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春阳刚爬上田埂,老周就带着几个农户蹲在地里,手里捧着占城稻种,小心翼翼地往土沟里撒。新翻的泥土带着潮气,混着去年稻茬的清香,不远处,王铁蛋正带着工匠调试水车,竹制的轮轴转起来“吱呀”响,清水顺着木槽流进田里,溅起细碎的水花——这是杭州破城后的第七天,百姓们没等北伐军催促,就主动补种起了被战火耽误的早稻。
“周伯,这稻种真能三个月就收?”一个年轻农户捏着稻种,眼里满是好奇。老周笑着点头,指了指不远处的义军士兵:“张将军说的还能有假?建宁的百姓种了,亩产比咱们的老稻多两石呢!等咱们种好了,再跟着北伐军把稻种带到北边去,让徐州、开封的百姓也尝尝丰收的滋味!”
正说着,陆仲远骑着马从田埂上经过,手里拿着一份名册,身后跟着两个嘉兴士族的信使。见老周他们在种稻,他勒住马,翻身下来:“周伯,嘉兴的士族派了人来,说愿意打开城门迎义军,还说嘉兴的百姓都盼着咱们去送稻种呢!”老周一听,立刻直起身:“那咱们得快点去!嘉兴的早稻要是误了农时,百姓又要饿肚子了!”
中军帐里,赵昺正对着地图沉思,桌上摊着嘉兴的布防图——守将察罕是孛罗的残余部将,手里有三千兵马,据说在嘉兴城外挖了战壕,还烧了城外的几处稻田,想逼百姓躲进城里,充当“人肉盾牌”。张勇站在一旁,拳头攥得发紧:“这察罕太狠毒了!百姓的稻田他也敢烧,咱们得尽快拿下嘉兴,帮百姓补种!”
蓝珠走进帐内,手里拿着一张水道图:“嘉兴的水道和杭州相通,畲族的兄弟已经探过了,察罕只在主水道设了巡逻船,支流的暗礁他没防备,咱们可以从支流绕过去,直插嘉兴西门。”扩廓帖木儿也补充道:“我有个旧部在察罕手下当百户,昨夜传信说,察罕的士兵大多是嘉兴本地人,家里都有田,听说咱们给百姓分稻种,早就不想打了,只要咱们攻城,他们说不定会倒戈。”
赵昺点头,手指在地图上的“嘉兴”二字上一点:“传令下去——1. 张勇带三千先锋,从陆路佯攻东门,吸引察罕的注意力;2. 蓝珠带两百畲族勇士,从支流水道偷袭西门,接应城内的百姓和倒戈士兵;3. 陆仲远带着稻种,和嘉兴士族的信使先行,在城外的嘉禾镇等候,一旦破城,立刻给百姓分稻种;4. 王铁蛋带着火炮,在陆路后方支援,若察罕顽抗,就用火炮轰开他的战壕。”
次日清晨,嘉兴东门的战鼓声准时响起。张勇骑着马,举着佩刀冲在最前,身后的士兵扛着云梯,喊杀声震得战壕里的元军直发抖。察罕站在城楼上,看着东门的义军,对着亲卫吼:“放箭!扔滚木!别让他们靠近战壕!”箭雨密密麻麻射下来,却被义军的竹盾挡住,王铁蛋的火炮随后轰鸣,铁弹砸在战壕边缘,泥土飞溅,元军的惨叫此起彼伏。
“将军,西门有动静!”一个士兵慌慌张张跑上来,声音里带着恐惧,“百姓打开了水门,义军从水道冲进来了!还有……还有咱们的士兵,好多都扔下兵器投降了!”察罕脸色骤变,转身往西门跑,刚下城楼,就看见自己的百户领着一群士兵,举着刀对着他:“察罕,别再抵抗了!百姓要种稻,咱们要回家,你再顽抗,只会死路一条!”
察罕拔出弯刀,想冲过去,却被身边的亲兵按住——那亲兵是嘉兴本地人,家里的稻田被察罕烧了,早就恨透了他。“将军,降了吧!”亲兵的声音带着恳求,“义军给百姓分稻种,还给咱们留活路,跟着他们,比跟着孛罗强!”察罕看着周围的士兵,又望向城外——嘉禾镇的方向,百姓们正举着稻种,对着义军欢呼,他手里的弯刀“哐当”一声掉在地上,瘫坐在地上。
嘉兴破城时,陆仲远正带着工匠在嘉禾镇的田埂上搭临时粮站,袋子里的占城稻种堆得像小山。百姓们围过来,有的捧着烧焦的稻茬,有的拿着空粮袋,眼里满是期待。陆仲远拿起一把稻种,递到一个老农手里:“老丈,这稻种撒下去,好好浇水,三个月就能收。咱们先把烧了的稻田补种上,北伐军会帮你们修水渠,以后再也不用怕有人烧田了!”
