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内的余波尚未平息,另一股更加隐秘、却也更加凶险的暗流,已悄然在帝国的权力中枢涌动。关于如何处置那位远在北境、功劳赫赫却令人不安的年轻县伯,朝堂之上的大佬们,显然并不满足于皇帝那套赏赐与制衡并行的策略。
这一日的小朝会,气氛略显诡异。在议完几件寻常政务后,一位素以清流自居、实则与某位权重亲王过往甚密的老御史,手持玉笏,出班奏道:
“陛下,臣有本奏。”老御史声音沉稳,带着惯有的忧国忧民腔调,“黑水县伯江辰,自微末而起,屡立奇功,今又献祥瑞于朝,实乃国朝罕有之青年才俊,陛下之福,社稷之幸也。”
龙椅上的萧景琰微微颔首,不动声色:“爱卿所言甚是。江卿之功,朕已论功行赏。”
“陛下圣明。”老御史话锋一转,“然,臣闻江县伯至今孑然一身,忙于国事,未暇顾及婚配。古人云,成家立业,家国一体。江县伯乃国之栋梁,岂可长久形单影只?此非人伦之常,亦非国家笼络贤才之道。”
他顿了顿,偷眼觑了下皇帝的脸色,继续道:“臣斗胆进言,陛下膝下永安公主,年方二八,品貌端淑,蕙质兰心,正待字闺中。若陛下能降下天恩,赐婚于江县伯,招为驸马都尉。如此,一则显陛下爱才之心,皇恩浩荡,使功臣倍感殊荣,天下贤才闻之,必竞相效忠;二则,江县伯既为帝婿,自当长留京师,侍奉陛下左右,亦可时常聆听圣训,于国于家,两全其美,岂不羡煞世人?”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神色各异。
有几人立刻出言附和,称此乃“佳偶天成”、“皇恩浩荡”、“稳固国本”的美事。
但更多的大臣则保持了沉默,眼神闪烁,心中雪亮。这哪是什么美事?分明是一剂裹着蜜糖的毒药,一条黄金打造的锁链!
招为驸马?听起来是无上荣光。但一旦成了驸马,按照祖制,便需卸任实权官职,尤其是边镇军职,留居京城,做一个富贵闲人,顶多在五军都督府或者某个清要衙门挂个虚衔。名曰“侍奉陛下”,实为“圈养监视”!
这是要将江辰这只刚刚展翅、锋芒毕露的雄鹰,彻底剪去羽翼,囚禁在京城这座华丽的鸟笼里!用一场婚姻,兵不血刃地解除北境最大的不稳定因素,顺便还能将他那些神秘的技术和强大的军队掌控在朝廷手中。
此计,可谓毒辣至极,也高明至极。若江辰应允,则北境危局自解;若他拒绝,便是公然藐视皇恩,不识抬举,正好给了朝廷问罪的借口!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皇帝萧景琰身上。这位年轻的帝王,会采纳这个一石二鸟的计策吗?
萧景琰面沉如水,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他心动了。这个提议,完美地契合了他既想用江辰,又极度忌惮江辰的心理。将这只危险的猛虎拴在身边,无疑是眼下最“安全”的选择。
“众卿以为如何?”他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将问题抛给了群臣。
殿内响起一阵低沉的议论声。赞成者与反对者皆有,但赞成者显然声音更大,理由也更“冠冕堂皇”。
就在萧景琰几乎要下定决心之时,一位一直闭目养神的老臣——内阁次辅,也是帝师之一的杨廷和,缓缓睁开了眼睛,轻咳了一声。
殿内顿时安静了不少。杨老大人德高望重,虽不结党,但其意见皇帝往往十分重视。
“陛下,”杨廷和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老臣以为,御史之言,虽出于为国揽才之心,然…恐有些不妥。”
“哦?杨爱卿有何高见?”萧景琰问道。
“陛下,江辰之才,在于治军、在于理政、在于匠造,此皆需实践历练之处。北境边陲,正是其施展所长之地。若招为驸马,留居京师,无异于骏马囚于厩中,宝刀藏于匣内,日久必钝其锋,塞其智,岂非白白浪费其才?此其一也。”
“其二,永安公主乃陛下爱女,金枝玉叶。江辰出身行伍,常年与刀兵为伍,其性情如何,喜好如何,与公主是否相合?若强行赐婚,将来夫妻不睦,岂非辜负公主,亦寒了功臣之心?婚姻大事,岂能全然用作朝堂筹码?”
