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能源点亮了工业心脏,人工智能优化了文明神经,然而,一个更为基础、关乎亿万人最原始需求的挑战,依然横亘在联邦面前——粮食。
废土之上,可耕种土地稀少且污染严重,传统农业靠天吃饭,产量极不稳定。随着联邦疆域扩大、人口因安定环境而自然增长,以及军队和工业对资源的需求飙升,粮食安全这根弦,越绷越紧。
旧有的农业模式,已无法支撑一个志向星海的文明。一场颠覆千年耕种传统的农业革命,势在必行。
---
联邦农业与环境部,一座新建的、通体由强化玻璃和轻型合金构成的“生命之塔”顶层指挥中心。这里没有泥土的气息,只有空气循环系统轻微的嘶嘶声和无数全息屏幕数据流动的微光。
农业部长陈谷,一位原本擅长生态农业的专家,如今面色凝重地站在巨大的沙盘前。沙盘上显示的并非山川地形,而是联邦境内所有农业区的实时状态——大片标注着“中度以上污染”、“产量低下”、“依赖天气”的红色区域,触目惊心。
“元首,诸位同僚,”陈谷的声音带着农业工作者特有的朴实与忧虑,“根据‘伏羲’的最新模拟,按照现有农业模式和人口增长趋势,联邦的粮食储备最多只能支撑两年。一旦遭遇大规模气候异常或污染扩散,危机将立刻爆发。”
他调出了几张照片:龟裂的盐碱地、被辐射尘覆盖的枯萎麦田、在贫瘠土地上艰难劳作的农民……这些都是废土农业残酷的写照。
“我们必须打破土地的束缚,打破季节的轮回,打破污染的限制!”陈谷的语气变得激昂,他指向指挥中心窗外,那片位于新希望城郊区的庞大建筑群,“答案,就在那里——农业工厂化!”
全息投影切换,展现出两个截然不同的未来农业图景:
其一,垂直农业大厦。
如同钢铁铸就的巨型蜂巢,层层叠叠的种植架上,并非土壤,而是精确配比的水雾或营养液。LED光源模拟着最适宜的光谱和光照周期,环境控制系统维持着恒定的温度与湿度。绿叶蔬菜、草莓、番茄在其中茁壮成长,生长周期缩短至传统农业的三分之一,单位面积产量提升数十倍,且完全不受外界气候和污染影响。
其二,人造肉生物反应工厂。
洁净度达到医疗级别的厂房内,巨大的生物反应器如同沉默的巨釜。从少量动物体内无害提取的干细胞,在富含营养液的培养环境中,被“编织”成一块块肌肉组织。无需饲养和屠宰亿万牲畜,便能稳定产出蛋白质含量极高、脂肪比例可精准调控的“纯肉”,彻底摆脱对牧场和饲料的依赖。
“我们已经完成了中试!”陈谷兴奋地展示着数据,“首座百层垂直农场‘青禾一号’,已稳定运行三个月,日产各类蔬菜瓜果足以满足五十万人需求!首条人造肉生产线‘丰稷一号’,日产‘纯肉’可达十吨,口感、营养经过评测,与顶级天然肉类无异,且无任何激素、抗生素残留!”
画面中,翠绿的垂直农场内部如同未来森林,机械臂穿梭其间进行播种、管理和收割;人造肉工厂里,晶莹的肉块在培养液中微微搏动,充满了科技的生命力。
这无疑是划时代的突破!意味着联邦将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甚至可以获得比战前更优质、更安全的食物来源!
然而,变革的阻力,同样巨大。
指挥中心内,几位来自传统农业区、被誉为“种田老把式”的代表,脸色极其难看。
“胡闹!这简直是胡闹!”一位满脸风霜的老农颤抖着手指着全息影像,“庄稼不长在土里,还能叫庄稼吗?吃肉不吃牲口身上长的,那还能叫肉吗?这是违背天理!”
