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宫城的奉天殿里,烛火映着满殿文武的脸。赵昺坐在原忽必烈的御座上,却没穿龙袍——只是一身素色锦袍,腰间系着那枚磨得发亮的鱼形玉符。殿下站着两拨人:左边是张勇、蓝珠、林啸和方国珍,身后跟着工匠子弟与畲族将领;右边是刚归附的江南士族,为首的是钱穆的族弟钱明,手里捧着一卷《南宋官制考》,脸色带着几分拘谨。
“大都刚收复,百姓无粮无房,先议安置事。”赵昺的声音没了战时的锐利,多了几分沉缓,“林啸,你带天地会弟子开太仓,按人头分粮,每户每日两升米,孩童加半升;方国珍,你调水师战船,从江南运棉絮来,给流民搭暖棚,别让寒冬冻死人。”
林啸和方国珍齐声领命,钱明却上前一步,躬身道:“殿下,按祖制,赈灾当由户部主导,流民需按‘士农工商’分等安置——士族可入官舍,农户归乡,工匠入官坊,如此才合礼法。”
这话一出,张勇立刻皱眉:“钱大人是忘了崖山怎么败的?当年士族占着良田不纳税,流民饿死街头没人管,现在还提‘分等’?”
钱明脸色一红,却梗着脖子反驳:“张将军此言差矣!祖制乃立国根本,若废了等级,百姓不知尊卑,岂不乱了纲常?”
“纲常是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不是让士族骑在人头上!”蓝珠握着腰间的箭囊,声音清亮,“畲族在山里时,不分什么尊卑,照样种粮织布;潜龙寨的工匠,凭手艺拿津贴,比士族还尽心——殿下的新制,早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了!”
赵昺抬手止住争论,目光扫过殿内:“崖山之败,败在‘只重士族,轻贱百姓’。今日复汉,若再走老路,便是重蹈覆辙。钱明,你族中在江南有千亩良田,若肯捐出一半,分给流民,我便信你说的‘礼法’;若不肯,就别在这提‘祖制’。”
钱明脸色煞白,张了张嘴说不出话——江南士族的田产,是传家根本,哪肯轻易捐出?殿内的士族们也纷纷低头,没人再敢吭声。赵昺见状,轻轻叹了口气:“安置流民的事,按我刚才说的办。明日起,宫城改叫‘亲民殿’,御花园改成‘农桑园’,种上占城稻,让文武百官都看看,百姓种粮有多难。”
散朝后,赵昺留下蓝珠和林啸,去了农桑园。园子里刚翻好的土地冒着土腥味,几个老农正领着工匠子弟撒稻种。蓝珠蹲下身,捡起一粒稻种,轻声道:“这稻种还是当年武夷山洞里的,现在竟能种到大都来,真好。”
林啸却神色凝重,从袖中掏出一封信:“殿下,濠州细作传回的消息,朱元璋在皇觉寺里,被主持派去化缘,一路看到元军残部抢粮,竟敢带着流民跟元兵对峙——他才十岁,就有这般胆子。”
赵昺接过信,指尖捏着信纸,指节泛白。信里写着:“朱僧化缘至濠州城外,见元兵夺老妇口粮,遂呼流民数十人,持木杖拦路,元兵嫌其多事,竟弃粮而去。老妇谢之,朱僧曰:‘非我能,乃众人同心耳。’”
“众人同心……”赵昺低声重复,抬头望向南方,濠州的方向隐在云层后,“当年在破庙救朱初一,我以为能改些什么,现在才明白,该来的,总会来。”
蓝珠握住他的手,掌心带着草药的暖意:“殿下,不管将来是谁,至少现在,是您把元兵赶出了大都,让百姓能安稳种粮。这就够了。”
正说着,殿外传来脚步声,是王老铁的儿子王铁蛋,手里捧着一块新铸的铁犁:“殿下!这是按您说的‘曲辕犁’改的,比老犁省力三成,明天就能给流民送去!”少年脸上沾着铁屑,眼里亮得像星火。
赵昺接过铁犁,冰凉的铁柄上还带着炉温。他忽然笑了,拍了拍王铁蛋的肩:“好,明天我跟你一起去送犁。让百姓知道,咱们不仅能打仗,还能让他们种出更多的粮。”
可他心里清楚,安稳是暂时的。昨夜细作还传回另一个消息:甘麻剌的残部在漠北集结,钱明私下派亲信去了漠北,信里写着“大都新定,赵昺根基未稳,可图之”。
夜色渐深,农桑园里的稻种已撒完,老农们收拾农具准备离开,王铁蛋还在给铁犁缠防滑的麻绳。赵昺站在园边,望着亲民殿的烛火——那烛火明明灭灭,像极了他心里的“复国梦”。他忽然想起陆秀夫的遗书:“复宋未必在朕,而在民心。”
或许,他从来都不是“复宋”的人,只是个给百姓搭桥的人——搭一座从战乱到安稳的桥,搭一座让后来者能走得更稳的桥。
这时,蓝珠拿着一件棉袍走过来,轻轻披在他肩上:“夜里凉,别冻着。明天还要去流民区,百姓都等着见您呢。”
赵昺点点头,转身往殿内走。月光洒在农桑园的土地上,刚撒下的稻种在土里沉睡着,等着春天发芽。他忽然觉得,比起“宋帝赵昺”,或许“赵十三”这个名字,更让他安心。
而远在濠州的皇觉寺里,十岁的朱元璋正借着佛灯,翻看一本残破的《孙子兵法》。佛灯的光映在他眼里,像两簇小小的火苗——那火苗,终将在多年后,燃成改变天下的大火。
“大都刚收复,百姓无粮无房,先议安置事。”赵昺的声音没了战时的锐利,多了几分沉缓,“林啸,你带天地会弟子开太仓,按人头分粮,每户每日两升米,孩童加半升;方国珍,你调水师战船,从江南运棉絮来,给流民搭暖棚,别让寒冬冻死人。”
林啸和方国珍齐声领命,钱明却上前一步,躬身道:“殿下,按祖制,赈灾当由户部主导,流民需按‘士农工商’分等安置——士族可入官舍,农户归乡,工匠入官坊,如此才合礼法。”
这话一出,张勇立刻皱眉:“钱大人是忘了崖山怎么败的?当年士族占着良田不纳税,流民饿死街头没人管,现在还提‘分等’?”