老农接过稻种,手指轻轻摩挲着,眼泪掉在稻种上:“谢谢大人!谢谢义军!去年察罕烧了我的田,我还以为活不下去了,现在有了这稻种,咱们又有盼头了!”周围的百姓也跟着欢呼,有的立刻就往自家田里跑,有的帮着陆仲远搬稻种,田埂上满是忙碌的身影,连投降的元军士兵也主动过来帮忙——他们大多是农家出身,握惯了锄头,比起打仗,更愿意侍弄庄稼。
中军帐里,赵昺看着嘉兴士族送来的粮草清单,又望向帐外——百姓们在田里补种稻苗,工匠们在修被烧毁的水车,乡学的先生已在镇口搭起了简易学堂,孩子们的读书声顺着风飘进来。蓝珠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字条:“殿下,林啸的暗线从南京传来消息,南京守将脱脱帖木儿正加固城防,还把城外的百姓都赶到城里,想效仿察罕,用百姓当盾牌。不过南京的士族和百姓都不满,说只要咱们北伐到南京,他们就打开城门接应。”
赵昺接过字条,指尖在“南京”二字上停留许久——南京是江南的重镇,拿下南京,就能直通中原,北伐的路就走了一半。他抬头望向北方,阳光正好,田埂上的占城稻苗刚冒芽,嫩绿的叶子在风里晃,像一片希望的海洋。“传我命令,休整三日,三日之后,北伐军兵发南京!”
休整的三天里,嘉兴的变化日新月异。被烧毁的稻田补种上了新苗,水渠修好了,乡学的学堂里坐满了孩子,百姓们还自发组织了“护稻队”,每天在田埂上巡逻,防止有人破坏稻苗。临走前,老周带着几个农户,给北伐军送来了一袋新磨的米粉:“殿下,这是咱们用去年的老稻磨的,你们带着路上吃,等你们从南京回来,咱们就用新收的占城稻给你们做年糕!”
赵昺接过米粉袋,心里满是暖意。他从怀里掏出一袋新的占城稻种,递给老周:“这稻种你们留着,等秋收了,再把新种子分给南京的百姓。咱们北伐,不仅是为了复宋,更是为了让天下的百姓都能种上高产稻,都能吃饱饭,过上安稳日子。”
北伐军出发时,嘉兴的百姓都来送行。田埂上的稻苗在春阳里舒展叶片,水车转着,清水流进田里,孩子们跟着队伍跑,嘴里唱着:“义军北伐,稻苗发芽,南京城下,百姓安家……”赵昺骑着马,走在队伍最前,手里攥着那袋米粉,怀里揣着新的稻种——他知道,南京的城防再坚固,也挡不住民心,挡不住这带着希望的稻种。北伐的路还在继续,但胜利的曙光,已在前方不远的地方,悄然亮起。
“周伯,这稻种真能三个月就收?”一个年轻农户捏着稻种,眼里满是好奇。老周笑着点头,指了指不远处的义军士兵:“张将军说的还能有假?建宁的百姓种了,亩产比咱们的老稻多两石呢!等咱们种好了,再跟着北伐军把稻种带到北边去,让徐州、开封的百姓也尝尝丰收的滋味!”
正说着,陆仲远骑着马从田埂上经过,手里拿着一份名册,身后跟着两个嘉兴士族的信使。见老周他们在种稻,他勒住马,翻身下来:“周伯,嘉兴的士族派了人来,说愿意打开城门迎义军,还说嘉兴的百姓都盼着咱们去送稻种呢!”老周一听,立刻直起身:“那咱们得快点去!嘉兴的早稻要是误了农时,百姓又要饿肚子了!”
中军帐里,赵昺正对着地图沉思,桌上摊着嘉兴的布防图——守将察罕是孛罗的残余部将,手里有三千兵马,据说在嘉兴城外挖了战壕,还烧了城外的几处稻田,想逼百姓躲进城里,充当“人肉盾牌”。张勇站在一旁,拳头攥得发紧:“这察罕太狠毒了!百姓的稻田他也敢烧,咱们得尽快拿下嘉兴,帮百姓补种!”
