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关的庆功宴摆到了夜色深沉,空地上的篝火映得每个人脸上都泛着暖意。新煮的占城米粥冒着热气,陶碗里盛着百姓送来的腌鱼,连投降的元军士兵也分到了粗饼,蹲在角落吃得狼吞虎咽。王铁蛋举着陶碗凑到赵昺面前,酒气混着笑意:“殿下,咱们这抛石机扔粮袋的法子,比扔石头管用多了!下次再打仗,咱就扔稻种,让元军都想着回家种地!”
赵昺接过碗,却没喝,目光落在远处田埂上——几个孩子正围着刚冒芽的稻苗,用小木棍轻轻拨弄,老丈蹲在一旁,絮絮叨叨讲着“春播要趁墒”的道理。他忽然想起细作传回的濠州消息,轻声对身边的张勇说:“朱初一葬在了龙形土岗,他孙儿朱元璋入了皇觉寺。你说,这天下的兴亡,真的能靠一支义军左右吗?”
张勇愣了愣,刚要开口,却见蓝珠快步走来,眉头拧着:“殿下,林啸那边有消息——钱穆今日午后去了城郊的破庙,和一个穿蒙古服饰的人见了面,还交了个布包,像是图纸一类的东西。”
“钱穆?”赵昺的指尖顿了顿,陶碗沿的热气模糊了他的眼神,“他刚投奔时,说要‘助殿下复宋’,怎么会和蒙古人接触?”
“怕是士族那边还没死心。”张勇声音压低,“陆仲远这些日子总以‘查粮草’为由,往各营跑,昨天还去了西营的布防区,问得格外细——西营是主攻建宁的先锋营,布防图只有殿下、我和林啸知道。”
赵昺沉默片刻,看向不远处的酒桌——陆仲远正和几个士族出身的文书说话,手里捏着陶碗,却没动,眼神时不时往钱穆的方向瞟。察觉到赵昺的目光,陆仲远立刻起身,端着碗走过来,躬身道:“殿下,今日大捷,多亏您运筹帷幄。只是北伐在即,粮草筹备还需抓紧,臣明日想去建宁外围探查,看看元军的粮道是否有异动。”
“辛苦陆长史了。”赵昺语气平和,手指却在袖中攥紧——他不是没察觉陆仲远的反常,前些日子查粮草账册,发现江南士族捐的粮少了三成,陆仲远只说是“运输损耗”,可林啸查到,有三船粮被悄悄运去了钱穆的老家苏州,说是“暂存”,却没登记入册。但北伐的檄文已传遍闽地,各州府的义军正往南平集结,此时若是查问,怕是会乱了军心。
“臣分内之事。”陆仲远低头应着,额角却沁出细汗——方才钱穆在庙中交给他的,正是甘麻剌残部的密信,信上写着“建宁攻城时,断义军浮桥,献赵昺者,封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陆氏田产永归”。他摸了摸袖中藏着的布防图草稿,那是方才借口“核对粮草运输路线”,从西营文书手里抄来的,指尖竟有些发颤。
宴至深夜,篝火渐弱,众人渐渐散去。钱穆借着醉意,拉着陆仲远往暗处走,声音压得极低:“仲远兄,甘麻剌的人说了,建宁是元军江南最后的据点,只要拿下赵昺,铁穆耳忙着稳定大都,顾不上江南——到时候,咱们士族掌了权,你我就是江南的‘再造之臣’,陆氏的田产,还有我钱家的商铺,都能保住。”
“可……殿下待我不薄。”陆仲远喉结滚动,想起赵昺在武夷山寨时,没有追究他“违逆新制”的过错,反而让他主管粮草,甚至把陆氏在临安的旧宅图纸找出来,说“待复宋后,还你陆氏故居”。
“待他复宋?”钱穆冷笑一声,扯着他的袖子指向远处的畲族士兵——蓝珠正带着几个畲女检查军械,手里拿着改良的短铳,动作利落。“你看那蓝珠,一个畲族女子,竟能掌军权;还有王铁蛋,一个铁匠的儿子,敢和士族同席——赵昺的‘新制’,是要把咱们士族踩在脚下!仲远兄,你再犹豫,陆氏百年基业,就要毁在你手里了!”
