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河套平原,雪没停,风却裹着硝烟味。天刚蒙蒙亮,海都的大营就响起了号角,三万骑兵列着整齐的阵形,朝着玉昔帖木儿的元军大营冲来——马蹄踏碎积雪,扬起的雪雾里,刀光闪闪。
玉昔帖木儿站在营墙上,握着弯刀,身旁的亲兵递来弓箭:“将军,海都的先锋快到了!”他却没动,只盯着远处的地平线,低声道:“等,等张勇的信号。”
营墙下,蓝珠的医棚已经搭好。几个元军伤兵被抬进来,腿上插着箭,疼得直冒冷汗。蓝珠没顾上擦脸上的雪,立刻拿出消毒水和止血草,一边清创一边说:“忍忍,很快就好,还能回去杀敌人。”一个年轻的元军士兵咬着牙,点头道:“姑娘放心,我好了就去冲阵,绝不让海都的人过去!”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轰隆”一声——是震天雷的声音!玉昔帖木儿眼睛一亮,挥刀大喊:“传令!骑兵出击,佯攻海都主营!”
元军骑兵立刻冲出大营,朝着海都的阵形冲去。海都正在阵前指挥,见元军主动出击,冷笑一声:“玉昔帖木儿,你这点兵力,也敢来送死?”他挥手下令:“全军压上,踏平元军大营!”
可没等海都军冲多远,身后突然乱了——粮道方向传来喊杀声,还有士兵慌慌张张跑来:“大汗!不好了!粮车被劫了!祥兴军的人带着乃蛮部的骑兵,烧了咱们的粮!”
“什么?!”海都猛地回头,眼里满是震惊。他的军队本就靠粮车补给,没了粮,士兵撑不了半日。阵形瞬间乱了,有的士兵开始往后退,有的甚至扔下兵器,想逃去粮道抢粮。
玉昔帖木儿抓住机会,大喊:“杀!冲散他们的阵形!”元军骑兵像潮水一样扑上去,海都军节节败退,雪地里很快积起了血迹。
黑石山的西侧小道上,张勇正带着水师士兵和乃蛮部的牧民,往粮车的火焰里扔震天雷。巴雅尔骑着马,手里挥舞着弯刀,砍倒一个想抢粮的察合台士兵:“张将军,粮都烧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咱们带不走,也不能留给海都!”
张勇点头,擦了擦脸上的烟灰:“撤!去河套战场,帮玉昔帖木儿收拾残局!”
等张勇的人马赶到河套时,海都军已经溃不成军。海都骑着马,想往漠北逃,却被玉昔帖木儿拦住。两人打了十几个回合,玉昔帖木儿一刀砍中海都的肩膀,海都惨叫一声,跌下马来,被元军士兵捆住。
雪还在下,却盖不住战场上的狼藉——倒在地上的战马、断了的兵器、凝结的血迹,还有幸存的士兵,靠在雪堆上大口喘气。蓝珠带着医徒穿梭在尸体和伤兵之间,哪怕手冻得通红,也没停下包扎的动作。一个祥兴军的士兵被箭射穿胸口,拉着蓝珠的手说:“姑娘,我……我看到江南的稻田了……”话没说完,手就垂了下去。蓝珠红了眼,把他的眼睛轻轻合上,转身又去救下一个伤兵。
大都的亲民殿里,赵昺拿着战报,手指微微发抖。战报上写着:“河套之战大捷,擒海都,斩敌一万五千,截粮车二十辆,祥兴军伤亡三百,元军伤亡五千,乃蛮部伤亡八十。”
他走到窗前,看着院里的雪正在融化,屋檐下滴着水珠。忽然想起穿越那天,在泳池里救人时的窒息感,想起崖山船上“朕乃大宋皇帝”的悲鸣,想起荒岛求生时被士兵暗讽“娇生惯养”——那时他以为“复宋”是夺回皇位,可现在才明白,所谓“复宋”,从来不是一块玉玺、一个年号,是让河套的士兵能吃饱,让江南的渔民能安稳出海,让云南的百姓能种上药草,让乃蛮部的牧民能种上葡萄。
“殿下,”侍卫进来禀报,“玉昔帖木儿派人送来书信,说想和您见面,商议‘共治河套’之事;还有,刘伯温那边传来消息,江南的乡勇已经练好了五千人,士族们还捐了一千石粮,想送到河套来。”
