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号”空间站的初步建成,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因倒计时而紧绷的联邦血脉。然而,这座悬浮于天际的希望堡垒,其建造和维护,本身就是一个吞噬资源的无底洞。每一次发射,都意味着海量的燃料、昂贵的特种材料以及精密设备的消耗。在举国备战、资源捉襟见肘的背景下,高昂的太空运输成本,成为了制约联邦太空力量发展的致命瓶颈。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在元首府召开的资源与战略会议上,一位负责后勤保障的将领几乎是拍着桌子在吼,“为了把一公斤物资送上‘曙光号’,我们要消耗掉相当于一个小型聚居地一周的能源配额!照这个速度,不等‘群星归位’,我们自己就先被拖垮了!”
会议室内一片沉默。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事实,但太空是必须争夺的战略制高点,放弃意味着将主动权拱手让人。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僵局中,一个原本并不起眼、甚至有些“复古”的技术方案,被一位名叫陈明的年轻航天工程师,再次郑重地摆上了台面——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
这个构想并非新鲜事物,在战前就已有多国进行过探索,但都因技术复杂、可靠性低、维护成本高昂而未能成为主流。在联邦成立后,迫于快速形成太空能力的压力,简单粗暴的一次性火箭成为了首选。
“我知道这个方案在战前被认为性价比不高,”陈明站在全息投影前,他的身形不算高大,但眼神中却燃烧着近乎偏执的光芒,“但那是基于旧有的材料、动力和控制技术!现在我们有了‘谐波钢’!有了‘火种’核心!有了‘伏羲’的精准控制算法!为什么不能试一试?”
他调出了详尽的对比数据:“如果我们能实现一级火箭的回收和重复使用,理论上可以将单次发射成本降低百分之七十以上!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用同样的资源,进行三到四倍的发射频次!这不仅仅是省钱,这是为我们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和运力!”
会场内响起了低声的议论。降低百分之七十的成本?这个数字太具有诱惑力了。但反对的声音同样强烈。
“说得轻巧!火箭回收涉及到的可是极端条件下的精准控制、复杂的气动外形设计、还有着陆结构的强度!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就是箭毁人亡,连带发射场都可能被毁!”一位资深火箭专家泼着冷水,“我们现在没有时间,也没有资源去冒这个险!”
“正是因为没时间,我们才必须冒险!”陈明毫不退缩,他指向窗外那隐约可见的、不断减少的猩红倒计时,“按部就班,我们注定失败!只有打破常规,才能搏出一线生机!我请求,启动‘归巢’计划!”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始终沉默的江辰。
江辰看着陈明,看着这个年轻人眼中那股不顾一切的闯劲,仿佛看到了当年在废土上挣扎求存、敢于用简陋工具对抗变异体的自己。他缓缓开口:“你需要什么?”
陈明精神一振,立刻报出一连串需求:“最高优先级的‘谐波钢’配额!‘火种’核心实验室的全力支持!‘伏羲’至少百分之二十的实时算力用于飞行控制模拟!还有…一次实箭发射和回收的许可!”
这些要求,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一个大型项目负责人咋舌。
江辰几乎没有犹豫:“准了。‘归巢’计划,即刻启动,由陈明工程师全权负责。联邦资源,优先保障。”
命令一下,争议被强行压下。整个联邦的航天工业体系,开始围绕这个疯狂的计划运转起来。
陈明和他的团队,几乎住在了设计室和总装车间。他们以联邦现有的主力中型运载火箭“风暴-丙型”为蓝本,进行颠覆性的改造。
箭体关键结构,换上了轻质高强的“谐波钢”,以承受再入大气层时的高温和冲击。
一级火箭的引擎,集成了基于“火种”技术的小型化变推力系统,使其具备在返回过程中精准调节推力的能力。
箭体尾部加装了可折叠的网格舵和气动翼面,用于再入时的姿态控制和滑翔减速。
最关键的着陆支架,采用了仿生学设计和“谐波钢”特有的能量缓冲结构,足以吸收沉重的箭体着陆时的巨大冲击力。
而这一切,都由“伏羲”AI通过海量模拟和实时数据链进行控制,确保每一个动作都分秒不差、毫厘不偏。
过程绝非一帆风顺。
第一次全尺寸模型着陆测试,支架缓冲失效,箭体在巨大的撞击下扭曲变形,如同一只折翼的铁鸟。