陆仲远闭上眼,脑海里闪过父亲临终前的话:“陆氏立足江南,靠的是士族根基,若根基没了,陆氏也就没了。”他猛地睁开眼,袖中的布防图草稿被攥得发皱:“我知道了,建宁之战,我会按计划行事。”
另一边,张勇和蓝珠站在篝火余烬旁,脸色凝重。林啸刚从城郊回来,手里捏着一块蒙古弯刀的碎片:“那穿蒙古服饰的人是甘麻剌的亲卫,叫巴图,去年跟着甘麻剌逃去漠北,这次悄悄潜回江南,就是为了联络钱穆这些人。我跟着他到了破庙后的密道,发现里面藏着十几匹快马,像是要传递消息用的。”
“要不要现在把钱穆抓起来?”蓝珠按住腰间的短铳,眼神锐利,“再晚了,怕是会出大事。”
张勇摇头,看向赵昺的营帐——帐内还亮着灯,隐约能看到赵昺伏案的身影,桌上摊着北伐的路线图。“殿下说,北伐在即,不能内讧。他让林啸继续监视,等拿下建宁,再一并处置。”
“可万一……”蓝珠还想说什么,却被林啸拉住。林啸摇了摇头,声音低沉:“殿下有自己的考量,咱们先做好分内的事——明日我带几个天地会的兄弟,跟着陆仲远去建宁外围,看看他到底要查什么。”
夜色渐深,闽地的风带着稻芽的清香,却吹不散帐内的暗流。赵昺对着北伐路线图,手指在“建宁”二字上停留许久——他知道士族对新制的不满,也知道张勇、蓝珠的担忧,可他总想着,只要北伐成功,只要能收复中原,这些内部的分歧总能慢慢化解。他拿起笔,在路线图旁添了一行字:“建宁乃闽北门户,拿下此城,可通江浙。”
却没看见,帐外的阴影里,陆仲远的身影一闪而过,袖中那张画着义军布防的草稿,正被夜露浸得边角发潮。远处的密道里,巴图已翻身上马,马蹄踏过青石板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像一把钝刀,正慢慢割向即将到来的北伐征途。
赵昺接过碗,却没喝,目光落在远处田埂上——几个孩子正围着刚冒芽的稻苗,用小木棍轻轻拨弄,老丈蹲在一旁,絮絮叨叨讲着“春播要趁墒”的道理。他忽然想起细作传回的濠州消息,轻声对身边的张勇说:“朱初一葬在了龙形土岗,他孙儿朱元璋入了皇觉寺。你说,这天下的兴亡,真的能靠一支义军左右吗?”
张勇愣了愣,刚要开口,却见蓝珠快步走来,眉头拧着:“殿下,林啸那边有消息——钱穆今日午后去了城郊的破庙,和一个穿蒙古服饰的人见了面,还交了个布包,像是图纸一类的东西。”
“钱穆?”赵昺的指尖顿了顿,陶碗沿的热气模糊了他的眼神,“他刚投奔时,说要‘助殿下复宋’,怎么会和蒙古人接触?”
