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港的晨雾还未散尽,林啸便踩着露水冲进了潜龙寨的议事厅,手里的密信被攥得皱巴巴的,沾着赶路时的泥点。
“公子!不好了!”他声音发颤,将密信递到赵昺面前,“高丽水师已经过了琉球,直奔泉州而来!足足五万艘战船,船上还载着元军的火铳手!”
赵昺刚拿起茶杯,闻言手一顿,茶水溅在案头的《泉州海防图》上,晕开一小片水渍。他迅速展开密信,上面的字迹潦草却清晰:“高丽战船首尾相连,似有铁索固定,船头架有回回炮(配重式投石机),沿途已劫掠琉球三岛,元将阿剌罕之子帖木儿亲自坐镇旗舰。”
“铁索连船?”方国珍刚从码头赶来,闻言冷笑一声,“这高丽人是学曹操啊,忘了赤壁之战怎么输的?”
“不一样。”赵昺指着地图上的泉州湾,眉头紧锁,“泉州湾入口狭窄,铁索连船虽怕火攻,却能堵住港口,让咱们的福船没法出去。而且帖木儿吃过火攻的亏,这次肯定带了不少灭火的沙土,不能再用老办法。”
蓝珠握着腰间的弓箭,脸色凝重:“畲族的猎手已经在泉州周边的山上布防了,可高丽人多,咱们的兵力……”
“兵力不是问题,关键是破局。”赵昺忽然看向周邦彦,“周老将军,你之前改良的床弩,最远能射多远?”
周邦彦愣了愣,随即答道:“最远能射三百步,若是加装滑轮,或许能再远五十步。只是床弩太重,没法搬到船上。”
“不用搬上船。”赵昺俯身指着地图上的泉州湾两侧,“这里是大坠岛,这里是小坠岛,两座岛隔海相望,正好卡住港口入口。咱们把床弩架在岛上,再用铁链串上铁钩,只要高丽战船进入射程,就用床弩射断他们的铁索——没有铁索,他们的船队就是一盘散沙。”
众人眼前一亮,方国珍拍着大腿:“好主意!我这就带人造滑轮,把床弩运上岛!”
“等等。”赵昺叫住他,目光转向陆仲远,“陆长史,江南士族那边,可有回信?”
陆仲远从袖中取出另一封书信,语气复杂:“苏州的士族已经答应按闽地税法缴税,还愿意出三千石粮食助战。只是……钱穆的旧部李东阳,还在暗中联络浙东的张珪,似乎想趁咱们对付高丽水师时,在后方作乱。”
“让他动。”赵昺眼中闪过一丝冷光,“林啸,你派天地会的人盯着李东阳,他敢作乱,就把他勾结元军的证据公之于众——江南士族刚归附,绝不会容他坏了大局。”
林啸躬身应下,刚要转身,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畲族亲兵捧着一个木盒跑进来,盒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朱”字。
“公子,濠州来的加急密信!”
赵昺心中一动,打开木盒,里面是一张折叠的粗纸,上面的字迹比上次工整了些,却是朱元璋的亲笔:“濠州大旱,元军官吏克扣赈灾粮,流民遍地。近日常有元军探子打听闽地动向,似有围剿皇觉寺之意,恐累及公子赠书之事,特来告知。”
他捏着信纸,指尖微微用力。濠州大旱,元军围剿皇觉寺——这正是历史上朱元璋离开皇觉寺、投奔郭子兴的开端。可如今,因为那本《闽地农书》,朱元璋竟主动送信来,这小小的蝴蝶翅膀,已经开始扇动了。
“公子,要不要派些人手去濠州?”蓝珠看出他的心思,轻声问道。
赵昺摇了摇头,将信纸折好,放回木盒:“不用。朱元璋不是需要人保护的孩子,他有自己的路要走。咱们现在的重心,是泉州的高丽水师。”他忽然看向众人,语气坚定,“传我的命令,三日之内,务必将床弩架到大坠岛和小坠岛;方国珍率福船在泉州湾内待命,等铁索断裂,立刻突袭高丽战船;蓝珠带畲族猎手守住泉州城,防止元军从陆路偷袭;陆长史负责调度粮草,确保前线供应——这一战,咱们不仅要赢,还要让高丽人再也不敢踏进泉州湾半步!”
