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黄河秋汛护稻禾,乡野医馆暖民心-《破落皇帝重整山河》

  黄河的水在秋汛前涨得发浑,浊浪拍打着新修的渠堤,溅起的泥水沾在王铁蛋的衣襟上。他跪在堤边,手指抠着堤土——刚夯实的黄土被河水泡得发松,再这么冲下去,下游千亩稻田就要被淹。

  “殿下,河防同知李大人还没来!”亲兵跑过来,语气里满是急意,“他说‘秋汛是天定,水渠冲了是百姓命薄’,还在府里喝酒呢!”

  赵昺站在堤上,望着翻滚的河水,风把他的衣袍吹得猎猎作响。身后,开封周边的农户扛着锄头、挑着草捆赶来,王二柱走在最前面,嗓子喊得沙哑:“殿下放心!俺们农户懂护堤!只要把草捆塞进堤缝,再铺上碎石,定能挡住洪水!”

  “老丈说得对。”赵昺转身,从亲兵手里接过草绳,“不用等李大人,咱们自己干!铁蛋,你带工匠去上游砍柳枝,编成长笼填碎石,能挡水;林啸,你去李府一趟,不是抓他,是把他府里的粮仓钥匙拿来——护堤的百姓要吃饭,他粮仓里的粮,该派上用场了。”

  两人领命而去,赵昺弯腰拿起锄头,和农户一起往堤缝里塞草捆。泥水溅到他脸上,他却没顾上擦——下游的稻田里,新抽的稻穗刚泛黄,若是被淹,百姓半年的辛苦就全没了。

  正忙着,蓝珠的身影从堤下跑过来,药箱在她肩上晃着:“殿下,陈留乡的医馆出了乱子!有农户得了痢疾,却不肯喝药,说‘巫医说喝符水就能好’,还把药罐砸了!”

  赵昺直起身,擦了擦汗:“你先回去,我处理完堤的事就过去。对了,让医馆的人把黄连、葛根熬成汤水,装在陶罐里,告诉百姓‘这是护稻的水,喝了能防田里的瘴气’,他们或许能接受。”

  蓝珠点头应下,刚要走,却被王二柱叫住:“蓝姑娘!俺跟你去!俺们村有人得过痢疾,喝蓝姑娘的药好的,俺去帮你说!”

  等两人走后,林啸提着粮仓钥匙回来,脸色不太好看:“殿下,李大人见我拿钥匙,还嘴硬说‘粮是朝廷拨的,不能随便动’,直到我提了‘水渠冲了,他这官也当不成’,他才肯交钥匙。”

  “他肯交就好。”赵昺接过钥匙,递给身边的农户,“你们分两队,一队护堤,一队去粮仓运粮,煮成粥送到堤上,让大家吃饱了有力气干活。”

  夕阳西下时,柳枝笼填好了,草捆和碎石把堤缝堵得严实,黄河水虽然还在涨,却再也冲不动渠堤。农户们坐在堤上喝粥,王二柱捧着碗,指着下游的稻田笑:“殿下您看,稻穗好好的!明年俺们再多种两亩,让俺家娃顿顿都能吃白米饭!”

  赵昺笑着点头,刚要说话,亲兵来报:“殿下,陈留乡的痢疾控制住了!蓝姑娘和王老伯说服了百姓,还找了当地的药农,采了新鲜的草药,现在百姓都主动去医馆拿药呢!”

  当晚,赵昺赶到陈留乡。医馆的灯还亮着,蓝珠正和药农一起晒草药,墙角堆着百姓送来的红薯和玉米。见赵昺来,药农忙迎上来:“殿下,蓝姑娘说要教俺们种‘药草田’,以后乡邻们看病,就不用跑远路了!俺们都愿意学!”

  “好啊。”赵昺走进医馆,见几个患病的农户正喝着药汤,脸色比白天好了不少,“蓝珠,你从军中调些懂医术的士兵来,教乡邻们认草药、治小病,以后每个乡都要有‘赤脚医’,让百姓病了能及时治。”

  蓝珠点头:“我已经写了信,让军中的医官尽快过来。对了,学堂的事,乡邻们说愿意把自家的旧屋改造成学堂,就是缺先生——之前的先生都跟着士族去江南了。”

  “先生的事我来解决。”赵昺说,“明天我让人去江南,找那些愿意教书的先生,朝廷给他们发俸禄,还分田;若是没有,就从退役的士兵里选——之前在军中教过他们识字,让他们来教书,百姓也信任。”

  第二日清晨,李大人带着衙役赶来,见渠堤完好,稻田无损,脸色一阵红一阵白。赵昺没骂他,只是让他跟着农户去田里收割稻子。李大人握着镰刀,看着农户们弯腰割稻的模样,又想起自己府里的酒肉,终于低下头:“殿下,臣错了……以后臣一定跟着百姓干,再也不偷懒了。”

  秋收结束后,陈留乡的学堂开了课。退役的士兵张老三站在讲台上,教孩子们写“稻”“安”两个字,孩子们的声音脆生生的,飘出学堂,落在田埂上。蓝珠的药草田也种上了,药农们背着背篓采草药,脸上满是笑意。

  赵昺站在田埂上,手里攥着一粒新收的稻种——这粒稻种比南方的更饱满,比开封的更耐冷。他望着远处的黄河,河水平静地流淌,岸边的稻田一片金黄,学堂的读书声、医馆的说话声、农户的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首安稳的歌。

  “殿下,燕云那边传来消息,元军残部撤走了,百姓们派代表来,想求您给稻种,还想让工匠去修水渠。”林啸走过来,递上一封书信。

  赵昺接过信,眼里亮了起来。他把稻种放进怀里,转身对林啸说:“备马!咱们去燕云——让那里的百姓也种上占城稻,也过上安稳日子,让天下的每一寸土地,都长出希望的稻芽。”

  风又吹过田埂,稻穗轻轻摇晃,像是在应和他的话。赵昺知道,这条路还长,但只要跟着百姓走,只要把稻种传下去,把民心护好,这天下,就会永远安稳,永远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