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向深蓝进发的钢铁洪流-《盖世悍卒》

  当帝国的车轮在陆地上轰鸣向前时,一支特殊的船队正将龙旗插向未曾触及的深蓝。

  清晨的天津港被一种不同寻常的躁动笼罩。不是商船卸货的喧嚣,也不是军舰出航的肃杀,而是一种混合着机油、海水和期待的亢奋。七十二艘新下水的“开拓级”蒸汽渔船整齐列阵,黑红相间的船体在朝阳下闪烁着冷峻的光泽。这些排水量八百吨的钢铁巨兽,是帝国造船厂最新的杰作——它们既没有战舰的重炮,也没有商船的宽大货仓,但它们承载着帝国迈向深蓝的另一个雄心:远洋渔业。

  ---

  一、钢铁渔夫的诞生

  “报告司令!‘丰渔一号’锅炉压力正常,拖网绞车调试完毕!”

  “报告司令!‘海疆七号’冷藏舱温度已达零下十五度,随时可以装载渔获!”

  舰队司令丁汝昌站在旗舰“渔政一号”的舰桥上,耳边不断传来各船准备就绪的报告。这位曾参与过巨港海战的老将,此刻心中涌动着与炮火硝烟截然不同的激情。他手中紧握的不是作战地图,而是一张标注着北大平洋暖流航线和渔场预测的海图。

  “朝廷给我们最好的船,最先进的设备,不是让我们在近海打转的。”丁汝昌在出航前的动员会上,目光扫过甲板上列队的船长和工程师们,“我们要去的是小鬼子(日本)以东的黑潮渔场,是勘察加以北的鳕鱼巢穴!要让帝国的百姓,吃上深海里的蛋白质!”

  船队的配置堪称奢华:蒸汽动力使它们能够无视季风制约;机械拖网绞车的拉力堪比百名壮汉;最革命性的是大型冷藏舱,利用最新式的氨气压缩制冷技术,能够将渔获在零下二十度急冻,保持数月不腐。这是帝国工业力量在民生领域的一次集中展示。

  当启航的汽笛拉响,七十二道黑烟如同狼烟般升腾,钢铁船队劈开黄海的波浪,向着浩瀚的太平洋进发。码头上,工部尚书对身旁的户部官员低声说:“这一船队若能成功,每年带回的海产,能抵得上江南一省的肉食产量。”

  ---

  二、深海下的黄金

  船队驶过琉球群岛后,海水的颜色从浑黄变为深蓝。测深绳放下千米仍不见底,提醒着人们这里已是真正的远洋。

  “下网!”随着各船船长一声令下,一张张宽逾百米的大型底拖网被钢缆送入深海。这是对海洋资源的一次现代化“掠夺”。蒸汽绞车轰鸣着,将数吨重的网具沉入数百米深的海底。

  最初的收获令人失望:多是些不值钱的小杂鱼,甚至还捞上来大堆的海泥和珊瑚。悲观情绪开始在船队蔓延。难道朝廷投入巨资建造的船队,就要这样无功而返?

  转机发生在第七天清晨。“丰渔三号”的年轻船长林致远没有遵循传统的捕捞点,而是根据海洋温度图和洋流数据,将船驶向了一处海图上没有标注的区域。

  “这里!就是这里!”他指着温度计上突然变化的读数,兴奋地大喊。当绞车将沉甸甸的渔网拉起时,甲板上爆发出一阵惊呼——网中满是银光闪闪的鳕鱼,每条都有半人长,肥美异常!

  消息通过旗语迅速传遍整个船队。丁汝昌立即调整部署,七十二艘渔船如同发现猎物的狼群,向这片新渔场集结。机械绞车昼夜不停地运转,一网又一网的鳕鱼、鲑鱼甚至珍贵的金枪鱼被拖上甲板。工人们手持特制的真空吸鱼泵,将渔获直接送入冷藏舱,效率远超传统的肩挑背扛。

  “这一网的收获,抵得上一条小渔船一年的产量!”老渔民出身的大副看着堆满甲板的渔获,激动得热泪盈眶。深海,第一次向帝国展露了它慷慨的一面。

  ---

  三、风暴中的洗礼

  然而海洋从不轻易施舍它的财富。就在船队满载而归的途中,一场九级台风不期而至。

  二十米高的巨浪如同移动的山脉,将八千吨的渔船如同玩具般抛掷。狂风撕扯着船桅,暴雨模糊了视线。更危险的是,低温导致甲板结冰,数个冷藏舱的制冷机出现故障。

  “固定网具!所有人进入水密舱!”丁汝昌在剧烈摇晃的舰桥上声嘶力竭地指挥。他深知,一旦拖网在风暴中脱落,不仅会损失昂贵的设备,更可能缠绕螺旋桨导致船毁人亡。

  在“海疆九号”上,一场生死救援正在上演。一名年轻水手在加固网具时被钢缆打中,跌入冰冷的海水。船长毫不犹豫下令停船,在狂风巨浪中放下救生艇。当水手被救起时,已经失去意识,随船郎中采用最新的人工呼吸法终于将他从死神手中夺回。

  这场持续三十六小时的风暴,是对船队设备和船员意志的终极考验。当风平浪静后清点,虽有四艘渔船受损,但无一沉没,船员伤亡被控制在个位数。更重要的是,冷藏技术经受住了考验,绝大部分渔获完好无损。

  “我们不仅是在捕鱼,”丁汝昌在航海日志中写道,“我们是在为帝国开拓一条通往深蓝的生存之路。”

  ---

  四、黄金船队归航

  三个月后,当这支远洋渔船队的身影再次出现在天津港外时,整个沿海为之震动。

  码头上早已人山人海。不是来迎接英雄的民众,而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鱼行老板、食品加工厂代表,甚至还有军方的后勤官员。他们翘首以盼的,是船队带回的四万吨优质海产。

  当第一艘渔船的冷藏舱打开,整条鳕鱼如同银砖般被吊装上岸时,人群中爆发出惊叹。这些远离海岸线、在纯净深海中生长的鱼类,品质远非近海渔获可比。

  “这些鱼将在三天内,通过铁路运抵西安、成都!”户部官员兴奋地计算着,“帝国的内陆百姓,终于能吃上平价的海鱼了!”

  更深远的影响接踵而至。船队绘制的远洋渔场图成为帝国海军的宝贵资料;开发的抗风浪渔船设计被后续舰艇采用;甚至渔船上的无线电通讯技术也在实战中得到改进。

  而最大的收获,是帝国终于意识到:海洋,是比陆地更加广阔的粮仓和疆场。

  当丁汝昌将一份远洋渔业发展规划呈递御前时,养心殿内的江辰看着报告中“可供养千万人蛋白质”的字样,缓缓在地图上画下一个巨大的圆圈。

  “这只是一支渔船队,”皇帝对工部尚书说,“但它开辟的,是帝国未来的生存空间。”

  深蓝的序幕,正由这些钢铁渔夫缓缓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