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朝堂争锋启华章-《盖世悍卒》

  中京的蓝图尚在纸面,营建新都的浩大工程尚在筹备,但华朝这台新生的国家机器不能等待。在暂驻北京的紫宸殿内,一场关乎新朝治国理念与未来方向的风暴,已然降临——新政纲领的颁布。

  这一日的大朝会,气氛格外凝重。文武百官肃立,所有人都预感到,这次朝会非同寻常。丹陛之上,启明皇帝江辰并未立刻让内侍宣读早已拟好的诏书,而是目光沉静地扫视全场,率先开口,定下了基调。

  “诸位爱卿,”他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华朝新立,百废待兴。前朝何以亡?非亡于流寇,非亡于蛮族,乃亡于积弊!亡于土地兼并,民不聊生!亡于苛捐杂税,商路断绝!亡于固步自封,科技凋零!亡于上下离心,政令不通!”

  每一个“亡于”,都像一记重锤,敲在殿内许多前朝旧臣的心上,让他们脸色发白,冷汗涔涔。

  “今日之华朝,绝不能再重蹈覆辙!”江辰的声音陡然拔高,斩钉截铁,“朕欲颁布新政纲领,为我华朝立规矩,定方向,开万世之太平!然,新政非循旧例,必有革新,必有碰撞。今日,朕愿与诸卿,先行议之!”

  说罢,他示意内侍,将早已抄录多份的新政纲领要点,分发至核心重臣手中。

  纲领要点清晰罗列:

  一、重工商: 废除前朝诸多限制工商业的苛捐杂税及禁令;设立市舶司,鼓励海外贸易;设立专利法,保护能工巧匠之创新;择地设立官督商办之工坊,推广新式机械;兴修全国道路、运河,畅通物流。

  二、兴科技: 筹建“皇家格物院”,广募天下善于格物、算学、匠造之才,不计出身,优给俸禄;译介西洋书籍;对有功于军国民生之发明创造,予以重赏;改进农业工具及技法。

  三、安民生: 清丈天下田亩,抑制土地兼并;改革税制,摊丁入亩,减轻贫苦农户负担;兴修水利,防灾减灾;由官府主导,在各地设立“平价医馆”、“义塾”;严惩贪官污吏,畅通民间申诉渠道。

  四、强国家: 编练新军,汰弱留强;统一货币、度量衡;建立高效驿传系统;修订律法,强调公正……

  纲领尚未读完,朝堂之上已是暗流涌动,窃窃私语之声四起!

  果然,首先发难的便是以几位前朝老翰林和御史为代表的保守清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颤巍巍出班,痛心疾首:

  “陛下!万万不可啊!祖宗之法不可变!《论语》有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工商,岂非引导天下百姓逐利弃义,长此以往,人心不古,国将不国啊!士农工商,商为末业,岂可如此推崇?这与民争利,败坏风气,后患无穷!”

  另一人接口道:“还有这格物之术,不过是奇技淫巧!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何益处?沉溺于此,徒耗钱粮,玩物丧志!圣人学问方是正道!陛下当兴儒学,正人心,开科举,取士子,方是治国之本!”

  他们的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传统士大夫的固有观念,视工商为末流,科技为玩物,坚信唯有儒家经典和道德教化才是治国根基。

  紧接着,一些出身地方豪强、与土地利益紧密相关的官员(尽管他们可能已在新朝任职)也面露忧色。清丈田亩、摊丁入亩?这简直是刨他们的根!虽然不敢直接反对,却也委婉表示:“陛下,清丈田亩工程浩大,易生扰攘;摊丁入亩之法,前朝亦有尝试,然推行不易,恐生变故……是否可从长计议?”

  而以周廷璧为首的部分务实派官员,则目光闪烁,心中暗自盘算。他们看出了新政中蕴含的巨大机会,尤其是重工商、兴科举(虽未明言但必然伴随)等内容,或许能提升他们这些“技术官僚”的地位,但此刻却不敢轻易表态,生怕成为众矢之的。

  武将队列中,李铁听得直皱眉头,他对那些文绉绉的争论不感兴趣,只关心一件事,他粗声粗气地问:“陛下,练新军,俺老李举双手赞成!但这钱从哪儿来?又是修路开矿,又是建院子搞发明,还要安顿百姓,俺听着哪一项都要花海了的银子!国库撑得住吗?别到时候俺们当兵的饷都发不出来!”

