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渊城,这座南方最后、也是最坚固的堡垒,如同怒海中一块孤独的礁石,被帝国钢铁与火焰的狂潮团团围住,水泄不通。然而,预料中疾风暴雨般的总攻并未立刻到来。帝国的战争巨兽在展现出足以碾碎一切的獠牙后,反而陷入了某种令人不安的沉寂,仿佛在酝酿着更可怕的风暴。
帝国中军大帐内,张崮大将军稳坐如山,目光锐利如鹰,扫视着沙盘上那座被无数蓝色小旗(代表帝国部队)紧紧包裹的孤城。帐内将领们屏息凝神,等待最终的进攻命令。
但张崮开口,却出乎一些人意料。
“传令各军:深沟高垒,严密封锁,没有我的将令,任何人不得擅自攻城。”
“大将军?”一位性急的骑兵将领忍不住出声,“我军挟大胜之威,士气正盛,器械精良,为何不一鼓作气,拿下此城?困守之敌,已成瓮中之鳖,何须再等?”
张崮看了他一眼,手指轻轻点在那沙盘上的临渊城模型,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瓮中之鳖,固然伸手可擒。但逼急了,也会咬人,甚至会掀翻瓮坛。临渊城高池深,守军虽败退之师,却仍有数万之众,且不乏韩彻这等心怀死志的悍顽之辈。强攻,我帝国勇士自然无惧,但也必付出鲜血代价。陛下常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将:“我们要做的,不是砸碎这个瓮,而是抽干瓮里的水,让里面的鳖自己窒息,自己乱起来。最后,或许我们只需轻轻伸手,便能捡起一只毫无反抗之力的死鳖,甚至……会有里面的鳖,主动替我们打开瓮盖。”
策略已定——围而不打,困毙其师,攻心为上!
帝国的战争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但这一次,它展现出的不是狂暴的破坏力,而是一种更令人窒息的控制力。
一道道深壕、一层层铁丝网、一排排鹿砦,以临渊城为中心,如同蛛网般向外蔓延、向内收紧。各处要道、渡口、乃至可能通行的浅滩沼泽,都设立了坚固的哨卡和炮兵阵地。帝国的飞艇如同不知疲倦的幽灵,每日定时在城头上空盘旋,那巨大的阴影和低沉的引擎轰鸣,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城内守军:你们无所遁形。
帝国的内河舰队彻底封锁了水面。任何试图从水路靠近或离开的船只,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都会遭到毫不留情的炮击。曾经连通外界的生命线,如今变成了死亡的禁区。
物理上的封锁只是第一步。更可怕的是心理上的绞杀。
帝国的工兵部队甚至在阵地前沿架设起了巨大的牛皮帐篷,里面传出日夜不停的、有节奏的机械敲击声和挖掘声!这声音并不响亮,却极具穿透力,如同敲在每个人的心坎上,提醒着守军:帝国的坑道兵,正在地下日夜不停地向着你们的城墙根基掘进!不知何时,脚下就会传来天崩地裂的爆炸!
与此同时,一种特殊的“攻击”开始了。
每当夜深人静,或是清晨雾气弥漫之时,一种低沉而极具穿透力的声音便会通过巨大的铁皮喇叭,从帝国阵地飘向临渊城内。那不是劝降的喊话,而是……思乡的曲调。
苍凉哀婉的埙声,悠扬缠绵的笛声,甚至是帝国北方士兵低沉雄壮的合唱,唱的却是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唱的是家中老母倚门盼归,唱的是妻儿田间苦苦等待,唱的是故乡的炊烟与小桥流水……
这声音如同无形的细针,精准地刺入城内每一个北方溃兵和南方本地士兵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思乡之情、对战争的厌倦、对死亡的恐惧,在这些熟悉的乡音催化下,如同野草般疯长。
与之交替的,是帝国宣传官那经过训练、充满诱惑力的声音:
“城里的兄弟们!别再为那些老爷们卖命了!他们躲在深宅大院里吃着山珍海味,却让你们在城头挨饿受冻,等死!”
“想想吧!家里的田地都快荒芜了!老婆孩子还在等你们回去!”
“帝国陛下有旨:弃暗投明者,不但无罪,还可分得土地耕牛!负隅顽抗者,城破之日,玉石俱焚!”
“每晚子时,西面城墙暗渠处,有想吃饱饭的,可以过来!我们备了热粥馒头,绝不加害!”
起初,城内守军将领还厉声呵斥,甚至射箭试图干扰。但声音无孔不入,岂是箭矢能阻挡?后来,他们发现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帝国飞艇偶尔会空投下一些小包裹。里面不是炸弹,而是……白面馒头、肉干,甚至还有一小袋一小袋的盐!以及印着醒目大字和简单图画的传单:图画上一边是帝国士兵围着大锅吃肉喝汤,另一边是骨瘦如柴的守军士兵在啃着树皮。旁边写着:“他们吃饱,你们等死?值得吗?”