众人齐声应下,转身各自忙碌起来。议事厅里只剩下赵昺一人,他望着窗外的泉州港,晨雾渐渐散去,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
忽然,他想起朱元璋信里的那句话:“恐累及公子赠书之事”。这个年轻的和尚,已经开始懂得“牵连”,懂得“隐忍”——或许,历史的轨迹,真的会因为这闽地的星火,变得不一样。
而此时的高丽水师旗舰上,帖木儿正站在船头,看着远处的泉州湾,嘴角勾起一抹狞笑。他身边的高丽将领金仁俊谄媚地笑道:“帖木儿大人放心,这泉州湾就是咱们的瓮,赵昺那小子插翅难飞!”
帖木儿冷哼一声,从怀中掏出一封密信,上面印着元廷的火漆:“大汗说了,只要拿下泉州,就封你为高丽行省平章政事。你最好别出岔子,否则……”
金仁俊连忙躬身:“大人放心,小人一定全力以赴!”
帖木儿将密信收好,目光投向泉州湾的入口,眼中满是贪婪。他还不知道,此刻的大坠岛和小坠岛上,周邦彦正带着工匠们,将改良后的床弩一架架固定在岩石上,床弩的箭槽里,缠着铁链的铁箭已经上弦,只等猎物入网。
潜龙寨的粮仓里,陆仲远正在清点粮食。江南士族送来的三千石粮食已经运到,佃户们也主动送来新收的稻谷,粮仓里堆得满满当当。他看着账本上的数字,忽然想起苏州文庙前的百姓,想起他们拿到占城稻种时的笑容,心中忽然明白,赵昺说的“民心即道统”,到底是什么意思。
“陆长史,公子让您去议事厅一趟。”一名亲兵走进来,打断了他的思绪。
陆仲远放下账本,快步走向议事厅。刚到门口,就听见赵昺的声音:“……高丽水师今晚可能会趁夜偷袭,咱们要做好准备。周老将军,床弩的滑轮加装好了吗?”
“已经好了,公子。”周邦彦的声音传来,“今晚月色暗,正好适合伏击。”
陆仲远走进来,看到赵昺正站在地图前,手里拿着一支笔,在泉州湾的位置画着什么。他忽然觉得,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早已不是那个在崖山溺海后茫然无措的“少帝”,而是一个能撑起闽地百姓希望的“主心骨”。
赵昺抬头看到他,招了招手:“陆长史,粮草都准备好了吗?”
“都准备好了,足够支撑一个月。”陆仲远答道。
“好。”赵昺点了点头,目光扫过众人,“今晚这一战,不仅要守住泉州,还要让高丽人知道,闽地不是他们想来就能来的地方。都下去准备吧,天黑后,在泉州湾集合。”
众人躬身退下,议事厅里只剩下赵昺一人。他拿起朱元璋的密信,又看了一眼,然后将信放回木盒,锁进了柜子里。濠州的事,暂时只能放在一边,眼下最重要的,是打赢眼前这一仗——只有守住了泉州,闽地的星火,才能继续燃烧下去。
夕阳西下,泉州湾的海面上泛起金色的涟漪。大坠岛和小坠岛上,床弩已经架设完毕,士兵们躲在岩石后面,手里紧握着弓箭,屏息等待着夜幕降临。方国珍的福船在湾内待命,船头的神火飞鸦已经备好,只等一声令下。
夜色渐浓,高丽水师的船队像一条黑色的巨蟒,缓缓驶入泉州湾。帖木儿站在旗舰上,看着前方漆黑的海面,嘴角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他以为,泉州已经是囊中之物。
可他不知道,在他的船队进入床弩射程的那一刻,周邦彦已经举起了手中的红旗。
“放箭!”
