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屋里的油灯跳了两跳,将众人的影子拉得老长。赵昺指尖按在地图上“落马坡”三个字旁边,划出一道弧线:“张弘范虽退,但回回炮只是被烧了炮架,他回去必重新打造,不出半月定会再来。咱们守了一次,守不住第二次,得先下手为强。”
文天祥捻着胡须点头,目光落在地图右下角的“麻沙镇”:“麻沙镇是元军的粮道枢纽,粮草从福州运来,都要先囤在镇上的粮仓。若能烧了粮仓,张弘范大军断粮,十日之内必退。”
“可麻沙镇有三百守军,还有高墙围着,怎么烧?”雷猛皱着眉,胳膊上的伤口刚敷了药,一动就扯得疼,“咱们的人大多是山民,没打过城池攻防。”
马千山忽然拍了下大腿:“俺有办法!麻沙镇的镇卒头目李三,是俺早年在漕帮的兄弟,他早看不惯元人作威作福,只是没机会反。俺派人去联络他,让他夜里开城门,咱们里应外合!”
赵昺眼睛一亮,刚要开口,门外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陈武手按腰间短刀,猛地拉开门,只见月光下,一个穿着粗布衫的少年正缩在墙角,手里还攥着半块麦饼——是负责给木屋送水的王小六。
“你在这做什么?”陈武声音沉了下来。王小六吓得一哆嗦,麦饼掉在地上,结结巴巴道:“俺、俺来送水,听见里面说话,不敢打扰……”
赵昺走出门,捡起麦饼递给他,语气温和:“无妨,只是商议些琐事。天晚了,快回去歇息吧,明日还要帮着修箭杆。”王小六接过麦饼,低着头匆匆跑了,衣角扫过门槛时,一枚小巧的铜铃从腰间滑落,滚到了赵昺脚边。
那铜铃是元军探子常用的记号——铃身刻着极小的“弘”字,是张弘范军中的标识。赵昺不动声色地将铜铃踩在脚下,待王小六的身影消失在夜色里,才缓缓抬起脚,将铃递给陈武:“看来,张弘范早就在咱们这儿安了眼睛。”
屋内众人脸色骤变。马千山咬牙道:“这小子是三个月前逃荒来的,俺见他可怜,才让他留下打杂,没想到竟是细作!俺现在就去把他抓回来!”
“别慌。”赵昺按住他的手,指尖在地图上的“麻沙镇”点了点,“正好,让他给张弘范带个假消息。马舵主,你明日照旧派人去联络李三,故意让王小六看见;陈武,你带几个弟兄,装作要去麻沙镇踩点,让他能‘偷听’到咱们的‘计划’——三日后三更,从镇东的水门进,烧粮仓。”
文天祥立刻明白过来,抚掌笑道:“殿下这是要引蛇出洞?张弘范若信了,定会在水门设伏,咱们再趁机从西城门动手!”
“不止。”赵昺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派细作来,无非是想知道咱们的动向。这次不仅要烧了粮仓,还要把这颗钉子拔了——让他知道,在咱们的地盘上,他的眼睛不管用。”
夜色更深,王小六躲在自己的草棚里,借着月光,飞快地在一张纸上画着什么。纸上歪歪扭扭地画着麻沙镇的轮廓,还标着“东水门”“三更”的字样。画完后,他把纸折成小方块,塞进铜铃里,悄悄摸出分舵,往山下的元军哨卡跑去。
他没看见,身后不远处,陈武带着两个弟兄,正像影子一样跟着他。
回到木屋,赵昺看着地图,手指在“西城门”处敲了敲:“雷大哥,你带三百弟兄,明日先去麻沙镇西边的山林里埋伏,等元军主力去了东水门,就趁机夺下西城门;蓝寨主,你带五十个身手好的弟兄,跟俺从西城门进去,直扑粮仓;文大人,你带着援兵在镇外接应,若元军反扑,就断他们的后路。”
“得令!”众人齐声应道,油灯的光映在他们脸上,满是决然。
次日一早,分舵里依旧像往常一样忙碌。王小六端着水路过木屋时,果然听见里面传来马千山的声音:“李三那边回话了,说东水门的守军他能搞定,三更天准时开门!”
王小六心里一喜,脚步更快地往山下跑。他不知道,陈武已经让人盯着他,只等他把假消息送出去,就动手拿人。
午后,阳光正好。赵昺坐在门槛上,看着蓝珠带着妇人们晾晒草药,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打闹。蓝珠走过来,把一包草药递给他:“这是俺新采的止血草,磨成粉了,你带上,万一受伤了能用上。”
赵昺接过草药,笑道:“放心,这次不会再让毒箭擦到了。”
蓝珠瞪了他一眼,却忍不住笑了:“俺跟你一起去!俺的箭术不比男人差,能帮你守住粮仓!”
赵昺刚要拒绝,马千山从屋里走出来,笑道:“让她去吧!蓝寨主的箭术,俺们都见识过,有她在,更稳妥。”
赵昺点点头,站起身,望向麻沙镇的方向。风里似乎已经飘来了粮仓里麦谷的气息,还有元军士兵的甲胄味。三日后的三更,那里将有一场大火,烧掉张弘范的粮草,也烧掉他在这武夷山里的嚣张气焰。
只是他心里还有一丝隐隐的不安——张弘范心思缜密,会不会识破这个计策?那个王小六,会不会还有同党?