第二次,姿态控制失误,火箭在着陆前失控翻滚,在空中炸成一团火球。
第三次,第四次…失败接踵而至,消耗的资源堆积如山,质疑的声音再次响起。
陈明顶着巨大的压力,双眼深陷,嘴唇干裂,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他带着团队,一遍遍分析失败数据,调整参数,优化设计。困了就在车间角落眯一会,醒了就继续投入工作。
“我们能行!我们必须行!”这是他对自己,也是对团队说得最多的话。
终于,在倒计时牌显示【287天】的时候,经过数十次迭代的“风暴-丙型”改进版,代号“归巢鸟”,矗立在了发射架上。这一次,它将执行一次真正的发射与回收任务,将一批“谐波钢”备用构件运送至“曙光号”,然后返回。
发射日,万众瞩目。
巨大的火箭轰鸣着拔地而起,拖着耀眼的尾焰,精准地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
然后,真正的考验来临。
一级火箭与箭体分离,开始调转方向,发动机再次点火,进行减速制动。它像一颗逆行的流星,冲入稠密的大气层,外部“谐波钢”壳体与空气摩擦,发出刺眼的红光,却顽强地保持着结构完整。
“高度三万米…速度降至音速以下…网格舵展开…滑翔开始…”
“着陆场锁定…引擎二次点火,反推减速…”
“支架展开…”
地面指挥中心,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陈明更是死死攥紧了拳头,指甲深陷掌心。
屏幕上,庞大的火箭箭体,在尾部喷出的蓝色火焰缓冲下,如同被无形的手掌轻轻托着,姿态稳定地、缓缓地、精准地…垂直降落在了预定的着陆场中心!
支架稳稳地接触地面,发出沉重的闷响,箭体轻微晃动了一下,便牢牢站立!
成功了!
刹那间,指挥中心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许多人相拥而泣!陈明更是直接瘫坐在椅子上,泪水混着汗水滚滚而下。
这一刻,联邦不仅掌握了降低太空成本的关键技术,更向所有关注着它的人(无论是人类还是非人)宣告:这个文明,拥有着在绝境中学习、进化、并创造奇迹的无限潜力!
“归巢鸟”的成功回收,如同打通了联邦太空力量的任督二脉。此后,发射频率呈指数级提升,海量的物资和人员被源源不断地送上“曙光号”,空间站的建设和武装速度陡然加快。
而这一次,马里亚纳海沟下的“深渊”遗迹,没有再发出任何异常的能量波动。
它只是沉默着。
仿佛在重新评估着,这群它眼中的“虫子”,究竟还能带来多少…“意外”。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在元首府召开的资源与战略会议上,一位负责后勤保障的将领几乎是拍着桌子在吼,“为了把一公斤物资送上‘曙光号’,我们要消耗掉相当于一个小型聚居地一周的能源配额!照这个速度,不等‘群星归位’,我们自己就先被拖垮了!”
会议室内一片沉默。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事实,但太空是必须争夺的战略制高点,放弃意味着将主动权拱手让人。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僵局中,一个原本并不起眼、甚至有些“复古”的技术方案,被一位名叫陈明的年轻航天工程师,再次郑重地摆上了台面——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
这个构想并非新鲜事物,在战前就已有多国进行过探索,但都因技术复杂、可靠性低、维护成本高昂而未能成为主流。在联邦成立后,迫于快速形成太空能力的压力,简单粗暴的一次性火箭成为了首选。
“我知道这个方案在战前被认为性价比不高,”陈明站在全息投影前,他的身形不算高大,但眼神中却燃烧着近乎偏执的光芒,“但那是基于旧有的材料、动力和控制技术!现在我们有了‘谐波钢’!有了‘火种’核心!有了‘伏羲’的精准控制算法!为什么不能试一试?”
他调出了详尽的对比数据:“如果我们能实现一级火箭的回收和重复使用,理论上可以将单次发射成本降低百分之七十以上!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用同样的资源,进行三到四倍的发射频次!这不仅仅是省钱,这是为我们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和运力!”
会场内响起了低声的议论。降低百分之七十的成本?这个数字太具有诱惑力了。但反对的声音同样强烈。
“说得轻巧!火箭回收涉及到的可是极端条件下的精准控制、复杂的气动外形设计、还有着陆结构的强度!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就是箭毁人亡,连带发射场都可能被毁!”一位资深火箭专家泼着冷水,“我们现在没有时间,也没有资源去冒这个险!”