随着一声令下,数十架床弩同时发射,缠着铁链的铁箭像一道道黑色的闪电,划破夜空,精准地射向高丽战船的铁索。只听“咔嚓”几声巨响,铁索应声断裂,高丽战船顿时乱作一团,首尾相撞,挤在狭窄的泉州湾入口。
“不好!有埋伏!”帖木儿大惊失色,刚要下令反击,就看到远处的海面上,数十艘福船带着烈焰冲了过来——方国珍的火攻,开始了。
神火飞鸦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落在高丽战船上,瞬间燃起熊熊大火。高丽士兵慌作一团,有的跳海逃生,有的被烧死在船上。金仁俊想要指挥战船撤退,却发现战船已经被挤住,根本动弹不得。
“杀!”蓝珠带着畲族猎手从岸上冲下来,弓箭像雨点一样射向船上的元军火铳手。陆仲远则带着百姓,在泉州城内巡逻,防止李东阳的人趁机作乱。
赵昺站在泉州城头,看着海面上的火光,听着远处的厮杀声,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了崖山的那场大火,想起了陆秀夫的遗言,想起了那些跟着他从荒岛走到现在的人——张勇、李三、王老铁、周邦彦、蓝珠、林啸、陆仲远……还有濠州那个年轻的和尚朱元璋。
这一战,他们没有退路,也不能退。因为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泉州,更是闽地百姓的希望,是那团在乱世中永不熄灭的星火。
黎明时分,泉州湾的战火终于平息。高丽水师的战船沉的沉、烧的烧,只剩下几艘残破的战船,载着帖木儿和金仁俊的残部,狼狈地逃回了高丽。海面上漂浮着战船的残骸和元军的尸体,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焦糊的味道。
方国珍带着满身的烟火气,走进了潜龙寨的议事厅,脸上满是得意:“公子!咱们赢了!高丽人被打得落花流水,帖木儿差点被烧死在旗舰上,金仁俊的腿也被床弩射伤了!”
蓝珠也跟着进来,笑着说:“李东阳那小子,本来想趁乱在苏州作乱,结果被天地会的人抓了个正着,现在已经被押到泉州来了。”
赵昺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疲惫却欣慰的笑容。他走到窗前,看着初升的太阳,阳光洒在泉州城的屋顶上,一片金黄。
“林啸。”他忽然开口,“再给濠州送一封信,告诉朱元璋,泉州之战已胜,让他安心。另外,再送些占城稻种过去,帮濠州的百姓渡过旱灾。”
林啸躬身应下,转身离去。
陆仲远看着赵昺的背影,忽然说道:“公子,您这是……”
“没什么。”赵昺转过身,笑了笑,“只是觉得,多一个人守住百姓的希望,总是好的。”
他走到案前,拿起笔,在《闽地新政纪要》上写下:“泉州之战,高丽水师败走,闽地海防暂安。然元廷未灭,高丽未服,仍需厉兵秣马,不可懈怠。又,濠州大旱,赠稻种以济民,望其能保一方百姓。”
写完,他放下笔,望向窗外。泉州湾的海面上,渔民们已经开始撒网捕鱼,孩子们在岸边追逐嬉戏,一切都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可赵昺知道,这平静只是暂时的。元廷不会善罢甘休,高丽也不会就此认输,江南的士族虽然归附,却仍有隐患。但他不怕,因为他身边有一群愿意跟着他的人,有闽地百姓的支持,还有那团在他心中永不熄灭的星火。
而在濠州的皇觉寺里,朱元璋收到了赵昺的回信和稻种。他捧着信,看着上面“保一方百姓”几个字,忽然站起身,望向南方。他知道,那里有一个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乱世中的土地。
或许,他的路,不仅仅是投奔郭子兴那么简单。
“公子!不好了!”他声音发颤,将密信递到赵昺面前,“高丽水师已经过了琉球,直奔泉州而来!足足五万艘战船,船上还载着元军的火铳手!”
