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朝堂激辩-《盖世悍卒》

  天启二十四年的初春,紫禁城太和殿内的气氛比殿外的倒春寒还要凛冽。今日大朝会的议题只有一个:是否倾国力推广电动机技术。龙椅上的江辰尚未开口,殿内已是暗流涌动。

  二、 惊世演示

  格物院掌院徐光启颤巍巍出列,他身后两名助手抬上一个蒙着红布的物件。

  "陛下,诸位同僚,此乃格物院最新研制之功臣——电动机。"红布掀开,露出一个铜线缠绕的铁疙瘩。

  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徐光启接通电源。随着一阵嗡鸣,电动机突然转动起来,带动旁边的纺锤飞速旋转。更令人震惊的是,当连接到抽水模型时,水流竟自动提升三丈之高。

  "此物一日之功,可抵百名壮劳力!"徐光启的声音因激动而嘶哑。

  殿内顿时哗然。工部尚书李德裕第一个站出来:"陛下!此乃国之利器!若用于矿山排水、纺织制造,我朝工力将提升十倍不止!"

  三、 保守派的忧虑

  "臣以为不妥!"礼部尚书周道安疾步出列,"此物若推广,千万工匠将衣食无着!难道要重现当年织工砸机器的惨剧吗?"

  这位三朝元老跪地泣诉:"老臣在江南亲眼见过,一架纺车逼得百户织工投河。陛下,民心似水啊!"

  户部尚书随即拿出账本:"一台电动机造价三千两白银,若要推广万台,便是三千万两!国库如何承担?"

  保守派官员纷纷跪谏:

  "机器运转需电,发电又要建厂,此乃无底洞啊!"

  "西洋奇技淫巧,恐坏我朝立国之本!"

  最尖锐的反对来自兵部侍郎:"若战时电厂被毁,依赖电动机的军工岂不瘫痪?"

  四、 张鹤龄的爆发

  就在争议白热化时,角落传来一声清喝:"诸位大人,可曾见过矿工在井下溺毙的景象?"

  众人回头,见是一直沉默的张鹤龄。这位电磁学之父脸色苍白,眼中却燃烧着火焰。

  "下官在西山煤矿亲眼所见,昨日还谈笑的矿工,今日就成了冰冷尸首。若有电动机排水,何至于此!"他转身面对周道安,"周大人说顾及工匠生计,可曾想过不用新机器,每年会有多少工匠死于事故?"

  工部一位主事冷笑:"张博士莫非被西洋人蛊惑了?"

  "蛊惑?"张鹤龄突然解衣袒露胸膛,上面满是实验留下的灼痕,"这些伤疤,哪一道不是为研制电机所留?"

  五、 技术之争

  论战转向技术层面。保守派质疑电动机的可靠性:"雷电之力岂是凡人可驭?万一失控,岂不是一场火灾?"

  徐光启出示实验记录:"经千次测试,故障率不足百分之一。且可设置保险装置,确保安全。"

  又有人质疑实用性:"南方多雨,如何防潮?北方严寒,如何防冻?"

  这时,一位意想不到的人站出来——刚从江南巡查归来的张崮。他展示了一份调查报告:"臣查验过,电动机在潮湿环境下确需改进。但诸位可知,江南织坊主愿意溢价购买?因为即便算上维护成本,仍比人工便宜六成!"

  最有力的证据来自军方。水师提督郑森派副将呈上密报:西洋军舰已开始试用电动机驱动螺旋桨,航速提升三成。"若我朝落后,海疆危矣!"

  六、 经济算盘

  户部重新拨起算盘。新任侍郎王阳明(与心学大家同名)提出惊人计算:"初期投入虽巨,但三年可回本。更可贵者,电动机将催生新产业——发电、输电、维修...预计可吸纳百万劳力!"

  他当场演示新式记账法:"传统思维只见投入,不见产出。若将相关产业一并计算,实则是笔盈利买卖。"

  反对派立即反驳:"王侍郎纸上谈兵!工人转岗岂是易事?"

  "那就培训!"教育总督学陈独秀突然发声,"各地学堂可设技能培训班,臣愿率先试点。"

  这时,一直沉默的江辰突然问:"若推广电动机,最先受益者何人?"

  徐光启答:"矿山、纺织等重劳作业。"

  "最受损者何人?"

  "手工匠人,特别是纺织工。"

  七、 民生之辩

  论战进入最敏感的民生环节。保守派描绘出一幅可怕图景:千万失业工匠流离失所,社会动荡,甚至重演前朝覆灭的悲剧。

  这时,通政司呈上几封特殊信件。第一封来自西山煤矿工人家属:"若能以机器代人工,愿捐一年工钱相助。"第二封来自江南纺织行会:"但求平稳过渡,愿配合朝廷改制。"

  最震撼的是一封血书,来自残疾老工匠:"老朽十六岁失右手于织机,深知人工之苦。若新机器能免后辈重蹈覆辙,虽死无憾!"

  张鹤龄捧血书跪地:"陛下!技术无罪,关键在于如何使用。电动机非是要取代人力,而是解放人力!"

  八、 帝王决断

  正当双方僵持不下时,殿外突然传来急促脚步声。八百里加急:黄河凌汛,三省告急!

  江辰拍案而起:"若有电动机驱动抽水机,此刻能救多少生灵?"

  他环视群臣,声如洪钟:"朕问诸位,是守着旧法眼看百姓受灾,还是拥抱新技奋力一搏?"

  保守派还想再谏,江辰已走下龙阶,亲手扶起张鹤龄:"爱卿可知,朕为何坚持要推广电动机?"

  "臣不知。"

  "因为朕要的不是一时安稳,而是万世基业!"

  他转向满朝文武:"蒸汽机让我们赶上西洋,电动机将让我们超越西洋!这不是选择,是必然!"

  九、 实施方略

  圣意已决,接下来是具体方案。令人意外的是,江辰采纳了反对派的部分建议:

  设立"技术过渡基金",资助受影响工匠转行;

  实施"阶梯推广",先在官营工场试用,再逐步放开;

  建立"新技学堂",确保技术传承;

  最重要的是成立"劳资协调司",预防社会矛盾。

  张鹤龄被破格提拔为工部右侍郎,总揽电动机推广事宜。离宫时,老对头周道安竟在宫门外等他。

  "张大人,"老尚书深深一揖,"今日朝堂,让老朽明白了何为大局。今后若有需要,礼部定当配合。"

  十、 时代车轮

  三月后,第一座官办电动机厂在北京西郊破土动工。奠基仪式上,江辰亲手埋下奠基石,上面刻着他亲笔题写的八个大字:"顺天应人,与时俱进。"

  张鹤龄站在高处,望着忙碌的工地。身后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是陈独秀带着格致学堂的学生来实习。

  "听说江南已有商贾私下仿制电动机。"陈独秀笑道。

  "堵不如疏。"张鹤龄指向正在安装的发电机,"很快,整个帝国都将被这种力量唤醒。"

  夕阳西下,电动机的嗡鸣声与工匠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工业革命的新乐章。而在远方的海平面上,西洋商船正载着最新科技图纸驶向东方。

  这场朝堂论战落下了帷幕,但更大的变革才刚刚开始。电动机这个看似简单的发明,正在悄然改变帝国的命运轨迹。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春天里,一群人对未来的执着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