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蓟州山坳筑梯田,残部归田种新禾-《破落皇帝重整山河》

  蓟州的山风裹着碎雪,刮过连绵的山坳。赵昺勒马站在山腰,望着脚下的土地——坡地多、平地少,冻土里还嵌着碎石,几株枯槁的野草在风里晃,连像样的田垄都没有。

  “殿下,蓟州百姓都躲在山坳里,说是怕元军残部‘黑风队’来抢。”林啸指着远处的山洞,隐约能看见炊烟,“之前黑风队抢了他们的粟种,还放火烧了屋,百姓们不敢出来种庄稼,就靠挖野菜过日子。”

  王铁蛋扛着改良的山地犁,喘着气追上:“殿下,这蓟州尽是坡地,引水难不说,冻土还嵌着石头,‘寒芽种’就算发了芽,根也扎不深啊!”

  正说着,一个穿着补丁棉袄的老农从山洞里探出头,手里攥着根木棍,声音沙哑:“你们真是送稻种的义军?黑风队前两天还在山下晃,说谁种庄稼就烧谁的地!”老农叫杨老栓,是山坳里的农户领头人,去年他儿子就是因为护粟种,被黑风队砍伤了腿。

  赵昺翻身下马,走到山洞前,从怀里掏出一袋“大同寒芽种”,递过去:“老丈,这稻种能在冻土长,我们还带了新法子,在坡地筑梯田——梯田能存水,还能挡风雪,黑风队要是来,我们帮你们护着田。”

  杨老栓接过稻种袋,捏了捏里面的颗粒,又看了看赵昺身后的士兵——他们没拿刀,反而扛着锄头和草绳,王铁蛋正蹲在坡上画梯田的样子。他犹豫了一下,朝山洞里喊:“乡亲们,出来看看!义军带稻种来了,还帮咱们筑田!”

  百姓们陆续从山洞里出来,有的扶着老人,有的抱着孩子,眼里满是警惕。杨老栓的儿子杨小石头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过来:“去年元军也说帮咱们,结果抢了粮就走。你们筑的梯田,真能种活稻子?”

  王铁蛋立刻拉着杨小石头到坡前,指着画好的图样:“小哥你看,梯田要一层一层筑,埂子用石头和黏土夯实,能存住水;我们再把稻种先在山腰的暖棚里育苗,等苗壮了再移栽,不怕风吹雪冻。”

  可没等百姓们松口气,山下传来马蹄声——黑风队来了!二十多个骑兵举着刀,朝着山坳冲来,为首的头目喊:“谁敢种庄稼!把稻种交出来,不然烧了你们的山洞!”

  百姓们瞬间慌了,纷纷往山洞里躲。张勇拔刀就要冲,却被赵昺按住:“别急,看看他们是不是真要打仗。”

  黑风队冲到山腰,见义军没拔刀,反而举着稻种袋,头目愣了愣。赵昺走上前,声音洪亮:“黑风队的弟兄,你们也是北方人,家里也有妻儿吧?抢粮只能活一时,种稻才能活一世。只要你们放下刀,跟着百姓种稻,之前的事既往不咎,还能分田。”

  头目脸色变了变,他身后的一个士兵突然开口:“头!俺家就在蓟州,去年俺娘就是因为没粮,饿死了!俺不想再抢了,俺想种稻!”

  这话一出,不少黑风队士兵都低下了头——他们大多是元军残部,家里也有农户,早就不想打了,只是被头目逼着抢粮。头目见人心散了,咬了咬牙,突然扔了刀:“俺们也不想抢!可黑风队里有十几个元军旧部,逼着俺们干坏事!要是义军能保百姓,俺愿意带着弟兄们归田!”

  赵昺点头:“好!你们跟着百姓筑梯田,之前抢的粮,用种稻的收成还。林啸,你带一队人,去清剿黑风队里的元军旧部,别伤着百姓。”

  当天下午,百姓们和黑风队士兵一起筑梯田。杨老栓带着人搬石头,杨小石头拄着拐杖帮着递草绳,黑风队士兵力气大,夯田埂的时候最卖力。王铁蛋在山腰搭了暖棚,把“大同寒芽种”泡在温水里,又撒上草木灰,教百姓们育苗。

  蓝珠这时从山坳里走出来,药箱上沾了泥:“殿下,百姓们好多人冻伤了手,还有人得了风寒。我用山草药煮了汤,可有的老人怕苦不肯喝,说‘病是命’。”

  赵昺跟着蓝珠去山洞,见几个老人缩在角落,手冻得红肿。他拿起一碗药汤,递到一个老人面前:“老丈,这药汤能治冻伤,喝了手不疼,才能帮着育苗种稻,明年就能吃白米饭了。”

  老人看着赵昺,又看了看洞外筑梯田的人——杨老栓正和黑风队士兵一起搬石头,笑得满脸褶子。他接过药汤,皱着眉喝了下去,没过一会儿,冻僵的手就有了暖意。

  过了五天,梯田筑好了,一层一层绕着山腰,像给山系了条绿腰带。暖棚里的稻种发了芽,嫩绿色的芽苗透着劲。百姓们跟着王铁蛋移栽苗,杨小石头拄着拐杖,小心翼翼地把苗插进梯田的土里:“俺要多种些,明年让俺爹吃够白米饭。”

  黑风队的头目看着绿油油的稻苗,红了眼:“俺家以前也有田,要是早有这稻种,俺也不会去当匪。”

  赵昺拍了拍他的肩:“现在种也不晚。等稻子丰收了,你带着弟兄们,把山坳里的荒田都开垦出来,朝廷给你们分田,让你们有家有业。”

  当天傍晚,林啸清剿完元军旧部回来,还带了个好消息:“殿下,辽东的女真部落派使者来了,说听说蓟州在坡地种活了稻子,也想要稻种,还说愿意和咱们通商,用皮毛换农具。”

  赵昺笑着接过林啸递来的书信,从怀里掏出一袋新选的稻种——这是在暖棚里挑的“蓟州山芽种”,比“大同寒芽种”更耐贫瘠,适合山地。他递给杨老栓:“老丈,这稻种留着,明年咱们把山坳里的荒田都种上,让蓟州的每片坡地,都长出稻子。”

  杨老栓接过稻种袋,激动得手都抖了:“殿下,明年稻子收了,俺用山泉水焖白米饭,请您吃!”

  山风还在刮,可梯田里的稻苗在风里晃,透着生机。赵昺望着远处的辽东方向,知道稻种还要往更北传,民心还要往更广聚——这复国新章,不是靠刀枪写的,是靠一丘丘梯田、一株株稻苗、一个个百姓的笑脸,慢慢写出来的。而这,就是天下安稳的根基,是永远的丰年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