赵昺刚拿起茶杯,闻言手一顿,茶水溅在案头的《泉州海防图》上,晕开一小片水渍。他迅速展开密信,上面的字迹潦草却清晰:“高丽战船首尾相连,似有铁索固定,船头架有回回炮(配重式投石机),沿途已劫掠琉球三岛,元将阿剌罕之子帖木儿亲自坐镇旗舰。”
“铁索连船?”方国珍刚从码头赶来,闻言冷笑一声,“这高丽人是学曹操啊,忘了赤壁之战怎么输的?”
“不一样。”赵昺指着地图上的泉州湾,眉头紧锁,“泉州湾入口狭窄,铁索连船虽怕火攻,却能堵住港口,让咱们的福船没法出去。而且帖木儿吃过火攻的亏,这次肯定带了不少灭火的沙土,不能再用老办法。”
蓝珠握着腰间的弓箭,脸色凝重:“畲族的猎手已经在泉州周边的山上布防了,可高丽人多,咱们的兵力……”
“兵力不是问题,关键是破局。”赵昺忽然看向周邦彦,“周老将军,你之前改良的床弩,最远能射多远?”
周邦彦愣了愣,随即答道:“最远能射三百步,若是加装滑轮,或许能再远五十步。只是床弩太重,没法搬到船上。”
“不用搬上船。”赵昺俯身指着地图上的泉州湾两侧,“这里是大坠岛,这里是小坠岛,两座岛隔海相望,正好卡住港口入口。咱们把床弩架在岛上,再用铁链串上铁钩,只要高丽战船进入射程,就用床弩射断他们的铁索——没有铁索,他们的船队就是一盘散沙。”
众人眼前一亮,方国珍拍着大腿:“好主意!我这就带人造滑轮,把床弩运上岛!”
“等等。”赵昺叫住他,目光转向陆仲远,“陆长史,江南士族那边,可有回信?”
陆仲远从袖中取出另一封书信,语气复杂:“苏州的士族已经答应按闽地税法缴税,还愿意出三千石粮食助战。只是……钱穆的旧部李东阳,还在暗中联络浙东的张珪,似乎想趁咱们对付高丽水师时,在后方作乱。”
“让他动。”赵昺眼中闪过一丝冷光,“林啸,你派天地会的人盯着李东阳,他敢作乱,就把他勾结元军的证据公之于众——江南士族刚归附,绝不会容他坏了大局。”
林啸躬身应下,刚要转身,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畲族亲兵捧着一个木盒跑进来,盒上刻着一个小小的“朱”字。
“公子,濠州来的加急密信!”
赵昺心中一动,打开木盒,里面是一张折叠的粗纸,上面的字迹比上次工整了些,却是朱元璋的亲笔:“濠州大旱,元军官吏克扣赈灾粮,流民遍地。近日常有元军探子打听闽地动向,似有围剿皇觉寺之意,恐累及公子赠书之事,特来告知。”
他捏着信纸,指尖微微用力。濠州大旱,元军围剿皇觉寺——这正是历史上朱元璋离开皇觉寺、投奔郭子兴的开端。可如今,因为那本《闽地农书》,朱元璋竟主动送信来,这小小的蝴蝶翅膀,已经开始扇动了。
“公子,要不要派些人手去濠州?”蓝珠看出他的心思,轻声问道。
赵昺摇了摇头,将信纸折好,放回木盒:“不用。朱元璋不是需要人保护的孩子,他有自己的路要走。咱们现在的重心,是泉州的高丽水师。”他忽然看向众人,语气坚定,“传我的命令,三日之内,务必将床弩架到大坠岛和小坠岛;方国珍率福船在泉州湾内待命,等铁索断裂,立刻突袭高丽战船;蓝珠带畲族猎手守住泉州城,防止元军从陆路偷袭;陆长史负责调度粮草,确保前线供应——这一战,咱们不仅要赢,还要让高丽人再也不敢踏进泉州湾半步!”
