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外的秦淮河畔,晨雾裹着水汽,把城墙染得发灰。赵昺勒住马缰,目光落在城头——脱脱帖木儿果然用了最狠毒的法子,几十名百姓被绑在垛口上,手里被迫举着元军的旗帜,城楼下的战壕里,还堆着百姓的耕牛和农具,像是在炫耀“人质”。
“殿下,不能硬攻!”张勇攥紧佩刀,声音发沉,“城墙上的百姓都是南京农户,咱们的箭要是误伤了他们,就伤了民心!”身后的士兵也都停住脚步,有的望着城头上的百姓,眼里满是不忍——他们大多是农家出身,知道耕牛和农具对农户有多重要,更不忍心对无辜百姓动手。
扩廓帖木儿皱着眉,手指在地图上划过:“脱脱这是学了察罕的法子,却比察罕更狠。南京城高池深,主水道又被他用铁索封了,硬攻只会徒增伤亡。”正说着,一阵风从城墙方向吹来,带着细碎的响动——城头上,一个老妇悄悄把什么东西扔了下来,落在义军阵前的草地上。
林啸快步跑过去,捡起那东西——是一小袋稻种,袋角绣着个“苏”字,是嘉兴士族常用的标记。袋里还裹着一张纸条,字迹歪歪扭扭,是用炭笔写的:“西门内有暗门,戌时三刻,守军换岗,可从暗门入,百姓已藏好元军马料,只待义军来。”
“是南京士族的暗线!”赵昺眼睛一亮,攥紧那袋稻种——这稻种从嘉兴传到南京,成了百姓与义军的信标,比任何密信都可靠。他立刻下令:“1. 张勇带一队士兵,白日继续在东门佯攻,敲鼓呐喊,吸引脱脱注意力;2. 蓝珠带两百畲族勇士,趁夜色从秦淮河支流绕到西门,找到暗门,等换岗时潜入;3. 陆仲远联络城内暗线,让百姓在戌时点燃火把,作为信号;4. 王铁蛋把火炮架在北门附近,若脱脱派兵支援西门,就用火炮牵制。”
夜幕降临,南京城的灯火稀稀拉拉。蓝珠带着勇士们趴在秦淮河支流的芦苇丛里,手里捏着那袋稻种——按纸条上说,暗门旁有棵老槐树,树下会有百姓放一盏油灯。远处传来换岗的梆子声,“咚!咚!”两响后,老槐树下果然亮起一点微光,一个少年提着油灯,正往暗门方向走,手里还攥着一把占城稻苗。
“是咱们的人!”蓝珠低喝一声,带着勇士们悄悄摸过去。少年见了他们,立刻压低声音:“我爹是士族的管家,暗门的铁栓已经被咱们偷偷拔了,快进去!元军的马料被咱们拌了泻药,现在都在营里拉肚子呢!”
暗门“吱呀”一声被推开,蓝珠带着勇士们鱼贯而入,刚进城门,就见十几个百姓举着火把围上来,有的手里拿着锄头,有的捧着热粥:“义军快吃点粥,补充力气!脱脱的亲卫在城主府,咱们带你们去!”
与此同时,东门的佯攻还在继续。张勇举着佩刀,喊杀声震得城砖发抖,脱脱站在箭楼里,盯着东门的义军,对着亲卫骂:“这群反贼,只会虚张声势!再调两百人去东门,给我把他们打退!”亲卫刚要转身,就听见西门传来喊杀声——“脱脱,你的马料被烧了!”
脱脱脸色骤变,跑到西门一看,只见义军从暗门涌进来,百姓们举着火把,围着元军士兵喊:“放下武器!义军给咱们分稻种,跟着脱脱只有死路一条!”元军士兵本就因为马料拉肚子没力气,又看见百姓都帮着义军,纷纷扔下兵器投降,有的甚至转身,带着义军往城主府跑。
脱脱见大势已去,想从北门突围,却被王铁蛋的火炮拦住——“轰!”一炮落在他的马前,烟尘里,张勇带着士兵围了上来。“脱脱,你用百姓当盾牌,早就失了民心,还想跑?”张勇的佩刀架在他脖子上,脱脱看着周围的百姓,有的举着火把,有的捧着稻种,眼里满是愤怒,终于瘫坐在地上。
南京城破时,天刚蒙蒙亮。百姓们打开家门,举着灯笼涌上街头,有的给义军递水,有的牵着耕牛去田埂——昨夜被脱脱堆在战壕里的农具,已经被百姓们悄悄搬了回来。赵昺走进城时,一个老农捧着一碗热粥迎上来,粥碗里还飘着几粒占城稻:“殿下,这是用您从嘉兴带来的稻种煮的粥,您尝尝!咱们南京的田肥,种上这稻种,收成肯定比嘉兴还好!”
