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安全部门渗透:无声的猎杀与罗网-《盖世悍卒》

  帝国天启五十五年的初春,冰雪消融,万物躁动。表面上,帝国依旧沿着钢铁与铁路的轨迹轰鸣向前,但深植于帝国肌体之内的“夜不收”系统,却如同最敏锐的神经网络,已经捕捉到了那些在暗处滋生、试图挑战帝国根基的“异动”。针对初露苗头的各类秘密结社,一场无声无息、却精准致命的渗透与监控行动,如同暗夜中张开的蛛网,悄然覆盖下去。

  一、 “明理学会”的“新成员”

  翰林院藏书阁的朔望之会依旧在进行。这一夜,讨论的话题围绕着一本偷偷传入的、关于英国《大宪章》的译注本展开。顾允升、陈望道等人激辩正酣,并未过多留意到一位新近通过同年关系加入他们圈子的年轻翰林——谭汝霖。

  谭汝霖表现得与其他成员并无二致:家世清白,学问扎实,对西学充满好奇,言谈间对朝廷某些弊政也流露出恰到好处的不满。他倾听时专注,发言时谨慎,提出的观点往往能切中要害,却又不会过于激进,很快赢得了顾允升等人的信任。

  然而,无人知晓,这位谭编修的另一重身份,是“夜不收”下属“内保司”最出色的暗桩之一。他加入“明理学会”,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他的任务并非立即抓捕,而是深度潜伏,摸清该团体的核心成员、思想倾向、活动规律以及可能的扩散网络。

  谭汝霖的汇报,通过密写药水和绝密渠道,定期送往内保司衙门。报告中详细记录了每次聚会的参与者、讨论内容、甚至每个人的神态语气:

  “……顾允升为主脑,思想最为系统,倾向君主立宪,尚无明显叛逆之举,然其对‘虚君’之推崇,已触底线。陈望道较为犹豫,可视为争取对象。其余几人,多为跟风……目前该会仍停留在清谈阶段,无具体行动计划。建议继续观察,放长线……”

  内保司的负责人,看着这些报告,嘴角泛起一丝冷笑。这些书生,自以为隐秘,却不知他们的一言一行,早已在帝国的掌控之中。一张无形的网,已经将“明理学会”牢牢罩住,收网与否,只在朝廷一念之间。

  二、 沪上“尚智群”的“红颜知己”

  上海租界,“尚智群”的沙龙依旧每周在《沪上新闻报》的楼上举行。主笔冯敬尧最近心情颇佳,因为他结识了一位极具魅力的“知音”——一位名叫苏菲亚的混血女作家,据说父亲是西洋商人,母亲是江南才女。她不仅容貌秀丽,而且思想开明,对西方政治哲学颇有见解,言谈举止极具感染力。

  苏菲亚的出现,立刻成为了沙龙焦点。她与冯敬尧相谈甚欢,常常就民主、自由等话题深入交流,甚至能提供一些冯敬尧都未曾听闻的西方最新政治理论。冯敬尧将她引为红颜知己,许多不便与旁人言说的激进想法,也渐渐对她不再设防。

  他并不知道,这位“苏菲亚”,真实身份是“夜不收”麾下“外情司”精心培养的王牌间谍,代号“画眉”。她精通多国语言,熟稔西方文化,最擅长的就是利用自身魅力接近目标,套取情报。“画眉”的任务,是摸清“尚智群”与海外势力(特别是那些对帝国心怀不满的流亡组织或西方情报机构)是否存在联系,并评估其颠覆潜力。

  通过“画眉”的汇报,外情司掌握了“尚智群”核心成员的详细背景、资金来源、以及他们试图通过舆论影响公共政策的具体策略。更重要的是,确认了目前该团体与海外暂无实质性勾连,其主要活动仍局限于思想传播和有限度的舆论施压。

  “冯敬尧,理想主义者,可利用其影响力,但需严密监控其言行,防止过激。”“画眉”在密报中冷静地评估。冯敬尧视为灵魂伴侣的“苏菲亚”,每一声温柔的附和,每一次深入的交流,都在为帝国安全部门提供着最致命的情报。

  三、 军营中的“铁杆兄弟”

  即使是戒备森严的新军体系,也未能逃脱渗透。在保定陆军学堂,学员李振彪身边,不知不觉多了一位“铁杆兄弟”——来自东北、性格豪爽、军事技能出色的同学张大山。张大山对李振彪十分佩服,两人在训练中结下友谊,私下里无话不谈。

  一次酒后,李振彪再次流露出对“军队国家化”的模糊想法。张大山听后,并未直接附和,而是皱着眉头,以一种看似朴素的忠诚说道:“振彪兄,这话咱兄弟私下说说就算了。当兵吃粮,忠君报国,天经地义。陛下带咱们强兵强国,咱们只管打好仗就是了,想那些有的没的,容易惹祸上身啊!”

  这番话,看似劝阻,实则是一种更高级的试探和刺激,旨在引蛇出洞,让李振彪暴露更多真实想法和潜在的同伙。李振彪果然中计,借着酒意,更加深入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张大山,自然是“夜不收”“军稽司”安插的耳目。他的任务就是监控军队内部,特别是年轻军官中的思想动态,防范任何可能影响军队忠诚度的苗头。李振彪的言论被详细记录在案,其危险等级被悄悄调高。虽然目前他并无实际行动,但已被标记为“需长期关注、必要时可采取控制措施”的对象。

  四、 罗网收紧与皇帝的权衡

  来自不同渠道的监控信息,如同涓涓细流,汇入“夜不收”总部,经过分析整理,形成一份份清晰的情势评估报告,最终呈送到皇帝江辰的御案前。

  报告详细列出了已探知的各个秘密团体的名称、主要成员、活动地点、核心主张、以及当前威胁评估。结论是:这些团体目前均处于思想传播和初步组织阶段,尚无武装叛乱或大规模煽动的具体计划和能力。但其主张从根本上动摇皇权专制,若任其发展,恐成心腹之患。

  御书房内,烛火通明。江辰仔细翻阅着报告,面色平静,眼神却深邃如海。他面临的,是一个微妙的权衡。

  一方面,他深知思想禁锢的弊端,一定程度的思想活跃有助于保持社会活力。而且,这些团体中不少人的初衷,确实是为了国家富强,其批判的某些弊政也确实存在。粗暴镇压,可能会寒了士子之心,甚至可能将这些温和的改革派逼成真正的革命党。

  另一方面,皇权是他的根本利益所在,任何试图削弱甚至否定皇权的思想,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底线。尤其是一旦这些思想与军队结合,后果不堪设想。

  沉思良久,江辰提笔,在报告上写下批示:

  “知情即可,严密监控,分化引导,底线控制。对首要分子,可酌情警示;对潜在动摇者,设法争取;对核心顽固者,建档备案,静观其变。暂无必要大规模清剿,避免打草惊蛇,亦防舆论反弹。然,一旦越界,格杀勿论。”

  这道批示,体现了极高的政治智慧。既保持了战略定力,避免过度反应,又明确了红线,留下了充足的后手。一张无形却坚韧的监控之网,已经将这些秘密团体牢牢笼罩。帝国的安全部门,如同暗夜中的猎手,耐心地潜伏着,目光冰冷地注视着猎物的一举一动,等待着最佳时机的到来,或者,等待着猎物自我毁灭。这场无声的较量,胜负早已在开始前就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