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希望城的东区,一片原本堆满建筑废料的荒地,如今被平整出来,矗立起几排虽然简陋却坚固整洁的单层建筑。墙体是用回收的复合板材和夯土混合建造,屋顶覆盖着防辐射的新型材料,窗户开得很大,以确保室内光线充足。这里没有战前学校里常见的电子黑板和投影设备,取而代之的是宽大的、用烧黑的木炭充当笔迹的黑色石板,以及随处可见的、用变异兽皮鞣制后订成的“笔记本”。
这里,就是新夏联盟第一所综合性学校——“启明学堂”的所在地。它的建立,标志着联盟教育体系雏形的诞生,是江辰在文明重建蓝图上划下的至关重要的一笔。
基石:启明学堂与扫盲风暴
清晨,太阳尚未完全驱散夜间的寒意,学堂的广场上已经响起了清脆的钟声。数以百计年龄不等的孩子,从五六岁的稚童到十几岁的少年,穿着虽然打满补丁但浆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在老师们(其中不少是原本希望堡识字的居民和部分投靠的知识分子)的引导下,迅速而有序地按照班级列队。他们的小脸冻得通红,眼神却充满了对这个崭新环境的惊奇与渴望。
江辰站在学堂边缘的一棵新移栽的、略显孱弱的白杨树下,静静地看着这一幕。林薇和雷娜分立他两侧。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朗朗的读书声从一年级的教室里传出,那是根据残存资料重新编撰的《千字文》启蒙读物。对于这些大多在废墟和荒野中长大的孩子,甚至是他们的父母而言,识字,是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
“我们必须先解决‘文盲’问题,”林薇低声对江辰说,她手中拿着初步拟定的教学大纲,“基础识字和算术是一切知识的起点。我们采用了加速记忆法,并结合了图像联想,希望能尽快让他们掌握两千个常用字和四则运算。”
广场另一边,稍大一些的班级正在进行队列训练。教官是雷娜从“黎明之剑”抽调的、识字的士官,要求异常严格。
“抬头!挺胸!收腹!你们是废土上未来的希望,不是他妈的软脚虾!”粗粝的吼声回荡在操场上空。
雷娜抱着双臂,嘴角带着一丝满意的弧度:“光是识字可不行,纪律和体魄一样不能少。这帮小崽子,现在多吃苦,将来在战场上就能多一分活下来的机会。”
江辰微微颔首。基础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纪律、协作和坚韧品格的塑造。这是他在第二世执掌帝国时就深谙的道理。他看着那些在寒风中努力挺直小小身躯的孩子们,仿佛看到了未来支撑起整个文明的栋梁。
支柱:分科教学与实用导向
随着基础教育的推进,更高年级和特殊班级的课程开始展现出明确的学科划分。
数学课上,老师不再是单纯地讲解加减乘除,而是开始引入几何图形和基础代数。一块巨大的沙盘被放置在教室中央,学生们被要求计算如何用最少的材料,搭建一个能容纳十人、结构稳固的避难所。他们将抽象的数学公式与实际的生存需求联系起来,眼中闪烁着解决问题的光芒。
物理与化学课程,则更像是一场场神奇的魔术。老师们利用极其有限的实验器材——几个烧杯、一些自制的天平、简单的电路元件,向学生们展示着杠杆原理、浮力定律、基础的化学反应。当看到自己组装的简易净水器真的流出相对清澈的水,或者一个小小的电池成功让二极管发出微光时,孩子们发出的惊呼声充满了对世界规律的好奇与敬畏。
“知识就是力量,”物理老师,一位从前线因伤退役、拥有战前教育背景的老兵,用粗糙的手指捏着一枚铁钉,通过磁石演示着磁力现象,“记住,孩子们,理解它,掌握它,你们就能创造出改变命运的工具,而不仅仅是依靠运气在废土上挣扎。”
