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城的夜色被铁坊的火光染得通红。王老铁光着膀子,额头上的汗珠顺着沟壑纵横的脸颊往下淌,落在烧得发白的铁砧上,“滋啦”一声化作白烟。他手里的大锤抡得圆,砸在回回炮的铁架上,火星溅起半人高,身后十几个铁匠徒弟跟着喊号子,节奏铿锵,盖过了远处城墙上士兵巡逻的脚步声。
“师傅,这回回炮的轴杆太粗,咱们的高炉炼不出这么整的铁!”小徒弟王二柱捧着一块烧红的铁坯,急得额头冒汗。王老铁放下锤子,用铁钳夹起铁坯看了看,眉头皱成一团——回回炮的轴杆要承受石弹发射的冲击力,必须是整块精铁,可潜龙寨的高炉虽经改良,最多只能炼出三十斤的铁锭,根本不够用。
“殿下说过,‘断则接之,弱则补之’,咱们不能死心眼!”王老铁突然一拍大腿,转身从工具箱里翻出一张图纸,“你看,把轴杆分成三段,中间用榫卯接起来,再用铁箍箍紧,不比整块铁差!”他说着,拿起炭笔在图纸上画起来,榫卯的尺寸、铁箍的厚度,标注得清清楚楚。王二柱凑过去一看,眼睛顿时亮了:“师傅,这法子成!咱们这就炼铁箍!”
铁坊外,蓝珠正带着十几个畲族姑娘和渔村妇女,在临时搭起的医棚里熬药。陶锅里的草药咕嘟咕嘟冒着泡,散发出苦涩的味道。阿珠抱着一堆洗净的布条,蹲在灶边帮忙烧火,看着蓝珠熟练地把草药分类,忍不住问:“蓝姑娘,这‘煮沸布条’的法子,真能不让伤口烂吗?”
蓝珠手里的动作没停,将煮好的布条捞出来,晾在竹架上:“赵先生说过,水里的‘脏东西’煮沸了就死了,用这个包扎,伤口就不容易发炎。上次周大牛被锐卒砍伤,就是这么治好的。”她指着不远处躺在草席上的士兵,那士兵腿上缠着白色的布条,虽然还不能走路,但精神头已经好了不少。阿珠点点头,往灶里添了把柴:“赵先生的法子真神,咱们跟着他,肯定能守住建宁。”
城楼上,赵昺正和张勇、蓝飞虎、陆仲远围着一张地图,低声商议。林啸刚从福州回来,身上还带着风尘,他压低声音说:“殿下,细作从大都传回消息,忽必烈虽然答应调江淮三万大军给阿剌罕,但太子真金的儿子铁穆耳,和宗王昔里吉闹得厉害。昔里吉说忽必烈‘偏心汉地,忘了蒙古根本’,已经暗中联络西北诸王,看样子要反!”
赵昺的手指在地图上的漠北地区敲了敲,眼睛亮了起来:“昔里吉要反,忽必烈肯定不敢把所有兵力都调来江南。这是咱们的机会!”他抬头看向众人,“张统领,你继续训练士兵,重点练巷战,万一元军破了外城,咱们就在城里跟他们耗;蓝统领,你派畲族猎手去建宁周边的山林,多设陷阱,迟滞元军的行军速度;陆长史,你负责粮草调度,务必保证士兵和百姓都有饭吃。”
陆仲远拱手应下,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殿下,之前士族派的李修已经悔悟,钱穆那边也没动静,要不要让他们也参与粮草调度?也好让他们知道,殿下信任他们。”赵昺看了他一眼,点头道:“可以。让李修协助你,告诉他,建宁是大家的建宁,不管是士族还是百姓,只要真心抗元,都是自己人。”
就在这时,城外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紧接着,烽火台的火光冲天而起。张勇立刻拔出腰间的刀:“殿下,可能是元军的探马!”赵昺走到城垛边,借着烽火的光,看到远处有十几个黑影骑着马,在官道上徘徊了一会儿,又转身离去。林啸皱眉道:“是丹增的人,他还在盯着咱们。”
赵昺冷哼一声:“巴思八派他来,无非是想打探咱们的虚实。咱们正好将计就计,让他给忽必烈传个假消息。”他转身对林啸说:“你找个可靠的细作,伪装成元军的逃兵,去福州见阿剌罕,就说‘义军内部不和,士族派与新派闹分裂,赵十三已经控制不住局面’,让阿剌罕以为咱们不堪一击,放松警惕。”