赵昺接过粥,温热的米粒在嘴里散开,带着江南的清甜。他从怀里掏出一袋新的占城稻种,分给围上来的百姓:“咱们先把被战火耽误的早稻补种上,工匠们会帮你们修水渠、修水车,等种好了田,咱们再往北打,把稻种带到中原,带到黄河边!”
百姓们接过稻种,有的当场就往自家田里跑,有的帮着陆仲远搭临时粮站。城墙上的百姓被解绑后,也都加入了补种的队伍,田埂上满是忙碌的身影,连投降的元军士兵也主动扛着锄头过来帮忙——他们大多是南京周边的农户,家里的田还在,早就想放下武器,好好种地。
中军帐里,林啸递来一份密信:“殿下,大都传来消息,元顺帝听说南京失守,已经开始调集北方的精锐,想在徐州阻拦咱们北伐。不过徐州的士族也传了信,说愿意接应咱们,还说徐州的百姓早就盼着义军来,好分占城稻种。”
赵昺展开密信,目光落在“徐州”二字上——那是北伐军北上中原的第一站,也是占城稻种能否在北方扎根的关键。他抬头望向帐外,南京的田埂上,占城稻苗刚冒芽,嫩绿的叶子在风里晃,像一片小小的希望。扩廓帖木儿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徐州的地图:“殿下,徐州的地势平坦,适合骑兵作战,但元军的粮草大多靠漕运,咱们只要断了他们的漕运,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赵昺点头,手指在地图上的漕运路线划过:“让蓝珠带畲族勇士,提前去徐州的运河支流埋伏,断了元军的粮道;张勇带先锋营,从陆路出发,吸引元军注意力;陆仲远留在南京,协助百姓补种稻苗,等咱们拿下徐州,再把南京的新稻种送到北方去。”
临走前,赵昺去了南京城外的稻田。老农用锄头挖了个土沟,把占城稻种撒进去,笑着说:“殿下放心,咱们会好好侍弄这些稻苗,等秋收了,就把新种子送到徐州,送到开封,让全天下的百姓都能吃饱饭!”
北伐军出发时,南京的百姓都来送行。田埂上的稻苗在晨雾里舒展叶片,秦淮河的水流淌着,带着稻种的清香。赵昺骑着马,走在队伍最前,怀里揣着一袋南京的新稻种——这袋稻种,装着江南的民心,也装着北伐的希望。他知道,徐州的仗不好打,但只要带着民心,带着稻种,就没有攻不破的城,没有走不通的北伐路。
“殿下,不能硬攻!”张勇攥紧佩刀,声音发沉,“城墙上的百姓都是南京农户,咱们的箭要是误伤了他们,就伤了民心!”身后的士兵也都停住脚步,有的望着城头上的百姓,眼里满是不忍——他们大多是农家出身,知道耕牛和农具对农户有多重要,更不忍心对无辜百姓动手。
扩廓帖木儿皱着眉,手指在地图上划过:“脱脱这是学了察罕的法子,却比察罕更狠。南京城高池深,主水道又被他用铁索封了,硬攻只会徒增伤亡。”正说着,一阵风从城墙方向吹来,带着细碎的响动——城头上,一个老妇悄悄把什么东西扔了下来,落在义军阵前的草地上。
林啸快步跑过去,捡起那东西——是一小袋稻种,袋角绣着个“苏”字,是嘉兴士族常用的标记。袋里还裹着一张纸条,字迹歪歪扭扭,是用炭笔写的:“西门内有暗门,戌时三刻,守军换岗,可从暗门入,百姓已藏好元军马料,只待义军来。”
“是南京士族的暗线!”赵昺眼睛一亮,攥紧那袋稻种——这稻种从嘉兴传到南京,成了百姓与义军的信标,比任何密信都可靠。他立刻下令:“1. 张勇带一队士兵,白日继续在东门佯攻,敲鼓呐喊,吸引脱脱注意力;2. 蓝珠带两百畲族勇士,趁夜色从秦淮河支流绕到西门,找到暗门,等换岗时潜入;3. 陆仲远联络城内暗线,让百姓在戌时点燃火把,作为信号;4. 王铁蛋把火炮架在北门附近,若脱脱派兵支援西门,就用火炮牵制。”
夜幕降临,南京城的灯火稀稀拉拉。蓝珠带着勇士们趴在秦淮河支流的芦苇丛里,手里捏着那袋稻种——按纸条上说,暗门旁有棵老槐树,树下会有百姓放一盏油灯。远处传来换岗的梆子声,“咚!咚!”两响后,老槐树下果然亮起一点微光,一个少年提着油灯,正往暗门方向走,手里还攥着一把占城稻苗。
“是咱们的人!”蓝珠低喝一声,带着勇士们悄悄摸过去。少年见了他们,立刻压低声音:“我爹是士族的管家,暗门的铁栓已经被咱们偷偷拔了,快进去!元军的马料被咱们拌了泻药,现在都在营里拉肚子呢!”