“其三,也是最要紧的一点,”杨廷和语气加重,“北境安北都护府与黑水县,方经摩擦,局势微妙,全赖江辰坐镇,方能震慑宵小,保一方安宁。若此时将其骤然调离,北境防务交由何人?郭孝义是否会趁机生事?若因一纸婚约而致边关不稳,岂非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杨老大人一番话,有理有据,既考虑了朝廷利益,也顾及了人情伦常,更是点破了北境的现实危险。
萧景琰闻言,顿时陷入了沉思。杨廷和的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他被“控制欲”冲昏的头脑。是啊,现在把江辰调回来,北境怎么办?郭孝义岂不是要翻天?那些祥瑞作物,谁来推广?
龙椅上的年轻皇帝,再次陷入了深深的纠结。
最终,他摆了摆手,语气有些疲惫:“此事…容朕再思量。杨爱卿所言,不无道理。北境安危,事关重大。今日暂且议到这里吧。”
联姻之议,被暂时搁置。
然而,消息却如同长了翅膀,飞快地传出了京城,以比朝廷驿马更快的速度,向着北境蔓延。
数日后,黑水县衙。
江辰看着手中由“夜不收”以特殊渠道紧急送来的密报,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眼底深处,掠过一丝冰冷的寒芒。
“驸马?京师?”他低声自语,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弧度,“真是好大的一块香饵,好漂亮的一座囚笼。”
周谨站在一旁,面色凝重:“将军,此计甚毒!陛下虽未当场应允,但显然心动。若朝廷正式下旨,我等…该如何应对?抗旨不遵,乃灭族大罪!”
江辰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校场上正在刻苦训练的“龙焱营”士兵。
“周谨,你说,陛下最需要什么?朝廷最怕什么?”他忽然问道。
周谨一愣,沉吟道:“陛下…需要边境安稳,需要粮食充盈,需要…需要能制衡郭孝义的力量。朝廷…最怕边将坐大,尾大不掉,威胁中枢。”
“不错。”江辰点点头,“那我们,就给他最需要的,同时,让他明白,他最怕的,暂时还不会发生,甚至,我们可以帮他解决他更怕的。”
他转过身,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立刻替我草拟两份奏疏。”
“第一份,谢恩奏疏。感谢陛下晋爵之恩,言辞务必恭谨谦卑,表达臣受皇恩,感激涕零,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二份,”江辰顿了顿,语气加重,“是请战奏疏。”
“请战?”周谨一惊。
“没错。”江辰目光锐利,“就在奏疏中写,臣近日侦得,蛮族部落因冬粮短缺,有异动迹象,似欲南下劫掠。黑水军民,感念陛下天恩,愿主动请缨,出塞巡边,相机挫敌锋芒,扬我国威,以报陛下!并恳请陛下,允臣专心边务,暂缓一切京师封赏觐见之事,待臣扫清边患,再赴京师,叩谢天恩!”
周谨听完,眼睛猛地亮了!
妙啊!实在是太妙了!
这份请战奏疏,一来,将“蛮族异动”这个皇帝最关心也最担心的边境威胁摆上台面,凸显他江辰时刻不忘职责,主动为君分忧的忠勇;二来,以“战事紧急”为由,合情合理地拒绝了即刻入京的可能,包括那潜在的驸马议亲;三来,表达了战后入京谢恩的“诚意”,给了皇帝台阶下,不至于立刻撕破脸!
这就相当于告诉皇帝:陛下,我知道您想什么,但我现在真不能去京师,因为蛮子要来了,我得给您守大门。等我把大门守好了,再进去给您磕头。至于驸马什么的,现在国事当头,咱先别提了行不?
理由冠冕堂皇,态度忠勇可嘉,完全堵住了皇帝的嘴!
“将军高见!属下这就去办!”周谨心悦诚服,立刻转身去起草奏疏。
江辰看着周谨离去的背影,眼神再次变得深邃。
他知道,这只是一次巧妙的婉拒,暂时缓解了危机。皇帝和朝中那些大佬,绝不会就此罢休。联姻的诱饵失败了,下一次,又会是什么?