众人齐声应下,转身各自忙碌起来。议事厅里只剩下赵昺一人,他望着窗外的泉州港,晨雾渐渐散去,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
忽然,他想起朱元璋信里的那句话:“恐累及公子赠书之事”。这个年轻的和尚,已经开始懂得“牵连”,懂得“隐忍”——或许,历史的轨迹,真的会因为这闽地的星火,变得不一样。
而此时的高丽水师旗舰上,帖木儿正站在船头,看着远处的泉州湾,嘴角勾起一抹狞笑。他身边的高丽将领金仁俊谄媚地笑道:“帖木儿大人放心,这泉州湾就是咱们的瓮,赵昺那小子插翅难飞!”
帖木儿冷哼一声,从怀中掏出一封密信,上面印着元廷的火漆:“大汗说了,只要拿下泉州,就封你为高丽行省平章政事。你最好别出岔子,否则……”
金仁俊连忙躬身:“大人放心,小人一定全力以赴!”
帖木儿将密信收好,目光投向泉州湾的入口,眼中满是贪婪。他还不知道,此刻的大坠岛和小坠岛上,周邦彦正带着工匠们,将改良后的床弩一架架固定在岩石上,床弩的箭槽里,缠着铁链的铁箭已经上弦,只等猎物入网。
潜龙寨的粮仓里,陆仲远正在清点粮食。江南士族送来的三千石粮食已经运到,佃户们也主动送来新收的稻谷,粮仓里堆得满满当当。他看着账本上的数字,忽然想起苏州文庙前的百姓,想起他们拿到占城稻种时的笑容,心中忽然明白,赵昺说的“民心即道统”,到底是什么意思。
“陆长史,公子让您去议事厅一趟。”一名亲兵走进来,打断了他的思绪。
陆仲远放下账本,快步走向议事厅。刚到门口,就听见赵昺的声音:“……高丽水师今晚可能会趁夜偷袭,咱们要做好准备。周老将军,床弩的滑轮加装好了吗?”
“已经好了,公子。”周邦彦的声音传来,“今晚月色暗,正好适合伏击。”
陆仲远走进来,看到赵昺正站在地图前,手里拿着一支笔,在泉州湾的位置画着什么。他忽然觉得,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早已不是那个在崖山溺海后茫然无措的“少帝”,而是一个能撑起闽地百姓希望的“主心骨”。
赵昺抬头看到他,招了招手:“陆长史,粮草都准备好了吗?”
“都准备好了,足够支撑一个月。”陆仲远答道。
“好。”赵昺点了点头,目光扫过众人,“今晚这一战,不仅要守住泉州,还要让高丽人知道,闽地不是他们想来就能来的地方。都下去准备吧,天黑后,在泉州湾集合。”
众人躬身退下,议事厅里只剩下赵昺一人。他拿起朱元璋的密信,又看了一眼,然后将信放回木盒,锁进了柜子里。濠州的事,暂时只能放在一边,眼下最重要的,是打赢眼前这一仗——只有守住了泉州,闽地的星火,才能继续燃烧下去。
夕阳西下,泉州湾的海面上泛起金色的涟漪。大坠岛和小坠岛上,床弩已经架设完毕,士兵们躲在岩石后面,手里紧握着弓箭,屏息等待着夜幕降临。方国珍的福船在湾内待命,船头的神火飞鸦已经备好,只等一声令下。
夜色渐浓,高丽水师的船队像一条黑色的巨蟒,缓缓驶入泉州湾。帖木儿站在旗舰上,看着前方漆黑的海面,嘴角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他以为,泉州已经是囊中之物。
可他不知道,在他的船队进入床弩射程的那一刻,周邦彦已经举起了手中的红旗。
“放箭!”
