,临安城的轮廓已在暮色中渐次清晰。这座曾是大宋都城的城池,如今城墙被元军涂成了暗灰色,垛口上插着的玄黑战旗,在晚风中猎猎作响,像极了元廷残余势力不甘的嘶吼。
宋军战船列阵于西湖口,三千余艘船只连缀成线,残破的宋旗在船头招展,反倒比元军的战旗多了几分沉凝的底气。赵昺勒住“复兴号”的船舵,目光落在城墙之上——城楼上人影攒动,元军弓箭手已拉满弓弦,城门紧闭,门楼上赫然站着元廷守将也速带儿,他身旁捆着几个身着儒衫的宋人,看服饰竟是临安府的老吏。
“赵昺小儿!若敢靠近城门半步,本将便斩了这些降民!”也速带儿的嘶吼顺着风飘过来,刀刃架在老吏脖颈上,划出一道血痕。
宋军阵中顿时起了骚动,张勇按捺不住,攥着刀柄上前:“殿下,末将带三百死士,炸开城门!”
“不可。”文天祥按住他的手臂,目光扫过城墙下聚集的百姓——那些人扶老携幼,躲在墙角偷偷张望,眼中既有恐惧,又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盼。他转头对赵昺道:“殿下,临安百姓本就心向大宋,也速带儿不过是拿老吏要挟,若硬攻,只会伤了百姓的心。”
赵昺颔首,放下手中长剑:“文先生可有良策?”
文天祥取过一面残破的宋旗,又让士兵寻来一张竹梯,独自扛着走到阵前,距城门不过五十步远。也速带儿见状,厉声喝道:“文天祥!你敢死过来,本将先射穿你的胸膛!”
文天祥却不慌不忙,将竹梯斜倚在地上,把宋旗插在梯顶,任由晚风吹得旗面猎猎作响。他扬声道:“城上的元军弟兄,城下的临安父老!某乃文天祥,今日随宋主归乡,不是来打仗的,是来还临安一个太平!”
城墙上的元军弓箭手面面相觑,弓弦松了半截。也速带儿怒喝:“放箭!射死他!”可身边的士兵却迟迟未动——他们多是北方汉人,被迫编入元军,此刻见了宋旗,早已没了战意。
文天祥声音更高,直透城门:“父老们!还记得靖康年间,徽钦二帝北狩,临安百姓哭送的场景吗?还记得咸淳年间,西湖边的龙舟,御街上的叫卖吗?元军占我城池,抢我粮米,如今伯颜已被俘,元廷气数已尽,你们还要为这苟延残喘的也速带儿,堵死自己的生路吗?”
城墙下的百姓渐渐骚动起来,一个白发老者拄着拐杖走出人群,颤声喊道:“文大人!我们信你!可也速带儿在城里藏了火油,说要烧了临安城!”
“他烧不了!”文天祥转身指向宋军战船,“宋主就在此处,十万宋军已列阵西湖,今日若开城,凡归降百姓,既往不咎;若助纣为虐,待城破之日,也速带儿的罪,不会牵连尔等!”
也速带儿见百姓动摇,举刀就向身旁老吏砍去,却被身后一个元军小校突然抱住:“将军!别再顽抗了!伯颜都败了,我们守不住的!”
这一拦,城墙上顿时乱作一团。城下的百姓再也按捺不住,一个年轻后生率先喊道:“开城门!迎宋主!”紧接着,呼声如潮水般涌起,“迎宋主”“归大宋”的喊声响彻临安城外,震得城楼上的元军战旗都晃了晃。
也速带儿挣扎着想要拔刀,却被几个元军士兵按在地上,刀刃反架在了他的脖颈上。城楼上的元军弓箭手纷纷扔下弓箭,有人率先扯下玄黑战旗,扔出城外;更有士兵跑下城楼,哐当一声推开了沉重的城门。
城门缓缓开启的那一刻,百姓们自发让出一条路,赵昺率领宋军,踏着夕阳的余晖,走进了临安城。街道两旁,百姓们跪伏在地,有的痛哭流涕,有的举起手中的麦饼、茶水,往士兵手里塞。一个孩童捧着一束野菊,跑到赵昺面前,怯生生地说:“陛下,这花给您,像宋旗一样好看。”
赵昺蹲下身,接过野菊,眼眶微热。他抬头望向远处的凤凰山,那里曾是南宋皇宫的所在,如今虽只剩断壁残垣,却在暮色中透出几分重生的希望。
文天祥走到他身旁,轻声道:“殿下,临安已归,明日便可在太庙举行复宋大典。”
赵昺点头,举起手中的宋旗,对着百姓高声道:“父老乡亲们!今日起,临安再归大宋!他日,朕必让天下百姓,都能安稳度日,再无战乱之苦!”