历史课则显得尤为沉重而神圣。教室里悬挂着一幅巨大的、由多位画师根据幸存者描述和零星资料合力绘制的《文明长卷》。一端是战前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卫星火箭;中间是象征“大灾变”的爆炸、辐射云、崩塌的城市;另一端,则是新希望城的轮廓,金剑星辰旗在晨曦中飘扬。
历史老师,一位声音沙哑却充满感情的老学者,指着长卷,从古老的文明起源讲到辉煌的科技时代,再讲到那场导致一切毁灭的、原因至今成谜的“大灾变”。
“……我们的祖先,曾触摸星辰,也曾坠入深渊。”老学者的目光扫过下面一张张稚嫩而专注的脸庞,“历史告诉我们,文明何其脆弱,又何其坚韧。记住这份辉煌,铭记这场伤痛,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为了让你们——文明的继承者,能带着这血的教训,走得更远,更稳。”
许多孩子听着听着,不由自主地握紧了拳头,眼神中除了对知识的渴求,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军事启蒙教育更是新夏体系的特色。这并非要培养纯粹的杀戮机器,而是基于废土残酷现实的必需。除了基础的队列和体能,高年级学生开始接触简单的战术图解、地图识别、野外生存技巧,甚至包括变异生物图鉴与弱点分析。雷娜亲自督导这部分课程的设置,她坚持:“他们可以不上战场,但必须拥有在危险中保护自己、保护同伴的能力和意识。”
塔尖:高等研究院与知识圣殿
在基础教育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联盟的知识塔尖——新夏高等研究院,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和初步运行中。
研究院选址在原本希望堡最核心、防护最严密的区域,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加固。这里汇聚了联盟最顶尖的头脑:林薇及其生物、化学团队;“掘金客”石坚带领的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小组;刚刚组建、由“零”负责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部门;还有来自兄弟会交换学者组成的能量武器研究小组;以及青禾负责的、融合了现代医学与部落秘传草药的特色医药研究中心。
这里没有固定的上下课铃声,只有彻夜不熄的灯火和永不停歇的讨论声。巨大的黑板上写满了复杂的公式和结构图,实验室内各种仪器发出低沉的嗡鸣,空气中混合着机油、化学试剂和草药的特殊气味。
江辰时常会出现在这里,他不是来视察,更像是来参与。他能与林薇讨论基因序列的优化,能与石坚探讨新型合金的冶炼难点,甚至能和“零”就某个加密算法的底层逻辑进行辩论。他那跨越时空的知识储备和洞察力,常常能给予研究员们关键的启发,让许多陷入僵局的课题豁然开朗。
研究院不仅是技术的孵化器,更是知识的保存与传承中心。一座由原本的防空洞改造的、恒温恒湿的图书馆正在建设中,里面珍藏着从各处废墟抢救回来的书籍、图纸、芯片数据。抄写员们日夜不停地工作,用手抄的方式,将那些脆弱的电子或纸质载体上的知识,复制到更易于保存的兽皮卷或特制纸张上。这里,被称为“文明的火种库”。
曙光与未来
这一天,江辰再次来到启明学堂。他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站在一间教室的窗外。
教室里,一位年轻的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述基础的力学知识。他拿起一块石头,又拿起一根木棍,问道:“谁能用这根棍子,更省力地撬动这块石头?”
