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巨舰犁开万里波涛,不仅带回了堆积如山的异域物产,更携来了一丝丝迥异于华夏传统的技术脉络。这些来自西洋的“奇技”,零散、片面,甚至有些粗陋,却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帝国已然沸腾的科技池水中,激起了新的、更为奇特的涟漪。江辰深知,纯粹的模仿只是末流,唯有以华夏之智慧为基,融蛮技之精华为用,方能铸就超越时代的真正利刃。
格物院内的“洋货”集市
北京西郊,帝国格物院。这里与其说是庄严的学府,不如说更像一个狂热而忙碌的巨型作坊。此刻,院内最大的公事房中,却临时摆起了一个奇特的“集市”。
长条桌上,铺着天鹅绒布,上面摆放着此次远洋船队带回的各式西洋器物:做工精巧但结构略显繁琐的西洋自鸣钟、镶嵌着珐琅彩的燧发手枪(比帝国现役的落后)、黄铜制成的单筒望远镜、绘制着奇怪投影线的海图、皮革封面的拉丁文书籍(内容涉及几何、天文、解剖学)、甚至还有几个粗糙的玻璃烧瓶和一套原始的化学实验器具。
格物院的学者、匠作营的大匠、乃至军器监的官员们,如同围观稀世珍宝般围着这些物件,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审视,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
“啧,这自鸣钟的齿轮咬合倒是精细,可这发条驱动,未免落伍,不如咱们的水力或蒸汽驱动稳定持久。”一位钟表匠出身的格物院博士评价道,手上已不自觉地开始绘制改进草图。
“这燧发枪,击发机构复杂,易坏,射速慢,比我军的后膛击针枪差远了!不过这枪托的曲线倒贴合肩窝,可借鉴。”一位兵部官员掂量着那把手枪,语气略带不屑。
“望远镜!此物甚好!虽镜片研磨精度一般,视野略有畸变,然其原理明晰,若以我朝水晶研磨技艺加之,必能看得更远更清!”钦天监的官员最为兴奋。
江辰微服混在人群中,静静地听着,脸上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让帝国的顶尖技术人才直观地接触、解剖、评价西方技术,既能开阔眼界,更能激发他们“彼可取而代之”甚至“青出于蓝”的雄心。
“拿来主义”与“改进狂潮”
皇帝的意志很快化为具体的指令:成立“西洋技器研析所”,隶属于格物院,专门负责研究、测试、改进这些传入的西方技术。
一场针对西洋技术的“改进狂潮”旋即展开。
案例一:望远镜的蜕变
西洋单筒望远镜被迅速拆卸、测绘。帝国的工匠们承认其光学原理的正确性,但无法忍受其粗糙的工艺。
格物院的玉石匠和琉璃匠(已掌握更先进的水晶切割和玻璃熔炼技术)联手,采用纯度更高的水晶玻璃,运用更为精密的打磨和抛光工艺,制作出透光率更高、畸变更小的镜片。
同时,匠作营的金属匠则用黄铜精心打造了可调节的镜筒,并增加了三脚支架,使其更适合野外观测和炮兵校射。
最终成果:帝国制“千里镜”,无论是观测距离、清晰度还是耐用性,都全面超越了西洋原版,迅速装备军队和钦天监。
案例二:几何与力学的威力
西洋几何学书籍被连夜翻译、刊印。其严密的逻辑体系和证明方法,让帝国的算学先生们大为震动。
军器监的工匠们立刻将其应用于火炮和枪管的设计中。通过精确计算弹道、膛压、壁厚,他们设计出了更安全、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线膛炮管。以往靠老师傅经验的“感觉”被精确的数据所取代。
工部的工程师则在兴修水利、建造桥梁时,开始广泛应用力学知识进行计算,使得工程结构更加合理坚固,节省了大量材料,减少了垮塌风险。
数学,这门来自异域的“工具”,开始展现出其改造现实的巨大威力。
案例三:医学的艰难融合
西洋解剖学书籍和那些简陋的手术器械,则在太医院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震动。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能随意剖割?此乃大逆不道!”许多老太医坚决抵制。
但以林元敬为首、经历过抗疫并见识过皇帝“新医道”成效的年轻太医们,则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开始秘密对照书籍进行动物解剖,验证其理论。
虽然“人体解剖”仍被视为禁忌,但西洋医学关于血液循环、器官功能、创伤处理(特别是火药伤)的知识,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帝国医学。酒精消毒、简单的外科缝合术被更广泛地接受,与中医的汤药、针灸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更有效的战伤救治体系。军中的伤亡率因此进一步下降。
案例四:钟表匠的逆袭
那台西洋自鸣钟,则受到了最多的“关爱”和“鄙夷”。
格物院的工匠们将其拆解后,认为其发条和齿轮组虽然精巧,但能量利用率低,误差大。
“为何不用蒸汽机或水力驱动?哪怕用重锤也比发条稳定!”