赵昺接过书信,展开看了一眼,嘴角露出一丝笑。他想起陆仲远之前执着的“祖制”,想起钱明在漠北的雪洞里攥着的情报,想起张勇在泉州码头修补的战船——原来他一直挣扎的“现代灵魂”和“古代身份”,从来不是对立的。现代的知识是工具,古代的人心是根基,两者凑在一起,才是“希望”。
他对侍卫说:“传我命令,明日我亲自去河套——不是以‘宋帝赵昺’的身份,是以‘赵十三’的身份,去看看那些受伤的弟兄,去谢谢玉昔帖木儿,去看看蓝珠种的草药苗。”
侍卫领命而去,赵昺拿起案上的羊皮纸,上面是钱明画的漠北地图,标注着乃蛮部的牧场、海都的残余势力。他轻轻抚摸着地图,心里清楚,这一战不是结束——元廷的铁穆耳还在大都(这里注意:之前设定铁穆耳即位,此处应为元廷仍有势力,需修正为“元廷在漠南仍有驻军”),沿海的倭寇可能卷土重来,江南的士族和新派还需要磨合。但他不再慌了,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有蓝珠的草药,有张勇的刀,有刘伯温的谋,还有无数想过安稳日子的百姓,跟着他一起走。
河套的战场上,雪渐渐停了。玉昔帖木儿和张勇站在营墙上,看着远处的黄河。蓝珠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株刚长出来的止血草:“将军,这草能活,明年春天,就能采来治病了。”
玉昔帖木儿看着草药,又看了看营里忙碌的元军、祥兴军和乃蛮部牧民,轻声道:“或许,咱们之前都错了——不是非得你死我活,一起让这河套的日子好过,才是真的。”
张勇点头,望着南方:“殿下说过,民心是根。只要根还在,就不怕风雪。”
风掠过平原,带着雪融化的湿气,也带着草药的清香。远处的天空,渐渐透出一点微光——不是日出,是希望的光,照在雪地里的血迹上,照在刚冒芽的草药上,也照在每一个等待安稳日子的人心里。赵昺在前往河套的路上,看着车窗外的田野,忽然想起现代的一句话:“所有的伟大,都源于平凡的坚守。”他想,自己或许成不了收复中原的“宋帝”,但能成为守护这些平凡坚守的“赵十三”,就够了。
玉昔帖木儿站在营墙上,握着弯刀,身旁的亲兵递来弓箭:“将军,海都的先锋快到了!”他却没动,只盯着远处的地平线,低声道:“等,等张勇的信号。”
营墙下,蓝珠的医棚已经搭好。几个元军伤兵被抬进来,腿上插着箭,疼得直冒冷汗。蓝珠没顾上擦脸上的雪,立刻拿出消毒水和止血草,一边清创一边说:“忍忍,很快就好,还能回去杀敌人。”一个年轻的元军士兵咬着牙,点头道:“姑娘放心,我好了就去冲阵,绝不让海都的人过去!”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轰隆”一声——是震天雷的声音!玉昔帖木儿眼睛一亮,挥刀大喊:“传令!骑兵出击,佯攻海都主营!”
元军骑兵立刻冲出大营,朝着海都的阵形冲去。海都正在阵前指挥,见元军主动出击,冷笑一声:“玉昔帖木儿,你这点兵力,也敢来送死?”他挥手下令:“全军压上,踏平元军大营!”
可没等海都军冲多远,身后突然乱了——粮道方向传来喊杀声,还有士兵慌慌张张跑来:“大汗!不好了!粮车被劫了!祥兴军的人带着乃蛮部的骑兵,烧了咱们的粮!”
“什么?!”海都猛地回头,眼里满是震惊。他的军队本就靠粮车补给,没了粮,士兵撑不了半日。阵形瞬间乱了,有的士兵开始往后退,有的甚至扔下兵器,想逃去粮道抢粮。
玉昔帖木儿抓住机会,大喊:“杀!冲散他们的阵形!”元军骑兵像潮水一样扑上去,海都军节节败退,雪地里很快积起了血迹。
黑石山的西侧小道上,张勇正带着水师士兵和乃蛮部的牧民,往粮车的火焰里扔震天雷。巴雅尔骑着马,手里挥舞着弯刀,砍倒一个想抢粮的察合台士兵:“张将军,粮都烧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咱们带不走,也不能留给海都!”