“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看天、看地、看节气,伺候庄稼就像伺候孩子!现在好了,全都关进铁盒子里,用那些红红绿绿的灯照一照,那还能有‘地气’吗?还能有粮食的‘魂’吗?”另一位老工匠痛心疾首。
“还有那么多靠种地、放牧为生的人怎么办?”一个代表广大传统农民利益的人大声质问,“这些铁家伙一开动,他们的地谁还要?他们的牲口卖给谁?他们岂不是要失业?要饿死?”
质疑声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对传统的坚守,以及对现实生计的担忧。
陈谷耐心地解释:“老人家,这不是胡闹,这是科学的进步!‘地气’和‘魂’在于食物本身的营养和安全,在于它能养活更多人!至于失业问题,联邦已经制定了详细的《传统农业人口转型安置方案》!愿意学习新技术的,可以进入垂直农场或生物工厂,成为薪酬更高的技术工人;不愿意的,联邦会提供资金和技术,扶持他们转向有机特色种植、生态养殖或农产品深加工,产品由联邦统一收购、销售!”
道理虽通,但情感的扭转非一日之功。
就在这时,江辰的声音通过扩音设备响起,他不知何时也接入了这次会议。
“陈部长,带两位老师傅,去‘青禾一号’和‘丰稷一号’亲眼看一看,尝一尝。”
命令被迅速执行。
当两位老农穿上无菌服,走进“青禾一号”那充满未来感的种植层,看到水雾中翠绿欲滴、形态完美的蔬菜时,他们的眼神从排斥变成了惊愕。当他们在品尝室,吃到用刚刚收割的垂直农场蔬菜和“丰稷”人造肉制作的菜肴时,那鲜美的滋味和饱满的口感,让他们彻底沉默了。
“这……这菜味儿,真足!”
“这肉……比俺以前吃过的老牛肉还香还嫩!”
亲眼所见,亲口所尝,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江辰的声音再次响起,平和而坚定:“我们尊重传统,但绝不意味着要固步自封。传统农业养育了我们的先祖,但在新的时代,它已无法承载我们所有人的未来,更无法支撑联邦走向星空。”
“农业工厂化,不是要消灭田园,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不再为了一口饱饭而挣扎,为了让我们的文明,拥有更稳固的根基。”
“阵痛会有,但联邦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我们会一起,走向这个更高效、更安全、也更充满希望的农业新时代。”
最终,在事实与承诺面前,反对的声音渐渐平息。
农业工厂化的浪潮,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席卷联邦。
一座座垂直农业大厦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各大城市周边拔地而起,取代了大片低产或污染的农田。人造肉工厂的产品,以其稳定的品质和相对低廉的价格,迅速摆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了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粮食危机,这个困扰了废土数百年的噩梦,被科技的力量彻底粉碎。食品价格变得极度稳定,营养配比更加科学,联邦再无需为吃饭问题发愁。
充足的粮食供应,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人口出生率开始显着提升,因为人们不再为下一代的生存而过度忧虑。联邦的人力资源变得更加丰富,为工业和科技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然而,就在农业工厂化高歌猛进之时,林薇领导的科学院生物部门,在一批从某个偏远区域采集的、用于研究传统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古老谷物样本中,发现了一段极其怪异、无法用现有生物学知识解释的基因序列。这段序列惰性极高,似乎不影响作物本身的性状,但其结构的复杂性和某种……“非自然”的设计感,让所有研究员感到隐隐的不安。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当研究员尝试用“伏羲”辅助分析这段序列时,“伏羲”在进行了远超常规时间的运算后,给出的结论竟然是——“数据冗余,无生物学意义,建议归档。”
这个结论,与研究员们的直觉和初步分析,截然相反。
林薇看着那份被“伏羲”标记为“无意义”的分析报告,又看了看显微镜下那段诡异而精致的基因序列,一个冰冷的念头浮上心头:
这看似彻底解决了粮食问题的农业工厂化背后,是否也无意中,触碰了某些沉睡在生命本源深处的、更为禁忌的领域?