“正是因为没时间,我们才必须冒险!”陈明毫不退缩,他指向窗外那隐约可见的、不断减少的猩红倒计时,“按部就班,我们注定失败!只有打破常规,才能搏出一线生机!我请求,启动‘归巢’计划!”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始终沉默的江辰。
江辰看着陈明,看着这个年轻人眼中那股不顾一切的闯劲,仿佛看到了当年在废土上挣扎求存、敢于用简陋工具对抗变异体的自己。他缓缓开口:“你需要什么?”
陈明精神一振,立刻报出一连串需求:“最高优先级的‘谐波钢’配额!‘火种’核心实验室的全力支持!‘伏羲’至少百分之二十的实时算力用于飞行控制模拟!还有…一次实箭发射和回收的许可!”
这些要求,任何一个都足以让一个大型项目负责人咋舌。
江辰几乎没有犹豫:“准了。‘归巢’计划,即刻启动,由陈明工程师全权负责。联邦资源,优先保障。”
命令一下,争议被强行压下。整个联邦的航天工业体系,开始围绕这个疯狂的计划运转起来。
陈明和他的团队,几乎住在了设计室和总装车间。他们以联邦现有的主力中型运载火箭“风暴-丙型”为蓝本,进行颠覆性的改造。
箭体关键结构,换上了轻质高强的“谐波钢”,以承受再入大气层时的高温和冲击。
一级火箭的引擎,集成了基于“火种”技术的小型化变推力系统,使其具备在返回过程中精准调节推力的能力。
箭体尾部加装了可折叠的网格舵和气动翼面,用于再入时的姿态控制和滑翔减速。
最关键的着陆支架,采用了仿生学设计和“谐波钢”特有的能量缓冲结构,足以吸收沉重的箭体着陆时的巨大冲击力。
而这一切,都由“伏羲”AI通过海量模拟和实时数据链进行控制,确保每一个动作都分秒不差、毫厘不偏。
过程绝非一帆风顺。
第一次全尺寸模型着陆测试,支架缓冲失效,箭体在巨大的撞击下扭曲变形,如同一只折翼的铁鸟。
第二次,姿态控制失误,火箭在着陆前失控翻滚,在空中炸成一团火球。
第三次,第四次…失败接踵而至,消耗的资源堆积如山,质疑的声音再次响起。
陈明顶着巨大的压力,双眼深陷,嘴唇干裂,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他带着团队,一遍遍分析失败数据,调整参数,优化设计。困了就在车间角落眯一会,醒了就继续投入工作。
“我们能行!我们必须行!”这是他对自己,也是对团队说得最多的话。
终于,在倒计时牌显示【287天】的时候,经过数十次迭代的“风暴-丙型”改进版,代号“归巢鸟”,矗立在了发射架上。这一次,它将执行一次真正的发射与回收任务,将一批“谐波钢”备用构件运送至“曙光号”,然后返回。
发射日,万众瞩目。
巨大的火箭轰鸣着拔地而起,拖着耀眼的尾焰,精准地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
然后,真正的考验来临。
一级火箭与箭体分离,开始调转方向,发动机再次点火,进行减速制动。它像一颗逆行的流星,冲入稠密的大气层,外部“谐波钢”壳体与空气摩擦,发出刺眼的红光,却顽强地保持着结构完整。
“高度三万米…速度降至音速以下…网格舵展开…滑翔开始…”
“着陆场锁定…引擎二次点火,反推减速…”
“支架展开…”
地面指挥中心,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陈明更是死死攥紧了拳头,指甲深陷掌心。
屏幕上,庞大的火箭箭体,在尾部喷出的蓝色火焰缓冲下,如同被无形的手掌轻轻托着,姿态稳定地、缓缓地、精准地…垂直降落在了预定的着陆场中心!
支架稳稳地接触地面,发出沉重的闷响,箭体轻微晃动了一下,便牢牢站立!
成功了!
刹那间,指挥中心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许多人相拥而泣!陈明更是直接瘫坐在椅子上,泪水混着汗水滚滚而下。
这一刻,联邦不仅掌握了降低太空成本的关键技术,更向所有关注着它的人(无论是人类还是非人)宣告:这个文明,拥有着在绝境中学习、进化、并创造奇迹的无限潜力!
“归巢鸟”的成功回收,如同打通了联邦太空力量的任督二脉。此后,发射频率呈指数级提升,海量的物资和人员被源源不断地送上“曙光号”,空间站的建设和武装速度陡然加快。
而这一次,马里亚纳海沟下的“深渊”遗迹,没有再发出任何异常的能量波动。
它只是沉默着。
仿佛在重新评估着,这群它眼中的“虫子”,究竟还能带来多少…“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