一个坐在前排、瘦小的女孩怯生生地举起了手,在老师鼓励的目光下,她走到讲台前,模仿着曾经在物理课上看到的图示,将木棍垫在石头下,用力一压。
石头微微松动了一下。
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下,但那女孩的眼睛瞬间亮了,充满了发现奥秘的惊喜。台下的孩子们也发出了小小的骚动。
江辰看着那个女孩眼中闪烁的光芒,看着教室里其他孩子那求知若渴的眼神,仿佛看到了星星之火。
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武器,无法立刻带来粮食和能源。但它播下的种子,将在未来长成支撑文明的参天大树。它赋予人们的,不是苟活的技巧,而是思考的能力、创造的勇气和传承文明的使命感。
他从那个撬动石块的女孩身上,看到了阿基米德的影子;从那些专注听讲的孩子们脸上,看到了未来可能出现的科学家、工程师、历史学家和将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江辰低声自语,深邃的眼眸中映照着教室里那虽然简陋却无比温暖的灯火。
这条道路,或许比对抗“先知”更加漫长,更加艰难。
但这也是最根本、最伟大的复兴之路。
新夏的教育体系,如同这废土上破土而出的嫩芽,虽然稚嫩,却蕴含着无限生机,指向一个光明的、可以被知识和理性照亮的未来。
文明的根基,正在这里,被一砖一瓦地重新筑起。
这里,就是新夏联盟第一所综合性学校——“启明学堂”的所在地。它的建立,标志着联盟教育体系雏形的诞生,是江辰在文明重建蓝图上划下的至关重要的一笔。
基石:启明学堂与扫盲风暴
清晨,太阳尚未完全驱散夜间的寒意,学堂的广场上已经响起了清脆的钟声。数以百计年龄不等的孩子,从五六岁的稚童到十几岁的少年,穿着虽然打满补丁但浆洗得干干净净的衣服,在老师们(其中不少是原本希望堡识字的居民和部分投靠的知识分子)的引导下,迅速而有序地按照班级列队。他们的小脸冻得通红,眼神却充满了对这个崭新环境的惊奇与渴望。
江辰站在学堂边缘的一棵新移栽的、略显孱弱的白杨树下,静静地看着这一幕。林薇和雷娜分立他两侧。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朗朗的读书声从一年级的教室里传出,那是根据残存资料重新编撰的《千字文》启蒙读物。对于这些大多在废墟和荒野中长大的孩子,甚至是他们的父母而言,识字,是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
“我们必须先解决‘文盲’问题,”林薇低声对江辰说,她手中拿着初步拟定的教学大纲,“基础识字和算术是一切知识的起点。我们采用了加速记忆法,并结合了图像联想,希望能尽快让他们掌握两千个常用字和四则运算。”
广场另一边,稍大一些的班级正在进行队列训练。教官是雷娜从“黎明之剑”抽调的、识字的士官,要求异常严格。
“抬头!挺胸!收腹!你们是废土上未来的希望,不是他妈的软脚虾!”粗粝的吼声回荡在操场上空。
雷娜抱着双臂,嘴角带着一丝满意的弧度:“光是识字可不行,纪律和体魄一样不能少。这帮小崽子,现在多吃苦,将来在战场上就能多一分活下来的机会。”
江辰微微颔首。基础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纪律、协作和坚韧品格的塑造。这是他在第二世执掌帝国时就深谙的道理。他看着那些在寒风中努力挺直小小身躯的孩子们,仿佛看到了未来支撑起整个文明的栋梁。
支柱:分科教学与实用导向
随着基础教育的推进,更高年级和特殊班级的课程开始展现出明确的学科划分。
数学课上,老师不再是单纯地讲解加减乘除,而是开始引入几何图形和基础代数。一块巨大的沙盘被放置在教室中央,学生们被要求计算如何用最少的材料,搭建一个能容纳十人、结构稳固的避难所。他们将抽象的数学公式与实际的生存需求联系起来,眼中闪烁着解决问题的光芒。
物理与化学课程,则更像是一场场神奇的魔术。老师们利用极其有限的实验器材——几个烧杯、一些自制的天平、简单的电路元件,向学生们展示着杠杆原理、浮力定律、基础的化学反应。当看到自己组装的简易净水器真的流出相对清澈的水,或者一个小小的电池成功让二极管发出微光时,孩子们发出的惊呼声充满了对世界规律的好奇与敬畏。
“知识就是力量,”物理老师,一位从前线因伤退役、拥有战前教育背景的老兵,用粗糙的手指捏着一枚铁钉,通过磁石演示着磁力现象,“记住,孩子们,理解它,掌握它,你们就能创造出改变命运的工具,而不仅仅是依靠运气在废土上挣扎。”
历史课则显得尤为沉重而神圣。教室里悬挂着一幅巨大的、由多位画师根据幸存者描述和零星资料合力绘制的《文明长卷》。一端是战前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卫星火箭;中间是象征“大灾变”的爆炸、辐射云、崩塌的城市;另一端,则是新希望城的轮廓,金剑星辰旗在晨曦中飘扬。