京师的囚笼与边关的铁血,隔空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较量。
而他,必须在这较量中,争取更多的时间,变得更加强大。
风暴,只是暂时绕道,远未结束。
        这一日的小朝会,气氛略显诡异。在议完几件寻常政务后,一位素以清流自居、实则与某位权重亲王过往甚密的老御史,手持玉笏,出班奏道:
“陛下,臣有本奏。”老御史声音沉稳,带着惯有的忧国忧民腔调,“黑水县伯江辰,自微末而起,屡立奇功,今又献祥瑞于朝,实乃国朝罕有之青年才俊,陛下之福,社稷之幸也。”
龙椅上的萧景琰微微颔首,不动声色:“爱卿所言甚是。江卿之功,朕已论功行赏。”
“陛下圣明。”老御史话锋一转,“然,臣闻江县伯至今孑然一身,忙于国事,未暇顾及婚配。古人云,成家立业,家国一体。江县伯乃国之栋梁,岂可长久形单影只?此非人伦之常,亦非国家笼络贤才之道。”
他顿了顿,偷眼觑了下皇帝的脸色,继续道:“臣斗胆进言,陛下膝下永安公主,年方二八,品貌端淑,蕙质兰心,正待字闺中。若陛下能降下天恩,赐婚于江县伯,招为驸马都尉。如此,一则显陛下爱才之心,皇恩浩荡,使功臣倍感殊荣,天下贤才闻之,必竞相效忠;二则,江县伯既为帝婿,自当长留京师,侍奉陛下左右,亦可时常聆听圣训,于国于家,两全其美,岂不羡煞世人?”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神色各异。
有几人立刻出言附和,称此乃“佳偶天成”、“皇恩浩荡”、“稳固国本”的美事。
但更多的大臣则保持了沉默,眼神闪烁,心中雪亮。这哪是什么美事?分明是一剂裹着蜜糖的毒药,一条黄金打造的锁链!
招为驸马?听起来是无上荣光。但一旦成了驸马,按照祖制,便需卸任实权官职,尤其是边镇军职,留居京城,做一个富贵闲人,顶多在五军都督府或者某个清要衙门挂个虚衔。名曰“侍奉陛下”,实为“圈养监视”!
这是要将江辰这只刚刚展翅、锋芒毕露的雄鹰,彻底剪去羽翼,囚禁在京城这座华丽的鸟笼里!用一场婚姻,兵不血刃地解除北境最大的不稳定因素,顺便还能将他那些神秘的技术和强大的军队掌控在朝廷手中。
此计,可谓毒辣至极,也高明至极。若江辰应允,则北境危局自解;若他拒绝,便是公然藐视皇恩,不识抬举,正好给了朝廷问罪的借口!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皇帝萧景琰身上。这位年轻的帝王,会采纳这个一石二鸟的计策吗?
萧景琰面沉如水,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他心动了。这个提议,完美地契合了他既想用江辰,又极度忌惮江辰的心理。将这只危险的猛虎拴在身边,无疑是眼下最“安全”的选择。
“众卿以为如何?”他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将问题抛给了群臣。
殿内响起一阵低沉的议论声。赞成者与反对者皆有,但赞成者显然声音更大,理由也更“冠冕堂皇”。
就在萧景琰几乎要下定决心之时,一位一直闭目养神的老臣——内阁次辅,也是帝师之一的杨廷和,缓缓睁开了眼睛,轻咳了一声。
殿内顿时安静了不少。杨老大人德高望重,虽不结党,但其意见皇帝往往十分重视。
“陛下,”杨廷和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老臣以为,御史之言,虽出于为国揽才之心,然…恐有些不妥。”
“哦?杨爱卿有何高见?”萧景琰问道。
“陛下,江辰之才,在于治军、在于理政、在于匠造,此皆需实践历练之处。北境边陲,正是其施展所长之地。若招为驸马,留居京师,无异于骏马囚于厩中,宝刀藏于匣内,日久必钝其锋,塞其智,岂非白白浪费其才?此其一也。”
“其二,永安公主乃陛下爱女,金枝玉叶。江辰出身行伍,常年与刀兵为伍,其性情如何,喜好如何,与公主是否相合?若强行赐婚,将来夫妻不睦,岂非辜负公主,亦寒了功臣之心?婚姻大事,岂能全然用作朝堂筹码?”