“怕是士族那边还没死心。”张勇声音压低,“陆仲远这些日子总以‘查粮草’为由,往各营跑,昨天还去了西营的布防区,问得格外细——西营是主攻建宁的先锋营,布防图只有殿下、我和林啸知道。”
赵昺沉默片刻,看向不远处的酒桌——陆仲远正和几个士族出身的文书说话,手里捏着陶碗,却没动,眼神时不时往钱穆的方向瞟。察觉到赵昺的目光,陆仲远立刻起身,端着碗走过来,躬身道:“殿下,今日大捷,多亏您运筹帷幄。只是北伐在即,粮草筹备还需抓紧,臣明日想去建宁外围探查,看看元军的粮道是否有异动。”
“辛苦陆长史了。”赵昺语气平和,手指却在袖中攥紧——他不是没察觉陆仲远的反常,前些日子查粮草账册,发现江南士族捐的粮少了三成,陆仲远只说是“运输损耗”,可林啸查到,有三船粮被悄悄运去了钱穆的老家苏州,说是“暂存”,却没登记入册。但北伐的檄文已传遍闽地,各州府的义军正往南平集结,此时若是查问,怕是会乱了军心。
“臣分内之事。”陆仲远低头应着,额角却沁出细汗——方才钱穆在庙中交给他的,正是甘麻剌残部的密信,信上写着“建宁攻城时,断义军浮桥,献赵昺者,封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陆氏田产永归”。他摸了摸袖中藏着的布防图草稿,那是方才借口“核对粮草运输路线”,从西营文书手里抄来的,指尖竟有些发颤。
宴至深夜,篝火渐弱,众人渐渐散去。钱穆借着醉意,拉着陆仲远往暗处走,声音压得极低:“仲远兄,甘麻剌的人说了,建宁是元军江南最后的据点,只要拿下赵昺,铁穆耳忙着稳定大都,顾不上江南——到时候,咱们士族掌了权,你我就是江南的‘再造之臣’,陆氏的田产,还有我钱家的商铺,都能保住。”
“可……殿下待我不薄。”陆仲远喉结滚动,想起赵昺在武夷山寨时,没有追究他“违逆新制”的过错,反而让他主管粮草,甚至把陆氏在临安的旧宅图纸找出来,说“待复宋后,还你陆氏故居”。
“待他复宋?”钱穆冷笑一声,扯着他的袖子指向远处的畲族士兵——蓝珠正带着几个畲女检查军械,手里拿着改良的短铳,动作利落。“你看那蓝珠,一个畲族女子,竟能掌军权;还有王铁蛋,一个铁匠的儿子,敢和士族同席——赵昺的‘新制’,是要把咱们士族踩在脚下!仲远兄,你再犹豫,陆氏百年基业,就要毁在你手里了!”
陆仲远闭上眼,脑海里闪过父亲临终前的话:“陆氏立足江南,靠的是士族根基,若根基没了,陆氏也就没了。”他猛地睁开眼,袖中的布防图草稿被攥得发皱:“我知道了,建宁之战,我会按计划行事。”
另一边,张勇和蓝珠站在篝火余烬旁,脸色凝重。林啸刚从城郊回来,手里捏着一块蒙古弯刀的碎片:“那穿蒙古服饰的人是甘麻剌的亲卫,叫巴图,去年跟着甘麻剌逃去漠北,这次悄悄潜回江南,就是为了联络钱穆这些人。我跟着他到了破庙后的密道,发现里面藏着十几匹快马,像是要传递消息用的。”
“要不要现在把钱穆抓起来?”蓝珠按住腰间的短铳,眼神锐利,“再晚了,怕是会出大事。”
张勇摇头,看向赵昺的营帐——帐内还亮着灯,隐约能看到赵昺伏案的身影,桌上摊着北伐的路线图。“殿下说,北伐在即,不能内讧。他让林啸继续监视,等拿下建宁,再一并处置。”
“可万一……”蓝珠还想说什么,却被林啸拉住。林啸摇了摇头,声音低沉:“殿下有自己的考量,咱们先做好分内的事——明日我带几个天地会的兄弟,跟着陆仲远去建宁外围,看看他到底要查什么。”
夜色渐深,闽地的风带着稻芽的清香,却吹不散帐内的暗流。赵昺对着北伐路线图,手指在“建宁”二字上停留许久——他知道士族对新制的不满,也知道张勇、蓝珠的担忧,可他总想着,只要北伐成功,只要能收复中原,这些内部的分歧总能慢慢化解。他拿起笔,在路线图旁添了一行字:“建宁乃闽北门户,拿下此城,可通江浙。”
却没看见,帐外的阴影里,陆仲远的身影一闪而过,袖中那张画着义军布防的草稿,正被夜露浸得边角发潮。远处的密道里,巴图已翻身上马,马蹄踏过青石板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像一把钝刀,正慢慢割向即将到来的北伐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