于是,一台被戏称为“镇院之宝”的巨型机械钟开始建造。它由小型蒸汽机提供动力,通过极其精密的齿轮组传递,不仅走时极其准确,还能驱动多个表盘,同时显示北京时间和世界主要城市时间,甚至能模拟天体运行!其复杂和精密程度,完全碾压了同时代的所有西洋钟表。西洋钟表匠那点引以为傲的手艺,在帝国开始步入工业化生产的机械力量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升华
江辰并未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和改进。他不断地给格物院下达更具前瞻性和挑战性的任务。
“望远镜能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能否看到细菌?”(引导显微镜的研发)
“西洋人的化学似乎还在摸索,他们的炼金术士总想点石成金。但我们知道,万物由元素构成。能否系统性地研究元素的性质和反应?”(引导基础化学研究)
“他们的海图画了经纬线,但定位依旧靠天象和运气。我们能否制造一种不受天气影响、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精准指示方向的仪器?”(引导磁罗经和精密航海仪器的研发)
每一次技术的消化和改进,都不仅带来了产品的升级,更深刻地改变了帝国工匠和学者的思维方式。他们开始从经验主义走向实证主义,从模糊感觉走向精确计算。
来自异域的技术火种,被投入帝国早已燃起的科技熔炉中,非但没有稀释其浓度,反而如同加入了高效的催化剂,让其燃烧得更加猛烈,迸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帝国的科技树,在吸收、消化、改进的过程中,不仅迅速补全了某些短板,更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对“老师”的弯道超车。一条融合东西方智慧、独具华夏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正变得越来越清晰。这无声的技术革命,其影响之深远,将远超一场场战争的胜负。
格物院内的“洋货”集市
北京西郊,帝国格物院。这里与其说是庄严的学府,不如说更像一个狂热而忙碌的巨型作坊。此刻,院内最大的公事房中,却临时摆起了一个奇特的“集市”。
长条桌上,铺着天鹅绒布,上面摆放着此次远洋船队带回的各式西洋器物:做工精巧但结构略显繁琐的西洋自鸣钟、镶嵌着珐琅彩的燧发手枪(比帝国现役的落后)、黄铜制成的单筒望远镜、绘制着奇怪投影线的海图、皮革封面的拉丁文书籍(内容涉及几何、天文、解剖学)、甚至还有几个粗糙的玻璃烧瓶和一套原始的化学实验器具。
格物院的学者、匠作营的大匠、乃至军器监的官员们,如同围观稀世珍宝般围着这些物件,指指点点,议论纷纷,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审视,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优越感。
“啧,这自鸣钟的齿轮咬合倒是精细,可这发条驱动,未免落伍,不如咱们的水力或蒸汽驱动稳定持久。”一位钟表匠出身的格物院博士评价道,手上已不自觉地开始绘制改进草图。
“这燧发枪,击发机构复杂,易坏,射速慢,比我军的后膛击针枪差远了!不过这枪托的曲线倒贴合肩窝,可借鉴。”一位兵部官员掂量着那把手枪,语气略带不屑。
“望远镜!此物甚好!虽镜片研磨精度一般,视野略有畸变,然其原理明晰,若以我朝水晶研磨技艺加之,必能看得更远更清!”钦天监的官员最为兴奋。
江辰微服混在人群中,静静地听着,脸上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让帝国的顶尖技术人才直观地接触、解剖、评价西方技术,既能开阔眼界,更能激发他们“彼可取而代之”甚至“青出于蓝”的雄心。
“拿来主义”与“改进狂潮”
皇帝的意志很快化为具体的指令:成立“西洋技器研析所”,隶属于格物院,专门负责研究、测试、改进这些传入的西方技术。
一场针对西洋技术的“改进狂潮”旋即展开。
案例一:望远镜的蜕变
西洋单筒望远镜被迅速拆卸、测绘。帝国的工匠们承认其光学原理的正确性,但无法忍受其粗糙的工艺。
格物院的玉石匠和琉璃匠(已掌握更先进的水晶切割和玻璃熔炼技术)联手,采用纯度更高的水晶玻璃,运用更为精密的打磨和抛光工艺,制作出透光率更高、畸变更小的镜片。
同时,匠作营的金属匠则用黄铜精心打造了可调节的镜筒,并增加了三脚支架,使其更适合野外观测和炮兵校射。