随着一声令下,数十架床弩同时发射,缠着铁链的铁箭像一道道黑色的闪电,划破夜空,精准地射向高丽战船的铁索。只听“咔嚓”几声巨响,铁索应声断裂,高丽战船顿时乱作一团,首尾相撞,挤在狭窄的泉州湾入口。
“不好!有埋伏!”帖木儿大惊失色,刚要下令反击,就看到远处的海面上,数十艘福船带着烈焰冲了过来——方国珍的火攻,开始了。
神火飞鸦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落在高丽战船上,瞬间燃起熊熊大火。高丽士兵慌作一团,有的跳海逃生,有的被烧死在船上。金仁俊想要指挥战船撤退,却发现战船已经被挤住,根本动弹不得。
“杀!”蓝珠带着畲族猎手从岸上冲下来,弓箭像雨点一样射向船上的元军火铳手。陆仲远则带着百姓,在泉州城内巡逻,防止李东阳的人趁机作乱。
赵昺站在泉州城头,看着海面上的火光,听着远处的厮杀声,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了崖山的那场大火,想起了陆秀夫的遗言,想起了那些跟着他从荒岛走到现在的人——张勇、李三、王老铁、周邦彦、蓝珠、林啸、陆仲远……还有濠州那个年轻的和尚朱元璋。
这一战,他们没有退路,也不能退。因为他们守护的,不仅仅是泉州,更是闽地百姓的希望,是那团在乱世中永不熄灭的星火。
黎明时分,泉州湾的战火终于平息。高丽水师的战船沉的沉、烧的烧,只剩下几艘残破的战船,载着帖木儿和金仁俊的残部,狼狈地逃回了高丽。海面上漂浮着战船的残骸和元军的尸体,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和焦糊的味道。
方国珍带着满身的烟火气,走进了潜龙寨的议事厅,脸上满是得意:“公子!咱们赢了!高丽人被打得落花流水,帖木儿差点被烧死在旗舰上,金仁俊的腿也被床弩射伤了!”
蓝珠也跟着进来,笑着说:“李东阳那小子,本来想趁乱在苏州作乱,结果被天地会的人抓了个正着,现在已经被押到泉州来了。”
赵昺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疲惫却欣慰的笑容。他走到窗前,看着初升的太阳,阳光洒在泉州城的屋顶上,一片金黄。
“林啸。”他忽然开口,“再给濠州送一封信,告诉朱元璋,泉州之战已胜,让他安心。另外,再送些占城稻种过去,帮濠州的百姓渡过旱灾。”
林啸躬身应下,转身离去。
陆仲远看着赵昺的背影,忽然说道:“公子,您这是……”
“没什么。”赵昺转过身,笑了笑,“只是觉得,多一个人守住百姓的希望,总是好的。”
他走到案前,拿起笔,在《闽地新政纪要》上写下:“泉州之战,高丽水师败走,闽地海防暂安。然元廷未灭,高丽未服,仍需厉兵秣马,不可懈怠。又,濠州大旱,赠稻种以济民,望其能保一方百姓。”
写完,他放下笔,望向窗外。泉州湾的海面上,渔民们已经开始撒网捕鱼,孩子们在岸边追逐嬉戏,一切都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可赵昺知道,这平静只是暂时的。元廷不会善罢甘休,高丽也不会就此认输,江南的士族虽然归附,却仍有隐患。但他不怕,因为他身边有一群愿意跟着他的人,有闽地百姓的支持,还有那团在他心中永不熄灭的星火。
而在濠州的皇觉寺里,朱元璋收到了赵昺的回信和稻种。他捧着信,看着上面“保一方百姓”几个字,忽然站起身,望向南方。他知道,那里有一个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乱世中的土地。
或许,他的路,不仅仅是投奔郭子兴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