欢呼声再次炸响,与西湖的水波、城墙的回声交织在一起,漫过临安城的每一条街巷。夜色渐深,城楼上的宋旗被灯笼照亮,红光摇曳,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映着百姓们脸上的笑,也映着赵昺眼中重燃的山河。
宋军战船列阵于西湖口,三千余艘船只连缀成线,残破的宋旗在船头招展,反倒比元军的战旗多了几分沉凝的底气。赵昺勒住“复兴号”的船舵,目光落在城墙之上——城楼上人影攒动,元军弓箭手已拉满弓弦,城门紧闭,门楼上赫然站着元廷守将也速带儿,他身旁捆着几个身着儒衫的宋人,看服饰竟是临安府的老吏。
“赵昺小儿!若敢靠近城门半步,本将便斩了这些降民!”也速带儿的嘶吼顺着风飘过来,刀刃架在老吏脖颈上,划出一道血痕。
宋军阵中顿时起了骚动,张勇按捺不住,攥着刀柄上前:“殿下,末将带三百死士,炸开城门!”
“不可。”文天祥按住他的手臂,目光扫过城墙下聚集的百姓——那些人扶老携幼,躲在墙角偷偷张望,眼中既有恐惧,又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盼。他转头对赵昺道:“殿下,临安百姓本就心向大宋,也速带儿不过是拿老吏要挟,若硬攻,只会伤了百姓的心。”
赵昺颔首,放下手中长剑:“文先生可有良策?”
文天祥取过一面残破的宋旗,又让士兵寻来一张竹梯,独自扛着走到阵前,距城门不过五十步远。也速带儿见状,厉声喝道:“文天祥!你敢死过来,本将先射穿你的胸膛!”
文天祥却不慌不忙,将竹梯斜倚在地上,把宋旗插在梯顶,任由晚风吹得旗面猎猎作响。他扬声道:“城上的元军弟兄,城下的临安父老!某乃文天祥,今日随宋主归乡,不是来打仗的,是来还临安一个太平!”
城墙上的元军弓箭手面面相觑,弓弦松了半截。也速带儿怒喝:“放箭!射死他!”可身边的士兵却迟迟未动——他们多是北方汉人,被迫编入元军,此刻见了宋旗,早已没了战意。
文天祥声音更高,直透城门:“父老们!还记得靖康年间,徽钦二帝北狩,临安百姓哭送的场景吗?还记得咸淳年间,西湖边的龙舟,御街上的叫卖吗?元军占我城池,抢我粮米,如今伯颜已被俘,元廷气数已尽,你们还要为这苟延残喘的也速带儿,堵死自己的生路吗?”
城墙下的百姓渐渐骚动起来,一个白发老者拄着拐杖走出人群,颤声喊道:“文大人!我们信你!可也速带儿在城里藏了火油,说要烧了临安城!”
“他烧不了!”文天祥转身指向宋军战船,“宋主就在此处,十万宋军已列阵西湖,今日若开城,凡归降百姓,既往不咎;若助纣为虐,待城破之日,也速带儿的罪,不会牵连尔等!”
也速带儿见百姓动摇,举刀就向身旁老吏砍去,却被身后一个元军小校突然抱住:“将军!别再顽抗了!伯颜都败了,我们守不住的!”
这一拦,城墙上顿时乱作一团。城下的百姓再也按捺不住,一个年轻后生率先喊道:“开城门!迎宋主!”紧接着,呼声如潮水般涌起,“迎宋主”“归大宋”的喊声响彻临安城外,震得城楼上的元军战旗都晃了晃。
也速带儿挣扎着想要拔刀,却被几个元军士兵按在地上,刀刃反架在了他的脖颈上。城楼上的元军弓箭手纷纷扔下弓箭,有人率先扯下玄黑战旗,扔出城外;更有士兵跑下城楼,哐当一声推开了沉重的城门。
城门缓缓开启的那一刻,百姓们自发让出一条路,赵昺率领宋军,踏着夕阳的余晖,走进了临安城。街道两旁,百姓们跪伏在地,有的痛哭流涕,有的举起手中的麦饼、茶水,往士兵手里塞。一个孩童捧着一束野菊,跑到赵昺面前,怯生生地说:“陛下,这花给您,像宋旗一样好看。”
赵昺蹲下身,接过野菊,眼眶微热。他抬头望向远处的凤凰山,那里曾是南宋皇宫的所在,如今虽只剩断壁残垣,却在暮色中透出几分重生的希望。
文天祥走到他身旁,轻声道:“殿下,临安已归,明日便可在太庙举行复宋大典。”
赵昺点头,举起手中的宋旗,对着百姓高声道:“父老乡亲们!今日起,临安再归大宋!他日,朕必让天下百姓,都能安稳度日,再无战乱之苦!”
欢呼声再次炸响,与西湖的水波、城墙的回声交织在一起,漫过临安城的每一条街巷。夜色渐深,城楼上的宋旗被灯笼照亮,红光摇曳,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映着百姓们脸上的笑,也映着赵昺眼中重燃的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