丰收的喜悦之下,一丝源自生命本身的寒意,悄然蔓延。
        废土之上,可耕种土地稀少且污染严重,传统农业靠天吃饭,产量极不稳定。随着联邦疆域扩大、人口因安定环境而自然增长,以及军队和工业对资源的需求飙升,粮食安全这根弦,越绷越紧。
旧有的农业模式,已无法支撑一个志向星海的文明。一场颠覆千年耕种传统的农业革命,势在必行。
---
联邦农业与环境部,一座新建的、通体由强化玻璃和轻型合金构成的“生命之塔”顶层指挥中心。这里没有泥土的气息,只有空气循环系统轻微的嘶嘶声和无数全息屏幕数据流动的微光。
农业部长陈谷,一位原本擅长生态农业的专家,如今面色凝重地站在巨大的沙盘前。沙盘上显示的并非山川地形,而是联邦境内所有农业区的实时状态——大片标注着“中度以上污染”、“产量低下”、“依赖天气”的红色区域,触目惊心。
“元首,诸位同僚,”陈谷的声音带着农业工作者特有的朴实与忧虑,“根据‘伏羲’的最新模拟,按照现有农业模式和人口增长趋势,联邦的粮食储备最多只能支撑两年。一旦遭遇大规模气候异常或污染扩散,危机将立刻爆发。”
他调出了几张照片:龟裂的盐碱地、被辐射尘覆盖的枯萎麦田、在贫瘠土地上艰难劳作的农民……这些都是废土农业残酷的写照。
“我们必须打破土地的束缚,打破季节的轮回,打破污染的限制!”陈谷的语气变得激昂,他指向指挥中心窗外,那片位于新希望城郊区的庞大建筑群,“答案,就在那里——农业工厂化!”
全息投影切换,展现出两个截然不同的未来农业图景:
其一,垂直农业大厦。
如同钢铁铸就的巨型蜂巢,层层叠叠的种植架上,并非土壤,而是精确配比的水雾或营养液。LED光源模拟着最适宜的光谱和光照周期,环境控制系统维持着恒定的温度与湿度。绿叶蔬菜、草莓、番茄在其中茁壮成长,生长周期缩短至传统农业的三分之一,单位面积产量提升数十倍,且完全不受外界气候和污染影响。
其二,人造肉生物反应工厂。
洁净度达到医疗级别的厂房内,巨大的生物反应器如同沉默的巨釜。从少量动物体内无害提取的干细胞,在富含营养液的培养环境中,被“编织”成一块块肌肉组织。无需饲养和屠宰亿万牲畜,便能稳定产出蛋白质含量极高、脂肪比例可精准调控的“纯肉”,彻底摆脱对牧场和饲料的依赖。
“我们已经完成了中试!”陈谷兴奋地展示着数据,“首座百层垂直农场‘青禾一号’,已稳定运行三个月,日产各类蔬菜瓜果足以满足五十万人需求!首条人造肉生产线‘丰稷一号’,日产‘纯肉’可达十吨,口感、营养经过评测,与顶级天然肉类无异,且无任何激素、抗生素残留!”
画面中,翠绿的垂直农场内部如同未来森林,机械臂穿梭其间进行播种、管理和收割;人造肉工厂里,晶莹的肉块在培养液中微微搏动,充满了科技的生命力。
这无疑是划时代的突破!意味着联邦将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甚至可以获得比战前更优质、更安全的食物来源!
然而,变革的阻力,同样巨大。
指挥中心内,几位来自传统农业区、被誉为“种田老把式”的代表,脸色极其难看。
“胡闹!这简直是胡闹!”一位满脸风霜的老农颤抖着手指着全息影像,“庄稼不长在土里,还能叫庄稼吗?吃肉不吃牲口身上长的,那还能叫肉吗?这是违背天理!”