他甩了甩头,把不安压下去。不管怎样,这一战必须打,而且必须赢。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守住这最后的根据地,守住这大宋的一点星火。
夕阳西下,分舵的炊烟袅袅升起。赵昺走进木屋,拿起放在桌上的弯刀,刀身在余晖下闪着冷光。三日后的麻沙镇,注定是一场血战。
文天祥捻着胡须点头,目光落在地图右下角的“麻沙镇”:“麻沙镇是元军的粮道枢纽,粮草从福州运来,都要先囤在镇上的粮仓。若能烧了粮仓,张弘范大军断粮,十日之内必退。”
“可麻沙镇有三百守军,还有高墙围着,怎么烧?”雷猛皱着眉,胳膊上的伤口刚敷了药,一动就扯得疼,“咱们的人大多是山民,没打过城池攻防。”
马千山忽然拍了下大腿:“俺有办法!麻沙镇的镇卒头目李三,是俺早年在漕帮的兄弟,他早看不惯元人作威作福,只是没机会反。俺派人去联络他,让他夜里开城门,咱们里应外合!”
赵昺眼睛一亮,刚要开口,门外忽然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陈武手按腰间短刀,猛地拉开门,只见月光下,一个穿着粗布衫的少年正缩在墙角,手里还攥着半块麦饼——是负责给木屋送水的王小六。
“你在这做什么?”陈武声音沉了下来。王小六吓得一哆嗦,麦饼掉在地上,结结巴巴道:“俺、俺来送水,听见里面说话,不敢打扰……”
赵昺走出门,捡起麦饼递给他,语气温和:“无妨,只是商议些琐事。天晚了,快回去歇息吧,明日还要帮着修箭杆。”王小六接过麦饼,低着头匆匆跑了,衣角扫过门槛时,一枚小巧的铜铃从腰间滑落,滚到了赵昺脚边。
那铜铃是元军探子常用的记号——铃身刻着极小的“弘”字,是张弘范军中的标识。赵昺不动声色地将铜铃踩在脚下,待王小六的身影消失在夜色里,才缓缓抬起脚,将铃递给陈武:“看来,张弘范早就在咱们这儿安了眼睛。”
屋内众人脸色骤变。马千山咬牙道:“这小子是三个月前逃荒来的,俺见他可怜,才让他留下打杂,没想到竟是细作!俺现在就去把他抓回来!”
“别慌。”赵昺按住他的手,指尖在地图上的“麻沙镇”点了点,“正好,让他给张弘范带个假消息。马舵主,你明日照旧派人去联络李三,故意让王小六看见;陈武,你带几个弟兄,装作要去麻沙镇踩点,让他能‘偷听’到咱们的‘计划’——三日后三更,从镇东的水门进,烧粮仓。”
文天祥立刻明白过来,抚掌笑道:“殿下这是要引蛇出洞?张弘范若信了,定会在水门设伏,咱们再趁机从西城门动手!”
“不止。”赵昺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派细作来,无非是想知道咱们的动向。这次不仅要烧了粮仓,还要把这颗钉子拔了——让他知道,在咱们的地盘上,他的眼睛不管用。”
夜色更深,王小六躲在自己的草棚里,借着月光,飞快地在一张纸上画着什么。纸上歪歪扭扭地画着麻沙镇的轮廓,还标着“东水门”“三更”的字样。画完后,他把纸折成小方块,塞进铜铃里,悄悄摸出分舵,往山下的元军哨卡跑去。
他没看见,身后不远处,陈武带着两个弟兄,正像影子一样跟着他。
回到木屋,赵昺看着地图,手指在“西城门”处敲了敲:“雷大哥,你带三百弟兄,明日先去麻沙镇西边的山林里埋伏,等元军主力去了东水门,就趁机夺下西城门;蓝寨主,你带五十个身手好的弟兄,跟俺从西城门进去,直扑粮仓;文大人,你带着援兵在镇外接应,若元军反扑,就断他们的后路。”
“得令!”众人齐声应道,油灯的光映在他们脸上,满是决然。
次日一早,分舵里依旧像往常一样忙碌。王小六端着水路过木屋时,果然听见里面传来马千山的声音:“李三那边回话了,说东水门的守军他能搞定,三更天准时开门!”
王小六心里一喜,脚步更快地往山下跑。他不知道,陈武已经让人盯着他,只等他把假消息送出去,就动手拿人。
午后,阳光正好。赵昺坐在门槛上,看着蓝珠带着妇人们晾晒草药,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打闹。蓝珠走过来,把一包草药递给他:“这是俺新采的止血草,磨成粉了,你带上,万一受伤了能用上。”
赵昺接过草药,笑道:“放心,这次不会再让毒箭擦到了。”
蓝珠瞪了他一眼,却忍不住笑了:“俺跟你一起去!俺的箭术不比男人差,能帮你守住粮仓!”
赵昺刚要拒绝,马千山从屋里走出来,笑道:“让她去吧!蓝寨主的箭术,俺们都见识过,有她在,更稳妥。”
赵昺点点头,站起身,望向麻沙镇的方向。风里似乎已经飘来了粮仓里麦谷的气息,还有元军士兵的甲胄味。三日后的三更,那里将有一场大火,烧掉张弘范的粮草,也烧掉他在这武夷山里的嚣张气焰。
只是他心里还有一丝隐隐的不安——张弘范心思缜密,会不会识破这个计策?那个王小六,会不会还有同党?
他甩了甩头,把不安压下去。不管怎样,这一战必须打,而且必须赢。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守住这最后的根据地,守住这大宋的一点星火。
夕阳西下,分舵的炊烟袅袅升起。赵昺走进木屋,拿起放在桌上的弯刀,刀身在余晖下闪着冷光。三日后的麻沙镇,注定是一场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