饥饿,是瓦解军队最有效的武器。
城内的存粮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配给制度变得极其严苛,普通士兵和百姓每天只能分到一点点发霉的米糠混合着野菜熬成的稀粥。贵族和高级军官们虽然仍有存粮,但也不敢太过张扬。饥饿带来的虚弱和怨气,在军中和社会底层快速累积。
开始有士兵在夜间,冒着被军法处置的风险,偷偷爬下城墙,跑向帝国军队许诺的“西面暗渠”。他们大多真的得到了食物,并被隔离开来。虽然无法立刻获得自由,但活命和吃饱的现实,比任何宣传都更有力。
逃兵现象开始出现,并且逐渐无法遏制。韩彻采取了最残酷的手段,将抓到的逃兵当众斩首,首级悬挂在城头示众。高压政策暂时遏制了逃兵潮,但却让恐惧和怨恨更深地埋入了每个人的心底。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荡然无存,士兵防范军官,百姓怨恨军队,一种“所有人都在监视所有人”的恐怖氛围弥漫全城。
围城进入第三个月。
城内早已断粮,军马被杀光,树皮草根被啃食殆尽,老鼠都成了奢侈品。瘟疫开始在一些拥挤肮脏的角落爆发。每天都有尸体被抬出,草草掩埋,甚至开始出现易子而食的惨剧。昔日繁华的临渊城,已成一片人间地狱。
绝望、疯狂、麻木,种种负面情绪在死寂的街道上流淌。
韩彻依旧每日巡城,但他看到的,不再是誓死抵抗的目光,而是一双双空洞、麻木、甚至隐含怨恨的眼睛。他知道,这座城的精气神,已经快被耗干了。帝国的围困,就像一条无形的、冰冷的绞索,正在一点点勒紧,缓慢而坚定,让他和这座城市一起窒息。
他手中还掌握着最后的疯狂计划——火油、炸药、瘟疫尸源。但他同样知道,一旦动用,那就是真正拉着全城数十万军民一起下地狱。这份罪孽,让他偶尔也会在深夜惊醒,冷汗涔涔。
而帝国军营,依旧稳如泰山。士兵们轮番休整,伙食充足,甚至偶尔还能听到操练之余的歌声和笑声。那鲜明的对比,本身就是最残酷的心理折磨。
最后的堡垒,已摇摇欲坠。不仅是因为饥饿和疾病,更是因为希望早已被碾碎,意志已被无形的手段彻底瓦解。
最终的结局,似乎只剩下时间问题。是城内自己爆发内乱,打开城门?是韩彻在绝望中点燃最后的疯狂?还是帝国的工兵,终于挖通了那决定性的坑道?
紧绷的弦,已到了极限断裂的边缘。无形的绞索,即将完成最后的致命收紧。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那最终时刻的来临。
帝国中军大帐内,张崮大将军稳坐如山,目光锐利如鹰,扫视着沙盘上那座被无数蓝色小旗(代表帝国部队)紧紧包裹的孤城。帐内将领们屏息凝神,等待最终的进攻命令。
但张崮开口,却出乎一些人意料。
“传令各军:深沟高垒,严密封锁,没有我的将令,任何人不得擅自攻城。”
“大将军?”一位性急的骑兵将领忍不住出声,“我军挟大胜之威,士气正盛,器械精良,为何不一鼓作气,拿下此城?困守之敌,已成瓮中之鳖,何须再等?”
张崮看了他一眼,手指轻轻点在那沙盘上的临渊城模型,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瓮中之鳖,固然伸手可擒。但逼急了,也会咬人,甚至会掀翻瓮坛。临渊城高池深,守军虽败退之师,却仍有数万之众,且不乏韩彻这等心怀死志的悍顽之辈。强攻,我帝国勇士自然无惧,但也必付出鲜血代价。陛下常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将:“我们要做的,不是砸碎这个瓮,而是抽干瓮里的水,让里面的鳖自己窒息,自己乱起来。最后,或许我们只需轻轻伸手,便能捡起一只毫无反抗之力的死鳖,甚至……会有里面的鳖,主动替我们打开瓮盖。”
策略已定——围而不打,困毙其师,攻心为上!
帝国的战争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但这一次,它展现出的不是狂暴的破坏力,而是一种更令人窒息的控制力。
一道道深壕、一层层铁丝网、一排排鹿砦,以临渊城为中心,如同蛛网般向外蔓延、向内收紧。各处要道、渡口、乃至可能通行的浅滩沼泽,都设立了坚固的哨卡和炮兵阵地。帝国的飞艇如同不知疲倦的幽灵,每日定时在城头上空盘旋,那巨大的阴影和低沉的引擎轰鸣,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城内守军:你们无所遁形。
帝国的内河舰队彻底封锁了水面。任何试图从水路靠近或离开的船只,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都会遭到毫不留情的炮击。曾经连通外界的生命线,如今变成了死亡的禁区。
物理上的封锁只是第一步。更可怕的是心理上的绞杀。
帝国的工兵部队甚至在阵地前沿架设起了巨大的牛皮帐篷,里面传出日夜不停的、有节奏的机械敲击声和挖掘声!这声音并不响亮,却极具穿透力,如同敲在每个人的心坎上,提醒着守军:帝国的坑道兵,正在地下日夜不停地向着你们的城墙根基掘进!不知何时,脚下就会传来天崩地裂的爆炸!