“其三,也是最要紧的一点,”杨廷和语气加重,“北境安北都护府与黑水县,方经摩擦,局势微妙,全赖江辰坐镇,方能震慑宵小,保一方安宁。若此时将其骤然调离,北境防务交由何人?郭孝义是否会趁机生事?若因一纸婚约而致边关不稳,岂非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杨老大人一番话,有理有据,既考虑了朝廷利益,也顾及了人情伦常,更是点破了北境的现实危险。
萧景琰闻言,顿时陷入了沉思。杨廷和的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他被“控制欲”冲昏的头脑。是啊,现在把江辰调回来,北境怎么办?郭孝义岂不是要翻天?那些祥瑞作物,谁来推广?
龙椅上的年轻皇帝,再次陷入了深深的纠结。
最终,他摆了摆手,语气有些疲惫:“此事…容朕再思量。杨爱卿所言,不无道理。北境安危,事关重大。今日暂且议到这里吧。”
联姻之议,被暂时搁置。
然而,消息却如同长了翅膀,飞快地传出了京城,以比朝廷驿马更快的速度,向着北境蔓延。
数日后,黑水县衙。
江辰看着手中由“夜不收”以特殊渠道紧急送来的密报,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眼底深处,掠过一丝冰冷的寒芒。
“驸马?京师?”他低声自语,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弧度,“真是好大的一块香饵,好漂亮的一座囚笼。”
周谨站在一旁,面色凝重:“将军,此计甚毒!陛下虽未当场应允,但显然心动。若朝廷正式下旨,我等…该如何应对?抗旨不遵,乃灭族大罪!”
江辰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校场上正在刻苦训练的“龙焱营”士兵。
“周谨,你说,陛下最需要什么?朝廷最怕什么?”他忽然问道。
周谨一愣,沉吟道:“陛下…需要边境安稳,需要粮食充盈,需要…需要能制衡郭孝义的力量。朝廷…最怕边将坐大,尾大不掉,威胁中枢。”
“不错。”江辰点点头,“那我们,就给他最需要的,同时,让他明白,他最怕的,暂时还不会发生,甚至,我们可以帮他解决他更怕的。”
他转过身,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立刻替我草拟两份奏疏。”
“第一份,谢恩奏疏。感谢陛下晋爵之恩,言辞务必恭谨谦卑,表达臣受皇恩,感激涕零,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二份,”江辰顿了顿,语气加重,“是请战奏疏。”
“请战?”周谨一惊。
“没错。”江辰目光锐利,“就在奏疏中写,臣近日侦得,蛮族部落因冬粮短缺,有异动迹象,似欲南下劫掠。黑水军民,感念陛下天恩,愿主动请缨,出塞巡边,相机挫敌锋芒,扬我国威,以报陛下!并恳请陛下,允臣专心边务,暂缓一切京师封赏觐见之事,待臣扫清边患,再赴京师,叩谢天恩!”
周谨听完,眼睛猛地亮了!
妙啊!实在是太妙了!
这份请战奏疏,一来,将“蛮族异动”这个皇帝最关心也最担心的边境威胁摆上台面,凸显他江辰时刻不忘职责,主动为君分忧的忠勇;二来,以“战事紧急”为由,合情合理地拒绝了即刻入京的可能,包括那潜在的驸马议亲;三来,表达了战后入京谢恩的“诚意”,给了皇帝台阶下,不至于立刻撕破脸!
这就相当于告诉皇帝:陛下,我知道您想什么,但我现在真不能去京师,因为蛮子要来了,我得给您守大门。等我把大门守好了,再进去给您磕头。至于驸马什么的,现在国事当头,咱先别提了行不?
理由冠冕堂皇,态度忠勇可嘉,完全堵住了皇帝的嘴!
“将军高见!属下这就去办!”周谨心悦诚服,立刻转身去起草奏疏。
江辰看着周谨离去的背影,眼神再次变得深邃。
他知道,这只是一次巧妙的婉拒,暂时缓解了危机。皇帝和朝中那些大佬,绝不会就此罢休。联姻的诱饵失败了,下一次,又会是什么?
京师的囚笼与边关的铁血,隔空进行着一场无声的较量。
而他,必须在这较量中,争取更多的时间,变得更加强大。
风暴,只是暂时绕道,远未结束。