钱明脸色一红,却梗着脖子反驳:“张将军此言差矣!祖制乃立国根本,若废了等级,百姓不知尊卑,岂不乱了纲常?”
“纲常是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不是让士族骑在人头上!”蓝珠握着腰间的箭囊,声音清亮,“畲族在山里时,不分什么尊卑,照样种粮织布;潜龙寨的工匠,凭手艺拿津贴,比士族还尽心——殿下的新制,早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了!”
赵昺抬手止住争论,目光扫过殿内:“崖山之败,败在‘只重士族,轻贱百姓’。今日复汉,若再走老路,便是重蹈覆辙。钱明,你族中在江南有千亩良田,若肯捐出一半,分给流民,我便信你说的‘礼法’;若不肯,就别在这提‘祖制’。”
钱明脸色煞白,张了张嘴说不出话——江南士族的田产,是传家根本,哪肯轻易捐出?殿内的士族们也纷纷低头,没人再敢吭声。赵昺见状,轻轻叹了口气:“安置流民的事,按我刚才说的办。明日起,宫城改叫‘亲民殿’,御花园改成‘农桑园’,种上占城稻,让文武百官都看看,百姓种粮有多难。”
散朝后,赵昺留下蓝珠和林啸,去了农桑园。园子里刚翻好的土地冒着土腥味,几个老农正领着工匠子弟撒稻种。蓝珠蹲下身,捡起一粒稻种,轻声道:“这稻种还是当年武夷山洞里的,现在竟能种到大都来,真好。”
林啸却神色凝重,从袖中掏出一封信:“殿下,濠州细作传回的消息,朱元璋在皇觉寺里,被主持派去化缘,一路看到元军残部抢粮,竟敢带着流民跟元兵对峙——他才十岁,就有这般胆子。”
赵昺接过信,指尖捏着信纸,指节泛白。信里写着:“朱僧化缘至濠州城外,见元兵夺老妇口粮,遂呼流民数十人,持木杖拦路,元兵嫌其多事,竟弃粮而去。老妇谢之,朱僧曰:‘非我能,乃众人同心耳。’”
“众人同心……”赵昺低声重复,抬头望向南方,濠州的方向隐在云层后,“当年在破庙救朱初一,我以为能改些什么,现在才明白,该来的,总会来。”
蓝珠握住他的手,掌心带着草药的暖意:“殿下,不管将来是谁,至少现在,是您把元兵赶出了大都,让百姓能安稳种粮。这就够了。”
正说着,殿外传来脚步声,是王老铁的儿子王铁蛋,手里捧着一块新铸的铁犁:“殿下!这是按您说的‘曲辕犁’改的,比老犁省力三成,明天就能给流民送去!”少年脸上沾着铁屑,眼里亮得像星火。
赵昺接过铁犁,冰凉的铁柄上还带着炉温。他忽然笑了,拍了拍王铁蛋的肩:“好,明天我跟你一起去送犁。让百姓知道,咱们不仅能打仗,还能让他们种出更多的粮。”
可他心里清楚,安稳是暂时的。昨夜细作还传回另一个消息:甘麻剌的残部在漠北集结,钱明私下派亲信去了漠北,信里写着“大都新定,赵昺根基未稳,可图之”。
夜色渐深,农桑园里的稻种已撒完,老农们收拾农具准备离开,王铁蛋还在给铁犁缠防滑的麻绳。赵昺站在园边,望着亲民殿的烛火——那烛火明明灭灭,像极了他心里的“复国梦”。他忽然想起陆秀夫的遗书:“复宋未必在朕,而在民心。”
或许,他从来都不是“复宋”的人,只是个给百姓搭桥的人——搭一座从战乱到安稳的桥,搭一座让后来者能走得更稳的桥。
这时,蓝珠拿着一件棉袍走过来,轻轻披在他肩上:“夜里凉,别冻着。明天还要去流民区,百姓都等着见您呢。”
赵昺点点头,转身往殿内走。月光洒在农桑园的土地上,刚撒下的稻种在土里沉睡着,等着春天发芽。他忽然觉得,比起“宋帝赵昺”,或许“赵十三”这个名字,更让他安心。
而远在濠州的皇觉寺里,十岁的朱元璋正借着佛灯,翻看一本残破的《孙子兵法》。佛灯的光映在他眼里,像两簇小小的火苗——那火苗,终将在多年后,燃成改变天下的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