与此同时,一种特殊的“攻击”开始了。
每当夜深人静,或是清晨雾气弥漫之时,一种低沉而极具穿透力的声音便会通过巨大的铁皮喇叭,从帝国阵地飘向临渊城内。那不是劝降的喊话,而是……思乡的曲调。
苍凉哀婉的埙声,悠扬缠绵的笛声,甚至是帝国北方士兵低沉雄壮的合唱,唱的却是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唱的是家中老母倚门盼归,唱的是妻儿田间苦苦等待,唱的是故乡的炊烟与小桥流水……
这声音如同无形的细针,精准地刺入城内每一个北方溃兵和南方本地士兵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思乡之情、对战争的厌倦、对死亡的恐惧,在这些熟悉的乡音催化下,如同野草般疯长。
与之交替的,是帝国宣传官那经过训练、充满诱惑力的声音:
“城里的兄弟们!别再为那些老爷们卖命了!他们躲在深宅大院里吃着山珍海味,却让你们在城头挨饿受冻,等死!”
“想想吧!家里的田地都快荒芜了!老婆孩子还在等你们回去!”
“帝国陛下有旨:弃暗投明者,不但无罪,还可分得土地耕牛!负隅顽抗者,城破之日,玉石俱焚!”
“每晚子时,西面城墙暗渠处,有想吃饱饭的,可以过来!我们备了热粥馒头,绝不加害!”
起初,城内守军将领还厉声呵斥,甚至射箭试图干扰。但声音无孔不入,岂是箭矢能阻挡?后来,他们发现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帝国飞艇偶尔会空投下一些小包裹。里面不是炸弹,而是……白面馒头、肉干,甚至还有一小袋一小袋的盐!以及印着醒目大字和简单图画的传单:图画上一边是帝国士兵围着大锅吃肉喝汤,另一边是骨瘦如柴的守军士兵在啃着树皮。旁边写着:“他们吃饱,你们等死?值得吗?”
饥饿,是瓦解军队最有效的武器。
城内的存粮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配给制度变得极其严苛,普通士兵和百姓每天只能分到一点点发霉的米糠混合着野菜熬成的稀粥。贵族和高级军官们虽然仍有存粮,但也不敢太过张扬。饥饿带来的虚弱和怨气,在军中和社会底层快速累积。
开始有士兵在夜间,冒着被军法处置的风险,偷偷爬下城墙,跑向帝国军队许诺的“西面暗渠”。他们大多真的得到了食物,并被隔离开来。虽然无法立刻获得自由,但活命和吃饱的现实,比任何宣传都更有力。
逃兵现象开始出现,并且逐渐无法遏制。韩彻采取了最残酷的手段,将抓到的逃兵当众斩首,首级悬挂在城头示众。高压政策暂时遏制了逃兵潮,但却让恐惧和怨恨更深地埋入了每个人的心底。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荡然无存,士兵防范军官,百姓怨恨军队,一种“所有人都在监视所有人”的恐怖氛围弥漫全城。
围城进入第三个月。
城内早已断粮,军马被杀光,树皮草根被啃食殆尽,老鼠都成了奢侈品。瘟疫开始在一些拥挤肮脏的角落爆发。每天都有尸体被抬出,草草掩埋,甚至开始出现易子而食的惨剧。昔日繁华的临渊城,已成一片人间地狱。
绝望、疯狂、麻木,种种负面情绪在死寂的街道上流淌。
韩彻依旧每日巡城,但他看到的,不再是誓死抵抗的目光,而是一双双空洞、麻木、甚至隐含怨恨的眼睛。他知道,这座城的精气神,已经快被耗干了。帝国的围困,就像一条无形的、冰冷的绞索,正在一点点勒紧,缓慢而坚定,让他和这座城市一起窒息。
他手中还掌握着最后的疯狂计划——火油、炸药、瘟疫尸源。但他同样知道,一旦动用,那就是真正拉着全城数十万军民一起下地狱。这份罪孽,让他偶尔也会在深夜惊醒,冷汗涔涔。
而帝国军营,依旧稳如泰山。士兵们轮番休整,伙食充足,甚至偶尔还能听到操练之余的歌声和笑声。那鲜明的对比,本身就是最残酷的心理折磨。
最后的堡垒,已摇摇欲坠。不仅是因为饥饿和疾病,更是因为希望早已被碾碎,意志已被无形的手段彻底瓦解。
最终的结局,似乎只剩下时间问题。是城内自己爆发内乱,打开城门?是韩彻在绝望中点燃最后的疯狂?还是帝国的工兵,终于挖通了那决定性的坑道?
紧绷的弦,已到了极限断裂的边缘。无形的绞索,即将完成最后的致命收紧。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那最终时刻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