蓝珠走进帐内,手里拿着一张水道图:“嘉兴的水道和杭州相通,畲族的兄弟已经探过了,察罕只在主水道设了巡逻船,支流的暗礁他没防备,咱们可以从支流绕过去,直插嘉兴西门。”扩廓帖木儿也补充道:“我有个旧部在察罕手下当百户,昨夜传信说,察罕的士兵大多是嘉兴本地人,家里都有田,听说咱们给百姓分稻种,早就不想打了,只要咱们攻城,他们说不定会倒戈。”
赵昺点头,手指在地图上的“嘉兴”二字上一点:“传令下去——1. 张勇带三千先锋,从陆路佯攻东门,吸引察罕的注意力;2. 蓝珠带两百畲族勇士,从支流水道偷袭西门,接应城内的百姓和倒戈士兵;3. 陆仲远带着稻种,和嘉兴士族的信使先行,在城外的嘉禾镇等候,一旦破城,立刻给百姓分稻种;4. 王铁蛋带着火炮,在陆路后方支援,若察罕顽抗,就用火炮轰开他的战壕。”
次日清晨,嘉兴东门的战鼓声准时响起。张勇骑着马,举着佩刀冲在最前,身后的士兵扛着云梯,喊杀声震得战壕里的元军直发抖。察罕站在城楼上,看着东门的义军,对着亲卫吼:“放箭!扔滚木!别让他们靠近战壕!”箭雨密密麻麻射下来,却被义军的竹盾挡住,王铁蛋的火炮随后轰鸣,铁弹砸在战壕边缘,泥土飞溅,元军的惨叫此起彼伏。
“将军,西门有动静!”一个士兵慌慌张张跑上来,声音里带着恐惧,“百姓打开了水门,义军从水道冲进来了!还有……还有咱们的士兵,好多都扔下兵器投降了!”察罕脸色骤变,转身往西门跑,刚下城楼,就看见自己的百户领着一群士兵,举着刀对着他:“察罕,别再抵抗了!百姓要种稻,咱们要回家,你再顽抗,只会死路一条!”
察罕拔出弯刀,想冲过去,却被身边的亲兵按住——那亲兵是嘉兴本地人,家里的稻田被察罕烧了,早就恨透了他。“将军,降了吧!”亲兵的声音带着恳求,“义军给百姓分稻种,还给咱们留活路,跟着他们,比跟着孛罗强!”察罕看着周围的士兵,又望向城外——嘉禾镇的方向,百姓们正举着稻种,对着义军欢呼,他手里的弯刀“哐当”一声掉在地上,瘫坐在地上。
嘉兴破城时,陆仲远正带着工匠在嘉禾镇的田埂上搭临时粮站,袋子里的占城稻种堆得像小山。百姓们围过来,有的捧着烧焦的稻茬,有的拿着空粮袋,眼里满是期待。陆仲远拿起一把稻种,递到一个老农手里:“老丈,这稻种撒下去,好好浇水,三个月就能收。咱们先把烧了的稻田补种上,北伐军会帮你们修水渠,以后再也不用怕有人烧田了!”
老农接过稻种,手指轻轻摩挲着,眼泪掉在稻种上:“谢谢大人!谢谢义军!去年察罕烧了我的田,我还以为活不下去了,现在有了这稻种,咱们又有盼头了!”周围的百姓也跟着欢呼,有的立刻就往自家田里跑,有的帮着陆仲远搬稻种,田埂上满是忙碌的身影,连投降的元军士兵也主动过来帮忙——他们大多是农家出身,握惯了锄头,比起打仗,更愿意侍弄庄稼。
中军帐里,赵昺看着嘉兴士族送来的粮草清单,又望向帐外——百姓们在田里补种稻苗,工匠们在修被烧毁的水车,乡学的先生已在镇口搭起了简易学堂,孩子们的读书声顺着风飘进来。蓝珠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字条:“殿下,林啸的暗线从南京传来消息,南京守将脱脱帖木儿正加固城防,还把城外的百姓都赶到城里,想效仿察罕,用百姓当盾牌。不过南京的士族和百姓都不满,说只要咱们北伐到南京,他们就打开城门接应。”
赵昺接过字条,指尖在“南京”二字上停留许久——南京是江南的重镇,拿下南京,就能直通中原,北伐的路就走了一半。他抬头望向北方,阳光正好,田埂上的占城稻苗刚冒芽,嫩绿的叶子在风里晃,像一片希望的海洋。“传我命令,休整三日,三日之后,北伐军兵发南京!”
休整的三天里,嘉兴的变化日新月异。被烧毁的稻田补种上了新苗,水渠修好了,乡学的学堂里坐满了孩子,百姓们还自发组织了“护稻队”,每天在田埂上巡逻,防止有人破坏稻苗。临走前,老周带着几个农户,给北伐军送来了一袋新磨的米粉:“殿下,这是咱们用去年的老稻磨的,你们带着路上吃,等你们从南京回来,咱们就用新收的占城稻给你们做年糕!”
赵昺接过米粉袋,心里满是暖意。他从怀里掏出一袋新的占城稻种,递给老周:“这稻种你们留着,等秋收了,再把新种子分给南京的百姓。咱们北伐,不仅是为了复宋,更是为了让天下的百姓都能种上高产稻,都能吃饱饭,过上安稳日子。”
北伐军出发时,嘉兴的百姓都来送行。田埂上的稻苗在春阳里舒展叶片,水车转着,清水流进田里,孩子们跟着队伍跑,嘴里唱着:“义军北伐,稻苗发芽,南京城下,百姓安家……”赵昺骑着马,走在队伍最前,手里攥着那袋米粉,怀里揣着新的稻种——他知道,南京的城防再坚固,也挡不住民心,挡不住这带着希望的稻种。北伐的路还在继续,但胜利的曙光,已在前方不远的地方,悄然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