“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看天、看地、看节气,伺候庄稼就像伺候孩子!现在好了,全都关进铁盒子里,用那些红红绿绿的灯照一照,那还能有‘地气’吗?还能有粮食的‘魂’吗?”另一位老工匠痛心疾首。
“还有那么多靠种地、放牧为生的人怎么办?”一个代表广大传统农民利益的人大声质问,“这些铁家伙一开动,他们的地谁还要?他们的牲口卖给谁?他们岂不是要失业?要饿死?”
质疑声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对传统的坚守,以及对现实生计的担忧。
陈谷耐心地解释:“老人家,这不是胡闹,这是科学的进步!‘地气’和‘魂’在于食物本身的营养和安全,在于它能养活更多人!至于失业问题,联邦已经制定了详细的《传统农业人口转型安置方案》!愿意学习新技术的,可以进入垂直农场或生物工厂,成为薪酬更高的技术工人;不愿意的,联邦会提供资金和技术,扶持他们转向有机特色种植、生态养殖或农产品深加工,产品由联邦统一收购、销售!”
道理虽通,但情感的扭转非一日之功。
就在这时,江辰的声音通过扩音设备响起,他不知何时也接入了这次会议。
“陈部长,带两位老师傅,去‘青禾一号’和‘丰稷一号’亲眼看一看,尝一尝。”
命令被迅速执行。
当两位老农穿上无菌服,走进“青禾一号”那充满未来感的种植层,看到水雾中翠绿欲滴、形态完美的蔬菜时,他们的眼神从排斥变成了惊愕。当他们在品尝室,吃到用刚刚收割的垂直农场蔬菜和“丰稷”人造肉制作的菜肴时,那鲜美的滋味和饱满的口感,让他们彻底沉默了。
“这……这菜味儿,真足!”
“这肉……比俺以前吃过的老牛肉还香还嫩!”
亲眼所见,亲口所尝,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
江辰的声音再次响起,平和而坚定:“我们尊重传统,但绝不意味着要固步自封。传统农业养育了我们的先祖,但在新的时代,它已无法承载我们所有人的未来,更无法支撑联邦走向星空。”
“农业工厂化,不是要消灭田园,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不再为了一口饱饭而挣扎,为了让我们的文明,拥有更稳固的根基。”
“阵痛会有,但联邦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我们会一起,走向这个更高效、更安全、也更充满希望的农业新时代。”
最终,在事实与承诺面前,反对的声音渐渐平息。
农业工厂化的浪潮,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席卷联邦。
一座座垂直农业大厦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各大城市周边拔地而起,取代了大片低产或污染的农田。人造肉工厂的产品,以其稳定的品质和相对低廉的价格,迅速摆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了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粮食危机,这个困扰了废土数百年的噩梦,被科技的力量彻底粉碎。食品价格变得极度稳定,营养配比更加科学,联邦再无需为吃饭问题发愁。
充足的粮食供应,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人口出生率开始显着提升,因为人们不再为下一代的生存而过度忧虑。联邦的人力资源变得更加丰富,为工业和科技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然而,就在农业工厂化高歌猛进之时,林薇领导的科学院生物部门,在一批从某个偏远区域采集的、用于研究传统作物基因多样性的古老谷物样本中,发现了一段极其怪异、无法用现有生物学知识解释的基因序列。这段序列惰性极高,似乎不影响作物本身的性状,但其结构的复杂性和某种……“非自然”的设计感,让所有研究员感到隐隐的不安。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当研究员尝试用“伏羲”辅助分析这段序列时,“伏羲”在进行了远超常规时间的运算后,给出的结论竟然是——“数据冗余,无生物学意义,建议归档。”
这个结论,与研究员们的直觉和初步分析,截然相反。
林薇看着那份被“伏羲”标记为“无意义”的分析报告,又看了看显微镜下那段诡异而精致的基因序列,一个冰冷的念头浮上心头:
这看似彻底解决了粮食问题的农业工厂化背后,是否也无意中,触碰了某些沉睡在生命本源深处的、更为禁忌的领域?
丰收的喜悦之下,一丝源自生命本身的寒意,悄然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