暗门“吱呀”一声被推开,蓝珠带着勇士们鱼贯而入,刚进城门,就见十几个百姓举着火把围上来,有的手里拿着锄头,有的捧着热粥:“义军快吃点粥,补充力气!脱脱的亲卫在城主府,咱们带你们去!”
与此同时,东门的佯攻还在继续。张勇举着佩刀,喊杀声震得城砖发抖,脱脱站在箭楼里,盯着东门的义军,对着亲卫骂:“这群反贼,只会虚张声势!再调两百人去东门,给我把他们打退!”亲卫刚要转身,就听见西门传来喊杀声——“脱脱,你的马料被烧了!”
脱脱脸色骤变,跑到西门一看,只见义军从暗门涌进来,百姓们举着火把,围着元军士兵喊:“放下武器!义军给咱们分稻种,跟着脱脱只有死路一条!”元军士兵本就因为马料拉肚子没力气,又看见百姓都帮着义军,纷纷扔下兵器投降,有的甚至转身,带着义军往城主府跑。
脱脱见大势已去,想从北门突围,却被王铁蛋的火炮拦住——“轰!”一炮落在他的马前,烟尘里,张勇带着士兵围了上来。“脱脱,你用百姓当盾牌,早就失了民心,还想跑?”张勇的佩刀架在他脖子上,脱脱看着周围的百姓,有的举着火把,有的捧着稻种,眼里满是愤怒,终于瘫坐在地上。
南京城破时,天刚蒙蒙亮。百姓们打开家门,举着灯笼涌上街头,有的给义军递水,有的牵着耕牛去田埂——昨夜被脱脱堆在战壕里的农具,已经被百姓们悄悄搬了回来。赵昺走进城时,一个老农捧着一碗热粥迎上来,粥碗里还飘着几粒占城稻:“殿下,这是用您从嘉兴带来的稻种煮的粥,您尝尝!咱们南京的田肥,种上这稻种,收成肯定比嘉兴还好!”
赵昺接过粥,温热的米粒在嘴里散开,带着江南的清甜。他从怀里掏出一袋新的占城稻种,分给围上来的百姓:“咱们先把被战火耽误的早稻补种上,工匠们会帮你们修水渠、修水车,等种好了田,咱们再往北打,把稻种带到中原,带到黄河边!”
百姓们接过稻种,有的当场就往自家田里跑,有的帮着陆仲远搭临时粮站。城墙上的百姓被解绑后,也都加入了补种的队伍,田埂上满是忙碌的身影,连投降的元军士兵也主动扛着锄头过来帮忙——他们大多是南京周边的农户,家里的田还在,早就想放下武器,好好种地。
中军帐里,林啸递来一份密信:“殿下,大都传来消息,元顺帝听说南京失守,已经开始调集北方的精锐,想在徐州阻拦咱们北伐。不过徐州的士族也传了信,说愿意接应咱们,还说徐州的百姓早就盼着义军来,好分占城稻种。”
赵昺展开密信,目光落在“徐州”二字上——那是北伐军北上中原的第一站,也是占城稻种能否在北方扎根的关键。他抬头望向帐外,南京的田埂上,占城稻苗刚冒芽,嫩绿的叶子在风里晃,像一片小小的希望。扩廓帖木儿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张徐州的地图:“殿下,徐州的地势平坦,适合骑兵作战,但元军的粮草大多靠漕运,咱们只要断了他们的漕运,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赵昺点头,手指在地图上的漕运路线划过:“让蓝珠带畲族勇士,提前去徐州的运河支流埋伏,断了元军的粮道;张勇带先锋营,从陆路出发,吸引元军注意力;陆仲远留在南京,协助百姓补种稻苗,等咱们拿下徐州,再把南京的新稻种送到北方去。”
临走前,赵昺去了南京城外的稻田。老农用锄头挖了个土沟,把占城稻种撒进去,笑着说:“殿下放心,咱们会好好侍弄这些稻苗,等秋收了,就把新种子送到徐州,送到开封,让全天下的百姓都能吃饱饭!”
北伐军出发时,南京的百姓都来送行。田埂上的稻苗在晨雾里舒展叶片,秦淮河的水流淌着,带着稻种的清香。赵昺骑着马,走在队伍最前,怀里揣着一袋南京的新稻种——这袋稻种,装着江南的民心,也装着北伐的希望。他知道,徐州的仗不好打,但只要带着民心,带着稻种,就没有攻不破的城,没有走不通的北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