  这话虽然粗直,却问到了最关键的点子上——财政!所有新政,无论多么美好,都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撑。

  朝堂之上,反对声、疑虑声、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刚刚还肃穆的气氛变得紧张而嘈杂。新政纲领触动了太多人的固有观念和切身利益。

  面对群臣的质疑和争论,江辰面色平静,似乎早有预料。他没有立刻驳斥,而是耐心地等众人声音稍歇,才缓缓开口。

  “诸位爱卿所虑,皆有道理。”他先肯定了一句,缓和了一下气氛,随即话锋一转,目光变得锐利,“然,诸卿可曾想过,何为义?让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是义吗?让能工巧匠之智慧埋没,让可强军富国之技术凋零,是义吗?固守着让江山倾覆的‘祖宗成法’,是义吗?”

  他一个个反问,掷地有声,让那些老臣面红耳赤,难以反驳。

  “工商非是末业!”江辰断然道,“乃是流通有无、创造财富之源泉!工匠亦非贱籍,其巧思能造利舰强炮,能兴水利农具,实乃强国之基!若无工商之利,税收何来?军饷何出?百官的俸禄、宫廷的用度,难道从天上掉下来吗?”

  “格物之术,更非奇技淫巧!”他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重视,“望远镜可让朕了敌於先,火药可让将士克敌制胜,新式纺机可让万民有衣御寒!此等力量,岂是空谈道德所能比拟?儒学教化人心,朕不反对,但格物致知,强国富民,同样是大道!”

  关于土地和财政,他看向李铁和那些忧心忡忡的官员:“清丈田亩,摊丁入亩,正是为了财富分配更公,让国库充盈,而非枯竭!唯有从兼并之家手中收回本属于国家的赋税,才能有钱养兵、兴业、安民!此乃刮骨疗毒,虽痛一时,却利在长远!”

  最后,他站起身,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诸卿!时代已经变了!旧的一套,若能救国,前朝何以会亡于我等之手?华朝之新,不仅在于名号,更在于气象!朕意已决,新政纲领,必须推行!”

  “但朕也知,骤然剧变,确有难处。故而,新政不会一蹴而就,当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然,方向绝不动摇!朕希望,诸卿能抛却成见,与朕同心,共创一番新事业,而非抱残守缺,徒做阻碍历史车轮之螳臂!”

  一番话,既有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分步进行),又有坚如磐石的决心(方向不变),更有对未来蓝图的描绘(新事业)。

  朝堂之上,陷入了一片沉寂。反对者虽然心有不甘,但皇帝的话语逻辑严密,气势迫人,且牢牢占据了“为国为民”的道德制高点和“开创新朝”的政治正确,让他们难以公开反驳。而李铁等务实派,听到皇帝对财政和军饷有考虑,也稍稍安心。

  周廷璧见状,知道时机已到,立刻出班,高声道:“陛下圣明!洞察古今,深谋远虑!新政纲领实乃强国富民之根本!臣虽不才,愿竭尽全力,推行新政,虽万死而不辞!”

  有了他带头,一批较为开明或急於表现的官员纷纷出列表态支持。

  大势已去,保守派们也只能悻悻然地闭上了嘴,或无奈地躬身表示遵旨。

  《华朝启明新政纲领》,就在这充满争议与博弈的朝堂之上,初步确立了基调。虽然正式颁布天下还需润色细节,但其核心思想已无可动摇。

  退朝之後,江辰独自立於殿中,望着窗外。他知道,今天的争论仅仅是开始。新政的每一项条款,在未来具体推行的过程中,都将面临无数的困难、阻力和变形。旧势力的反抗、既得利益者的抵触、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以及百姓能否真正受益的疑虑,都将是巨大的挑战。

  但他别无选择。这是他选择的道路,也是华朝能否真正区别於旧王朝、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

  一场波及全国、触动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变革,就此拉开了序幕。前路漫漫,荆棘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