林啸应声而去。陆仲远看着赵昺的背影,心里暗暗佩服——从前那个需要靠现代知识求生的“赵十三”,如今已经成了能运筹帷幄的领袖。他走上前,轻声道:“殿下,臣之前固执己见,差点误了大事。往后,臣一定全力辅佐殿下,不管是守建宁,还是借蒙古内斗,臣都听殿下的。”
赵昺拍了拍他的肩膀:“陆长史,知错能改就好。崖山之败,就是因为大家各怀心思,咱们不能重蹈覆辙。只要咱们心齐,别说三万大军,就是十万,也能扛过去。”
夜深了,铁坊的火光还在亮着,王老铁他们还在赶制回回炮的零件;医棚里,蓝珠和姑娘们还在熬药;城墙上,士兵们握着弓箭,警惕地盯着远处的黑暗。赵昺站在城楼上,望着这一切,心里清楚,接下来的半个月,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他从怀里掏出陆秀夫的遗书,借着烽火的光,再次看了一眼:“望吾主存身立命,待时而动,复宋未必在朕,而在民心……”
“民心……”赵昺低声重复着这两个字,抬头望向星空。他知道,只要这些跟着他的人还在,只要民心还在,东南的星火就不会熄灭。而那远方的蒙古内斗,就是他逆风翻盘的机会。
第二天一早,林啸派的细作就伪装成逃兵,朝着福州的方向出发了。与此同时,王老铁改造的第一架回回炮也初具雏形,虽然轴杆是拼接的,但在试射时,石弹还是飞出了两百多步,砸在远处的土坡上,炸出一个大坑。士兵们欢呼起来,声音传遍了整个建宁城。
可谁也没注意到,在城外的山林里,一个穿着畲族服饰的人,正用望远镜(丹增从西域带来的)观察着建宁城的动静,然后转身,朝着福州的方向疾驰而去——那是丹增收买的畲族叛徒,他看到了回回炮的试射,也听到了士兵们的欢呼,正准备把这一切告诉丹增。
危机,还在悄悄逼近。而赵昺的借力打力之计,能否成功?半个月后的三万大军,又会给建宁城带来怎样的灾难?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师傅,这回回炮的轴杆太粗,咱们的高炉炼不出这么整的铁!”小徒弟王二柱捧着一块烧红的铁坯,急得额头冒汗。王老铁放下锤子,用铁钳夹起铁坯看了看,眉头皱成一团——回回炮的轴杆要承受石弹发射的冲击力,必须是整块精铁,可潜龙寨的高炉虽经改良,最多只能炼出三十斤的铁锭,根本不够用。
“殿下说过,‘断则接之,弱则补之’,咱们不能死心眼!”王老铁突然一拍大腿,转身从工具箱里翻出一张图纸,“你看,把轴杆分成三段,中间用榫卯接起来,再用铁箍箍紧,不比整块铁差!”他说着,拿起炭笔在图纸上画起来,榫卯的尺寸、铁箍的厚度,标注得清清楚楚。王二柱凑过去一看,眼睛顿时亮了:“师傅,这法子成!咱们这就炼铁箍!”
铁坊外,蓝珠正带着十几个畲族姑娘和渔村妇女,在临时搭起的医棚里熬药。陶锅里的草药咕嘟咕嘟冒着泡,散发出苦涩的味道。阿珠抱着一堆洗净的布条,蹲在灶边帮忙烧火,看着蓝珠熟练地把草药分类,忍不住问:“蓝姑娘,这‘煮沸布条’的法子,真能不让伤口烂吗?”
蓝珠手里的动作没停,将煮好的布条捞出来,晾在竹架上:“赵先生说过,水里的‘脏东西’煮沸了就死了,用这个包扎,伤口就不容易发炎。上次周大牛被锐卒砍伤,就是这么治好的。”她指着不远处躺在草席上的士兵,那士兵腿上缠着白色的布条,虽然还不能走路,但精神头已经好了不少。阿珠点点头,往灶里添了把柴:“赵先生的法子真神,咱们跟着他,肯定能守住建宁。”
城楼上,赵昺正和张勇、蓝飞虎、陆仲远围着一张地图,低声商议。林啸刚从福州回来,身上还带着风尘,他压低声音说:“殿下,细作从大都传回消息,忽必烈虽然答应调江淮三万大军给阿剌罕,但太子真金的儿子铁穆耳,和宗王昔里吉闹得厉害。昔里吉说忽必烈‘偏心汉地,忘了蒙古根本’,已经暗中联络西北诸王,看样子要反!”