张勇点头,擦了擦脸上的烟灰:“撤!去河套战场,帮玉昔帖木儿收拾残局!”
等张勇的人马赶到河套时,海都军已经溃不成军。海都骑着马,想往漠北逃,却被玉昔帖木儿拦住。两人打了十几个回合,玉昔帖木儿一刀砍中海都的肩膀,海都惨叫一声,跌下马来,被元军士兵捆住。
雪还在下,却盖不住战场上的狼藉——倒在地上的战马、断了的兵器、凝结的血迹,还有幸存的士兵,靠在雪堆上大口喘气。蓝珠带着医徒穿梭在尸体和伤兵之间,哪怕手冻得通红,也没停下包扎的动作。一个祥兴军的士兵被箭射穿胸口,拉着蓝珠的手说:“姑娘,我……我看到江南的稻田了……”话没说完,手就垂了下去。蓝珠红了眼,把他的眼睛轻轻合上,转身又去救下一个伤兵。
大都的亲民殿里,赵昺拿着战报,手指微微发抖。战报上写着:“河套之战大捷,擒海都,斩敌一万五千,截粮车二十辆,祥兴军伤亡三百,元军伤亡五千,乃蛮部伤亡八十。”
他走到窗前,看着院里的雪正在融化,屋檐下滴着水珠。忽然想起穿越那天,在泳池里救人时的窒息感,想起崖山船上“朕乃大宋皇帝”的悲鸣,想起荒岛求生时被士兵暗讽“娇生惯养”——那时他以为“复宋”是夺回皇位,可现在才明白,所谓“复宋”,从来不是一块玉玺、一个年号,是让河套的士兵能吃饱,让江南的渔民能安稳出海,让云南的百姓能种上药草,让乃蛮部的牧民能种上葡萄。
“殿下,”侍卫进来禀报,“玉昔帖木儿派人送来书信,说想和您见面,商议‘共治河套’之事;还有,刘伯温那边传来消息,江南的乡勇已经练好了五千人,士族们还捐了一千石粮,想送到河套来。”
赵昺接过书信,展开看了一眼,嘴角露出一丝笑。他想起陆仲远之前执着的“祖制”,想起钱明在漠北的雪洞里攥着的情报,想起张勇在泉州码头修补的战船——原来他一直挣扎的“现代灵魂”和“古代身份”,从来不是对立的。现代的知识是工具,古代的人心是根基,两者凑在一起,才是“希望”。
他对侍卫说:“传我命令,明日我亲自去河套——不是以‘宋帝赵昺’的身份,是以‘赵十三’的身份,去看看那些受伤的弟兄,去谢谢玉昔帖木儿,去看看蓝珠种的草药苗。”
侍卫领命而去,赵昺拿起案上的羊皮纸,上面是钱明画的漠北地图,标注着乃蛮部的牧场、海都的残余势力。他轻轻抚摸着地图,心里清楚,这一战不是结束——元廷的铁穆耳还在大都(这里注意:之前设定铁穆耳即位,此处应为元廷仍有势力,需修正为“元廷在漠南仍有驻军”),沿海的倭寇可能卷土重来,江南的士族和新派还需要磨合。但他不再慌了,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有蓝珠的草药,有张勇的刀,有刘伯温的谋,还有无数想过安稳日子的百姓,跟着他一起走。
河套的战场上,雪渐渐停了。玉昔帖木儿和张勇站在营墙上,看着远处的黄河。蓝珠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株刚长出来的止血草:“将军,这草能活,明年春天,就能采来治病了。”
玉昔帖木儿看着草药,又看了看营里忙碌的元军、祥兴军和乃蛮部牧民,轻声道:“或许,咱们之前都错了——不是非得你死我活,一起让这河套的日子好过,才是真的。”
张勇点头,望着南方:“殿下说过,民心是根。只要根还在,就不怕风雪。”
风掠过平原,带着雪融化的湿气,也带着草药的清香。远处的天空,渐渐透出一点微光——不是日出,是希望的光,照在雪地里的血迹上,照在刚冒芽的草药上,也照在每一个等待安稳日子的人心里。赵昺在前往河套的路上,看着车窗外的田野,忽然想起现代的一句话:“所有的伟大,都源于平凡的坚守。”他想,自己或许成不了收复中原的“宋帝”,但能成为守护这些平凡坚守的“赵十三”,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