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天启五十六年惊蛰,一道密旨打破了东宫的平静。当二十岁的太子接过那套粗布衣衫时,他尚未意识到,这场名为“观风”的基层之行,将如何重塑他对帝国与皇权的认知。
---
01 布衣出宫
寅时的梆子声还未散尽,太子已站在角门阴影里。粗麻布衣磨得他脖颈发红,腰间只剩三枚铜钱——这是父皇给的“盘缠”。
“殿下真不用暗卫跟随?”贴身太监快哭出来。
“叫俺赵大郎。”太子笨拙地系紧草鞋带,“俺爹说,摔断腿也得自己爬回来。”
这是他第一次独自出宫。没有仪仗,没有东宫属官,只有一个破包袱和父皇那句:“去看看朕的江山,是怎么一寸寸活过来的。”
晨雾中,他混进菜农队伍走出城门。拉车的骡子甩尾抽在他脸上,腥臊味混着泥土气扑面而来。身后巍峨的皇城渐渐模糊,前方是弥漫着炊烟与粪便气味的民间。
02 漕帮三日
七日后,通州码头。
“赵大郎!磨蹭啥呢!”工头一鞭子抽在太子脚边。他如今是漕帮新招的搬粮工,每天三十文工钱,睡大通铺。
第一天扛包,他肩膀磨得血肉模糊。同铺的老漕工扔来一包草药:“读书人吧?细皮嫩肉的。”太子咬牙没吭声。夜里听见老漕工咳嗽,他悄悄把唯一完好的褥子盖过去。
第三天对账,账房故意克扣工钱。太子习惯性地要理论,却被老漕工死死按住:“那是刘太监的干孙子!你找死?”他第一次意识到,宫墙外还有无数个“太监”,用看不见的线操控着平民的生死。
那晚运粮船起火,他拼命救出困在底舱的孩子。老漕工替他包扎烫伤时突然说:“你小子...不像普通人。”太子心头一紧,却听老人叹息:“要是官老爷都像你这样,俺们何至于年年祭河神...”
03 县令的算盘
一个月后,河北某县衙。太子扮作刑名师爷的远房侄儿,亲眼见证了一场荒唐的税粮征收。
“每亩加征三合!”县令打着算盘,“反正今年蝗灾,朝廷肯定减免...”
“可百姓已经...”太子忍不住开口。
县令斜眼看他:“年轻人,官府不开源,怎么修河堤?怎么剿土匪?”又压低声音,“何况知府大人年底要做寿...”
当夜查账,太子发现粮册上密密麻麻全是“鬼名”。他连夜潜入粮仓,却见本该赈灾的陈米,正被换成沙土运出。突然火光乍起!县尉带人围住他:“敢动朝廷粮仓?格杀勿论!”
千钧一发时,暗处飞出几支弩箭——终究还是惊动了父皇派的暗卫。但比追杀更让他心寒的,是县令被擒时的话:“你们懂什么!上下打点不要钱?清官早饿死了!”
04 煤矿深处
最震撼的在山西煤矿。为查矿难真相,太子混进矿工队伍。井下黑暗潮湿,煤尘呛得人咳血。工头笑着说:“死个人赔五两,比骡子便宜。”
他亲眼看见塌方时,监工最先逃跑;亲耳听见染了肺痨的矿工哀求:“让俺儿子下井吧,好歹有口饭吃。”第五天,他找到矿难真相:不是天灾,是矿主为省支撑木故意冒险。
当太子亮明身份镇压暴动时,矿主跪地求饶:“殿下!这些贱命...”
“闭嘴!”太子一脚踹翻他,声音嘶哑,“在你眼里,他们是不是还不如你养的獒犬?”
回京前夜,他把自己所有铜钱塞给死难者家属。那个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太太磕头谢恩,额头磕出血还不自知。太子落荒而逃,像被这血烫伤了灵魂。
05 归途顿悟
三个月期满,太子站在黄河堤上。浑黄的河水裹挟着泥沙,如同他此刻纷乱的心绪。这九十天里,他睡过破庙挨过饿,被地痞欺负过,也被卖茶水的阿婆偷偷多加一勺糖。
“殿下。”暗卫首领现身,“该回宫了。”
太子望着河道上拉纤的民夫,突然问:“你说,他们恨我们吗?”
暗卫沉默良久:“他们恨的是贪官,盼的是明君。”
回宫觐见那日,太子跪在丹陛下,粗布衣上还沾着煤灰。江辰屏退左右,只问:“看清了?”
“看清了。”太子抬头,眼中已有风霜,“儿臣以前读‘水能载舟’,今日才知——这水,原是血泪汇成的。”
06 新的征程
翌日朝会,当太子提出《漕运革新十策》《矿工保命条例》时,满朝震惊。条款细到纤夫草鞋补贴,矿井通风标准,完全不像深宫皇子能拟出的。
老臣们窃窃私语:“太子这三个月...”
