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的亲民殿里,烛火彻夜未熄。赵昺刚卸下风尘,就见刘伯温捧着一叠卷宗进来,眉头拧得能夹碎纸片:“殿下,江南的事比预想的棘手——常州王员外家的三百亩田,原是流民张老根祖上的地,南宋末年被王家兼并,如今张老根带两百多流民围了王家庄园,要‘讨回祖产’,王员外却拿了当年的地契,说‘田产合法’,双方已经对峙三天了。”
赵昺接过卷宗,翻到地契那页——墨迹发黑,确是南宋景定年间的文书,盖着当时临安府的印。他手指敲着案几,现代记忆里的“土地确权”和古代的“祖产伦理”在脑子里撞:硬要王员外还田,会寒了士族的心;不管流民,又会失了民心,这两难的局,得用“两头都能落地”的法子解。
“备马,明日去常州。”赵昺起身,“这事得现场看,光看卷宗没用。”
第二日午后,常州城外的王家庄园外,已是人山人海。流民们举着“还我祖产”的木牌,坐在庄园门口,有的怀里还抱着饿得哭的孩子;庄园墙上,王家的护院握着刀,箭上弦,气氛一触即发。王员外站在门楼上,看见赵昺的队伍过来,忙下楼迎驾,声音发颤:“殿下,不是小民不给田,这地真是我王家合法买的,有地契为证啊!”
张老根也挤到前面,扑通跪下,手里举着半块破旧的田界石:“殿下,您看!这石上刻着‘张记’,是我太爷爷立的!王家当年用低价强买,我爷爷敢怒不敢言,如今流民们连粥都喝不上了,只求一块田种啊!”
赵昺扶起张老根,又让王员外拿上地契,带着两人往庄园后的田埂走。正是春耕时节,田里却荒着——流民没地种,王家的佃户也因对峙不敢下地。赵昺蹲下来,摸了摸土里的墒情,抬头道:“王员外,这三百亩田,您一年能收多少粮?”
“回殿下,丰年能收六百石,歉年也就四百石。”王员外老实回答。
“张老根,你要是有田,一年能种多少?”赵昺又问。
张老根抹了把泪:“只要有田,我带着流民们精耕细作,一年至少能收八百石!我们只要能种,每年给王员外交两百石粮,剩下的够我们活了!”
赵昺眼睛一亮,转头对两人道:“我倒有个主意——田产仍归王员外,但给流民‘永佃权’,流民世代能种这田,每年按收成的两成交给王家,若遇灾年,还能减租;王员外呢,不用再费心管佃户,坐收租子,还能把精力放在你家的铁铺生意上,岂不是两全?”
王员外愣了愣,心里算着账:两百石租子虽比自己种少些,但不用担天灾、不用管人工,确实省心;张老根更喜出望外,拉着流民们就给赵昺磕头:“殿下真是活菩萨!我们有田种了!”
刘伯温在一旁补充:“殿下还可下一道‘田产章程’,凡江南士族兼并的流民祖产,都按‘永佃权’办,既保士族产权,又安流民之心。”
赵昺点头,当即让刘伯温拟章程,又让人去丈量王家的田,划好地界,立上牌坊,写着“永佃之地,主佃共守”。围观的百姓见了,都欢呼起来——有士族低声说:“这法子好,既保了面子,又落了实惠。”
解决完田讼,赵昺跟着刘伯温去看流民棚屋。棚屋外,几个流民正用新分的种子育苗,见赵昺过来,忙递上刚发的芽:“殿下,您看!这占城稻种,真能长苗!”赵昺接过苗,放在手里看了看,笑道:“好好种,秋天让你们都能吃上白米饭。”
这时,周德兴匆匆赶来,脸色凝重:“殿下,刚抓到一个元廷细作,从他身上搜出一封信,说要联络江南的士族败类,在春耕时放火烧流民的粮种!”
赵昺的笑容瞬间收住,接过信一看——字迹潦草,却写得清楚:“待流民播种时,烧其粮种,令其无粮可收,必反赵十三,届时元军可趁机南下。”落款是“朵儿只麾下”。
“看来漠南的朵儿只,没闲着。”赵昺把信递给刘伯温,语气沉了下来,“传我命令,第一,让江南各地的乡勇加强巡逻,尤其是粮种仓库和育苗田;第二,让林啸从云南调一批天地会弟兄来江南,暗中查探元廷细作的踪迹;第三,告诉王员外这些士族,元廷要烧的是流民的粮种,也是他们的租子,让他们也派护院帮忙守着——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该懂。”
王员外正好过来,听见这话,立刻道:“殿下放心!我这就召集江南的士族,每家出十个护院,配合乡勇巡逻!元廷想毁我们的好日子,没门!”
