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杭州内外同破敌,稻种再传江南春-《破落皇帝重整山河》

  杭州城外的凤凰山上,赵昺勒住马,指尖拂过腰间的稻种袋——从建宁到常州,再到如今兵临杭州,这袋稻种被他攥得温热,袋角绣的“丰年”二字,在晨光里泛着浅白的光。山下的义军大营连绵数里,张勇的先锋营正往东门移动,蓝珠的畲族勇士已带着竹筒船绕去西门水道,扩廓帖木儿站在一旁,手里捏着给也先帖木儿的密信,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殿下,也先昨夜传信,说孛罗已察觉西门守军异动,派了亲信监视,怕是策应会有变数。”

  赵昺望向杭州城的方向,城墙巍峨,城头上的“孛”字旗却有些耷拉——昨夜林啸的暗线传回消息,杭州百姓已偷偷藏起了元军的马料,还把城西水道的暗礁位置画成图,塞给了蓝珠的队伍。他拍了拍扩廓帖木儿的肩:“民心在咱们这边,变数只会是孛罗的死路。传令张勇,辰时三刻主攻东门,敲足战鼓,把孛罗的注意力全引过去。”

  辰时三刻,东门的战鼓声准时炸响。张勇骑着马,举着佩刀冲在最前,身后的士兵扛着云梯,喊杀声震得城砖都似在发抖。城头上的孛罗果然急了,他站在箭楼里,盯着东门的义军,对着亲卫吼:“调西门的一半守军来东门!这群反贼想声东击西,老子偏不上当!”亲卫刚要转身,却被也先帖木儿拦住:“大人,西门水道凶险,若抽走守军,怕是会被义军钻了空子!”

  孛罗眼睛一瞪,拔出弯刀架在也先脖子上:“你敢质疑我?是不是和义军有勾结!”也先脸色不变,手指向城外:“大人看,东门的义军都快爬上城了!若不增兵,东门一破,咱们都得死!”孛罗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只见义军的云梯已搭在城墙上,几个士兵正踩着梯阶往上冲,箭雨都挡不住。他咬牙收回刀:“好!你留下守西门,若丢了城门,我先砍了你!”

  等孛罗带着守军往东门跑,也先立刻转身,对身边的亲信士兵低喝:“按计划来!控制城门绞车,等蓝珠姑娘的信号!”士兵们齐声应下,有的悄悄收起弓箭,有的把城门的铁栓悄悄拔出——这些都是扩廓帖木儿的旧部,早就不满孛罗克扣军粮,昨夜拿到密信后,更是连夜串通了西门的半数守军。

  此时的西门水道里,蓝珠正趴在竹筒船里,手里捏着百姓送的暗礁图。船身贴着水面滑行,绕过几块藏在水下的巨石,前方隐约传来元军巡逻船的脚步声。她做了个手势,勇士们立刻潜入水中,只留竹管露在水面透气。巡逻船刚驶过,勇士们突然从水里跃出,标枪精准扎中桨手,船身瞬间失控,撞在暗礁上翻了个底朝天。

  “信号!”蓝珠从怀里摸出火折子,点燃了手中的绿色烟花——那是和也先约定的信号。烟花在半空炸开,也先在城楼上看见,立刻下令:“开城门!”绞车“嘎吱”转动,沉重的城门缓缓打开,守军们扔下兵器,对着水道方向大喊:“蓝珠姑娘,快进来!”

  蓝珠带着勇士们冲上岸,和也先的士兵汇合,直奔东门而去——此时的东门,张勇的先锋营已攻到城楼脚下,孛罗正举着弯刀砍杀冲上来的义军,却听见身后传来喊杀声:“孛罗,你的西门丢了!”他回头一看,只见义军从西门涌进来,百姓们也拿着锄头、扁担跟在后面,对着元军喊:“别打了!义军给咱们分稻种,跟着孛罗只有死路一条!”

  元军士兵本就没了斗志,听见“分稻种”三个字,纷纷扔下兵器。有的士兵甚至转身,对着孛罗的亲卫砍去:“老子受够了克扣军粮!”孛罗气得浑身发抖,想策马突围,却被张勇拦住。两人刀光剑影打了几个回合,张勇一刀挑飞他的弯刀,亲兵们立刻上前按住他。“你输了。”张勇的声音冰冷,“输在你把百姓当草芥,把士兵当工具。”

  杭州城破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城。百姓们打开家门,举着灯笼涌上街头,有的给义军递水,有的捧着刚蒸好的米糕,孩子们跟在义军身后,唱着从建宁传过来的歌谣:“义军来,稻芽长,江南春,满粮仓……”赵昺走进城时,老丈带着几个杭州农户迎上来,手里捧着一碗新煮的米粥:“殿下,尝尝咱们杭州的米!等您给咱们分了占城稻种,咱们也种高产稻,再也不怕饿肚子了!”

  赵昺接过米粥,温热的粥香裹着水汽,漫过鼻尖。他从怀里掏出那袋建宁带来的稻种,分给围上来的百姓:“这是占城稻种,三个月就能收。咱们先把杭州的田种好,再往北打,让全天下的百姓都能吃饱饭,过上安稳日子!”百姓们接过稻种,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有的甚至当场就想去田埂上试种,眼里满是期待。

  中军帐里,扩廓帖木儿正和也先帖木儿说话,两人聊着从前在元军的日子,又说起如今的义军,也先忍不住感叹:“从前跟着孛罗,只知道打仗抢地盘,如今才明白,真正的胜仗,是让百姓能安心种地。”陆仲远走进帐内,手里拿着一份名册:“殿下,江浙的士族都派了人来,愿意捐粮捐钱,还说要组织农户跟着咱们北伐,把占城稻种带到中原去。”

  赵昺看着名册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又望向帐外——百姓们正忙着修补被战火损坏的田埂,工匠们在修水渠,乡学的先生已开始教孩子们念《农事三字经》。风里带着江南的水汽,混着刚翻的泥土香,他知道,杭州的拿下,不是北伐的终点,而是复宋大业的新起点。

  夜幕降临时,杭州的城楼上,赵昺把那袋空了的稻种袋展开,月光落在“丰年”二字上。扩廓帖木儿走过来,递给他一袋新的稻种——那是杭州百姓刚晒好的本地稻种,混着几颗占城稻的种子。“殿下,等咱们打到大都,就把这稻种撒在黄河边,让北方的百姓也尝尝丰收的滋味。”

  赵昺接过稻种袋,紧紧攥在手里。远处的田埂上,传来百姓们的谈笑声,还有水车“吱呀”转动的声音——那是江南春醒的声音,也是民心汇聚的声音。北伐的路还长,但只要带着这份民心,带着这袋稻种,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没有实现不了的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