赵昺的手指在地图上的漠北地区敲了敲,眼睛亮了起来:“昔里吉要反,忽必烈肯定不敢把所有兵力都调来江南。这是咱们的机会!”他抬头看向众人,“张统领,你继续训练士兵,重点练巷战,万一元军破了外城,咱们就在城里跟他们耗;蓝统领,你派畲族猎手去建宁周边的山林,多设陷阱,迟滞元军的行军速度;陆长史,你负责粮草调度,务必保证士兵和百姓都有饭吃。”
陆仲远拱手应下,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殿下,之前士族派的李修已经悔悟,钱穆那边也没动静,要不要让他们也参与粮草调度?也好让他们知道,殿下信任他们。”赵昺看了他一眼,点头道:“可以。让李修协助你,告诉他,建宁是大家的建宁,不管是士族还是百姓,只要真心抗元,都是自己人。”
就在这时,城外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紧接着,烽火台的火光冲天而起。张勇立刻拔出腰间的刀:“殿下,可能是元军的探马!”赵昺走到城垛边,借着烽火的光,看到远处有十几个黑影骑着马,在官道上徘徊了一会儿,又转身离去。林啸皱眉道:“是丹增的人,他还在盯着咱们。”
赵昺冷哼一声:“巴思八派他来,无非是想打探咱们的虚实。咱们正好将计就计,让他给忽必烈传个假消息。”他转身对林啸说:“你找个可靠的细作,伪装成元军的逃兵,去福州见阿剌罕,就说‘义军内部不和,士族派与新派闹分裂,赵十三已经控制不住局面’,让阿剌罕以为咱们不堪一击,放松警惕。”
林啸应声而去。陆仲远看着赵昺的背影,心里暗暗佩服——从前那个需要靠现代知识求生的“赵十三”,如今已经成了能运筹帷幄的领袖。他走上前,轻声道:“殿下,臣之前固执己见,差点误了大事。往后,臣一定全力辅佐殿下,不管是守建宁,还是借蒙古内斗,臣都听殿下的。”
赵昺拍了拍他的肩膀:“陆长史,知错能改就好。崖山之败,就是因为大家各怀心思,咱们不能重蹈覆辙。只要咱们心齐,别说三万大军,就是十万,也能扛过去。”
夜深了,铁坊的火光还在亮着,王老铁他们还在赶制回回炮的零件;医棚里,蓝珠和姑娘们还在熬药;城墙上,士兵们握着弓箭,警惕地盯着远处的黑暗。赵昺站在城楼上,望着这一切,心里清楚,接下来的半个月,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他从怀里掏出陆秀夫的遗书,借着烽火的光,再次看了一眼:“望吾主存身立命,待时而动,复宋未必在朕,而在民心……”
“民心……”赵昺低声重复着这两个字,抬头望向星空。他知道,只要这些跟着他的人还在,只要民心还在,东南的星火就不会熄灭。而那远方的蒙古内斗,就是他逆风翻盘的机会。
第二天一早,林啸派的细作就伪装成逃兵,朝着福州的方向出发了。与此同时,王老铁改造的第一架回回炮也初具雏形,虽然轴杆是拼接的,但在试射时,石弹还是飞出了两百多步,砸在远处的土坡上,炸出一个大坑。士兵们欢呼起来,声音传遍了整个建宁城。
可谁也没注意到,在城外的山林里,一个穿着畲族服饰的人,正用望远镜(丹增从西域带来的)观察着建宁城的动静,然后转身,朝着福州的方向疾驰而去——那是丹增收买的畲族叛徒,他看到了回回炮的试射,也听到了士兵们的欢呼,正准备把这一切告诉丹增。
危机,还在悄悄逼近。而赵昺的借力打力之计,能否成功?半个月后的三万大军,又会给建宁城带来怎样的灾难?一切,都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