“听说在民间吃了大苦头。”
江辰高踞龙椅,看着儿子与户部争辩赈灾款项的认真模样,眼底终露笑意。
退朝后,太子没回东宫,而是转去工部衙门——他约了几位工匠改进矿井安全灯。经过宫门时,守卫注意到,太子腰间不知何时多了个旧荷包,隐约露出半块干硬的馍。
也许真正的皇冠,从来不是金玉镶嵌的。它藏在泥泞的足迹里,长在生茧的手掌上,最终会在苦难浇灌下,开出叫“天下为公”的花。
---
夜幕降临时,太子还在油灯下绘制河工图。窗外飘来教坊司的笙歌,他充耳不闻。就像三个月前那个离宫的清晨,只是此刻他笔下的每一根线条,都连着宫墙外万千炊烟。
        ---
01 布衣出宫
寅时的梆子声还未散尽,太子已站在角门阴影里。粗麻布衣磨得他脖颈发红,腰间只剩三枚铜钱——这是父皇给的“盘缠”。
“殿下真不用暗卫跟随?”贴身太监快哭出来。
“叫俺赵大郎。”太子笨拙地系紧草鞋带,“俺爹说,摔断腿也得自己爬回来。”
这是他第一次独自出宫。没有仪仗,没有东宫属官,只有一个破包袱和父皇那句:“去看看朕的江山,是怎么一寸寸活过来的。”
晨雾中,他混进菜农队伍走出城门。拉车的骡子甩尾抽在他脸上,腥臊味混着泥土气扑面而来。身后巍峨的皇城渐渐模糊,前方是弥漫着炊烟与粪便气味的民间。
02 漕帮三日
七日后,通州码头。
“赵大郎!磨蹭啥呢!”工头一鞭子抽在太子脚边。他如今是漕帮新招的搬粮工,每天三十文工钱,睡大通铺。
第一天扛包,他肩膀磨得血肉模糊。同铺的老漕工扔来一包草药:“读书人吧?细皮嫩肉的。”太子咬牙没吭声。夜里听见老漕工咳嗽,他悄悄把唯一完好的褥子盖过去。
第三天对账,账房故意克扣工钱。太子习惯性地要理论,却被老漕工死死按住:“那是刘太监的干孙子!你找死?”他第一次意识到,宫墙外还有无数个“太监”,用看不见的线操控着平民的生死。
那晚运粮船起火,他拼命救出困在底舱的孩子。老漕工替他包扎烫伤时突然说:“你小子...不像普通人。”太子心头一紧,却听老人叹息:“要是官老爷都像你这样,俺们何至于年年祭河神...”
03 县令的算盘
一个月后,河北某县衙。太子扮作刑名师爷的远房侄儿,亲眼见证了一场荒唐的税粮征收。
“每亩加征三合!”县令打着算盘,“反正今年蝗灾,朝廷肯定减免...”
“可百姓已经...”太子忍不住开口。
县令斜眼看他:“年轻人,官府不开源,怎么修河堤?怎么剿土匪?”又压低声音,“何况知府大人年底要做寿...”
当夜查账,太子发现粮册上密密麻麻全是“鬼名”。他连夜潜入粮仓,却见本该赈灾的陈米,正被换成沙土运出。突然火光乍起!县尉带人围住他:“敢动朝廷粮仓?格杀勿论!”
千钧一发时,暗处飞出几支弩箭——终究还是惊动了父皇派的暗卫。但比追杀更让他心寒的,是县令被擒时的话:“你们懂什么!上下打点不要钱?清官早饿死了!”
04 煤矿深处
最震撼的在山西煤矿。为查矿难真相,太子混进矿工队伍。井下黑暗潮湿,煤尘呛得人咳血。工头笑着说:“死个人赔五两,比骡子便宜。”
他亲眼看见塌方时,监工最先逃跑;亲耳听见染了肺痨的矿工哀求:“让俺儿子下井吧,好歹有口饭吃。”第五天,他找到矿难真相:不是天灾,是矿主为省支撑木故意冒险。
当太子亮明身份镇压暴动时,矿主跪地求饶:“殿下!这些贱命...”
“闭嘴!”太子一脚踹翻他,声音嘶哑,“在你眼里,他们是不是还不如你养的獒犬?”
回京前夜,他把自己所有铜钱塞给死难者家属。那个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太太磕头谢恩,额头磕出血还不自知。太子落荒而逃,像被这血烫伤了灵魂。
05 归途顿悟
三个月期满,太子站在黄河堤上。浑黄的河水裹挟着泥沙,如同他此刻纷乱的心绪。这九十天里,他睡过破庙挨过饿,被地痞欺负过,也被卖茶水的阿婆偷偷多加一勺糖。
“殿下。”暗卫首领现身,“该回宫了。”
太子望着河道上拉纤的民夫,突然问:“你说,他们恨我们吗?”
暗卫沉默良久:“他们恨的是贪官,盼的是明君。”
回宫觐见那日,太子跪在丹陛下,粗布衣上还沾着煤灰。江辰屏退左右,只问:“看清了?”
“看清了。”太子抬头,眼中已有风霜,“儿臣以前读‘水能载舟’,今日才知——这水,原是血泪汇成的。”
06 新的征程
翌日朝会,当太子提出《漕运革新十策》《矿工保命条例》时,满朝震惊。条款细到纤夫草鞋补贴,矿井通风标准,完全不像深宫皇子能拟出的。
老臣们窃窃私语:“太子这三个月...”
“听说在民间吃了大苦头。”
江辰高踞龙椅,看着儿子与户部争辩赈灾款项的认真模样,眼底终露笑意。
退朝后,太子没回东宫,而是转去工部衙门——他约了几位工匠改进矿井安全灯。经过宫门时,守卫注意到,太子腰间不知何时多了个旧荷包,隐约露出半块干硬的馍。
也许真正的皇冠,从来不是金玉镶嵌的。它藏在泥泞的足迹里,长在生茧的手掌上,最终会在苦难浇灌下,开出叫“天下为公”的花。
---
夜幕降临时,太子还在油灯下绘制河工图。窗外飘来教坊司的笙歌,他充耳不闻。就像三个月前那个离宫的清晨,只是此刻他笔下的每一根线条,都连着宫墙外万千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