历史老师,一位声音沙哑却充满感情的老学者,指着长卷,从古老的文明起源讲到辉煌的科技时代,再讲到那场导致一切毁灭的、原因至今成谜的“大灾变”。
“……我们的祖先,曾触摸星辰,也曾坠入深渊。”老学者的目光扫过下面一张张稚嫩而专注的脸庞,“历史告诉我们,文明何其脆弱,又何其坚韧。记住这份辉煌,铭记这场伤痛,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为了让你们——文明的继承者,能带着这血的教训,走得更远,更稳。”
许多孩子听着听着,不由自主地握紧了拳头,眼神中除了对知识的渴求,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军事启蒙教育更是新夏体系的特色。这并非要培养纯粹的杀戮机器,而是基于废土残酷现实的必需。除了基础的队列和体能,高年级学生开始接触简单的战术图解、地图识别、野外生存技巧,甚至包括变异生物图鉴与弱点分析。雷娜亲自督导这部分课程的设置,她坚持:“他们可以不上战场,但必须拥有在危险中保护自己、保护同伴的能力和意识。”
塔尖:高等研究院与知识圣殿
在基础教育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联盟的知识塔尖——新夏高等研究院,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和初步运行中。
研究院选址在原本希望堡最核心、防护最严密的区域,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加固。这里汇聚了联盟最顶尖的头脑:林薇及其生物、化学团队;“掘金客”石坚带领的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小组;刚刚组建、由“零”负责的网络与信息安全部门;还有来自兄弟会交换学者组成的能量武器研究小组;以及青禾负责的、融合了现代医学与部落秘传草药的特色医药研究中心。
这里没有固定的上下课铃声,只有彻夜不熄的灯火和永不停歇的讨论声。巨大的黑板上写满了复杂的公式和结构图,实验室内各种仪器发出低沉的嗡鸣,空气中混合着机油、化学试剂和草药的特殊气味。
江辰时常会出现在这里,他不是来视察,更像是来参与。他能与林薇讨论基因序列的优化,能与石坚探讨新型合金的冶炼难点,甚至能和“零”就某个加密算法的底层逻辑进行辩论。他那跨越时空的知识储备和洞察力,常常能给予研究员们关键的启发,让许多陷入僵局的课题豁然开朗。
研究院不仅是技术的孵化器,更是知识的保存与传承中心。一座由原本的防空洞改造的、恒温恒湿的图书馆正在建设中,里面珍藏着从各处废墟抢救回来的书籍、图纸、芯片数据。抄写员们日夜不停地工作,用手抄的方式,将那些脆弱的电子或纸质载体上的知识,复制到更易于保存的兽皮卷或特制纸张上。这里,被称为“文明的火种库”。
曙光与未来
这一天,江辰再次来到启明学堂。他没有惊动任何人,只是站在一间教室的窗外。
教室里,一位年轻的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述基础的力学知识。他拿起一块石头,又拿起一根木棍,问道:“谁能用这根棍子,更省力地撬动这块石头?”
一个坐在前排、瘦小的女孩怯生生地举起了手,在老师鼓励的目光下,她走到讲台前,模仿着曾经在物理课上看到的图示,将木棍垫在石头下,用力一压。
石头微微松动了一下。
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下,但那女孩的眼睛瞬间亮了,充满了发现奥秘的惊喜。台下的孩子们也发出了小小的骚动。
江辰看着那个女孩眼中闪烁的光芒,看着教室里其他孩子那求知若渴的眼神,仿佛看到了星星之火。
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武器,无法立刻带来粮食和能源。但它播下的种子,将在未来长成支撑文明的参天大树。它赋予人们的,不是苟活的技巧,而是思考的能力、创造的勇气和传承文明的使命感。
他从那个撬动石块的女孩身上,看到了阿基米德的影子;从那些专注听讲的孩子们脸上,看到了未来可能出现的科学家、工程师、历史学家和将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江辰低声自语,深邃的眼眸中映照着教室里那虽然简陋却无比温暖的灯火。
这条道路,或许比对抗“先知”更加漫长,更加艰难。
但这也是最根本、最伟大的复兴之路。
新夏的教育体系,如同这废土上破土而出的嫩芽,虽然稚嫩,却蕴含着无限生机,指向一个光明的、可以被知识和理性照亮的未来。
文明的根基,正在这里,被一砖一瓦地重新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