接下来的几日,江南的气氛紧张起来。乡勇和士族护院组队巡逻,天地会的弟兄乔装成流民,四处探查。一日夜里,果然有三个黑衣人摸到育苗田,刚要点火,就被埋伏的乡勇抓住——一审问,竟是钱穆的旧部,还招出“有十个细作藏在苏州的客栈里”。
林啸立刻带人去苏州,将细作一网打尽,还搜出了准备用来放火的硫磺和硝石。消息传到漠南,朵儿只气得摔了酒杯——他本想借江南内乱牵制赵昺,却没想到士族和流民竟拧成了一股绳。
赵昺在常州的田埂上,看着流民们插秧,心里松了口气。刘伯温走过来,递上一份奏折:“殿下,江南的士族联名上书,愿捐五千石粮,支援河套的守军;流民们也说,等秋收了,要送一千石粮去漠北,给乃蛮部的弟兄们。”
赵昺接过奏折,上面的字迹密密麻麻,有士族的工整小楷,也有流民的粗劣笔迹,却都签着名字,盖着手印。他忽然想起刚穿越时,在荒岛的绝望,那时他连活下去都难,如今却能让江南的士族和流民同心协力——这或许就是“立足”的意义,不是靠权力压人,是靠真心待人。
“刘伯温,”赵昺轻声道,“等春耕结束,咱们在江南设‘农桑学堂’,教百姓种稻、织布,再教孩子们识字——日子好了,还得让大家知道,为啥要守着这江南,为啥要防着元廷。”
刘伯温点头:“殿下说得是,民心不仅要安,还要聚。”
就在这时,侍卫送来一封急报——是蓝珠从云南发来的:“察合台汗国派使者去漠南,见了朵儿只,似要联合出兵河套;把匝剌瓦尔密已派三千彝兵去河套,我也带着草药队出发了,殿下放心。”
赵昺展开地图,在漠南和河套之间画了条线——朵儿只的元军,察合台的骑兵,还有海都的残部,三方要是真联合,河套又要打仗了。他对刘伯温道:“江南这边就交给你了,我得去河套一趟——玉昔帖木儿那边,需要人帮衬。”
刘伯温拱手:“殿下放心,江南有我和周德兴,定不会出乱子。”
第二日清晨,赵昺带着五百禁军,往河套方向去。马车驶离常州时,流民和士族都来送行,有的递上煮熟的鸡蛋,有的送上新织的布。赵昺掀开帘子,挥手道:“等着我,秋天回来吃新米!”
车轮滚滚,朝着北方驶去。赵昺看着窗外的江南春色——绿油油的稻田,冒着炊烟的村庄,心里忽然有了个念头:或许“复宋”真的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守住这烟火气,守住这些想好好过日子的人。他摸了摸腰间的弯刀,是玉昔帖木儿送的,冰凉的触感让他清醒:前路还有仗要打,但只要人心不散,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漠南的风,河套的雪,江南的雨,都在等着他。而他的双重灵魂,早已不再挣扎——现代的智慧用来破局,古代的身份用来聚心,这就是他在这个时代的“立足之道”。
赵昺接过卷宗,翻到地契那页——墨迹发黑,确是南宋景定年间的文书,盖着当时临安府的印。他手指敲着案几,现代记忆里的“土地确权”和古代的“祖产伦理”在脑子里撞:硬要王员外还田,会寒了士族的心;不管流民,又会失了民心,这两难的局,得用“两头都能落地”的法子解。
“备马,明日去常州。”赵昺起身,“这事得现场看,光看卷宗没用。”
第二日午后,常州城外的王家庄园外,已是人山人海。流民们举着“还我祖产”的木牌,坐在庄园门口,有的怀里还抱着饿得哭的孩子;庄园墙上,王家的护院握着刀,箭上弦,气氛一触即发。王员外站在门楼上,看见赵昺的队伍过来,忙下楼迎驾,声音发颤:“殿下,不是小民不给田,这地真是我王家合法买的,有地契为证啊!”
张老根也挤到前面,扑通跪下,手里举着半块破旧的田界石:“殿下,您看!这石上刻着‘张记’,是我太爷爷立的!王家当年用低价强买,我爷爷敢怒不敢言,如今流民们连粥都喝不上了,只求一块田种啊!”
赵昺扶起张老根,又让王员外拿上地契,带着两人往庄园后的田埂走。正是春耕时节,田里却荒着——流民没地种,王家的佃户也因对峙不敢下地。赵昺蹲下来,摸了摸土里的墒情,抬头道:“王员外,这三百亩田,您一年能收多少粮?”
“回殿下,丰年能收六百石,歉年也就四百石。”王员外老实回答。
“张老根,你要是有田,一年能种多少?”赵昺又问。
张老根抹了把泪:“只要有田,我带着流民们精耕细作,一年至少能收八百石!我们只要能种,每年给王员外交两百石粮,剩下的够我们活了!”
赵昺眼睛一亮,转头对两人道:“我倒有个主意——田产仍归王员外,但给流民‘永佃权’,流民世代能种这田,每年按收成的两成交给王家,若遇灾年,还能减租;王员外呢,不用再费心管佃户,坐收租子,还能把精力放在你家的铁铺生意上,岂不是两全?”
王员外愣了愣,心里算着账:两百石租子虽比自己种少些,但不用担天灾、不用管人工,确实省心;张老根更喜出望外,拉着流民们就给赵昺磕头:“殿下真是活菩萨!我们有田种了!”