最终成果:帝国制“千里镜”,无论是观测距离、清晰度还是耐用性,都全面超越了西洋原版,迅速装备军队和钦天监。
案例二:几何与力学的威力
西洋几何学书籍被连夜翻译、刊印。其严密的逻辑体系和证明方法,让帝国的算学先生们大为震动。
军器监的工匠们立刻将其应用于火炮和枪管的设计中。通过精确计算弹道、膛压、壁厚,他们设计出了更安全、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线膛炮管。以往靠老师傅经验的“感觉”被精确的数据所取代。
工部的工程师则在兴修水利、建造桥梁时,开始广泛应用力学知识进行计算,使得工程结构更加合理坚固,节省了大量材料,减少了垮塌风险。
数学,这门来自异域的“工具”,开始展现出其改造现实的巨大威力。
案例三:医学的艰难融合
西洋解剖学书籍和那些简陋的手术器械,则在太医院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震动。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能随意剖割?此乃大逆不道!”许多老太医坚决抵制。
但以林元敬为首、经历过抗疫并见识过皇帝“新医道”成效的年轻太医们,则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开始秘密对照书籍进行动物解剖,验证其理论。
虽然“人体解剖”仍被视为禁忌,但西洋医学关于血液循环、器官功能、创伤处理(特别是火药伤)的知识,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帝国医学。酒精消毒、简单的外科缝合术被更广泛地接受,与中医的汤药、针灸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更有效的战伤救治体系。军中的伤亡率因此进一步下降。
案例四:钟表匠的逆袭
那台西洋自鸣钟,则受到了最多的“关爱”和“鄙夷”。
格物院的工匠们将其拆解后,认为其发条和齿轮组虽然精巧,但能量利用率低,误差大。
“为何不用蒸汽机或水力驱动?哪怕用重锤也比发条稳定!”
于是,一台被戏称为“镇院之宝”的巨型机械钟开始建造。它由小型蒸汽机提供动力,通过极其精密的齿轮组传递,不仅走时极其准确,还能驱动多个表盘,同时显示北京时间和世界主要城市时间,甚至能模拟天体运行!其复杂和精密程度,完全碾压了同时代的所有西洋钟表。西洋钟表匠那点引以为傲的手艺,在帝国开始步入工业化生产的机械力量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升华
江辰并未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和改进。他不断地给格物院下达更具前瞻性和挑战性的任务。
“望远镜能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能否看到细菌?”(引导显微镜的研发)
“西洋人的化学似乎还在摸索,他们的炼金术士总想点石成金。但我们知道,万物由元素构成。能否系统性地研究元素的性质和反应?”(引导基础化学研究)
“他们的海图画了经纬线,但定位依旧靠天象和运气。我们能否制造一种不受天气影响、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精准指示方向的仪器?”(引导磁罗经和精密航海仪器的研发)
每一次技术的消化和改进,都不仅带来了产品的升级,更深刻地改变了帝国工匠和学者的思维方式。他们开始从经验主义走向实证主义,从模糊感觉走向精确计算。
来自异域的技术火种,被投入帝国早已燃起的科技熔炉中,非但没有稀释其浓度,反而如同加入了高效的催化剂,让其燃烧得更加猛烈,迸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帝国的科技树,在吸收、消化、改进的过程中,不仅迅速补全了某些短板,更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对“老师”的弯道超车。一条融合东西方智慧、独具华夏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正变得越来越清晰。这无声的技术革命,其影响之深远,将远超一场场战争的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