刘伯温在一旁补充:“殿下还可下一道‘田产章程’,凡江南士族兼并的流民祖产,都按‘永佃权’办,既保士族产权,又安流民之心。”
赵昺点头,当即让刘伯温拟章程,又让人去丈量王家的田,划好地界,立上牌坊,写着“永佃之地,主佃共守”。围观的百姓见了,都欢呼起来——有士族低声说:“这法子好,既保了面子,又落了实惠。”
解决完田讼,赵昺跟着刘伯温去看流民棚屋。棚屋外,几个流民正用新分的种子育苗,见赵昺过来,忙递上刚发的芽:“殿下,您看!这占城稻种,真能长苗!”赵昺接过苗,放在手里看了看,笑道:“好好种,秋天让你们都能吃上白米饭。”
这时,周德兴匆匆赶来,脸色凝重:“殿下,刚抓到一个元廷细作,从他身上搜出一封信,说要联络江南的士族败类,在春耕时放火烧流民的粮种!”
赵昺的笑容瞬间收住,接过信一看——字迹潦草,却写得清楚:“待流民播种时,烧其粮种,令其无粮可收,必反赵十三,届时元军可趁机南下。”落款是“朵儿只麾下”。
“看来漠南的朵儿只,没闲着。”赵昺把信递给刘伯温,语气沉了下来,“传我命令,第一,让江南各地的乡勇加强巡逻,尤其是粮种仓库和育苗田;第二,让林啸从云南调一批天地会弟兄来江南,暗中查探元廷细作的踪迹;第三,告诉王员外这些士族,元廷要烧的是流民的粮种,也是他们的租子,让他们也派护院帮忙守着——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该懂。”
王员外正好过来,听见这话,立刻道:“殿下放心!我这就召集江南的士族,每家出十个护院,配合乡勇巡逻!元廷想毁我们的好日子,没门!”
接下来的几日,江南的气氛紧张起来。乡勇和士族护院组队巡逻,天地会的弟兄乔装成流民,四处探查。一日夜里,果然有三个黑衣人摸到育苗田,刚要点火,就被埋伏的乡勇抓住——一审问,竟是钱穆的旧部,还招出“有十个细作藏在苏州的客栈里”。
林啸立刻带人去苏州,将细作一网打尽,还搜出了准备用来放火的硫磺和硝石。消息传到漠南,朵儿只气得摔了酒杯——他本想借江南内乱牵制赵昺,却没想到士族和流民竟拧成了一股绳。
赵昺在常州的田埂上,看着流民们插秧,心里松了口气。刘伯温走过来,递上一份奏折:“殿下,江南的士族联名上书,愿捐五千石粮,支援河套的守军;流民们也说,等秋收了,要送一千石粮去漠北,给乃蛮部的弟兄们。”
赵昺接过奏折,上面的字迹密密麻麻,有士族的工整小楷,也有流民的粗劣笔迹,却都签着名字,盖着手印。他忽然想起刚穿越时,在荒岛的绝望,那时他连活下去都难,如今却能让江南的士族和流民同心协力——这或许就是“立足”的意义,不是靠权力压人,是靠真心待人。
“刘伯温,”赵昺轻声道,“等春耕结束,咱们在江南设‘农桑学堂’,教百姓种稻、织布,再教孩子们识字——日子好了,还得让大家知道,为啥要守着这江南,为啥要防着元廷。”
刘伯温点头:“殿下说得是,民心不仅要安,还要聚。”
就在这时,侍卫送来一封急报——是蓝珠从云南发来的:“察合台汗国派使者去漠南,见了朵儿只,似要联合出兵河套;把匝剌瓦尔密已派三千彝兵去河套,我也带着草药队出发了,殿下放心。”
赵昺展开地图,在漠南和河套之间画了条线——朵儿只的元军,察合台的骑兵,还有海都的残部,三方要是真联合,河套又要打仗了。他对刘伯温道:“江南这边就交给你了,我得去河套一趟——玉昔帖木儿那边,需要人帮衬。”
刘伯温拱手:“殿下放心,江南有我和周德兴,定不会出乱子。”
第二日清晨,赵昺带着五百禁军,往河套方向去。马车驶离常州时,流民和士族都来送行,有的递上煮熟的鸡蛋,有的送上新织的布。赵昺掀开帘子,挥手道:“等着我,秋天回来吃新米!”
车轮滚滚,朝着北方驶去。赵昺看着窗外的江南春色——绿油油的稻田,冒着炊烟的村庄,心里忽然有了个念头:或许“复宋”真的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守住这烟火气,守住这些想好好过日子的人。他摸了摸腰间的弯刀,是玉昔帖木儿送的,冰凉的触感让他清醒:前路还有仗要打,但只要人心不散,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漠南的风,河套的雪,江南的雨,都在等着他。而他的双重灵魂,早已不再挣扎——现代的智慧用来破局,古代的身份用来聚心,这就是他在这个时代的“立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